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陈晋讲座: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

[复制链接]
人大办 发表于 2012-3-13 17: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一、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
- r  u: P) ~! f6 D. Q# Q, a; `. z% |5 r* A1 O
    提出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不是要淡化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历史定位,而是说,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确实非常罕见。对毛泽东来说,读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不是简单靠兴趣支配的选择,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1 s9 c3 P/ M9 Y  B# p( g" K1 \8 |) C" `; b* d! M9 p' _
    我接触到的不少朋友,都很难理解,毛泽东治党、治国、治军的实践是那样精彩,在内政、外交、国防各方面的活动是那样的丰富,他的行动能力是那样的突出,但他读的书,却并不一定比一些终生治学的人少,甚至比一些学问家还要多。人们很难相信,这却是事实。 : r( s4 R6 m( U2 k0 r) b
6 [. P" A! `" Q8 ]2 j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Y0 `4 n, \/ G8 O1 L" V9 g" L" N, _6 o6 h/ ]
    第一,读书广博而偏深。
  |4 Q+ Z0 y2 a' M" T! m. N3 X+ z$ ?5 A# Q) a/ @3 \7 p8 Y. L
    毛泽东住在中南海颐年堂里面的一个院子,叫菊香书屋。他逝世后,保存在菊香书屋的书,有9万多册。不能说所有的藏书他都读过,但这些书是他进城后逐步积累起来的,用得上的,其中有不少书籍上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画。而毛泽东读而未藏的书籍,或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就更不知几何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共11大类。% s. L0 P" W( B. x0 `$ \- X" \
+ x+ \* y9 t% k5 \9 _* u4 g
     以上是毛泽东读书之广博。所谓偏深,就是除了常用的马列经典和文史哲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述外,毛泽东还有兴趣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的书,并注意其中一些细琐的观点。例如,长征刚到陕北,他就同斯诺谈到了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H.G.Wells)的作品,后者写有《星际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他曾经细读过苏联威廉斯的《土壤学》,多次在一些会议上谈论书中的一些观点。读《徐霞客游记》,他注意到书中提出长江的发源,是“金沙江导江”,而不是传统说的“岷山导江”。读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他细细圈画其中关于“胭脂米”的一段考证文字。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和整理毛泽东的著作和谈话时,对一些引文做注释,需要查很多书,有的就很难查到出处。例如,编《毛泽东文艺论集》时,对毛泽东提到徐志摩说“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这句话,就没有查到原始出处。毛泽东经常讲拿破仑说过一支笔可以抵得上三千毛瑟兵,还写进了给丁玲的诗:“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问了许多专家,都没有弄清楚出处。还有一个例子,1972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乘飞机外逃,有关人员问毛泽东怎么办,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句话肯定是一个俗语,但这个俗语出自哪里,一直找不到。这些年才知道,出自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张南庄的人写的一本讲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说,叫《何典》。毛泽东最晚是在1941年就读了《何典》,那时他曾托人为远在莫斯科的两个儿子从中国带去一些书,其中就有《何典》。毛泽东晚年在一次会议上讲过:“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是说吃药只能医那些不会死的病,注定要死的病,药是治不了的。他用这句话比喻像花岗岩一样的人,怎么做思想工作都是做不通的。这句话也是来自《何典》。
  @: m% z  M9 J. V( T
, o& l; V, R' y: Q    第二,活到老、读到老。
. o. T9 l1 ]: R$ K- Q
+ s$ f9 m: y, K  d    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讲这个话是希望领导干部们抓紧时间读书学习,毛泽东自己确实做到了这一点。1975年他82岁了,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读书。我们知道,他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的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这当中,他已说不出话来,敲了三下木制床头,工作人员开始不知道他要看什么,有人想到,当时日本正在大选,毛泽东或许是要看自民党总裁、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材料,就用手托着三木的材料给他看。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这样的情况很感人,可以说已经不是活到老,读到老,而是读到死。 ! U) x/ M- D0 ^4 A' P
% n) |5 T" f/ o3 h$ T
    第三,真读真学,不是做样子。 - _1 I3 o! a9 U, N+ |+ I' N& e/ r3 v
3 P. c* _0 P- w# `3 r0 F
    毛泽东读书,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对真理的一种渴望。有这种渴望,才可能用心用脑去真读、真学、真思考。什么叫真读真学?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7 n7 F+ A- h# _0 X# ^% `2 W0 b% ~( w4 I* x  {& c
    一是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毛泽东曾对人说,他在写《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读了十几遍《共产党宣言》,为了学英文,他找来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对照起来,在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里还留有他的批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他经常阅读的。《资本论》很难读,但毛泽东读《资本论》留下的批画有四个时间,说明他起码在四个时间段里读过《资本论》,当然不一定是全读。在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对人说,《红楼梦》他已经至少读了5遍,此后他也读过,还让人从北京图书馆手抄过一部胡适收藏的《石头记》。
* L7 O, M/ O* T/ M' W
3 W% _9 p* h4 k6 |/ E& M    一是相同的题材内容,毛泽东习惯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版本对照起来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还专门写条子说,不光要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关于《拿破仑传》、《楚辞》,他都找来不同人写的和不同人注释的版本来读,《楚辞》曾经要了十几种版本对照起来读。1957年,他对领导干部讲:要读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就那么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
5 r& }+ f! c$ d5 ]7 Q/ n* E/ f
$ U- k* R& `2 C* S% [7 [; z    一是除了写读书批注外,毛泽东注重讨论式地阅读。他不光是自己闷头读,读完以后常常和别人讨论,有时是边读边议。比如,延安时他专门组织了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10多页,然后各自谈看法。1959年底还组织读书小组专门到杭州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了两个月,议出了许多好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就是毛泽东在这次阅读中提出来的,这是我们上世纪8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认识源头。参加这个读书小组的同志后来根据毛泽东的谈话记录,印了两卷本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4 @1 P% L8 \; T1 }
! P; E# B+ t$ i+ G1 d$ Z
二、毛泽东读书历程 6 w- p) r+ z, z8 k/ R

% i8 F+ b, J) s' m: c7 y    毛泽东早年有个外号叫毛奇。关于这个外号的来历,一说是因为他崇拜当时的德国元帅毛奇,一说是他常讲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按后一种说法,毛泽东是把读奇书当作成为奇男子的第一个条件。
* @; r- |  n% W4 J* v- \- k: e* D0 }4 Z: a/ L
    早年毛泽东读书的目的,先是说为了“修学储能”,然后说要寻求“大本大源”,最后是要找“主义”。概括起来,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书有四类。 4 c6 q3 o2 V1 _! V/ w2 `& E
5 C5 [) V8 ?& p* B4 \
    第一类是传统的文史典籍。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就是靠这时候打下的。在传统的文史典籍中,他偏好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清实学和晚清湖湘学派的著述,诸如顾炎武的《日知录》、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他的老师杨昌济的《论语类钞》等等。这类书在立志、修身、处世方面很有用。第二类是近代以来介绍西方的著作,比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社会学)肆言》以及卢梭、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阅读这些书使毛泽东能够跳出中国传统思维来看世界。第三类书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国内学者传播新思潮方面的书,特别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著述。第四类是《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4 `+ G$ k9 E! d, S5 D8 U

2 H0 P! d* n  F7 j    五四时期,一批知识分子首先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的人都是一色的知识分子。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五四运动的精神产儿也是知识分子,换句话说都是读书人。他们对各种理论思潮做了认真的比较,最后选择和确立了自己的信仰,信仰一经确立,就为它献身,一直干到底,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从中也可看出那一代人真读真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尚。 6 y% `5 V. q) z) Y

0 }8 o# q8 F9 k. D# \: f3 F8 [! J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作为宣传家和实践家,感到精神非常“饥渴”,其读书主要是为了实践的需要。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主要在偏远农村开辟根据地,领兵打仗,环境变了,常常是无书可读,很苦闷。这与青年时代“读书”,建党前后办文化书社“卖书”,大革命时期“编书”,形成强烈反差。于是,他给当时上海的党中央写信说,无论如何给他搞一些书,还开了一批书单,说“我知识饥荒到十分”,“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小事弃置。”可惜毛泽东开的书单没有保存下来,他当时想读哪些书不得而知。不过,在一封信中他曾经点名要斯大林的《列宁主义概论》和瞿秋白的《俄国革命运动史》。1932年,他带领红军打下福建漳州时搞了一批书,其中有列宁的《两种策略》和《“左派”幼稚病》。读完第一本推荐给彭德怀看,写信说此书要在大革命时候读着,就不会犯错误。读完第二本毛泽东又推荐给彭德怀看,写信说,“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做到思想上的清醒,毛泽东是多么渴望读到有用的书,读书之用非常明确。 # O0 `, {8 c2 ~5 P4 U
' s9 ^+ I8 }; A+ F0 u; k: y7 W& b  |) y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高峰期。他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和精力来读书并提倡读书。他以前没有时间写日记,唯独到了延安以后开始写日记,为什么写日记?日记的开头说:“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他的日记事实上是读书日记,记录了哪天读了哪本书,读了多少页。从这个日记看,1938年2、3月间他读了李达的850多页的《社会学大纲》,还有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和潘梓年的《逻辑与逻辑学》等等。梁漱溟访问延安时,毛泽东读了他的《乡村运动理论》,写了不少批注,还花好几晚上同他讨论。
6 R( K- P8 X- p' A6 M; S2 R/ q
  g6 Y2 m% z) {  {2 d& K4 c# [    毛泽东当时为什么特别提倡在党内要形成读书学习的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总结历史、分析现实急迫需要理论,但党内理论素养准备不足,这是亟待克服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学习。从思想方法角度讲,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确立了毛泽东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和一个根本主张。所谓“两个根本方法”,一个是事实求是,一个是对立统一。所谓“一个根本主张”,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v) }/ `; \+ r/ Y
' H4 `' s0 G' g$ H" B' V% d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要被全党接受成为领袖,光会打仗不行,要有理论创造。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博古这些人在党内占据领导位置,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理论方面说得一套一套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掌握得比较多,但他们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国革命的实际迫切需要上升到理论上的创造,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真读真学,在哲学上写出《矛盾论》、《实践论》,军事上写出《论持久战》等,政治上写出《新民主主义论》,文化上还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些理论创造,全党上下都服气。正是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完成了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从政治领袖到理论权威这两大跨越。陈云1941年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会上说:“过去我认为毛泽东在军事上很行。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以后,我了解到毛泽东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任弼时1943年在中央高级学习组上说,1931年他到中央苏区,认为毛泽东“有独特见解、有才干”,但“在思想上‘存在着狭隘经验论,没有马列主义理论’”,“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认识到他的一贯正确是由于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 O2 X9 h7 f* S7 _( [# X' l
, }- J* b2 O# Z: V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读书更多更杂。这里只讲讲他晚年读文史古籍的情况。从1972年开始,他先后开列有86篇作品,让人印成大字本,供中央一些领导人读,他自己当然是细读圈画了。这些作品涉及史传、政论、诗词曲赋。按时间划分,从1972年到1973年7月读的主要是历史传记;1973年8月到1974年7月读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法家著作,包括韩非子、柳宗元、王安石等人的著作;1974年5月到1975年6月,主要是一些诗词曲赋。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与毛泽东晚年的复杂心态有关。读诗词曲赋的时候,政治、社会,理想、现实,壮志、暮年,往往能在他的感情世界掀起巨大的波澜,从中寻求心志的勉励和抚慰。他晚年反复读庾信的《枯树赋》,还考证一些词句的意思,比较各种注解,读到“树尤如此,人何以堪”这样一些句子时,年逾80岁的一代伟人禁不住泪水纵横。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 m; T/ G+ z$ N+ U' t) t  @
 

精彩评论6

正序浏览
人大办 发表于 2012-3-13 17: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节日好。度过了这个漫长的黄金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又朝气蓬勃地回到了我们的眼前。今天是第十三讲,主讲嘉宾是一位部长兼教授,他就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研究员。他演讲的题目是《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30年间,在党内外、在国内外都成为一个最具有争论性的名字,这种争论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到十七大前后,一直到现在,都一直在我们周围发生,这种争论将来也许还会争论下去。重新认识毛泽东,正确认识毛泽东,深入地认识毛泽东,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一个课题之一。
' T0 P7 j5 Q' C% A  毛泽东不是救世主,因为《国际歌》里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毛泽东也不是神仙,《国际歌》还唱道“也不靠神仙皇帝”。那么毛泽东是个什么人呢?毛泽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的英雄,但是有几个英雄我认为是不能忘的:炎帝、黄帝、周公、秦始皇、唐太宗、孙中山、毛泽东,还有邓小平,我认为是不能忘的。炎黄肯定是不能忘的,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周公不能忘,因为他为我们中华民族建立了文明的秩序;秦始皇不能忘,因为他把一个分散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并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百代皆行荀政治”;第三个不能忘的是唐太宗,因为他从隋文帝手里接过了科举制,把这个科举制变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孙中山不能忘,因为他解除了我们几千年的帝制;小平同志不能忘,这个讲起来太长了,我们先不讲,我们下面准备请人来论坛讲讲邓小平同志的,那个时候再讲。
8 k+ Z+ p& A; F# {" E0 S  毛泽东为什么不能忘?陈部长刚刚在我的签字本上面写了:领袖人物沉淀为文化的不多,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举几个理由:第一,他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最低点,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他实现了启蒙时代以来的一个理想,就是动员最广大群众去推翻一个腐败的政府,他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改造了我们中国的文化,他给中国带来了文艺复兴以来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所以我觉得他是不能被忘记的英雄。毛泽东时代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取得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取得过的成就,这是当年国际上的评价。0 C7 @7 T- I: Z* D7 x
  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几乎所有大国的领袖和英雄们都对毛泽东充满了尊敬,而且据说尼克松晚年的时候,他自己的私人图书馆里面竖立了很多国家领袖的像,这些领袖都是站着的,唯一坐着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毛泽东。莎士比亚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但是有了英雄而不认识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愚蠢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请陈部长来讲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让我们面对这个自己的民族英雄,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英雄有更深的敬仰,让我们面对这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不光只喊万岁,而且要让他光辉的思想改造我们世界的漫漫征途。
" p$ r& ?6 Q% m5 I  陈晋教授是在铁道兵的兵营里面长大的,当过知青,做过乡村教师。77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以后,他成为当时中国诗歌领域里面最活跃的、最优秀的青年评论家。80年代中期,他到中央政研室,跟从当时的中央政研室的室长研究文化,后来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毛泽东研究,很快就成为我们国家毛泽东研究的著名专家。近几年据说陈晋在研究诗词,写了一本书叫《唐风宋韵》。我们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到陈部长不是一个官僚,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陈部长的文风,年轻的时候叫做尖锐、犀利,他自己说我那时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成为“骂派”批评的重要代表(开个玩笑啊)。现在,我觉得他是思维非常的敏捷和活跃,风格却平和沉稳,他非常善于用细节来说话,用感情来说话。在历史的细节中来展现历史的深沉和伟人的文化人格魅力。下面就请陈晋教授上来展示他的演讲风采。
 
 楼主| 人大办 发表于 2012-3-13 17: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陈晋:各位朋友,感谢大家牺牲休息时间来这儿听我唠叨,特别感谢陈实教授热情洋溢的介绍。在我讲座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文化寓言(大家不要当真,只当一个故事来听就行)。因为我研究毛泽东,也参与过拍摄电视文献片《周恩来》、《邓小平》,对这两个人也有一些研究,我在别的地方去演讲的时候,观众经常递条子,说陈先生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说一说毛、周、邓这三个领袖人物的区别。我说这个不好说,这个差不多是一本书的体系。只能看一看他们三个人在业余时间都干什么,比如说他们都很忙,工作确实很忙,但是上帝发话了,说你们明天都不要工作,看他们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方式。因为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休息方式,是他的文化底色和性格本色的自然流露。做工作,当领导,做事情,都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开会、发指示、批文件、做决策等等,都一样。但是在业余时间干什么,而这恰恰是他最想干的事情。毛泽东干什么,他肯定是睡懒觉,而且早晨起来以后也不一定起床。我们知道他的床是一张硕大的床,里边低外边高,外边睡人,里边一半是放着书,他随手拿出一本书就要看,甚至看上一天也不下榻。周恩来可能会这样选择:头天晚上回去高兴地对太太邓颖超说,“小超呀,明天放假,咱们是不是请赵丹、张瑞芳他们到家里来作客,一块儿热闹热闹。” 这些人都是电影演员,周恩来喜欢文艺,他年轻时候演过话剧,而且是演旦角,是男扮女装的,他就会跟这些朋友欢度一天。而邓小平选择什么?他不会请朋友聚会,也不一定看书,他可能就跟家人在一块,享受天伦之乐。
4 i2 N; T; J+ B8 g  那么这三种选择,背后体现着什么样的文化含量呢?一个沉迷于书本的领袖人物,肯定是站在此岸,设想彼岸的。一个上天入地、大悲大患,寻求于思想和未来的人;一个一有闲暇就和朋友在一块热热闹闹欢聚的人,他肯定就是很善于、很乐于在群体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一有闲暇就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人,他追求的是非常本色的普通的平民化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这三种选择恰恰说明他们三个人的角色是非常恰当的。毛泽东他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他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精神领袖;周恩来是新中国国务院总理的不二人选,因为他协调、主持群众、集体工作非常在行;邓小平是回归生活的本色,实实在在,所以我们认为邓小平是平民化的领袖,懂得老百姓愿意怎么过日子。$ j( }* a! S6 V/ ]4 R8 B# B
  这个故事讲完以后,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定位了。我们讲话的主题就是说毛泽东他除了是一个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民族英雄,还是一个读书人。提出毛泽东是“读书人”这个形象、这个概念,说明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革命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而且读有所得,读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对毛泽东来说,读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咱们读书确实是一种职业需要,老百姓读书、一般不搞文字工作的人读书是兴趣,想了解什么就读一点,就是靠兴趣来选择。而对毛泽东来说,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也不是靠简单兴趣支配的选择,甚至也不是为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种精神的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我接触到的许多朋友都很纳闷,说毛泽东他那么忙,治党、治国、治军,他哪有时间来读那么多书,但是这却是事实,毛泽东读书绝不比一般搞学问的人少。大概说来,有三点:第一,毛泽东读书“广博”而且“偏”、“深”。“广”不是泛泛为主,他是又“深”又“偏”。我们知道毛泽东去世以后,留下了一批图书在菊香书屋,将近9万多册,这些书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他的需要逐步逐步地积累起来的。就他的一生来说,他读过的书,那就更不知道有多少。总体来说,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很大,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军事、书法、报刊杂志等等很多,我们总结主要有十一大类。他读书确实也很偏,一般常人很少去涉猎的书,他都去读,而且读了之后还去谈。比如说科幻题材现在比较多,但在1936年,长征刚刚到达陕北的时候,他会见美国记者斯洛的时候,就跟斯洛谈到了一个英国的科幻作家威尔斯,写了《星球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他引用威尔斯小说里面的话说“我们买一张车票从地球到月球”。我相信在那个时代读过威尔斯的《星球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小说的人很少,但毛读了。
$ w1 ^3 G. N# y. Z0 U7 l  而毛泽东在50年代初,又读到什么样的很偏的书呢?一个苏联科学家写的《土壤学》,他读了好几次,而且上面有很多批注。后来50年代,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怎么样提高产量,叫“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毛主席提出这个八字宪法,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读了《土壤学》以后得到的启发,这是他的感悟。他读《红楼梦》,他不仅读这本书,而且还读一些研究《红楼梦》的著作,读《红楼梦》的一些考证。周汝昌有一本书叫《红楼梦新证》,里边考证到一个“胭脂米”,毛泽东就想方设法要去弄清楚这个“胭脂米”到底是什么米,花了很多时间去考证。7 O, W1 J$ _  d9 v& a! }
  毛泽东在讲话和写作里边引用的一些话,我们后来在编辑和整理的时候,都想找原始出处,但是一般都没有找到。毛泽东在延安讲话的时候曾经引用了一句徐志摩的话,他曾经有一个观点说什么是诗歌,诗歌要让人读起来就像“银针之响于幽谷”,一颗小针掉在深山幽谷里的声音,那个声音是什么声音,那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这是徐志摩的话,毛泽东就引用了这个话。后来我们去查,徐志摩在哪儿说的这句话啊?找了很多人,包括找了当时的现代文学史家唐涛,都记不住,后来到北京图书馆里面去查徐志摩留下来的一个全集样本也没查到。结果再查,查到陈源的文章、鲁迅的文章也用过这个话。毛泽东曾经给丁玲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三千毛瑟精兵”,这是拿破仑的话,我们也查,在孙中山那儿查到过。就是说他读过的书对他的工作、他的话语、方式和体系都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这是“偏”、“深”的东西。! |/ L( K1 H1 ~1 `2 Q2 z
  林彪在1971年9月13号乘坐飞机外逃的时候,当时周恩来到毛泽东身边问该怎么办。有人提出是不是该把飞机打下来,它已经进入蒙古境内了。这时候毛泽东就说了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由他去吧!”,意思是说由他去吧,就没有打。后来我们想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在那个场合说那么一句话,这可能是有出处的,是不是俗语?后来到韶山那一带去验证,那一带也没有找到这样的话。后来想想是不是在哪一本书上看到的呢,也没有找到,一直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后来有热心的读者和研究者告诉我们说,这两句话查到了,是清代嘉庆年间有一个人写了一本章回小说叫《何典》,那里面有。我们把书找来,很意外地发现,那里边有一些话是毛泽东在1974年的时候在中央会议上经常引用的,里面有一些这样的话“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这就说明什么了,说明毛泽东是读过《何典》的,而《何典》这部书我们当中知道的就是非常少的。: T! k: {" E( w. n  ]& Y( g
  这说明毛读书非常广博,第二个就是说毛泽东读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读到老”。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为什么说是359天呢?因为按红楼梦里的一种说法,一年只有360天的,那句诗“一年三百六十天,刀剑风霜严相逼”。毛泽东讲这个话不光是鼓励别人读书,而且他自己也做到了。毛泽东是一个读书人的形象,而且“活到老,读到老”,我们还要加一句话,可以说他是读到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凌晨10分逝世。那他9月8号在干什么?当时他是全身插满了管子,一会儿昏迷,一会儿清醒,但一清醒过来就要书,要文件看,看了多少次呢?看了11次,也就是说他苏醒了11次,要书要文件要了11次,总共的时间加起来就是两小时50分钟,就是9月8号那一天他清醒的时间是2小时50分钟,而这2小时50分钟都在看书,而最后一次读书、看文件是什么时候呢,就是9月8号下午4点37分,过了7个小时以后,他就去世了,没有醒过来。所以他是活到老,读到老,而且是读到死。他读的是什么书呢?他读书读得很快,有一次他突然清醒过来了,但是他已经不能说话了,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他的手指头往后扬,轻轻地敲了三下木床板。工作人员不明白,可毛泽东说不出话来,他敲三下木床板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要拿文件给他看,工作人员拿书出来给他看,他摇摇头。后来有一个精明的工作人员说毛泽东看过一个材料,当时日本在大选,参加日本大选的领导叫三木武夫,他敲三下木头,是不是要三木武夫的竞选材料?他赶快给他找来了,毛泽东就点了点头,这就是毛读书之执著!
 
 楼主| 人大办 发表于 2012-3-13 17: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第三点,就是毛他的读书是真读、真学,绝不是做样子。说实话我们有的人,领导号召读书,全党号召读书,我们也经常读书,但看了看,看了之后感觉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毛读书是真正地用脑子去思考,而且他对真理有一种遏制不住的渴望,什么叫真读、细读?对毛泽东来说,就是一些经典和重要的书他是反复读。比如他曾经说过,他在延安写《新民主主义论》这本书的时候,当时《共产党宣言》他就读过十几遍。走上革命道路是1920年,毛泽东就是因为看了《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信仰。到延安后,为了写《新民主主义论》他读了《共产党宣言》十几遍,到晚年他又找来《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同时专门找来一个懂英文的人给他讲解,他自己读完以后,他经常还在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上写下一些批注,就是一本书读到老。$ O; D" r# d" b
  他还读《资本论》。这里特别要纠正一个对毛泽东的误解,有人说他读列宁的多,读政治的多,读哲学的多,但《资本论》很难读下来,毛泽东肯定没读过,其实毛读过。他读的时候有四个时段,也就是说曾经有四个时间段他要过《资本论》来读,当然他不一定是全读,因为它范围很广很大。毛泽东读书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毛泽东对于一本经典和重要的书,他反复读;第二个特点就是相同的题材内容,毛泽东喜欢把同一个题材、同一个内容的书对照起来读。这已经不仅仅是读书,更像是做学问做研究了。比如说读屈原的《楚辞》,在1959年到60年代初,他一下子要十几种《楚辞》的注释版本对照地读,他每句话都要琢磨它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一种解释,别人的解释也是一种解释,他都要看,这个是一些大学问家才干的事。$ P, e- z4 f$ y
  这些都是毛泽东真读的特点,而且毛还特别强调,我们不光要读正面的书,马列的书,而且也要读反动的书。在那个年代毛主席提出来,唯心主义的书要读,蒋介石的书我们也可以读一读。这句话是在1957年时候说的。在他看来,只有了解和读反面的东西,我们才可能开拓思路,而且毛泽东还批评说,要读蒋介石的书,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和共产党的一些知识分子恰恰是对这些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马列主义只能照着讲,单调,讲话写文章都缺乏说服力。毛泽东讲话、写文章为什么生动有趣?我们看毛泽东在会议上的谈话记录,一看就是一上午,我是抽烟的人,看书一看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不抽根烟就不行了,但是我看毛主席的讲话记录,一个上午都沉浸在里面,还是觉得津津有味。! K4 D  V/ P9 Q1 u' r: @' G
  第三个真读的特点,就是他写批注。他读完以后还特别组织一个小组来边读边议。德国近代有一个大军事学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战争论》,毛泽东在陕北为了了解战争,就专门组织了一个《战争论》的读书小组,每天在一块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大伙儿就各自谈自己的看法。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又组织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读书小组,而且是把党内的大秀才叫了过去,在杭州呆了两个月读一本书,为什么?就是要总结里边的真理、规律。而他的读书、谈话,比如说《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的谈话,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后来出版,这里边有很多好的观点,包括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说我们社会主义到底在什么阶段。我们今天熟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源于毛泽东在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个重要谈话。毛泽东说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就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都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这要找依据。当时好多人认为,我们社会主义还不发达,这也要找依据。找来找去,后来发现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有这个观点,说社会主义有不发达的阶段,这样一说,大伙儿才慢慢接受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f1 e% j( s3 n  ~  下面我们来讲毛泽东的读书历程,他一生有不同时间段,而且他读书有不同的特点。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外号叫“毛奇”。关于这个外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毛泽东年轻的时候特别崇拜德国的一个元帅,这个元帅翻译成中文就叫“毛奇”,所以同学们叫毛泽东就叫“毛奇”;还有一个说法是,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有四句话经常挂在嘴上。哪四句话呢?他说我们都是读书人,“读书要为天下奇”!他说“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读奇书”就是一般的书不读,要读就读一些有大智慧的书;“交奇友”,毛泽东果然交了一批奇友——新民学会的那些成员。前两年中央电视台也放过一个电电视剧叫《恰同学少年》,围绕在他身边的一些慷慨之士,后来大都成了非常著名的人物;“创奇事”他缔造了一个共和国;最后作为一个奇男子,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奇男子。说实话做男人,做到毛泽东这个份上实属罕见。为什么这么说?打仗他是一流的军事家;搞理论他是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写诗他是一流的大诗人;散文也了不得。五十年代初,我们大陆在批判胡适的时候,那个时候胡适住在美国,有人就去采访胡适说,大陆正在批判你的思想,你有什么感想?胡适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胡适说,这证明我的思想还有批判的价值。第二句,客观地说,要论文章在大陆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润之!连胡适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白话文的大家,都说毛泽东的文章写得好;搞书法,毛泽东的书法是很难学的,自成一体。现在有关部门还专门成立了团体,有的毛泽东书法爱好者,拿着学写毛泽东的书法到我们这儿来,希望加入毛泽东书法研究会;读历史,毛泽东也是当然的历史学大家;搞政治就不用说了,政治领袖;搞国际战略,也是国际的战略大家,包括处理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从乒乓球这个外交开始慢慢实现。毛泽东他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理论家、散文家,又是史学家,一个人做到这份上该知足了。所以说,毛泽东年轻时候做奇男子的目标达到了!5 P2 G* I* O) [- z' E
  当然,年轻的时候读书,毛泽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修学储能,然后寻找大本大源”。他读的主要是四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文史典籍。比如说,他喜欢读的是王夫之的书、顾炎武的书,还有曾国藩的书等。第二类就是近代以来的西方著作和有关鉴赏西方的著作,有的人说毛泽东读西方的书不多,实际上他年轻的时候读了很多西方的著作,特别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书。第三类就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学者一些著作,像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第四类就是《共产党宣言》。在毛泽东年轻的时候读书,他不是一般的读,他读完一本书,如果对这个有启发了,他就想去干。比如说1919年他在《新青年》上读到周作人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介绍日本有一个人在搞一个新政主义的实践,他对新政主义特别感兴趣。在1918年底、1919年初的时候,他到北京就打听周作人在哪儿,他就去找到了周作人,跟周作人谈了半天。在1919年底回到长沙以后就组织人,在长沙岳麓山上面找到了一个地主,他要地主把这个地留下来租给他们,他准备找些人在这几十亩地上实验他的新政主义。学了他就用,但是后来没成功,但是关于新政该怎么办?他写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书。我们到这儿来,怎么读书、怎么劳动,在这里办幼儿园,大家结婚,该办什么图书馆都有,他的计划书留下来了,但是他的实践半途而废了。但这说明了他是一个读了就想去用的人。
. d& [3 Q, p" }+ T+ M  后来谈到毛泽东有没有见过鲁迅这个事,毛主席跟鲁迅见过,还谈过话。可是在那次,毛主席说那天去见周作人的时候,鲁迅不在家,这两位文化史上的巨人就没有同时见到。这是毛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情况,而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读了这么多的书,最终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那么,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毛泽东这种人,是地地道道的五四运动的精神产儿。他是知识分子,他是首先接受了一种信念,认可了这个真理,然后一生为这个真理奋斗,至死不渝。这才叫做真读、真学、真用,这是他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情况。
 
 楼主| 人大办 发表于 2012-3-13 17: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要领兵打仗,就找不到书来看,他就非常苦闷。所以在转战井冈山的时候,他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没书可读,那个时候见到一本书就非常高兴,特别是在当时打下土豪,只要有书,他就眼睛发亮。有一次打下土豪以后,他就跟着警务员去找有什么书看,但是都很难找到。毛泽东回来以后,就立下一个规定:以后凡打下一个地方,要组织专人把图书馆看起来,要寻找报纸,所以后来打下福建的漳州的时候,毛泽东就要人从漳州的图书馆运了两批书回去。在这些书里面有两本书,毛泽东读了以后感慨万千:列宁的《两种策略》、《共产党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他读完以后,马上推荐给彭德怀读,而且还给彭德怀写了一个条子,其中说到要是在大革命的时候读到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犯错误。我们还发现毛泽东的一封信,1929年写给李立三的信,他开了一个书目,在信里面说要什么书,他说我现在没有书看很苦闷,想通过你们搞一批书过来,说到买书的钱你们先垫着,完了我再派人把钱给你们送过去。毛泽东就是在苦闷的时候都要读书,包括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在长征时期是被抬在担架上走,因为他生病了。毛泽东后来回忆说,醒来以后他就在担架上读书,他读了《列宁与革命》。
9 [; u/ y. F! {  到了延安以后,毛泽东达到了一个读书的高峰期,而且还写了很多文章。他大量的读书,然后大量的写,包括政治上写《新民主主义论》,哲学上写出《毛泽东思想论》,军事上写出《论持久战》,文化上有一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在延安的那几年,毛泽东实现了两大跨越。在到达延安之前,他在国内的地位,一般人认为他是军事的领袖,因为在延安之前毛泽东是受到批判的,他们认为毛泽东没有理论,狭隘经验论,幼稚,所以毛泽东那时候是深受打击的,而且他的军权也被剥夺了。直到后来长征到了遵义会议后,才恢复了他的军权,人们才渐渐地认为打仗离不开老毛。到了延安初期,延安有一些流行话很有意思。长征的干部都没有结婚,延安军中的女同志也少,而且眼光也高,所以在延安女青年里面就有四句话,说找对象要什么样标准的?第一要有王明的理论,要像王明那样懂理论;第二要有博古的口才,要像博古那么能讲话;第三要有周恩来的人才,周恩来长得标志,有风度;第四才是要有毛泽东的实际。在刚到延安的时候,毛还不是全党都认为的那种奇男子,大家都没有认同他。但是正是因为在延安读了大量的书,毛泽东完成了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的跨越,毛泽东打仗行,搞政治也行。经过延安整风以后,全党上下又认为毛泽东不光打仗行,搞政治行,理论上也行,这样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然后成为了精神领袖。( R7 t0 v- S; ?5 x$ x2 a' U6 T
  毛泽东的魅力在哪儿?除了我刚才说的,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它的领袖人物,要永恒的话,他的影响力常常发生在精神方面,文化方面。政治、军事领袖很多,比如刘邦、项羽,打仗很行,但是要成为精神领袖,对后人的影响必须是一代又一代的。我们宣传中国文化,我们叫孔子学院,这是文化遗产。而且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也说过这样的话,一代之豪杰,百代之圣贤,豪杰死了就影响一代人;圣贤如果去世了就影响百代人。, d+ T8 L: ^5 N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读书的空间就更加广博了,更大了。我们只说他的晚年,从72年开始,他先后开列86篇古代的作品,供中央的领导来读,这些作品里面包括史传、政论、诗词歌赋。特别是75年他患白内障,看东西不清楚,由于印刷体看不清楚,所以就读书法。后来还是想读书,就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师吴迪来给他读,那段时间他读了很多古代的文史经典,尤其喜欢读庾信的《枯树赋》,据记载至少是细读了五遍,他每次读都老泪纵横,他为了《枯树赋》的一个字的注释还专门写了批示,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英雄暮年很能体现他的气质,这就是毛很本色,很文化,很感性,而且是大悲的感性,这是真实的体验,这是第二个方面。1 y! J+ i9 z/ V/ u
  第三个方面,毛泽东是政治家,编书、荐书和讲书是他的工作、领导方法。编书、荐书、讲书的前提都是读书,而且是精读之后才能推荐、编书。有的人读了以后未必真懂,而且真用,毛泽东是自己要读懂了,自己才可以给人推荐。如果读书不求甚解就会坏大事。在1931年,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去攻打长沙,由林彪指挥,但是打不下来,敌方火力猛,红军冲上去伤亡太大。林彪就琢磨怎么样才能打下来,他突然想到读过一本连环画,里面有一个叫火牛阵,牛尾巴上点上火,然后冲敌人的阵营,所以叫火牛阵。我们也可以搞这样的阵,然后到附近的老百姓那去弄水牛,把尾巴上浇上油,这样就着火了,让它们扑过去,结果敌人打枪,牛就往回冲,把我们自己的阵地给冲垮了。这时候毛就来总结教训。说林是读书不求甚解,牛是自由主义,一定要集体主义才能打赢。连环画上没有把它画出来,如果读《春秋》、《左传》,上面就写了,是每四头牛为一组,由大木棒子把它们脖子那儿捆起来,这时候把尾巴上点上火,再往前冲,这样敌人打枪,它拐不了弯,然后按这种方式打就可以。这就是读书求甚解。读书要编书、用书、讲书,必须要真读。/ O, T' L7 E  p3 o! D3 m- H
  毛泽东特别喜欢荐书,讲书,最重要是让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因为他是政治领袖,又是读书人,这就有了毛泽东编书、讲书、荐书的领导方法。他把书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而且毛泽东长期有一个观点,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鱼吃还不如教给人打鱼的方法和工具。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到延安以后,在那么一个只有几万人的边陲小镇,毛泽东办了20多所学校,从艺术学院、妇女学院,到青年干部学院,再到民族干部学院,一应俱全。毛泽东自己在延安时期经常到各个学校讲课,现在还有一张当时讲课的照片,非常有名,因为是穿着打着很大补丁的裤子。他把讲课、编书都作为打通思想,解决干部思想疙瘩的方式。实际上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编书,刚进第一师范,他喜欢文学经典,他就自己到图书馆整理目录,就编了一个有77个书目的书单,然后把这个书单寄给朋友,他说这么多书我们一辈子都读不完,我们就要读好书,读奇书。然后他选了77种发给同学。当然晚年他也编,甚至晚年在一些会上,他经常找一些书编起来给领导们看。1958年在成都开中央会议,与会的中央委员,和各个省的书记都是大人物,开工作会议的时候,他3月7日到成都,第一件事就是参观杜甫草堂,武侯祠,然后要了一些书来看,然后会议期间就编了两本书,一本叫《唐宋诗词若干首》(唐宋时期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明朝诗词若干首》(明朝时期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然后发给大家,大伙都不懂,那个时候都在谈产量、谈煤炭、谈三峡建设,大家不明白为什么毛主席发给我们两本书看,而且是唐朝人写的,明朝人写的,他们都不感兴趣。毛泽东后来就讲了,我们中央工作会议不要一开会就说汇报,就说粮食产量怎么样,可以务点虚,要务虚和务实结合,我们可以解决钢铁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同时我们要花一点时间来谈谈文学,谈谈哲学。这样还有一个好处,若干年以后谁还记得我们议论过煤炭多少吨,钢铁多少吨,但是大家都会对成都有印象,在成都读的两本诗词还可以背几句。这种方法我觉得很好,我觉得应该发扬,而且外地来开会的这些干部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从实用主义稍微超脱一下,体会一下四川的大好风光有什么不行?这就是毛泽东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楼主| 人大办 发表于 2012-3-13 17: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说他的荐书,推荐书在毛泽东是非常常态化的事情,而且他经常向身边的人推荐书。他读了贾谊写的《治安策》,还专门写信让别人看,他实际上是暗示一种思想。《治安策》写的是汉武帝在歌舞升平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在盛世之下有什么危机,这是传达他的想法。他在会议上倡导、或纠正某些风气的时候用意就更具体了,往往是针对一些人的特点来推荐书,一个是李德生,他是北京军区司令员。第一次见毛泽东,他准备了很多工作报告,结果毛主席对工作的事一句话也不谈,就只向他推荐了一本书叫《读史方舆记要》,是历史、地理方面的书。毛泽东说你要负责一个战略区域,如果对地貌、地形、历史、文化全都不熟悉,今后怎样排兵布阵。他跟李德生说你读《读史方舆记要》一定要注意华北方面的地理,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还有一个人叫许世友,他是武夫出生,特别让人尊重的一个人,在部队里面七次当敢死队长,敢死队长就是去挡子弹的,是很了不起的,这个人很直率,毛泽东很欣赏他。毛泽东老要人读《红楼梦》,许世友他也听到了,但不理解,他说这书是掉膀子的书,就是耍流氓,有一点男女关系在里面。这话就传到毛泽东那去了,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开军委会议的时候,毛就指着许世友说,你说《红楼梦》是掉膀子的书,你读过吗?你没读过你怎么知道它是掉膀子的书呢?你得读五遍,之后才有发言权。许世友回来后就读了,后来据说一直到他去世都没读完。73年毛泽东向王洪文推荐一本书叫《刘盆子传》,是写西汉末年农民军起义后要在起义民众中选一个皇帝,而且要找一个刘氏血统的人,许多人都有刘氏血统,怎么办呢?就抓阄,结果被一个放牛娃刘盆子抓到了,他从一个放牛娃一下子成了领袖,就不太适应,还是每天找朋友一起来放牛。毛泽东让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读这个传,意思就很明显,就是论资历、论能力,王洪文作为党的副主席是不合格的,但是现在做上了,就应该要有长进。$ H4 Q& n4 a( M7 W( N
  讲书就很多了,他经常在一些会议上逐字逐句逐条的讲一些重要的书,1942年他把斯大林的一本小册子每条每条的讲,讲完后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党性教育的文章。包括在58年11月有人提出来要废除商品。毛泽东就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专门讲《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么一本书,里面讲到需要搞商品经济的问题等等。
6 Y; _( P) a/ F0 }/ Z. L我今天大致就讲这三方面的东西,总体来说,读书对毛泽东来说,既是为了获取未知的知识,提升思想境界,也是他精神存在和思想提升的必要方式。凡是毛泽东不知道的东西,对他都有极强的诱惑,读书对毛泽东来说是一种精神对话,是他和古人的对话,和今人的对话,和外人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是不同形式的对话,在交流过程中既吸取了智慧、经验、才干,也获得了一种只有读书人才渴望需求的一种心理期待、智慧愉悦和审美方面的满足,这是毛泽东读书的意义所在。恰恰是因为读书、编书、荐书、讲书,使毛泽东身上携带着一种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和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折服人的感觉和思维,所以很多人说毛泽东的气质和魅力在哪儿?在毛泽东身上都感觉到一种好像是站在东方智慧的奥林匹克山的光环辐射到他们,比如一个美国记者和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谈了一个晚上,出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看到了一个走在时间前面50年的人。这事发生在30年代。76年也是一对美国青年夫妇,1975年12月31日晚上到1976年1月1日的凌晨,在中南海毛主席接见了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两个美国总统的孩子,当时毛泽东头都抬不起来,灯光不太明亮,所以这两个人进去之后,看毛泽东坐在那儿有点害怕,尼克松的女儿就凑近一点想看看毛泽东的神态,她后来描述说,毛泽东突然睁开眼,就说了一句:你是不是看到一张大中华的脸?然后他们出来以后说,我见到一个在十里之外都能够呼吸到他个性的人。$ u1 X$ G/ ^8 |: }9 |
这就是毛的魅力所在,而且这种魅力是不可复制的。中美打开关系的大门,尼克松首先见毛泽东,这是了不起的大事,而且是毛主席说什么时候见就什么时候见,本来说中午11点到,下午3、4点见,但是后来毛主席知道他们到了就直接准备见了。尼克松为了套近乎,背了几句毛泽东的诗词,毛不感兴趣。尼克松说毛泽东的书改变了世界,毛泽东说我的书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之后尼克松就讲中美的大事,毛就说我们不谈政治,我们就谈哲学。这种主动性,完全让别人跟着自己走的魅力、风采是不可复制的,来自毛泽东的智慧、思想,来自各种思想源泉的吸收。我想这就是毛泽东的特点,既是普通人,也有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我们看毛泽东“胸中日月”到“人间天地”之间是有迹可寻的。毛泽东当年读过的书,我们不是非得要读,毛泽东当年对书发表的评论,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们要体会毛泽东编书、讲书、荐书的精神,特别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理念,这也是毛泽东能够走进历史,沉淀为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楼主| 人大办 发表于 2012-3-13 17: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实:今天我们非常感谢陈部长、陈教授给我们带来非常深刻的一堂课,他总结了毛主席的读书特点:就是读书要广博、而且要深;第二要读到老,学到老,而且读到死;第三个是真读、实学,不做样子。他给我们讲了毛泽东生平各个时期的读书经历,从他读书、编书、荐书、讲书这个过程,展现了毛泽东怎么样通过读书的积累来营造“胸中的日月”,然后在实践中创造“人间的天地”。陈教授还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经典要反复的读,用不同的版本对照着读,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陈教授对毛泽东非常熟悉,所以他在讲的时候,我觉得他是不动声色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希望每个到这听课的朋友,将来在十里以外都能呼吸到你们的个性。下面我们进行互动,我们和陈部长共同来讨论今天的课题。
( p; B% z0 k' H( E: D8 y  
  ^9 y/ g( \; e) P/ B+ `/ T  提问1:我很高兴听陈教授的讲课,我们能不能突破某种禁区,问一个敏感的问题?我也是晚辈,也喜欢看毛泽东的书,现在讲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基本上都是批评的口气。但在当时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存在着矛盾斗争,在那时候只有毛泽东才能领导全国。假如说毛泽东不搞文革,被人杀掉了,或被人打下台,可能会形成新的军阀混战,我的这种观念完全是学术的请教。
( x& S& Y7 M, ~  
9 H: y; W* _, X9 P$ [1 z  陈晋:你这个观点比较怪,对文化大革命,我们要全盘否定。当然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作为历史学的课题值得去研究,因素很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同意这种的观点: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像疯子一样,突发奇想就把这个运动搞了,其实大人物作为一个政治家,走到这一步,有很多原因,历史让他到这里,用列宁的话,就是历史让毛泽东走错了房间,我们用这个去概括,但是具体研究是一个大课题。# ]9 P. Z: |+ _2 M3 l% Y8 r
  5 a8 C, y; A) V' j8 X8 K: N9 J
  提问2:刚才陈老师讲的在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当中,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可以成为永恒,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文化,那么文化应该穿透时光,在我们生活当中留下比较长远的影响。就您现在来看,毛泽东思想有哪些能够穿越时光,能够值得回味的地方?1 x) _3 q5 M6 h5 q+ J4 B
  1 Z& }, m5 K/ P9 S
  陈晋: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对毛泽东思想怎么理解。胡乔木为了编《毛泽东诗词选》的注释非常认真,经常熬夜,他夫人跟他说一个诗选还值得你花这么多时间去做吗?他说,你不要小看毛泽东诗词,他认为毛泽东诗词在未来对人们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毛泽东选集》。我从他的话里可以理解:其一毛泽东时代,毛泽东做出来的一系列具体的决策,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层面;毛泽东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也是一个层面;这个已经总结出就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再往上就是文化层面,毛泽东做决策也好,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思维状态,精神的这个层面。那么在今天和未来,最能发挥毛泽东思想价值的到底是哪些?我想第一个层面会越来越淡化,怎么打锦州,怎么打淮海战役,这些会淡化。但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层面的思想会越来越多。我就举一个例子,就说毛泽东的精神。前一两年有网友在网上概括了毛泽东的十句话,最真诚的话是“为人民服务”,最痛快的话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最谦虚的话是“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等等,不仅如此毛泽东的思想还深入到我们今天的话语体系,比如毛泽东说将革命进行到底,现在就有将爱情进行到底,将炒股进行到底,从话语体系上也是深入人心、深入骨髓。( r1 k+ D8 r( r, @0 B! P% Y% O
  
* b6 l/ p$ m& ~$ ^/ g& u9 q  提问3:陈老师我想问一个很好玩的问题,你有没有研究过毛主席读的书和他的爱情,和他的生活的关系?% X+ X5 @* e+ ~8 R. B" q0 K
  
2 p+ x" z$ D$ N9 J2 t) K  陈晋:他读现代小说主要是读鲁迅,现代爱情小说也读西方的,像《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但是毛泽东他作为自信、自强的人,他的爱情世界,感情非常充沛,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主要是古代的诗词,他也写爱情诗,他有四首爱情诗,第一首是1920年写的叫《虞美人•枕上》,写得非常好。而且他也读古代的爱情诗,如李清照的诗,他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江青,他说我的思想是复杂的,感情世界是复杂的,读书也是复杂的,他说我读书,读词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就是读豪放的读久了,就喜欢读婉约的,读婉约派的久了,就读豪放的。所以毛泽东读很多婉约派爱情诗,而且也写了几首爱情诗。
# Z% Q6 J; K+ q0 W2 Y1 S  
! s* o4 i/ @1 p% b  提问4:我手上有一个条子,上面写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我祖母的口头禅,我祖母是淮安人,但是我不知道具体的来源。
+ h3 k. \1 k6 n% R6 ]( }' [  
! Q/ y, C% y! t% q  陈晋:在淮安一带有这个俗语?很谢谢这位朋友。, U  H3 A& u  s" ^
  
9 i# y% x4 b% H6 D  提问5:谢谢陈部长给我们讲了非常好的一堂课,毛泽东是奇人、伟人,应该是说有一定时代特色,现在作为领导应该怎么读书,应注意些什么?1 X9 N. f2 C; W- [
  8 U: J4 F+ p/ \( r* ^( W' x8 _. R" d
  陈晋:我不能算读书人,现在领导怎么读书我也不大了解,但是习近平同志在党校讲了三句话,领导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好书就是有选择的读,善读书就是读书方法。读书要有两个态度,只有一个态度不行,大部分领导干部,如果他能够读书,愿意读书的话,就是实用主义的读书,这在当下非常普遍。但是在毛泽东的读书体会上一个特点,读书都需要无用主义,读书不是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能增加一个人的长度,但是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宽度和高度,但是不能完全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多方涉猎,就能做到“腹中有书气自华” 。
4 \/ h0 d  d: [1 `& O8 P  
! S6 ^/ J5 c1 Y, z: d  B! c- j  提问6:毛泽东对作为中华文化三大支柱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涉猎多吗?
& P  `/ l$ g" M3 l  
. l: |6 A' Z# j% N  陈晋:《毛泽东选集》有424处涉及到儒家,佛家的他读过《金刚经》等,而且他专门跟达赖和班禅讨论过佛教的特点,毛泽东读老子,而且读研究道家学者的材料,其中有个很有名的人,他写了一本研究老子的书,毛泽东就到处打听他。儒和道作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两大流派,在相当程度上毛泽东在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当中也有潜在的吸收。
" A  G# e0 n& w! o! x. w  
, h2 o* v/ m, K  c9 I2 I7 C  陈实:毛泽东喜欢庄子,也喜欢李白。: e7 @5 W' I9 m' P" {( V
  9 _  f+ w9 v8 P2 |
  提问7:我有一个问题感到比较疑惑,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比较自豪的是我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推翻了蒋家王朝,第二件事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我想作为老一代的革命家,从他的政治信仰,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来看,他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思想上的总结,一个表现?还是单单是政治权利斗争的一个结果?
4 t9 k7 V  B; E  
& [6 q! Q" a- b- j" O  陈晋:这个话就涉及到他为什么那么看重文化大革命,这个话是他自己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我们跳出来看并不全面,当时他把文化大革命作为非常突出的一个事情,文化大革命是权力斗争的结果,还是信念的结果,我觉得你提的非常好。西方学者喜欢用权力斗争,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一般主流的认为文化大革命不是权力的斗争,真的是与毛泽东的信念有关。毛泽东是大悲大患的人,他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岛,就那么一件事,毛泽东是面向未来的人,忧虑未来的人,真正的伟人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成功的时候,是渺小的,但是我没有成功的地方,我还在做的事情,特别是未来的事情,他看得非常重,要保持江山永不变色,这尤其重要。到底搞不搞得下去,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他恰恰是忧虑的状态下,把文化大革命强调到无以复加的位置。' S) \; a  o, K& `
  : i' q# A+ w" a' X  a" m
  提问8:读奇书、交奇事、创奇事,做奇男子,如果我们追求“奇”会不会被人们认为是特立独行而受到白眼,我们如何平衡奇的度?4 X/ D6 u1 _  Y; W
  
7 q+ h5 z$ x4 a+ R" e  陈晋:毛泽东的经历非常崎岖,用两个因素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读书的时候是民国,他是在五四运动以前说的这句话,这段时间风云变幻,那个环境,那个时代背景,就是产生、需要特立独行,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在党内毛泽东确实也为他的“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1923年三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是中央党秘书,除了陈独秀就是他,也就是相当于党的二把手的位置,后来跟陈独秀合不来,自己千辛万苦开辟苏区,又被剥夺军权。在井冈山开除党籍,还批判他。一直到遵义会议,红军没有办法了,他才出来。他真正成立领袖是1943年,付出了20年的时间,23年他是30岁,43年他是50岁,30岁到50岁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最受挫的时期,这也是历史的选择,但这种情况现在不行,今天我们都规范化了,体制化了。度的问题是意会的,很难言传。1 j1 ~6 f& G2 _2 z  {
  , Q/ C1 F/ r5 C9 f  g
  ' |! T3 F0 g% t2 L: q: ~7 [
  提问9:陈老师你好!想问你一个问题,像尼克松的儿子和女儿对毛泽东的评价,现在国外有一些明星将毛泽东的头像绣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对毛泽东达到痴迷的程度,我想听听您对国外的政界、商界等对毛泽东的评价?4 J' S1 W2 a) [4 O- `* t7 h
  ' d  K; v1 `( ^2 l2 ?
  陈晋:我们编过一本书,叫《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你可以在上面找到你的答案。
: x+ v, ^2 j3 l% a8 v! _  3 g, Q, I+ L5 j* |7 [$ H5 [
  陈实: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到这里,感谢陈部长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17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