什么是技巧?技巧,就是巧妙的技能。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灵巧方法;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写作的窍门和绝招。那么,什么是写作技巧呢?我认为,就是写作的诀窍,写作的妙法。这种方法一旦被掌握了,就能快速灵活的进行写作。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一招一时、一会半会就能够掌握的,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精炼和积累。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供大家学习参考。
?! C9 o. K$ N/ O3 d
$ C: w, M' h u! Q1 N 多看。就是要多读范文,过去我刚学习写作的时候,听一位教员讲课,他当场提问学员,说你读过几篇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当时在场的学员没有一个回答利落,因为参加学习的同志,大多数都是单位里的干事,或是刚调入机关的新手,看过和读过的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也不过就是单位的历年总结和所在单位的调查报告,范围很小,深度较浅,根本谈不上是范文。结果那位教员却说,他读过300多篇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当时我们一听就感到惊讶,所以人家在台上讲课就运用自如,头头是道。拿过来一堆调查材料一看,很快就能编出文章的写作结构图,说出写作的路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每个段落中如何衔接,前后如何照应,开头结尾和中间如何编排,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分几部分写,每个部分的大标题和小标题的拟定,以及每个观点插接什么样的例子,讲得明明白白,就像一张清晰的施工图。让你一看,就知道,姜,还是老的辣,厉害。有一次我邀请他和我们一起搞调研,到我们下属单位进行调查,写一分经验性总结报告,他对我们提供的线索非常感兴趣,就跟我们来了,我们一起调研,一起研究材料,一起吹题目,一起研究“施工图”,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那一个周,我们分头起草了3分经验性调研报告,报到总部后,均被采用,有的还刊登在工作简报上。真是获益匪浅。那么,究竟怎样看?我的体会:就是要有读书破万卷的精神,多看一些大文章。无论是报纸上的整版大块文章,还是书刊杂志上的长篇大论,都要细细阅看,不要望而生畏。要沉住气,耐着性子看。如果不这样,就把握不住上面的精神,把握不了形势,就缺乏政治上的敏锐性;就要看那些所谓“干巴巴”的理性文章。诸如社论、评论、权威人士论坛、讲话等。这类文章虽然抽象概括,可读性差,难以引起兴趣。但这类文章逻辑性强,富有哲理,必须静下心来细嚼慢咽,仔细阅读。不要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保证一天看上一两篇,常年坚持,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档次就会提高;就要看紧贴中心的动态文章,把握工作的中心,并预测下一步工作重点。这样,写文章就不会离谱。究竟怎么看?我的体会是挑出来看。从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报中挑选出一篇或几篇,从一篇中挑出一句或几句(段),便于抓住重点记忆;再是“串”起来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观点各不同,便于从中抓住实质,把准脉搏;带着“问号”看。到书、刊、报中寻找答案,拉直“问号”,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学写调研报告和工作总结的同志,我建议多看国内一些著名刊物上刊登的调查报告,《求实》、《党建研究》、《应用写作》、《秘书》、《秘书工作》和《秘书之友》等期刊,每期都有这方面的文章,看后仔细琢磨琢磨,就知道该怎样写了。6 D, p6 E6 R; J/ Z/ n9 ^
& I) K) H8 o" m0 G6 s/ e+ C 勤写。就是经常练习写作,不论什么样的文种都要学着练写,写一遍就会有所收获,写的次数多了,也就自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或者根据自己担负的工作任务,专门写一些相关的文章。比如说,你负责单位年度工作总结的起草,你就得多练习工作总结的写法,既写情况(成绩和问题)性总结,也写经验(根据情况和教训得出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性总结,回过头换一个角度一改就成了工作汇报,拿到年度总结大会上由领导宣读就成了工作报告,单纯讲解情况和问题就是讲评工作;如果在后一部分加上今后的工作要求和打算,那就是部署工作。就这么简单。换个角度就不一样,换个角度就是另一番景象。角度一变天地宽嘛。就看你在实践中怎样灵活运用。但无论怎样转换,都离不开最初的基础材料,我们搞写作的是为领导代笔,必须考虑全面。文章写得好赖,关键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上看问题,关键要看你组合的怎样。这就好比盖房子,同样的材料,有的人建得好些,建得美观漂亮,有的就相反,就有差距。写作也是一样,同样的材料,有的组合出来的文章就非常好看,非常美丽,有的就差些。什么原因,显然缺乏技巧。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掌握写作技巧。当然,这种技巧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提高,方能获得。我的体会是:经常动笔写非常重要,再有学问的人也离不开写作。有人说,“光看不写眼高手低,光写不看进步较慢”。就是说,只看材料,不动笔去写,就会觉得别人写的水平不行,可自己一写还不如人家。有个学者介绍他成名诀窍时,只说了两个字:“多写”。依我看,写是作者的基本功。首先要敢于写,万事开头难,敢写就不难。其次要不停地写,“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笔常握在手”。停笔时间一长就会觉得生熟。要及时写,马上就写,趁热打铁,立马动笔,一放一拖就凉“气”了,冲动少了,灵感也就没了。再是要逼着自己写,“不压不出油,不逼不出货。”好文章是逼出来,压出来的。要逼着自己坐下来,把笔拿出来,把第一行写出来,时间一长,就习惯了,习惯了就成自然,不写手就发痒痒。许多写家尤其那些多产的大手笔他们也大多是这样的习惯。
, E) P0 ~, q) b! {+ G4 p2 c
$ A7 q* v9 ^) }- [/ R1 Q8 O( l 复改。就是反复修改。文章不要急于而成,要进行反复修改。首先要自己满意,连自己都不满意,就不要送给别人看。修改文章就像给自己化妆一样,要对着镜子反复修饰,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其次要让周围的同时满意,写好了的稿子先不要送给领导看,自己看完了先送给周围的同时看,让他们帮助挑挑毛病,找一找瑕疵。用我们的行话说,就是帮助捉捉虱子,找找跳蚤;用精明的话说,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掉糟粕,留取精华。鲁迅先生说,“文章不厌千遍改,写好了至少改五遍”。鲁迅一个大文豪,他的文章还要改五遍,何况我们这些无名之辈?所谓改,我认为无非两改。一是自己改,二是让别人改。自己改,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必须克服“孩子总是自己的好”的思想,先在感情上割一刀;本文由老秘网推荐,克服“留给别人改”的思想,在改中否定自己,在否定中提高质量。别人改,一定要虚心,不要虚荣。既是改后的稿子,也要仔细看一看,琢磨、琢磨,看别人是怎么改的,从中悟出道理,悟出味儿来,“啊”!是这样改的。”究竟怎么改,我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读改法。就是说改的时候要注意诵读,出声固然可,默读也行。一边读一边思索,遇有气势不接、语意不畅的地方,随手改定。很多毛病,一“读”就能够发现,特别是文字表述方面的毛病,像语句不通,衔接不紧,声调不谐,气势不盛,以及短词落字、书写颠倒等问题,一读,仅凭“语感”就能发现不妥当的地方。凡是读起来非常顺畅、响亮、得“气”的文章,一般说,没有大的毛病;反之,读不成句,别别扭扭,绕嘴赘舌,多半不好。多看多念几遍,的确是一个简单易行而又见效明显的办法。二是冷却法。就是说写完之后,如果一时改不动,改不好,先放一放,过些日子再拿来“复看”。放一放,头脑就冷静,等头脑清醒下来了,有些毛病不待别人指出,自己就能够发现。不仅写大块文章如此,写一般短文章也应这样。不妨把写好的文稿放置一段时间,再拿出来重读修改,有没有问题一目了然就会被发现,随即纠正改好。三是求助法。就是说自己实在改不下去时,不妨请求别人帮助。把写好的文章读给别人听听,拿给别人看看,听取人家的批评意见。在修改上多听听各方面不同的意见非常有益。然后,再来“由自己做主”,扬长去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文章改得更为完善,从而使文章达到通畅、准确、精炼、鲜明、生动、美观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只要这样,才能写出精品文章。
( A5 \; u$ [ L% R $ R0 D$ f8 r }' E-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