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序指词语组合的次序。它既反映了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反映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语序有时可以决定语义,变更语序后语义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有时语序变更后虽不改变语义但却可改变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无论从语法的、逻辑的,还是修辞的角度看,语序的正确安排都是重要的。以下几个例句都存在语序不当问题:
' K% Z% J" L) H+ E1 |. A6 _/ h& v3 J“这样的活动乐于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乐于”应移至“接受”之前) / ^- _# v; s2 ]! H: X% G# i
# n: |$ Z5 s8 w6 A: G5 i“我院已于9月30日召开了表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大会,××院长和其他学院的领导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他”应移至“学院的”之后,否则将有歧义产生)
8 i: Y8 J4 G1 @6 l' _9 W0 j! U3 N& B9 H3 y
“5月3日,我们访问了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当年的爱国老人。”(应将“当年”移至“参加”之前)
3 ]# Z, y6 E, u* y
! ]& ?( n5 t0 S6 q: l0 R3 u! G; M# e. `在公文中正确地安排语序,主要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尊重语序的习惯性。词中的语素、词组中的词其先后次序有许多都必须按约定俗成的习惯排列,否则人们就看不懂,不易接受。如表达方位时,习惯于称“东西南北”就不能随意变为“西东北南”;“素质”就不要偏偏说成质素,……。二是注意事理的逻辑次序。这一次序是客观事物内部规律性的反映,因而是安排语序的主要依据。三是注意语序的强制性。语序既然受语言习惯、事理逻辑的制约,也就具备了强制性。不管是谁,要想利用用公文清楚地表意并为人所理解,都必须服从这种约束,不随意改变语序。四是注意语序的选择性。从局部的和具体的情况看,语序的强制性中又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只要不出现语法错误、不改变语义,为追求更佳的表达效果,也可对词语的位置作一些调整,如将状语置于主语之前等。 - k" b$ G7 H4 K% [
. ]( R1 V& @, | X" i8 _' P综合上述基本要求,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常作如下处理: 8 j9 P# I& D7 E3 v- G
0 Z6 Y( B, ]' R1·当要表达的一组并列概念之间有轻重、主次、强弱之分,大小、高低、多少之别时,应依次顺排或倒排;而无这种分别时则按一定标准(空间分布、音节多少)分门别类排列。如:
+ W& a+ h P: m- N& ?* l! D* Q" i# \4 Z# H$ j# z! ~% ~1 S
“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和向党外组织建议撤销党外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由轻递重)
* h! q4 X. }' W) N. q1 b- \- s. o0 M3 Y o7 m( t: H8 _ b7 H- [
“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行贿送礼,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多元”。(由重递轻) 7 y7 S, o. e. I4 Z* E7 ~- [" i
# V2 |' K6 i7 c& c* o( G' P
“三个质量管理小组分获一、二、三等奖,奖金额分别为5000元、3000元、1500元。”(由多至少) 4 z, e% k- i% X9 d! j
0 d* \+ V2 j* g" n+ t: [ k7 J“国库券的面额,分为l元、5元、10元、50元、100元和1000元六种。”(由少至多)
- d% K7 F0 d$ Z: F+ N$ i" }3 u3 D, o, A0 _- W1 C
“车间 、仓库、货场、职工宿舍、职工食堂、退离休职工活动站等工程,续建量不足××%或所需继续投资额不足×万元的,经市计委审查批准,可按收尾工程继续施工。”(前三项为生产类,后几项为生活福利类,同时兼顾音节的整齐,先双音节词,再四音节词,最后八音节词)
; v: h. |3 R5 z, V! C9 c
' v5 g' e" i H3 r* r. G# i从以上例句可看出,顺排还是倒排还取决于突出强调哪一方面的需要。
+ B0 W6 U& E# F) I. a( _& Y2 Y9 Y) _( T* q; J; D8 o! p
2·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如: # [; a8 q R- Q' A/ q
; y( f; b, A( m9 Q1 w1 F+ ^
“该犯从我老秘网市(北京市)××监狱越狱逃跑后,先后流窜到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等地继续作案。” 2 F# _8 C% F7 J
+ k& i* f+ Z! ^# Q9 b i* E3·当以一组概念表现一个认识过程时,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次序排列。如: $ s( I, r; {/ ^5 ?9 v9 O+ r* a) W0 M b
0 K# Z$ ]" [ _, ]) T“这是一份很好的材料,它能引人深思,促人猛醒,催人奋进。” / O) ]- R! T# ?0 z# b3 ^- l3 i
+ p. @( S( ~. T8 A9 e$ ^+ S
4·当以一个语句反映因果关系时,一般是按先因后果次序排列,只有需特别申明或突出表现原因时,才先讲结果再谈原因。如: 8 s. A* u" r/ f5 E
5 }3 M' h6 T1 \* O- v6 a“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先因后果) : a6 I- o6 M( ^% X
% c: v' z; P. z. }. o. h" f4 m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3年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先果后因,以强调原因) ! ?7 r7 A/ k' K0 N2 }
. f R! ~2 a d- T R7 \, G, k5·当将语句中的一些成分提前或后置并不违反语法规则,并不改变语义而且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时,应以此作为修辞手段。公文中有一部分定语、状语、谓语可以提前。如: & v% ]- v* p& ^8 U6 r1 _% p
1 J& Q: H3 @9 X$ ]3 _. `/ u& C
“在事故现场,大的、小的、好的、残的,堆放着许多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产品。”(定语置于谓语前) $ z( p0 V5 @1 d. P9 m# T l
7 A; j5 k5 K! F4 v“在此期间,我们一定要抓紧落实国务院文件的精神。”(状语置于主语前)
4 ^; Y& C* P) k6 W7 e+ I6 M
: e" X/ }+ P0 |2 g# i“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大家都不要忘记。”(宾语置于主语之前)
6 q* w7 m4 x9 H( y' ?) {7 x$ _1 w( G* K0 [6 c! v/ j
同样,一部分定语、状语也可以后置。如:。 7 r0 E" f& [/ C. E
~9 h2 W6 G$ G' d0 N* a“在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共抢运救灾粮一千余吨,加固水坝30多座。”( 定语后置)
I' m8 d+ }; q: I! I4 Z8 f6 K3 z+ m' y) m3 R
“在此我们谨向您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为国家,为孩子们。”(状语后置) u3 q1 o. `6 R* ?, Z
% n4 h2 X, Y2 ^4 w8 A
由以上二例中可见,正确地将句子成分提前或后置,可以突出或强调语句中的某个意思,给人以更强烈深刻的印象。 # ^5 E3 e: z* m, D* m' ?4 S
% X- J$ M% g7 L! @& E7 ?, \' T
6·当由于语句中几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不明而出现歧义时,有时可通过改变语序消除歧义。如:
( e; Y1 t+ n9 o+ c, Z" Z# a& u. ] Y' L* H
“几个工厂的工人来局里反映了这一情况。” 2 h* T7 B; Y8 e0 b9 g
* ]1 o0 g1 a( `3 U g: T; s
在这里定语“几个”的修饰对象不明确,因此语句可产生几种不同的解释,而如果将“几个” 置于“工人”之前,歧义就不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