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学习如何写文章结尾% B: ?( ^7 Q- ^9 _
5 y+ T- c0 V- m/ | 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文章大家。他的文字之高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千古独步,百代一人。
- f' g& ^9 t' w+ o' B# T5 U
% e" v" X% j8 u9 O: R, K! H- r 最近读了深圳语文教育名家程少堂老师文章《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少堂先生说:“毛主席的文章确实是超一流文章。我觉得,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我对少堂先生的评价举双手赞同。
1 G& y( c E) f( }5 B9 U: A$ Q/ W L
其实这一点就连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胡适曾说过:“在共产党里,文章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泽东。”! j; W' v9 m: ~# ~) j! c+ N8 b
/ d9 h% |9 h4 `0 R: }2 p
文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回答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深入浅出”,即以最浅显易懂的文字,阐释最博大深刻的道理。关于这一点,做得最好的,我认为是毛泽东。
* f0 W( j/ J) ~* u$ r6 B0 J* z: r
; u, m* B' t( ~( y# j8 s( X 要全面谈毛泽东的文章,恐怕将是浩瀚长卷,非笔者笔力所逮。今天,仅就他如何写文章结尾做一浅陋解析。, B5 M4 {6 ^: R3 X% J5 K
3 E, |1 P3 L6 U" ^) Y# L% l' t$ ^. ] 中国有句成语叫善始善终。文章怎么样,结尾的好坏也很重要。很多写作教科书对文章该如何结尾都有涉及,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其实,文章的结尾也是完整文章的组成部分,应该与文章的标题、开头、主体做有机地结合。抛弃这一方针,而盲目套用所谓“技法”或“秘诀”,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4 V8 u* y4 i5 @# [3 u* u& j' _
( c3 [5 m) z+ `, d- x( { 叶圣陶曾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这句话道出了文章该如何结尾的真谛。好的结尾要充满韵味,言虽尽而意不尽。
: A7 A8 [! A; g: }2 t5 K- M0 j
; u" s: [/ C+ H' M 作文的结尾应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
) E% a6 z& m | s3 n9 X2 Z3 U2 H1 Q8 k
以下,便是笔者信手摘录的毛泽东两篇文章的结尾,并做简析:$ t$ p# F6 j/ l' j X
! w, w& ~- `- t$ p% v3 R; f
“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句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民众的大联合》
. y1 s0 Y2 q9 G
% j& h* ?8 C, ]9 x! D6 E( t & x6 v( x9 b; C, ?2 H# A
# }# O W' Q+ [4 U
【欣赏】这篇文章原载于由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1919年7-8)。当时,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尚处于启蒙阶段,很多后来享有盛誉的白话文大家写起白话文来还都处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阶段,写出的文字足以让今天的中学生笑掉大牙?
; V, E& c+ _7 e1 J" f$ z) }/ K
* r; u# X: a; m# D 可是我们看毛泽东的结尾文字,“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四字成句,格式严整,节奏严谨,语调抑扬,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最后三句,以排比句式,蕴宏大道理,储科学预言,吹冲锋号角。整段文字统领全篇,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旗帜高扬。
& K, x# G2 K2 {. j$ p8 Z; q
% d7 D: J4 [* p: j5 e3 m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9 e) r* a$ T1 B3 m+ H$ u) u# n7 A6 K1 c' J# ^, q. y%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S! g+ T! I3 h; `3 `' |, ~; l; z" x' l7 G; r
6 L ]% [" k5 [! p! L6 u
. E. W4 F$ n% n3 K/ }
【欣赏】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1月5日,是毛泽东为答复林彪散发的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一封信而写给他的。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及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时,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也作了删改。
! r' J- F+ f ^' U2 ~; w9 n( M- R* ^2 c0 z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最好地实践了上述叶先生关于结尾的观点,说是典范中的典范毫不过分。5 X/ R% H& O( l- Z
' I' a2 L1 E7 i& m7 A8 Q
这个结尾巧妙地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糅合在一起,妙在比喻得恰当、贴切,排比得壮观、透彻。读罢释卷,而脑海中却会久久萦绕着文章中“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的意象,挥之不去。令读者只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叹为观止。
, r" M8 e) j9 Y4 A* u1 F
' a- Y. }, \3 M 限于篇幅,只能对以上两篇文章的结尾做一粗浅分析,限于笔力,更不能解读原文精妙之万一。下面,又选了《毛泽东选集》中三篇文章的结尾(见链接)。相信同学们读后,定会大有裨益。如若能在老师指导下,结合全文及写作背景反复研读,则会如郭沫若所讲“苟常手抚简编,有如面聆謦亥欠,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2 }2 `$ u. d4 ^& m6 Q6 N
) P' g t( ?, B1 d, P+ B ■链接:
. _- w4 f, Z' a
4 G( _! s9 }. A- c2 D& T! Y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别了,司徒雷登》" E) [) D# E# y$ ` n% z3 s% k
& {% C1 u/ N- ^% ?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 [7 e; G3 U* A
+ U, E5 l, P0 }$ x* d. i |# O2 f# ~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 R7 y& T% L
X" W0 H; a9 Y- T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i. V* [+ u. p" O/ T5 D- _0 c
L4 w" P' a* Z, H0 I' z* C. p ——《新民主主义论》
) u J$ X4 z6 F4 T) ^" c8 E0 Y7 a1 l' h, r, Y
要问:这样的新闻是否在市场上还有销路?是否还值得人们看上一眼?根据我们所得的北平城内的消息是:“元旦物价上午略跌,下午复原。”外国通讯社说:“上海对于蒋介石新年致词的反映是冷淡的。”这就答复了战犯蒋介石的销路问题。我们早就说过,蒋介石已经失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 `8 i+ @3 q! j' i% ?
- f: f8 |1 |: p) b. b5 U ——《评战犯求和》
0 l# `& ^9 O$ J5 Q' o( }( J& s
1,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文告一
7 |, [% F$ z9 F/ K6 K0 m开头就提出绝大多数人爱国,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这个思想贯串全篇。: y* X/ Y" t6 }9 B1 g+ o
整个文告,从表面上看,似乎写得很拉杂,不连贯,但重在有内在联系,全篇抓住这个
9 ~# ^. U9 X. \7 x- z. A问题不放,中间虽然有穿插,但贯彻这个中心思想。《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
* Z4 s( z6 n- L+ z! Z, p就是这样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