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文化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摘要汇总

[复制链接]
学习啦 发表于 2012-3-20 17: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就我省而言,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仍然是“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举措;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以整合资源、各记其功、用好资金为支撑,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培训效果,仍然是一个必须坚持的重要抓手。一是坚持不懈地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的总量,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更加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培训,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切实抓好。要继续巩固普九成果;加大扫盲力度;坚持多形式办学。二是坚持不懈地加大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办好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各行业需要的合格劳动力。加强“两后生”培训,采取走出去培训、输出地培训、订单式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岗前培训等方式,增加就业针对性,提高“两后生”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把技能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把对困难群体的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门路。三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留守务农人员农业技能培训。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抓劳务培训与输转工作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执行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新型农民,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形式,提高新型农民适应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农民适应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技能。加强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培训,把涉及现代农业的种植、养殖、贮存、加工、运输等各环节的技能转化为具体操作环节和作业流程,教给他们。要建立和完善省考核县、市考核乡、县考核村的培训工作考核监督机制,以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关键。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主体之一,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任重大。高校要率先学习和践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文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在文化育人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全省高校要发挥教育文化育人作用,突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的全过程,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要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文化育人新阵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与广播电视、出版传媒、剧团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资源共享、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支持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实力雄厚的高校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大力加强新媒体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区域联合培养机制,扩大我省文化人才的培养规模。要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按照我省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加大文化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提升服务文化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根本基础。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省工交系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扎实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积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抓好公路续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铁路相关项目工作。工业建设方面继续推进今年未完成的省列重点项目建设,再实施一批新的重点项目;对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六大行动计划”所列项目,已经开工的加快工程进度,争取早日投产,发挥效益,具备开工条件的要抓紧开工建设,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要加快工作进度。二是积极促进央企合作项目落地。按照计划开工日期,将签约项目具体分解落实到以后各年度,并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计划落地;严格落实央企合作项目落地工作市州负责制,加快项目落地进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三是着力抓好投融资服务。加强政银、银企合作,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充分发挥地方银行作用,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加快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靖远煤业等省属企业整体上市步伐。四是扎实推进结构调整。五是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六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深刻吸取生产安全事故教训,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特别是要以道路交通、煤矿和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烟花爆竹和消防为重点,集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努力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程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我们进一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增添了强大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庆阳市将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目标,打响“四大品牌”,完善“一个体系”,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打响“岐黄故里”品牌,发展**药养生保健产业,进一步加强岐黄**药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使岐黄**药文化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响“周祖圣地”品牌,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继续加大对周祖农耕文化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周祖陵景区建设规划,持续扩大景区规模,不断提高景区品位。进一步提高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建设水平,融农博、农趣、农植、农家乐为一体,发展特色旅游和休闲娱乐项目。打响“红色南梁”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加强老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增强庆阳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促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融入延安红色旅游圈,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大旅游”格局。打响“庆阳香包”品牌,建设全国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全方位包装民俗文化产品,加强对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一个体系”就是突出文化育民、文化惠民,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我们将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贯彻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开创庆阳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加强文化建设是凝心聚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一是着力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充分挖掘和运用我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甘肃精神,使之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使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为形,成为全省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服务全民为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系,继续抓好“五大惠民文化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精心打造一批甘肃地域特色鲜明、艺术质量较高和思想内涵丰富的优秀文化品牌,实施更多的“甘肃创造”。四是积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打造一批体现甘肃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戏剧品牌。支持建设省市县三级覆盖的综合性影剧院,继续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让戏剧精品力作贴近基层、走向群众、唱响全省。五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破解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六是努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配齐配好农村乡镇文化专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保护和培养。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学习啦 发表于 2012-3-20 17: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统一战线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引统一战线前进方向,以共同理想凝聚统一战线政治共识,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统一战线进取意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统一战线精神风尚,使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努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成员在教育、文化、艺术、体育、新闻、出版等领域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统一战线成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要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培育有甘肃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文化界党外人士作用,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统一战线文化作为统一战线理念、精神、传统、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具有凝聚、导向和激励的性质和功能,能够深度融合感情、启迪思想、提升境界,增进统一战线成员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要适应当今时代文化改革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把握统一战线文化建设新要求,大力建设统一战线文化。要践行同心思想,积极弘扬多党合作文化;坚持多元一体,努力传承民族团结文化;鼓励惠国利民,深入挖掘宗教和顺文化;倡导义利兼顾,大力构建新的社会阶层信义文化;着眼民族复兴,铸造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促进多元优秀文化和谐共生、全面发展,为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做出贡献。


  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对我省而言,主要应体现为继承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扎实推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甘肃精神,积极抢抓难得机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明年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我们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经过研究我们提出初步建议:科学确立一套目标,注重缓解四对矛盾,牢牢抓住五个着力点。目标覆盖要全面,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要求。目标水平要提升,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效益、后劲指标,都要符合跨越发展的要求。目标落实要“一张表”管到底,将全年目标任务按月分解,绘出全年均衡进度图表。要注重缓解节能减排与加快发展的矛盾、资金紧缺与需求扩大的矛盾、企业成本增加与产品价格下滑的矛盾、物价上涨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的矛盾。要充分调动经济要素,从政策、项目、人才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努力保障正常生产经营。要坚持“大高快”原则,切实加强资源开发转化,积极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实现大规模开发,坚持高点起步,高水平运作,高质量经营,要快报批、快勘探、快开发转化。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扎实推进招商引资,以实际行动为项目落地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着力解决资金制约。要继续深化省部对接,争取中央更大支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是当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市场,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我省两种资源的强强联合,既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繁荣的客观要求,又是我省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产业大省转变的必然选择。发展是促进融合的基础,融合是加快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我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产业融合的积极探索,推进了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了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我们要坚持融合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在发展中促进融合,在融合中促进发展。坚持旅游产品开发与文化研发相结合,不断加强甘肃文化研究,深度包装旅游产品。加快培育和发展旅游演出市场,繁荣旅游演艺活动,展现多彩甘肃风采,丰富旅游生活。整合旅游资源和资金,搞活旅游宣传推介,做大甘肃旅游市场。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导游和旅游讲解员队伍建设,做好旅游讲解,促进文化传播。坚持系列化、品牌化方向,积极研发陇菜,倡导文明健康饮食文化。研制旅游纪念精品,提升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提高附加值,增加旅游消费,创新旅游方式,展示个性文化。让旅游产业兼容更多的文化内容,让旅游产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元素,让旅游创新彰显更多的文化支撑,让旅游服务体现更多的文化内涵,让旅游市场弘扬更多的文化精神,真正实现我省旅游文化产业的互利共赢,融合发展,跨越发展。
 
 楼主| 学习啦 发表于 2012-3-20 17: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这次全委会围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建设文化大省为载体,专题研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陆书记在会议开始时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一年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深刻分析了我省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我们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下面,我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陆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就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促进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谈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找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着眼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作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既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发挥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在推动工作上,我认为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着眼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就我省而言,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省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方向和发展共识,增强了凝聚力,激发了创造力。同时,在长期的岁月磨砺中形成的“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主要内容的甘肃精神,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凝心聚力,团结全省人民按照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奋力前行。一是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精神支撑和道德规范。陆书记在讲话中结合甘肃实际,提出努力培育和塑造“爱国、守法、诚信、敬业”的陇人价值观。我们要把爱国爱省的热情转化为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促进和谐的具体行动,把改革创新精神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创造时代伟业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在全省各行业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心价值观,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二是大力弘扬和丰富“甘肃精神”。“甘肃精神”是甘肃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在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拓展和丰富“甘肃精神”的内涵,善于把“甘肃精神”转化为不同行业的具体追求和生动实践,形成推动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先进典型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可亲、可信、可学。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热情讴歌近年来我省评选出的“陇人骄子”、“十大杰出青年”、“巾帼建功”等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创新创业精神,营造爱岗敬业、崇尚实干、争创佳绩的文化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辛勤的付出,为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着眼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为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也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潜力大的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支点。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充分发挥我省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在市场化、科技化、产业化上实现突破,切实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是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6%,远低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2.75%的水平,也低于同处西北地区的陕西(2.82%)、宁夏(1.95%)的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规模,是我省今后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二是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甘肃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等。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有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种,而中国古代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正是四种文化交流汇聚之地”。但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目前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如何立足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着力改变资源丰富、产业薄弱的现状,促进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三是依靠深化改革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多年来,我省创作生产了一批优秀文化产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总体来看,我省文化体制机制、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还远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只有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着眼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干部群众保持了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城乡环境、公共秩序、文明礼仪、社会公德等有了明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显著提高,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社会诚信缺失、社会道德失范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人人都愿为和谐社会建设多做贡献的社会氛围,不断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一是努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发展和谐文化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生产更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要求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构建惠及全民的和谐文化。二是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围绕实现这个目标,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强化文化市场的服务与管理。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特别是取缔毒害青少年思想健康的不良场所和文化产品,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推动文化大省建设

  建设文化大省是国办29号文件对我省的战略定位,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是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文化大省的重要标志是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拥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全,参与文化活动人数达到较高比例)。建设文化大省,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台阶。一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村文化室、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市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对不达标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争取国家支持进行改扩建。特别要重视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一批省级公共文化标志性工程。加快无线电视数字化改造,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强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二要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向20户以下自然村延伸,巩固提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质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农村全覆盖,确保农家书屋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并向自然村、国有农林场延伸,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达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三要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加强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使公共文化场所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宣传政策、传播知识、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的阵地,使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四要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突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重点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与开发。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和出版物的译制和制作,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第二,一手扩大规模,一手提升质量,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在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上,一要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论证,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实施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健全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二要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一方面,毫不动摇地扶持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走向市场、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格局。三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依托各地不同的文化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避免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文化产业园区聚集发展要素的能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在提升文化产业质量上,一要扶持特色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重点扶持开发优势文化资源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发挥精品力作陶冶情操、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二要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加大文化领域的科技投入,利用数字、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加大科技专项资金向文化产业领域倾斜,支持文化企业引进最新科技成果,促进文化企业转型升级。三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巩固和扩大我省现有文化精品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创作生产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为甘肃文化走向国内外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加大对有实力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以奖代补力度,扶持发展文化市场中介组织,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充分利用文化节会等平台,展示甘肃文化独特魅力,扩大甘肃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为我省文化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第三,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开拓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把文化和旅游的优质资源有效整合、融合发展,是我省跨越式发展重要的突破口,也是当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潜力所在。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决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提出要把文化体育旅游相结合,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意见》精神,总结“十一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立足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坚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第四,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取得新进展。从我省目前文化体制改革现状来看,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文化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竞争与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还未形成,文化产品和要素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流动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经营性文化企业实力不强,多元投融资格局还没有形成。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创新对文化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按照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的思路,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创新现代文化组织方式和流通形式,繁荣文化市场;鼓励民营投资者和优秀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支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领办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自由结合、公平竞争;打破部门界限、地域界限,通过资源重组培育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关系。

  三、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制定符合省情的配套政策措施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我们要紧密结合省情实际,认真研究,细化实化,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各级财政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省委省政府确定明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今后随财力增长将逐年增加,主要是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引导设立创投基金等形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定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公共文化项目实行省级整合资金给予扶持的具体办法,避免各自为政、分散投入的现象。金融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加快文化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企业品牌资产评估、产权融资、股权交易、并购重组等提供服务,支持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第二,强化人才保障。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文化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针对基层文化人才缺乏的实际,探索通过从“三支一扶”大学生中择优录用、返聘热心文化事业的离退休人员、给农村文化能人适当补贴等多种方式,充实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服务力量。扩大文化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艰苦岗位倾斜。鼓励文化企业对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制定奖励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文化人才用技能、专利、作品入股分红。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培养。

  第三,强化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省“十二五”规划和这次全会通过的《意见》确定的目标,按年度分解细化,落实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把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评价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尽快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分析文化产业运行态势,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同志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69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