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区域竞争格局演变与协同发展研究

[复制链接]
浙江老秘 发表于 2012-4-13 08: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叶琪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与此相对应,中国工业的区域化布局也表现为同样的态势。改革开放前30年,为了矫正旧中国遗留的工业70%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格局,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下,中国工业选择了均衡布局的政策,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特别是在三线建设时期,东、西部的工业差距得到了进一步的平衡。然而,这种均衡发展战略却受制于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短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逐利性日趋明显,效率差异使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分化,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突出,加上外商投资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域发展由均衡滑向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同时也拉开了工业区域间分布的差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受工业化进程、技术进步、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工业的区域化发展开始重视平衡性和协调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区域化发展和演变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论工业区位》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之后,弗特尔(1924)、俄林(1933)、胡佛(1937)等经济学家也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了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二战后,区域经济理论转向宏观方面的研究,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的“增长极”理论,即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1933)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1940)的中心地理理论,即不同的地方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能力不同,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中心地,它们按照一定的等级秩序在空间有序排列形成中心地体系。这些微观和宏观层次的理论为我国工业在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1986)在改革开放初也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强调“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搞平均主义不行”,要科学地选择优先发展的地区,注重培植经济增长极。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变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家区域政策的影响,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当然,对四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各个阶段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共同带动了我国工业区域竞争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由不平衡到相对均衡的发展。

(一)集中在东部(1978-1998)

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最早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兴起的,带动东部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优势突出。此时的工业区域竞争主要集中在东部,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978-1991)表现为东部各省市之间的工业竞争,竞争的范围和规模不大。表现为各地致力于发展工业生产,相互之间争夺资源、资本等要素。在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下,各省市工业彼此间合作力度加大,加上国家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以及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东部工业区域竞争打破了省市间的界限;后期由原来的分散化竞争逐步转化为以三大经济圈为主要竞争主体的集中竞争。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圈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到1997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这三大区域的工业总产值占59.97%。三大区域在对工业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领域竞争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区域竞争的焦点。

(二)西部大开发(1999-2002)

长期以来过度偏向东部地区的倾斜政策拉大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西部地区“十大工程”,到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工程的稳步实施;从西部地区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到铁路、公路建设的全面启动等,西部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虽然还无法同东部地区相抗衡,但逐渐壮大为工业区域竞争的一个重要主体,改变原来的工业区域竞争集中于东部的格局。西部大开发中12个省市的工业总产值由1998年所占比重10.98%提高到2002年的13.77%,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59.05%下降为2002年的58.19%。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相对低成本的要素、优惠的政策等形成对投资的强大吸引力,其工业发展对东部形成强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2-2004)

我国东北地区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却明显落后于东部,2002年东北三个省的工业总产值加在一起只相当于广东的60%。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开始得到重新重视和定位,,凭借着良好的工业基础,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来发展工业,工业竞争实力大增,成为继西部地区后又一个工业竞争的重要区域。2001-2004年,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59.52%、72.4%、83.5%,工业产出增长远远高于投入增长,但与2001年相比,占全国的比重却略有下降,表明东北地区在与全国其他区域竞争中还处于较为劣势地位。但东北地区拥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后,将很快成为我国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部崛起(2005-2007)

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后,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问题开始凸显出来。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中部六省紧紧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实现快速增长。2007年中部六省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725.5亿元,平均增长23.7%,比全国平均增长(18.5%)高5.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使其成为全国区域工业竞争重要一极,同时也发挥了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至此,同我国四大经济区划分一致,我国工业区域竞争格局也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采用了这种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这就意味着从现在起至2010年,我国四大区域仍然是工业竞争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区域主体。当前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又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这使原来的四大区域划分更为精细,工业区域竞争必须遵循这一发展的新思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都为工业区域竞争注入新的内容。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力演进的动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力的演变呈现较有规律的梯度性和层次性,工业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既有政府政策的外部牵引拉力,也有市场经济下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内在驱动力,内外力量的双重作用形成了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力演进的动力因素。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国家每一次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引起工业区域竞争格局的变化,从最初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带动了沿海工业率先发展,并且凭借着优惠的政策广泛吸引外资,聚集了大量资本、劳动力、人才、技术等。之后,为了缩小区域差距,国家又依次做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决定,以适度的引导和优惠的政策带动了这些地区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工业区域竞争的格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政策是从宏观和整体上代表了区域格局调整的方向,也是各个企业和市场主体调整竞争策略和竞争路线的重要依据。

(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工业区位分布要充分考虑资源要素的可得性和获取成本。东部沿海工业的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其雄厚的资金、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不断进步的技术、对外引进的管理经验等。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但长期以来缺乏资金且开发成本较高,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工业的集聚,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开始聚集大量的生产要素,形成工业区域集中竞争的经济圈,经济圈规模的扩大又使得工业生产要素开始变得相对稀缺,土地能源供应紧张,要素成本上升,东部沿海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导致一些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由此将工业竞争态势扩散化。

(三)投资环境与效益的改善

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资本的逐利性也使得投资效益成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环境迅速改善,并且国外的开放思潮涌入也极大激发了沿海人们的创业和投资热情,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在短时间内就蓬勃发展起来。在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下,东部地区也积极做好了承接准备,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外国工业企业前来落户。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投资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平均为13.7%,比东部地区高1.1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平均为11.3%,远高于东部地区的6.2%。这会更加吸引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进一步平衡工业区域发展。

(四)技术进步与扩散的推动

技术是推动工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进步也是工业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早期东部地区工业生产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依托大规模投入来获得大量产出,工业竞争也表现为对资源和要素的争夺,争夺力强的区域自然就成为工业竞争激烈的区域。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为工业竞争注入新的活力。东北老工业基地依托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加大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工业技术渗透提高了开发中西部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可能性,为中西部工业发展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极大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的竞争实力,同时也使我国工业区域竞争上升了一个层次。



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我国采取的是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而当前我国工业区域竞争也大致呈现为四大区域态势,本文按照四大区域板块来比较分析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力状况。

(一)我国四大区域工业总量与发展速度比较

从1978-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四大区域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其比重从1978年的49.14%上升1985年的51.1%,再到1998年的59.1%,规模以上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也从1999年的62.86%上升到2006年67.32%,表明工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有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其他区域的工业总产值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东北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从1978年的16.67%下降到1998年的12.7%,到2006年已经下降为7.72%。



表1  我国四大区域工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工业总产值

区域        全部工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1978        1985        1990        1998        1999        2002        2004        2006
东部        2069.31        4942.64        12946.95        70296.92        43961.8        76794.66        140306.3        212390
中部        767.92        1879.10        4392.1        24109.55        10840.38        15022.62        24920.32        43538.94
西部        671.78        1426.55        3432.5        13570.88        8640.88        12243.6        20387.1        35218.03
东北        701.81        1423.30        3022.74        10970.78        6496.9        9463.2        14208.4        24360.84
基于数据可得性,1978-1998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统计五十年》,为全部工业总产值;1999-2006年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规模以上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从1979-199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以及1994-2007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看,四大区域的工业增长趋势大致相同,但增长速度快慢不一,1995年以前,东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最快,这一时期东部是工业竞争最活跃的区域,此后,其增长速度开始被其他区域所赶超;西部地区工业增长速度一直慢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从1998年开始其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并在2004年一举超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工业增长长期以来也较为活跃,总体增长速度仅次于东部地区,2007年成为速度最快的区域;东北地区工业增长速度1997年以前在四大区域中表现最差,1997年后发展较快,但近两年来增长速度不及其他区域。可见,我国工业发展速度是与国家区域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图1  1979-2007年我国四大区域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长速度



我国从1993年才开始采用国际上通行的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于数据可得性,1978-1993年以前的数据为工业总产值数据,1994-2007年为工业增加值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我国四大区域工业生产要素集中与利用程度比较

    我国工业生产中,资本和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工业发展较快的区域会对资本和劳动力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东部地区工业资产总额最大,2006年达到175421.8亿元,是中部地区的3.89倍,西部地区的3.86倍,东北地区的6.94倍;1993年这一数值分别是2.56、2.56和3.37,1978年;东部地区工业固定资产总值分别是中、西、东北地区的1.70、1.28、1.74倍,表明东部地区与其他三个区域的工业投资总额差距不断扩大,与东北地区差距拉得最大。一直以来,东部地区工业资产增长速度都是最快的,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一直都较慢,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已经逐渐超过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增长波动较大,近年来成为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慢的。随着各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对资产的竞争更加激烈,其资产增长速度差距有越来越小的趋势。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王雷.东西部区域工业化差异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2).

[3] 陈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区域特征分析[J].西南民主大学学报.2008(2).

[4] 陈耀.中国工业集中化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8(3).

[5] 魏后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J].经济学动态.2008(5).

[6] 魏后凯,张冬梅.我国西部发展状况与面临的重大课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8(5T-1)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杳杳 发表于 2012-5-31 14: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好!希望能再看看其他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23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