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缝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意思是说,一篇好文章,除了应该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不要小看结尾,能够把结尾写好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结尾有长有短,有简有繁。有的结尾很简单,就那么一句话,却意味深长,令人思索,永生难忘;有的结尾就那么一段话,却入骨三分,沁人肺腑,透人心脾;有的结尾虽然较为复杂,由多个自然段组合,却整体相连,不能分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G- N6 S+ K6 {4 T+ q4 B" H" Q
* e6 n$ e+ V: B/ J3 D 结尾一定要托负全文,自然地“上承他事”,也就是说,往前看,文章已成定局,“木已成舟”;往后看,“无他事继其后”,已无回旋余地。撰写文章的结尾一定要用心。一是不能草率收兵,虎头蛇尾。二是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三是不能脱离主题,离开事实。文章的结尾应该是情节的必然结局,也是事实深化的结果。当然就整篇文章而言,它的功夫不全在尾巴上;如果“头”和“身”不健全、不丰满,仅在尾巴上装饰也是无济于事的。明朝人谢榛对“开头”和“结尾”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述要》P76 ,1984年9月红旗出版社出版)意思说,文章的开头要像放炮仗,使人耳目为之一震;结尾要像撞钟,使人觉得余音不绝于耳。这两句话,非常形象地指出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应该追求的效果:开头要响亮,引起读者的注意,结尾要幽远,引起读者的回味。我认为,谢榛从写诗中引出的这个原则对于其它文体的写作也是适用的。但对余音的理解要依不同文体的具体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以情感人的记叙文来说,自然结尾要用形象、抒情、含蓄的手段,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日三唱有余音的效果。对于以理服人的论说文来说,其所谓“余音”则不能拘泥于最后一段或最后几个字上,而应该从全文结束后,从整体上给人的启发、教育去衡量,即从论文本身那种“好像万能的触角”一样的逻辑力量去考察,去思考。
/ E; e: `2 K$ M0 l" K
' K' X+ {. r! O3 {' T" p关于论说文的结尾写作方法
- Z P- Y; |& K ; H4 q, w; W/ Z2 k" d/ c& _
比如论说文中的调查报告结尾,它就“好像万能的触角”。调查报告的结尾,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没有固定模式。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可有可无。从我收集的资料看,经验性的调查报告,很少专写一段结束语,多是借用主体部分最后一段作为全文的结束语。这种情况的结尾可以称作没有结尾的结尾。如《华西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考》(《党建研究》2006年第4期P45-46)一文的结尾就是这种情况。作者通过调研分析,总结提出了华西村发展的基本奥妙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结晶……。”“唯物辩证法的丰硕成果……。”“唯物史观的主动体现……。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结,入情入理,逻辑性强。读后,倍感舒畅。第三部分写完了即结束全文,干脆利落,非常自然。该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华西村的发展,是先进文化指导下的大发展,是发展集体经济的典范,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典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华西村的道路,照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灿烂的光辉。”不妨找到原文一读,感受会更深。& h- O+ n6 e7 P- |: g4 d
' B9 S+ Y& ^7 H# }, a( p" E8 ]
然而,在情况性调查报告和暴露性调查报告中就不是这样。这类调查报告一般都要专写一段结尾。有的说明当事人、领导、组织,单位对问题的重视程度,处理结果的意见;有的是为前后照应,以进一步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而专写一段。如:《苏南农村社区党建调查》(《党建研究》2005年第12期P44-45)一文的结尾就是这种写法。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苏南地区的实践表明,农村社区是农村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农村社区建设核心内容的社区党建,必须主动适应农村体制变化和加快城市进程的要求,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提高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以此来带动农村、城市、企业等各方面党的建设,从而形成融农村党建、企业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社区党建为一体的‘大党建’格局。”这样专写一段带有总结性的结束语,给读者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有其特定的意义,触觉深长而优雅。2 z5 ?0 i5 x; A; P8 a% j( Z
* z, v- S& k* i关于记叙文的结尾的写作方法
& J) w, `: Y6 J( R$ B7 w7 n
1 {6 g2 w% R+ B1 X; ^ 如果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记叙文(如:消息、通讯、散文、传记、小说等),它们的结尾又是另一番景象。一般都是自然性结尾或感叹性结尾。如报告文学《李真沉浮录》一文中的结尾就属于这一类,结尾写的非常精彩,令人三思。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很多。人有七情六欲,但欲望也有良莠之别。领导干部要能够控制欲望、节制欲望,防止私欲膨胀。否则、让膨胀的私欲缠身,就会像雪球滚到半山腰,刹也刹不住,挡也挡不住了,只有滚至山涧底摔成粉末。”很显然,这种结尾令人反思,给人以警示作用,提醒人们一定要廉洁奉公,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再比如小说《处女之死》的结尾也是感叹性的结尾,读后就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第二天,邻居照常到她家里推她,发现她坐在轮椅上一动不动,以为她还没有睡醒,就上前推她叫她,她却不动弹,也不说话。啊,她死了。 邻居发现在轮椅的旁边有一张纸片,上面写着三行字:‘名利葬送了我一生的好时光,如果不是当初为了出名,我才不嫁给他。我说过要嫁给一个正常人,过正常人的生活,但始终没有得到组织上的允许。我依然是个处女,因为他根本没有生育能力。’邻居看到这里,流出深情的眼泪。”这个结尾写的不仅深沉,而且非常深刻。作者以真情实感,揭露了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摧残,提醒人们一定要以人为本,按照人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不然的话,就会遭到无情的惩罚。结尾告诉人们,如果违背了人性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说不按照人性发展规律办事,就会悔恨终身,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以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这样的结尾发人深省,令人思考!* o8 M5 t0 \6 x0 Y E
4 _8 o+ C+ I$ m& ~
更为精彩的是用诗歌、诗词作为结尾的。那更令人回味。比如记述文《“小女人”吴仪》(《党员干部之友》2008年第3期32-33页)的结尾就是这样的写法。作者在描述完吴仪从政的精彩人生过程之后,在结尾部分引用了苏轼的一段词作为该文的结尾,更加深刻的肯定了她精明强干的“小女人”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不妨抄录如下:“吴仪常常用她喜欢的苏轼的词表达自己的心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忙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2008年3月,吴仪将退出政坛。她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国政坛一道动人的风景,她的谢幕留给世人深长的回味……”你看,多么精彩,多么深长!令人敬佩,令人赞美!1 C U0 t" ?' f+ q6 {
; N3 L5 u& {9 j! w) q关于讲话稿的结尾写作方法
5 M* G* ^5 M: V5 I1 @9 n8 F ' g- {# u2 N. m% }7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