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指什么?

[复制链接]
江西老秘 发表于 2012-4-26 05: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最近关于薪酬分配的新闻挺多的。一会儿说,事业单位退休养老保障要改革;一会儿说,事业单位要实行绩效工资;今天的新闻说,国家税务总局称,职工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 S3 u" T0 \* F; r+ O% K  }
, P: ?7 B4 a8 a( f$ N' j    呵呵,不知道是真为了追求公平分配,还是兴起新一轮打着改革旗号来与普通百姓争利。君不见,前几次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总给民众以“一谈改革,就是要我们掏钱”的被剥夺感,改革的成本总是让老百姓背负,而所谓推动改革的精英阶层往往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这样的改革正义性何在?君不见,市里早推行了医疗、住房改革,但省直单位至今医疗、住房都还没有改革,仍然享受公费医疗,仍然集资建房或享受公务员政策优惠,非省直部门、非公务员呢,他们的权益为何被政策排斥。特别是一些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既被参照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又不给相应机关的人事、财政政策,其道理何在?又比如,武汉市医疗改革,为何止步于市管干部,难道市管干部收入比普通职工还低?说到底,特权作祟,官本位根深蒂固。也就是说,改革的刀子划向别人容易,划向自己就难了。制定政策的人谁愿意拿自己开刀?而这,我以为正是有学者称“改革共识破裂”的重要原因。
/ {- j% {3 S$ Y6 y1 L# g, i' z6 |
' ?0 ?8 O" n1 V" n( T1 E    曾一段时间,“反思改革”引起思想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很大争议。在我看来,真正否定改革指向的人很少,而是对改革路径、改革方法、改革对象等等选择产生颇多争议。改革本身不错,但改革不能一再向弱势群体动刀子,何时能指向主导改革的改革者自身,指向那些既得利益者群体,这才是最为百姓所诟病改革的地方。也即,改革的正当性、合法性在哪里?公众的认同感如何?
" Q/ H# X4 _  S1 h( f  C0 h1 S( e. `$ p+ y$ X+ t
    改革究其实质无非就是利益分配的重新博弈。对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讲,经济利益就是最大、最现实的利益。经济利益的调整,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因为我们现实的行业、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均非常大。尽管对中国的基尼系数到底多大存有分歧,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超过国际警戒线!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也间接承认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现实。 5 z4 c% y# ]% h( l

! @/ a9 y* q* C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是最讲公平公正的吗?不是一直主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吗?国家不是最擅长宏观调控的吗?(计划经济是最宏观、最有力的调控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以为,恰恰是我们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执行有误,特别是在政策制定上,人为的制造了级差和不公平。0 _; A$ D: l) ^# K4 v# ]* Q) ~

7 M2 d; c1 L& Z' s; q  \& h    究竟什么是按劳分配?关键在如何理解“劳”,这是分配的依凭和标准。我上大学所受到的教育是,按劳分配的“劳”,是指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新的价值,其他劳动要素都只是价值转移和帮助价值实现而已。所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应该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要依据。但,现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C: U) d8 G) r, v( \
* G4 {' M3 D! O/ ]
    我们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一个由配给制到实行按劳分配,又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再到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直到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我们的分配原则也从一大二公、平均分配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效率与公平并重,直到十七大提出更加注重公平的变迁。% Z( j$ N7 {0 q( N& B9 t! v2 W. S/ R

+ v/ I* ]2 T+ i/ Z/ H! |    如此看来,政策对“劳”的界定也在逐渐扩展。起初是指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后由拓展到了“劳动要素”(十七大报告称“生产要素”,我更倾向于用劳动要素的概念,因为,劳动与生产本质一致*)。但无论怎么扩展,似乎也没有拓展到以“劳动者身份”来作为分配依据的地步。可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以身份来作为分配高下标准的地方何其多也。比如,《中国青年报》2月11日报道,郑州碧沙岗公园一个在编的清洁工,从财政拨款中拿2000多元的月薪,其花250元雇佣一名农村妇女代替她从事清扫工作。一个事业编的清洁工,拿出八分之一的薪水就可雇佣另一个人代替她自己工作。同工同酬吗?区别究竟在哪?身份不同呗!还比如同样是卖票的,公汽售票员比高速公路收费员工资低得多;同样是简单劳动,电力行业、水务部门的抄表工,工资比一般职工高得多;同样是处级干部,同样为党和人民工作,有的公积金每月超过2000多元,有的区区几百元……如此等等,行业的、地区的、城乡的、部门的差距,有哪一项不是因为“身份”的不同呢。就是同一部门,同样是开车的司机,同样是清扫马路的工人,有编制与无编制的待遇差距就大了去了,是工作性质不同吗,是技术难度有别吗,是工作量的差异吗……均不是,仅仅就是因为“身份”的不同而已!
; j8 O  G3 V9 j6 {# F: \) ]7 g, V! Y6 @$ Z
    原来,按劳分配的“劳”还指“劳动者身份”!这可真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
" ?. ^6 Q+ y8 U0 O4 q3 m9 i& A" [. ^7 q
    可悲啊,大学教给我们的按劳分配!可叹啊,原来,人是生而不平等的!& v4 C  }0 f9 ?  N$ a, f2 ?) N
7 L. ?" k8 i1 G  t
   理解了,难怪有“会学不如会嫁,会嫁不如有个好老爸”的!因为,在咱们这儿,身份是可以遗传的。难怪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就打洞”的古训的!
4 ~: f7 }  Q/ m# p  P9 R9 m1 {# k" \
    看 来,21世纪的我们,要走出身份遗传的脱敏期,还有一段漫长里程......7 W7 w' w: |7 _. Q5 d& [

) _1 L6 x! O6 O1 Z, d2 U4 ?$ ~  ?9 u% U9 `9 |+ K( F; e
    注*《辞海》中对“劳动”的解释为: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X" R/ ~5 d' d; l2 F) l6 S5 e. F/ c6 l& u7 P
   对“生产”的解释为: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没有生产就没有交换、分配和消费;而交换、分配和消费反过来又影响生产,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广义的生产还包括精神财富和人类自身生产。文/田言秘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20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