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学习如何写文章结尾
2 [( s& `5 d" z' o; Z
; S2 F6 ~% M( N0 R1 ]0 h, a 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文章大家。他的文字之高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千古独步,百代一人。' R* c$ f; c3 b9 o( P( `
0 f' `( `/ F" ?) W! |9 l
最近读了深圳语文教育名家程少堂老师文章《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少堂先生说:“毛主席的文章确实是超一流文章。我觉得,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我对少堂先生的评价举双手赞同。4 E9 [8 w( n" C# `8 g( I
6 y F* y. C0 D7 m7 c 其实这一点就连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胡适曾说过:“在共产党里,文章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泽东。”
+ x5 y1 n. Y7 f9 @7 \
* F3 _4 x3 \( X% C+ a. `. o5 n1 B 文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回答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深入浅出”,即以最浅显易懂的文字,阐释最博大深刻的道理。关于这一点,做得最好的,我认为是毛泽东。# R' |( X" F; o5 J
x/ `) i, D. s4 A& `( q
要全面谈毛泽东的文章,恐怕将是浩瀚长卷,非笔者笔力所逮。今天,仅就他如何写文章结尾做一浅陋解析。( q' u R, r) \3 m3 m: V. D8 @
* W8 V+ ]1 `3 m C5 x' _
中国有句成语叫善始善终。文章怎么样,结尾的好坏也很重要。很多写作教科书对文章该如何结尾都有涉及,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其实,文章的结尾也是完整文章的组成部分,应该与文章的标题、开头、主体做有机地结合。抛弃这一方针,而盲目套用所谓“技法”或“秘诀”,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 j. B* ~7 @; Z g1 b0 P/ G* r. k' f7 O
叶圣陶曾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这句话道出了文章该如何结尾的真谛。好的结尾要充满韵味,言虽尽而意不尽。) h! l$ z7 E; r# y( n) F' a4 U9 g3 t
+ e; D9 E7 N3 }8 |$ b
作文的结尾应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
5 b+ l: k0 u% O- }$ X: y
! e! V( o' K& K' f4 F# k 以下,便是笔者信手摘录的毛泽东两篇文章的结尾,并做简析:
^8 I' ]7 C/ G3 c2 i" o5 p! y' W f4 T* C7 T3 R& T7 Y- z* t& \! k
“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句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民众的大联合》* j. F7 M9 J1 |, _ e
, i+ |1 a: ?% H% ^& R A9 `
) d9 K q2 S5 K+ \3 u9 i8 J+ C
【欣赏】这篇文章原载于由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1919年7-8)。当时,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尚处于启蒙阶段,很多后来享有盛誉的白话文大家写起白话文来还都处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阶段,写出的文字足以让今天的中学生笑掉大牙?! W, W3 r( \ B5 N2 V
5 G5 o7 E1 @" i3 O
可是我们看毛泽东的结尾文字,“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四字成句,格式严整,节奏严谨,语调抑扬,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最后三句,以排比句式,蕴宏大道理,储科学预言,吹冲锋号角。整段文字统领全篇,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旗帜高扬。- m5 k/ m+ Q/ ]$ l
O; D$ Y4 z5 W3 {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R1 l9 A- ]% m3 }; L
/ C6 O' }) m2 W/ i-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z7 A; {- _3 c! f' d
" a+ g# r0 o; X$ } 6 p9 p9 {3 K# m% n
5 r2 ?( p* Y; C0 k9 W$ r/ ^$ _% q 【欣赏】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1月5日,是毛泽东为答复林彪散发的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一封信而写给他的。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及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时,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也作了删改。
}! u; @+ P1 c( m8 r8 w" N. W2 E- x5 R$ a3 S$ Q3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最好地实践了上述叶先生关于结尾的观点,说是典范中的典范毫不过分。
. \( d& u' B4 c% g) G, r" S. l" I: k- Y+ }: S# Y" T; r
这个结尾巧妙地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糅合在一起,妙在比喻得恰当、贴切,排比得壮观、透彻。读罢释卷,而脑海中却会久久萦绕着文章中“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的意象,挥之不去。令读者只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叹为观止。
. M* r ~% I4 e, V5 Z( I3 `# P0 e" B- b# h6 W, r
限于篇幅,只能对以上两篇文章的结尾做一粗浅分析,限于笔力,更不能解读原文精妙之万一。下面,又选了《毛泽东选集》中三篇文章的结尾(见链接)。相信同学们读后,定会大有裨益。如若能在老师指导下,结合全文及写作背景反复研读,则会如郭沫若所讲“苟常手抚简编,有如面聆謦亥欠,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3 {1 R H8 _! u! H
. e2 ] f/ O3 T) v+ v B: n ■链接:: ?1 s4 v; E' [
% n+ x9 U2 T+ c. O9 l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别了,司徒雷登》
% Y/ m' K0 C5 c5 Q& l/ b6 b
- U, J& I& E: f- k6 c/ T) e2 Y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2 J5 y+ A: ]2 e: S4 v
& u, F4 F$ `1 {6 T8 u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1 V$ W0 a, ]. c! v, y
$ Y; x0 W/ c7 l0 K# B6 a6 S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r. \; \% ?* i F
/ P8 q) v# J# F+ U: B; l6 p ——《新民主主义论》$ }+ }' u1 m9 a. d3 S
7 ]- l2 |9 z' }, ^5 [$ h 要问:这样的新闻是否在市场上还有销路?是否还值得人们看上一眼?根据我们所得的北平城内的消息是:“元旦物价上午略跌,下午复原。”外国通讯社说:“上海对于蒋介石新年致词的反映是冷淡的。”这就答复了战犯蒋介石的销路问题。我们早就说过,蒋介石已经失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
& g8 ~+ D1 ~$ x; l& ?! N/ L [& `( ^2 L; C! h
——《评战犯求和》4 o& b" m2 f4 N+ G0 u7 {1 z3 g
. ^ w& R) M6 o H7 F$ y7 m. F8 M
1,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文告一
0 A! t; S; J# A; l, G开头就提出绝大多数人爱国,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这个思想贯串全篇。( h& E& T: V, }. G
整个文告,从表面上看,似乎写得很拉杂,不连贯,但重在有内在联系,全篇抓住这个
8 \) W" X2 P Q0 T( f0 |问题不放,中间虽然有穿插,但贯彻这个中心思想。《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 e9 y3 J3 h$ r
就是这样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