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公门以来,一直是干这个活。这个活基本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类。为什么这么说?细说之。比上不足,你比不上那些处长,甚至比不上权威处室的干事。比下有余,至少有一点,你能经常见到领导,相对于其他同事,领导可能更熟悉你,这意味着你的机会比别人要多那么一点点——虽然这不是绝对的。
: S1 ?& K4 a1 l9 o G8 c+ o 写材料绝对是个苦活累活。这个事可能很多人干不来,尤其是写一些大材料,比如说领导讲话、向中央汇报的材料等等。这不仅是套路问题,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行的。有很多初入公门的人以为写材料只是套路而已,这大错特错。我觉得,写材料必须有三方面的准备,* ~" s2 M7 W+ `! g% A
一是对工作要熟悉,没有这个基础,可能就会乱写。, g& O+ w3 G. g7 h- _! E
二是要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哪个放前,哪个放后,语句之间的搭配,没有一定的训练是不行的。' I0 L# c$ x5 `' S
三是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有些人写材料写得很顺畅,有些人的材料读起来很别扭,这实际上就包含了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写材料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日夜操练之外,还必须阅读大量的东西,比如自己单位的历年总结,经典领导讲话、《中央办公厅通讯》《人民日报》之类。必须要有所积累,才能写出好东西。这几年,我曾经看到许多很能“写”的人,一到我们单位,就被我们领导“呛”死,主要就是因为功底不够。不是工作不熟,就是逻辑不清,自然不能过关。5 ~$ q6 i3 A, p9 R- m
写材料是个充满委屈的事业。那些权威处室的一些人,自己写不好材料,但却经常认为写材料不过如此。就是有些领导,也会充满误解。认为写材料的人,不过玩文字而已。但是你付出的,肯定要比其他处室的人多得多。别人的夜晚是属于家人的,属于朋友的,但你的夜晚是属于办公室的。即使如此,你还会经常遭到领导的骂詈。我就刚从办公室出来,也刚刚受到一顿莫名其妙的责骂。可我们又能怎么样呢。8 M9 m) n" i6 V8 Y. f, d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信:龙总要找到大海,鹰决要冲向天空。但这一过程是曲折的。我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底层的人,一步步走到现在,所维系自己的,就是这一己信念。这不是偏执。有次在北京,有幸与一位部委的领导深谈。他说:“志向要高远,做人要低调。”这句话我牢牢记在心里。受点委屈又算什么呢?回首这些走过的路,有多少骂过你的人已经被抛在了身后?所以,一定要坚守。即使不胜利,我们总生活在一种向上的氛围中。就像里尔克那俗气而实用的诗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V" ^' m1 _' @' F
) m9 H$ m! N7 O% m; W1 J 思路决定出路。写材料,尤其是写信息类材料,思路第一位,没有好的思路,即便是有再华丽的辞藻,再有气势的句子都是枉然。公文不是散文,更不是美文。什么是好的思路,概而言之就是把好脉。公文顾名思义,为公之文,政治永远是挂帅。敏锐地嗅到领导或上级的需要,按需“供给”,“对症”下笔。比如,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立即动笔写基层有什么反响。又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颁布了一年多,写基层如何运用改革成果。此类文章,一般都能被采用。记住:要准、要快,把好脉,要抢抓时机。一旦时机错过,同类跟风的文章大量涌起,那么你的文章就只能石沉大海了。
" S0 s0 \4 z) m; A
% n& S9 u! I5 J( N* z, _ 运作终成正果。由于长期参与编辑修改材料之故,看过太多平庸的文章,由于种种因素,也能采用。对此,左岸学人不想多做解释,想必各位自能心领神会。
5 H4 Q0 }" i' N( e, o4 f;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