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复制链接]
范文轩 发表于 2012-5-14 07: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您作为国家旅游局局长怎么看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邵琪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而且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的过程是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因素则渗透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站在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怎样看旅游业在这方面的作用?
    邵琪伟:概括讲,有五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旅游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参观历史古迹、游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通过旅游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知识传播以及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早就意识到通过旅游旅行活动能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升文化素养。开国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曾说过,“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于国有益,于民有益,受到人民广泛喜爱。
    第二,旅游是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渠道,发展旅游可以增强文化的活力。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通过旅游这个渠道,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目前我国有世界文化遗产和4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个,历史名镇名村251个,博物馆2141个,文化馆3258个,我国还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道教宫观150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3万余座,天主教教堂4600余座,基督教教堂1.2万余座,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用于旅游开发的约6000多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也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实践证明,开发旅游业,需要对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和修整,需要对古城、古镇、古村落进行挖掘和保护,从而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有利于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旅游业,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能够使整个城市“升值”,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往往都是“旅游名片”。杭州整治西溪湿地及西湖景区对游客免费开放后,城市升值带来了财政收入及各方面收入的增长。敦煌的市委书记有句话讲得好,“敦煌的优势在文化,出路在旅游,未来在文化旅游”。
    第三,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发展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文明间的沟通与交流。现代社会大众旅游的发展,已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载体之一。人们在旅游中对文化的接受是在一种完全自愿的环境中发生的,是出于旅游者个人意愿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因而也最有力、最持久。旅游还是跨时空的交往和跨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位旅游旅行者都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促进沟通交流的文化使者。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在更广范围展开,为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共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实践证明,旅游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民增进了解、加深理解、促进友谊。很多国外游客通过旅游加深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也使更多的中国人“零距离”了解了外国和外国文化。
    第四,旅游是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发展旅游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每年数千万国际游客来到中国,首先接触到的是中国的旅游业者和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广大国际游客眼中的“中国印象”其实更多的是“中国旅游印象”。中国是一个真诚、真实、开放的国度,依托旅游资源和旅游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活动和产品来加强对外传播,能够使各国的游客在旅游中认识、了解、感知一个真实发展变化的中国,进而传播、展示、维护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2011年,我国出境旅游已达7025万人次,如此众多的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一定会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利于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推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友好交往。目前,国家旅游局正与中央外宣办合作,整合外宣和旅游部门资源,共同推动把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第五,旅游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发展旅游可以推进文化的改革创新。旅游和文化的结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全国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先后涌现出以北京、苏州、杭州、曲阜、洛阳、广州、长沙、桂林、成都、遵义、昆明、拉萨、西安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文化旅游城市,以北京故宫、甘肃敦煌、西安兵马俑、苏州园林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以云南丽江、江苏周庄、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安徽西递宏村等为代表的特色古城(古镇),以深圳华侨城、杭州宋城集团、曲江文旅集团、宁夏西部影视城等为代表的知名文化旅游企业,以新疆维吾尔族古尔邦节、广西壮族三月三歌会、宁夏回族开斋节、藏族雪顿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集旅游、文化、节庆与一体的民俗节庆活动,以《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为代表的印象系列、上海《ERA——时空之旅》、广东长隆国际大马戏、河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甘肃《大漠敦煌》等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绎精湛、格调高雅的旅游文化演艺作品,以中国剪纸、陶瓷、织绣、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商品,等等。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旅游在文化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等方面的创新上还有着广阔的空间,需要不断的开发和挖掘。
    记者: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也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发展?
    邵琪伟: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有利于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领域不宽广、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为此,一是要建立与完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机制的如与文化、外宣、文物等部门的机制要发挥积极作用,需要而还没有建立机制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二是要制定规划。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地区要制定专门的旅游规划,如江西景德镇是千年瓷都,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但整理、挖掘、提升与弘扬都还不够到位,我们旅游部门应派专家组帮助制定瓷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助推其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三是要政策扶持。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特别是要落实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有关推进文化旅游的政策措施。四是要宏观指导。各级旅游部门在制订和修订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时,要注重增加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在指导基层旅游工作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善于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指导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指导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记者:对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培育若干旅游文化精品品牌有哪些考虑?
    邵琪伟:一是打造若干台的高品质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推动省区市和部分重点旅游城市打造出一台国内外游客到此必看的旅游演艺节目。二是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既要充分提升现有的中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的文化内涵,又要重点支持和推出若干全国性的精品旅游文化品牌。三是注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四是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
    记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红色旅游文化工程的作用?
    邵琪伟:红色旅游是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工程,是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工程,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民心工程。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精神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不断丰富讲解内容,把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使人们从红色旅游活动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通过组织编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出版红色旅游系列图书,举办红色旅游摄影展、博览会、红歌会等,打造一批反映地方红色文化的艺术精品,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影响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4粉丝

29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