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是文章外在形式上的组织构架。人们常把文章结构比作是人体的骨骼。这说明结构起着一种搭架的作用。在写作中,作者有了明确的主题和众多的材料之后,还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精心的设计,构划出一个完整的蓝图,然后才能按图施工。' p' u9 F+ p9 i' f$ z2 I
3 t* ~+ H. ]- j. z% h
结构既有客观依据,也包含着作者的主观目的。从文章内容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看,结构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记叙性的文章,内容有起因、经过、结果等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说明文说明的事物,是客观世界中真实的事物。议论文所议论的对象,无论是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文章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生产形式,自始至终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意图。这种意图,一是要准确完美地表现文章内容,一是要有感染、吸引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略内容。出于这一目的,作者需要把原有的客观构件拆解开来,重新加以组合和排列。叙述中的倒叙、插叙、分叙、补叙等等,就典型地体现了对客观存在的时空联系的重新安排。; T6 {7 f" d% E
7 k, l; t3 d# p, [( Q
下面,我们谈一谈结构的安排问题。
, E0 l, u0 i4 Z. {0 \0 h- b' U
\+ g0 R' N0 Z6 k8 h8 d& A一、开头的安排
! G. m) P/ O6 D8 V4 o" F( Y2 z2 y5 Y4 k
古人讲文章时,把开头称为“起笔”,并要求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一样精美。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高尔基认为:“最困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久的去寻找它。”由此可见,开头的作用是导入正题,有“一锤定调”的功效。这种功效决定了开头的文字不能过长,要精致凝炼,切忌累赘拖沓。
( J1 G1 q K1 }3 q; U7 R$ l9 j$ ]# X. ?, S
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因而考虑开头也要考虑整体的布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头的写法要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常见的开头方式有:
5 g2 d& Y7 o1 } ?2 z$ _% M5 ` ^3 m; _) J: U
开门见山的写法:就是落笔入题,或说明缘由,提出论点,或言归正传,展开故事,或单刀直入,涉及对象。例如,韩愈的《说马》,一开卷就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一种直接谈“因”、直接寻“根”的方法,让读者首先认识到“识马”的重要,“识马”人的重要。我们再来看一篇为《谈变》的文章开头:, ^8 ~0 S, I6 v& r
0 H( @4 K% M+ V, J4 j
变者,宇宙之至理,进化之奥秘,社会之规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古训,在流动不居的万事万物面前早已黯然失色。
& h2 F! a& R( \
1 V- f( P* Z% U. s) W9 b8 n这几句话,肯定了变化的必然规律,否定了不变论的说教,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将要论述的主题思想。
. m1 s: K/ g) _' z4 _& Z
* Z3 B# k- o% H: y3 S提出问题的写法:在一些议论或说明性的文章中,一开头不是直截了当地点明题意,而是提出一个问题,启发人们思考,然后在下文一步一步地分析或说明问题,最后完成解答或解决问题的任务。比如说,现在一些讨论素质教育的文章,一开头不是直接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或应试教育的弊病,而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有没有缺陷?为什么要提倡素质教育?”这一系列的设问,使人们开始思考教育的现状和出路。可见,设问有一种诱导、诱思的作用。
" ^$ S0 v* A* b' x, V- a4 @9 x: J5 v
6 B: s" L5 l6 l; b% y烘托气氛的写法: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记叙性文章之中。在开头或交待有关背景,或描写有关人物,或渲染有关场面,以求造成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氛围,导引读者进入作品所反映的情景世界之中。鲁迅小说《药》的开头便使用了这种烘托气氛的方法:
9 X6 R% ~. P: J# |- o
6 m( i' F! P, W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l1 I: N$ p, ~9 z
/ f6 y5 Y4 G' ?5 h作者笔下的这种气氛和景象,正好和华老栓一家悲惨的命运相对应。陆泰的《香雪海探梅》的开头,则是另一番景象:( W8 R* F/ ~+ Y
$ N4 I4 W: m& K
姑苏城南的邓尉山,梅花盛开,独具风韵,正好填补了苏州冬景之不足,“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在残冬将尽的时候,我们兴致勃勃地作了一次探梅之游。
5 J) E& n+ }% |% a. e, w. f& d: k* B2 k: n# l$ C
这里写的景象虽然是残冬时节,但它对人的感觉是轻松而美好的。
8 o* y' R; U, e/ T9 p5 o
2 w- G3 g! w/ i: ]# a! U9 C概括全文的写法:就是在开头将全文的要点部分概括地介绍出来,让读者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在正文中再具体地讲述这些要点。例如,有篇题为《“开卷有益”引起的思考》的杂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 x" J3 U+ f$ l. y, P, s9 W$ [0 ]$ l3 x( H6 J/ u- ]
“开卷有益”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原因在于:一是要看抱着什么目的去开卷,二是要看开的是什么卷,三是要看开了卷之后怎么应用。( L4 _ b9 Y Z% g) v. ~
: x; N& `3 h3 L( r1 t6 z" V
这个开头,分条将讨论的问题列了出来,概括性很强。
% W) `% i$ [# N) x3 L
' a) B% a6 [- a+ w/ X引用、印证的写法:即在开头引用某一简短的材料,过渡到中心内容上。通常引用、印证的材料有:诗、词、曲、谣、名言、定理、寓言、神话、历史故事、作品情节等等。例如,一篇题为《谈人情世故》的文章这样开头:
% P5 v. C) a0 W' D. L: g( s
x; {/ P* O& J/ q8 a9 C/ Z5 g/ i! M“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红楼梦》中的两句诗。人情世故是一篇“大”文章,一篇“活”文章,必须要到社会生活中去“写作”。$ d% Z/ {1 u# I4 _# G- M
, c' H5 T. \* {) B/ u; d' z这里引用名著中的诗句来引起话题,显得自然而熨贴。
5 |: C7 l; k# ], Z; l
8 L! ~+ c% g4 O3 N. c# j二、层次和段落的划分
3 U8 f& N' b- ~2 L% Y4 L
+ o: i$ k) X3 y- d' y$ T/ i# L; U' ]层次是内容表述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段落是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层次体现了作者思路的走向和文章内容的逻辑顺序。段落可以看作是层次在文面上的反映。但由于作者处理段落的方式和习惯不尽相同,因而段落和层次之间并不完全对应。层次可以等于段落,也可以大于或小于段落。就文体而言,学术文章的密度大,一段中常包含几个层次,而小说的语句松散,几个自然段才组成一个层次。- ^, `2 M) a$ o' B& ]' M
: ?8 D% i3 S; B$ v. g) Y
划分层次的根据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时间或空间划分,可以根据人物行为或事件过程划分,也可以根据情感意蕴或美学意向划分。划分层次时,要注意两点,一点是划分层次的根据要单一,一点是各层次的意义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果在同一篇文章中使用不同的标准划分层次,那么就会出现杂乱现象。如有人写自己的传记,一会儿按经历顺序写,一会儿按思想变化写,内容交叉重复,杂乱无章。判断层次意义的独立和完整,要联系层次与层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来看。有篇文章批评农村干部的不正之风,分了四层:搞生产相信群众——蹲办公室;看戏带领群众——坐在前头;看电影深入群众——坐在中间;赴宴会代表群众——大吃大喝。这种划分,表面上看似有理,实际上却不合理,因为第一层是工作作风问题,后面的三条同是生活作风问题。
9 ]2 F: F$ e0 }8 a) r
& K4 K' S8 A0 Q' ]# ?6 f5 L- e段落的划分,比较自由。一般情况下,行文中承接关系需要过渡、转换时,都可以分段。在记叙性文章中,写到人物对话时,为了强调身份和语感,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成为单独的一段。当然应用文和学术论文的分段,就要严谨了。) X" U' a$ V/ a! U" Q" K
0 p2 W0 f. I; ] J
三、正文内容的组合方式
" q" g+ d; G* E. n# P: i
% {! m/ ~0 m- g; s( K纵式结构: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它包括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人物的成长经历过程,事理的逻辑顺序排列,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前后经过,等等。有一篇题为《曲折的故事》的小小说,用顺叙的方式讲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0 j, r. Z& Q" |% m9 l7 C# v, ?
9 N5 t! g7 P0 B- \1 p- S6 D# U) ~# h
(1)巴比与内弟去非洲打猎。
- P& m2 S* h* U& x. H8 O5 D4 ~* o' I
l7 l. g+ O' F8 r; S(2)巴比遇狮而亡。
, ^8 U3 E$ z1 q# Z h" V! r
/ T* R2 ]$ T0 J% g(3)弟急拍电于巴妻:“姐,巴死于狮。”0 y0 L* K# a" V# z* b2 V
; [, j% V' K7 Z8 z# |: t(4)巴妻于悲痛中回电:“速寄尸。”- }4 C9 K+ @7 u
. e% c9 s5 g' b! ?2 y" T(5)弟寄狮尸,巴妻收,急电:“弟误,寄巴尸。”
: o9 q* L* e& S+ W+ V4 i) X+ h) Z9 K/ |$ |1 e2 J0 j2 Z, v7 \& o8 D! u
(6)弟复电:“无误,巴在狮内。”+ _) d% o' V: i
5 A" X1 r0 V2 v2 V% k, j, B3 ^
这个有调侃味的“曲折故事”,全按时间顺序叙述。
7 Q2 v% A* r6 B7 R3 X- S
; E& X. d! B- {8 N* I t横式组合:按事物的空间方位顺序或不同层面、不同类别安排层次。这种组合方式在说明文及议论文中较为常见。在说明类文章中,介绍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时,常按空间顺序安排层次。产品说明书中,常把产品分为型类、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加以介绍。论证问题时,常需要条分缕析,如短评《可怕的爆竹》一文,把爆竹的危害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浪费,二是惹火,三是伤人,四是污染。这就是议论中层次的横面组合。: p% a" M) ^ P5 |/ `
: t2 P1 ]+ }% p( j# f% M1 h
纵横交叉组合:就是把纵、横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或在纵线中插入横线,或在横线中插入纵线。这种组合方式,一般出现于线索复杂的长篇文章,如小说、报告文学、史传等之中。
. U/ B$ e) X0 \4 l# b
: f) W) W, V. @" V) _: e5 p四、结尾的安排+ I0 Q9 Q+ @! [/ ^6 h
# R9 A6 n, I* ]0 O& A$ O
结尾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开头。开头是“定调”,结尾则是“收口”。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历来的文章家,同样在“收口”处屡费周折,力图给读者留下余味。契诃夫在《给阿·谢沃波的信》中说:“我有一个有趣的……题材,不过还没有把结局想出来,谁……发明了新的结局,谁就开辟了新纪元。”收尾收得好,就能造成加深印象、发人深思的效果。收尾收不好,就成了画蛇添足或狗尾续貂,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古人讲结尾要如同“豹尾”,就是要求结尾精警有力,避免浮泛的毛病。我们看下面一篇《回忆老校长》的习作:6 w2 j; y+ G9 n6 D7 n
9 a/ b3 q# j/ ?8 E) q0 Q7 r6 ?几度春秋,给人无限的沧桑之感。老校长的身影早已消逝在茫茫的岁月之中,但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全校师生的心中。
' D2 ?5 ` D' h6 g8 y8 ^% [7 v
% V& V3 T0 B# Q% I4 L当然,老校长的事迹远远不止上述几件。他对别人就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就像夏天一样火热,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全校的师生。我们多么怀念他啊!怀念他是为了学习他。8 f1 D& ^) h' S5 B3 _ O
3 \1 _4 y# ^% A, G" ^- q; @
这个结尾就很不精警,蔓延拖拉,节外生枝,不免有画蛇添足之感。9 w2 H3 u7 j5 \. S8 s( x)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