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在唐代中后期政坛上是~位颇有名气的人物,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在朝野中很有影响.唐德宗时李泌担任宰相,当时西北的少数民族回纥族出于对他的信任,请求他出面与回纥讲和,双方结为盟国.这可给李泌出了个难题:从国家安全的大局考虑,李泌主张同回纥结盟;可是,德宗皇帝因早年在回纥人那里受过羞辱,对回纥怀有深仇大恨,坚决拒绝结盟.于是,事情僵在那里.3 B G! _& |: p: u& C
; F: o- L$ C! b0 k0 S1 m. E- I
/ l9 Z0 k6 w2 U4 \7 G
# q o% j# \- `7 @恰巧在这时,驻守西北边疆的将领向朝廷发来告急文书,要求给边防军补充军马.然而,由于边境战局紧张军马的价格不断攀升,大唐王朝国库又很空虚,唐德宗一筹莫展.李泌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便对德宗说:"陛下如果采用我的主张,几年之后马匹的价钱会比现在低十倍!"德宗忙问他有什么主张,他便请求德宗与回纥讲和,结果遭到了德宗的拒绝.李泌知道,好记仇的德宗皇帝是不会轻易被说服的,如果操之过急不但办不成事,还会招致皇帝的反感,给自己带来祸殃.于是,他便采取了逐渐渗透的办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15次向德宗陈述利害,终于将德宗皇帝说通了.接着李泌又出面做回纥族首领的工作,使他们答应唐德宗的五条要求,对唐朝俯首称臣.这样一来,唐德宗既摆脱了困境又挽回了面子,十分高兴.唐朝与回纥的和解,完全是李泌一手促成的.事后,德宗不解地问他:"回纥人为什么这样听你的话?"李泌是一个极富政治经验的人,他对自己的功劳一字不提,只是恭敬地说:"这全都仰仗陛下的英明,我哪里有这么大的力量!"听了这样的话,德宗十分高兴,对李泌也就更加宠信了.在中晚唐那样复杂而凶险的政治环境中,李泌之所以能稳立朝中,靠的是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圆通灵活的处事之道.面对皇帝的疑问,换一个人可能会大夸自己如何声威卓着而令异族畏服,这必然会遭到皇帝的猜疑和不满,也就不可能长期身居要职了.
2 f8 F0 I9 f& W" S c/ S6 f5 |2 X, p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种极高境界的做人艺术.管仲相齐桓公被尊之为"仲父",诸葛亮治蜀刘备敬之如师长,但他们从不因此而慢上,而是始终行不逾位,言不逾礼,因此他们终生未被主上怀疑而得以功竟终身,名彪后世.谁不想在一位高素质的领导手下工作?可是,由于用人机制不够完善,"由少数人选人用人","从少数人中选人用人"以及"任人唯亲"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有能力,有魄力,有群众基础的人不一定能顺利走上领导岗位,而一些平庸的人却有可能成为你的领导.
( ]$ E' ]! G! r- ~! c5 a2 C6 _1 i
( `' g s, J( ?9 C; S- c( a1 ]/ {) K7 n( P0 e$ Z
. @+ M: r. q$ \- L4 i
平庸的领导能力差却事事都想插手,水平不高却担心被身边的人看不起,成绩不多却常和下属争功劳,严重影响着上下级双方的工作积极性.纵观历史,从勾践逼死文种到朱元璋大杀功臣,无不透露出掌权者对屡建功勋的下属的某种不放心.对古代大臣来说,稍有不慎便会引来杀身大祸."功高震主"是危险的,上级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需要有一种安全感,这是权力一元趋向的必然要求.如果部属行事不注意分寸,过分突出自己,就会使上级感到一种威胁,一种可能产生权力挑战的威胁,这势必引发他的敌意或警惕.因此,越是才华出众的下级,越应该慎重地处理同领导的关系,这和越是高大的树木越应该埋下头来才不至于被风吹折是一样的道理.2 c5 G' z/ N" S v; H
6 I+ K6 U- U- A+ G4 u2 {
$ _- \9 |: y6 l- _/ \% h! j$ j) R% Q# S# v/ T- Y
人人都期望有个勤勉而又体贴,严格而又宽容,民主而又平等的领导,但如此完美的上司是不存在的.当你遇到平庸的领导时,要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善待之,力争做一个让上级满意的部属.8 v* c+ ?( L. e _3 M' K7 R- l
" D8 g) Z% }" S: P* U+ L; E1 K
' b \# N3 D# _2 i7 q( O3 t
4 Z( h# J4 Q: z5 T7 `4 o1 J一<>了解领导的心态平庸的领导为了维护其自尊和权力,在与部属相处中常常表现得十分敏感,有的还存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一是警觉心理.他时时处处提防下属"超过自己",甚至不愿看到下属有"显示"才华的机会.二是嫉妒心理.他不愿看到下属在工作中取得显赫的成绩,不能容忍下属在群众中的威望日益提高.三是惧怕心理.他不愿意和下属在同一个具有可比性的项目中合作,担心这种合作会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能力比下属低.四是'优患心理.他对自己身边有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深感不安,担心有朝一日自己现有的权力,地位会被这个强劲的对手"夺走".五是排斥心理.他千方百计想把能力超过自己的下属排挤处世谅略走.三国时的袁绍志大才疏,外表宽厚儒雅,很有气度,喜怒不形于色,内心却十分猜忌,多疑.当初袁绍准备率军南下攻打曹操,谋士田丰根据两军的实际情况建议他最好不要南下,应该采用"以逸待劳"之策来取胜.这本来是一个好计策,袁绍不但不采纳反而认为田丰泄了士气,把他关进监牢并带上刑具.袁绍的军队果然在南进中被曹操打败了,有人就对田丰说:"你一定会被重用."田丰说:"如果打了胜仗,我还能保全性命,现在打败了,我就必死无疑了."袁绍回来后对身边的人说:"我不采纳田丰的建议,现在果然要被他耻笑了."于是,袁绍就杀了田丰.这件事典型地反映了一些领导的狭隘嫉妒的心理.
! q. {# l2 }2 A1 x% x0 I7 D# s6 S+ H4 L0 t
( v2 K' i' O: k& _- n
" J% O, w: \: Q1 K' c0 n% k老子告诫人们:"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是强调居安思危的.开拓进取,干出成绩是获取领导赏识的重要条件,但是从与领导相处的辩证法来看,下级的最大长处也可能是他最大的短处.所以,能干的下属不要以为有功劳有实绩就一定能被领导赏识,有了成绩应该更加谨慎谦虚,只有这样,成绩,功劳才不会把你压垮.在实际工作中,越是春风得意之时越需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注意谨慎做人,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C$ K- a' q2 ?) Z
5 z: t- c: h5 I, s# [
5 Z) C, a1 J! O$ E$ l
" x- X1 l: X7 j, }( }3 }二.辩证地■待领导有才华的年轻人大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常把领导看成"不怎么样"的人物.但是,作为下级你必须知道,即便是平庸的领导也决非你想象的那样"无能".他们能有今天,定有过人之处.作为下级,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更要看到上级的长处.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因此下级一定要以公允之心肯定并欣赏领导的长处.应该认真地分析自己的能力是否真比领导强.领导毕竟居高一层,他考虑问题的角度,立场与自己有所不同本是很正常的事.+ M, U/ {" E0 m( i6 p& q
9 z! K/ g9 O% o$ |1 R; m( G
# V" I, s$ m! g! @9 z
: x. @ j2 q, z+ j2 o+ e6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时下属认为很好解决的问题而领导却一筹莫展,这时下属就会瞧不起领导,认为领导是草包,能力不如自己.其实如果让他站在领导者的位置上,他就会发现许多作为下属从来不去想的问题.下级要想判断自己的能力是否比上级强,最好是站在领导的立场上观察问题.即便下属真的比领导能力强,作为下属也应当帮助。文/任龙
4 v( k3 h, \; L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