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如何让“突发事件”不突发

[复制链接]
学习啦 发表于 2012-4-23 07: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由量变而至质变的演变过程。关于这个事变的演变过程,《易经》坤卦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坤卦爻辞说:“履霜,坚冰至。”当脚下踏着了霜,于是人们知道冰天雪地的严冬将要到来了。正如坚冰是逐渐凝结而成的那样,人类社会“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突发事件,也是通过逐渐积累而最终呈现出来的。这就是《易经》防患于未然的“霜冰之诫”。
    《易经》的作者有“易历三圣”之说,即《易经》的卦辞是周文王写的,爻辞是周公写的,《系辞传》等阐述易理的部分是孔子写的。周文王、周公是位高权重的执政者,孔子在鲁国担任过司寇、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等职。作为与万民的生息安危相关的执政者,他们对自己的管区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有着高度的警觉。如《易经》否卦九五爻说:“其亡,其亡,系于包桑!”这句话的意思是:灾祸随时可能发生啊,灾祸随时可能发生啊,牛马的缰绳系在桑丛的枝条上,牛马随时可能脱缰走失!这里以牲口随时可能走失的状态,来比喻灾祸随时可能发生,权位随时可能失去。提醒在上位的执政者要保持高度警觉。如何保持警觉,防范突发事件呢?《易经》中的忧患意识、安不忘危、见微知著、见机而动、剥复之变、否泰之变等等,都与此相关。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的意识,是《易经》防范突发事件的重要思想。《易经 系辞下》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对存在隐患的危机意识,可以导致安稳;对灭亡的警惧,能导致保全;对动乱的防患,能导致稳定。“君子”指君临下民的执政者,执政者在平安的时候不忘记危险的存在;在拥有政权的时候,不忘记政权覆灭的可能;在局面稳定的时候,不忘记动乱的可能。正因为有这种对危险、灭亡、动乱的防患意识,因而君子个人的生命,自己的家庭,所治理区域的安稳反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
    要防范突发事件,必须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也就是见小而知大,小是征兆,大是彰显。《易经 系辞下》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几”是事物变化的极为微妙的征兆,从一些微妙的征兆中,有智慧的人是可以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吉凶前景的。“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能从事物微妙的状态看出事物未来彰显状态的执政者,是值得百姓信赖的人。这就是《易经》的“见微知著”的思想。类似的提法《易经》中多处可见。如《易经 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后人把《易经》中这种从微妙的征兆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智慧,称为“见微知著”或“见微知萌”。如韩非子《韩非子 记林》:“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未。”在《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中,诸葛亮称之为“视微见著”。“君子视微见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
    与“见微知著”相应的,是“见机而作”的行动能力。就是把握正确的时机,采取正确的行动。《易经 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也。”君子看到事物将发生变化的微妙迹象,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不是在那里等待观望。在《易经》中,“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易经 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圣人研究《易经》,就是为了让自己进入一种非常深静的精神状态,能够根据事物变动的微妙的征兆,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易经》六十四卦每一爻所象征的每一种变动,都是一种“几”,都预示着其后的必然。乾卦文言说:“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采取行动就果断地采取行动的人,是懂得“几”的奥妙的人。由于“几”是事物处于初始时的萌动状态,具有触发的特征,又具有时间的特征,因而“见几而作”又写成“见机而作”。如诸葛亮说:“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蔡邕《陈留太守胡径碑》:“见机而作,如鸿之翔。”
    “见微知著”、“见机而作”是一种卓越的洞察能力、预测能力、行动能力。要如何才能具有这种能力呢?孔子提出了“洁静精微”四个字。洁是身心干净,静是心态宁静,精是思想精深,微是观察入微。当一个人身心纯洁,心态宁静,思想精深,观察入微时,其心境如止水,如明镜。微风轻拂,静止的水面会泛起涟漪;飞鸟渡湖,如镜的水面也会呈现出鸟的身影。因而具有这种心理素质的人,能够“秋风未动蝉先觉,绿叶还留雁早谋”,能够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 素问罀四时调神大论》中说“圣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治未乱而不治已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我们民族所崇尚的最高明的医生,不是善于治病的医生,而是能防患于未然医生;所崇尚的具有大智慧的人,不是那种能在动乱中展示出其治乱的才华的人,而是善于防微杜渐,使祸乱消弭无形之中的人。
    《老子》六十四章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安稳的局面是容易维持的;退而言之,在祸乱可能出现,但还没有出现时,是容易设法让它消除的;再退而言之,在祸乱的苗头刚刚出现,如同种子刚萌芽,芽头还脆嫩的时候,是容易把它除掉的;再退而言之,在祸乱还不大,如同种子刚长成小苗时,也是容易把它铲除的。这是老子提出的防微杜渐的具体措施,与《易经》的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是相通的。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在灾难来到之前,在动乱发生之前,并不是只有一次机会,而是有多次机会使祸患消弭于无形的。如果对所有灾难的警示都麻木不仁,必然会迎来“突发事件”,而蒙受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易经》防范突发事件的思想,与《易经》的变化哲理相关。《易经》全书无一不讲变化,无处不是变化。这本变化书的宗旨就是告诉人们:宇宙万象,天地万物处于永远的变动之中。没有任何存在状态是永恒的,一切皆变,万物常新。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人生所拥有的事物:爱情、健康、美貌、财富、权位等等,都不是时空中的静态物,而是永变过程中暂时呈现的一瞬。一切都在移动,变化,演化。能认识变化的必然性,能遵循变化的规律,则能创造吉祥、亨通、无悔、无咎的前景。不认识变化的规律,与规律背道而驰,则会带来种种灾难。人的意识经由对规律的体认,不断地向智慧的更高状态演进。有智慧的人能看到变化的必然,能看到动之微,动之机,能防范,能消弭;在变动来临时,能从容,能坦然,能应对,“突发事件”对于他们来说,也就不成其为突发了。作者:廖小鸿 来源:学习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69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