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们问大家,关于智慧的第二个问题,是你是不是了解你的亲人。我想有很多朋友都会很不屑地讲,我的亲人我天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我怎么会不了解? ; m& }( Q) ^3 O0 n, U* A. Q
( D* X( o) V) J" u- J
爱不一定意味着懂得 ) e$ t8 T3 e; L" k
# `' u7 Q3 n6 g 但其实这里有一个概念不能偷换,那就是:爱,其实不一定意味着懂得。
) K" _, d- f, l3 |
1 Z! z( m9 g/ X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往往会走进一种爱的误区。有个小故事很有趣,一对渔村的夫妇,两个人少年结发、恩恩爱爱。这个妻子从结婚那天起,就把这个鱼收拾好,每天把鱼的中段整整齐齐地打理出来,或者红烧、或者清蒸,做得很美味给他丈夫端去,她自己再厨房胡乱吃点鱼头鱼尾就算了。
- r$ s8 E3 a* k3 D. ?' Y
; g% W+ i4 p! h9 G3 h2 J2 { 日子一过几十年。等到儿女长成,老夫妻暮年相对,一辈子没有红过脸。老先生很惆怅地叹了口气。他说:“这一辈子我也没跟你提过什么愿望,我现在再不提我估计就晚了。”他说:“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做顿红烧鱼头啊?”(笑)这先生说,你看哪,我从小就爱吃鱼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娶了你以后就再没见过鱼头。(笑) ! I' ^% y4 e7 {: Y p
5 e/ ^% M( |( K6 S$ i 太太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太太说:“我从做姑娘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鱼肉。我一直认为鱼肉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所以我就是因为爱你,我每天都把鱼肉给你吃了,我吃了一辈子我不爱吃的鱼头。但从来没想过你是爱吃鱼头。”
2 e2 ~* ?$ }/ `, S+ R9 P* ?* s. n% g1 @( {- i; k3 L' T( U
其实这个故事呢,大家听了会笑;但是你想一想,这是不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子女,往往是以自己的方式爱他们,不见得是以他们要的方式。 6 o, P) x8 e5 Y
j0 S, {/ k) k) B- s' }& A 我们给自己的亲人买过多少他们不喜欢的礼物?那时因为我们喜欢,对吧?你买得很昂贵,他如果不穿戴的话他怕你不高兴,但他用了他自己真不喜欢,是因为你并不了解他。父母都会爱孩子。我们经常在孩子选择志愿的时候告诉他说:嘿男孩子怎么可以学文科?没有出息!去报建筑系吧,或者学物理吧!言外之意就是说,孩子,一定要听爸爸的话,爸爸告诉你鱼肉是世界上最好的,你怎么能选择鱼头呢?儿子也不好意思说:爸爸,我这辈子就是喜欢鱼头。
6 f5 |8 i& u2 v3 H0 z* N' B
+ W9 i3 _; E" L! D W& F6 p& }! C懂得 比爱 奢侈得多
5 U- w3 Z% W9 K0 o( E/ g
2 `" X) s9 X) Z: s' R 所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误区。
* e8 ^9 L3 D' ~* i c( C, b( w$ m5 m6 w- A, N7 m
什么是智慧?张爱玲在写给胡兰成的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其实这个世界上,懂得,比爱,要奢侈得多。爱有时候是随时随地、非理性就可以发生的。但是懂得、很难。懂得,是大智慧。 ! {, l5 Q! _2 T
/ g4 W0 r. c# p* A* k2 K 所以,只有懂得之后,爱才包含了慈祥悲闵,才能够对人心有所体察。这样的关系,才会走得恒久。这就是所谓的“知人”:了解人心,所以走得久。
% q7 t+ G# L' F8 v( d
% j! b5 @ b, d/ i* [, L! @ 所以智慧,表现在行为层面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分寸。 1 r$ W8 l& S0 L6 T# g
2 @7 o! K1 D4 c' l( @0 U
事君数 斯辱矣;朋友数 斯疏矣
, b, }- q9 J, S! ^! e
, n1 y1 a/ o P, a9 X# K) { 我们过去总认为,对人好难道还要分寸吗?有一句民间的话说,好到同一个鼻孔出气,好到穿一条裤子。但你说,这真是“好”吗?
J5 q2 q% `* u0 T/ g. x' {. v- x% r3 D0 D& \
孔子有一句话:“事君数(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写出来是数字的“数”,也就是过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数”,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对你的领导的态度:对你的上司老板,你对他有言必从,不管是夜里三点还是五点,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从来不违背。你想我这么对他,他应该对我特别好吧?错!他会认为你的人格没尊严,离你招致羞辱不远。这叫“斯辱矣”。因为他觉得你是仰望他的。 9 Z# N( H" R2 ?% k7 u* H7 j* k& r2 L
* d, p U& v* f, W4 m$ g! _7 T 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一个人在仰望他人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在跪着。你怎么样可以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来。所以其实你对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数。你去这样失去自我的尊严去伺候领导,那最后会招致羞辱。
* L a$ E) z7 j% m1 D) z7 N! k; D. ^$ S
朋友呢?大家觉得朋友之间无所谓了吧?多好都没关系。有一些男朋友说,哦我去我哥儿们家,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们家可以把他的冰箱翻得乱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样。有些女朋友,哎呀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闺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什么样隐私都对人讲。那闺中密友就出主意,说你离开这个男人吧,你离婚算了。
& B! z& c6 d8 K! r* l# z
8 D: k' Z+ B5 ] ^* E. H 其实这样的朋友都一定好吗?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朋友要走到这么近的时候,就是疏远的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永远要以个体生命的独立尊敬为前提,包括父母对孩子。 # i V) H* a, |
. _, k A& [$ P: L
以爱的名义绑架
p% Q7 f, ]' n C9 w$ E$ f5 L0 t1 m+ _6 I% _3 x6 g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界定。就是,我们往往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绑架和勒索。 % I: [ j8 @' B- @9 e9 W0 b; f3 G
$ ^, m% C; t( J( S# { 比如说父母亲很容易对自己的小孩子讲:“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就是为了你的前途;爸爸妈妈这么挣钱,你凭什么不好好学习?”有一些妻子对自己的先生讲:“你看我就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我现在累成一个黄脸婆,我自己的工作都没有了,你凭什么不好好待我?你为什么不回家吃晚饭,还要出去应酬?” ( _& L9 O, T# u2 ]3 a
4 ~ P5 a0 |1 N- @, }. ~* Y% r
其实,往往发生在最亲密的人之间,这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勒索,就是“非爱行为”;也就是说,你在说着爱的名义,但你做的事情本身已经伤害了“无功利的爱”。
# X1 `. K% G" C' O+ L' K
6 ]' y o! ?: a 其实尊敬,即使在父母对子女、恋人之间,都是应该保有的。其实这种独立,也是中国古人所提倡的一种分寸。 0 q f: q+ Q3 `, V
; L* S, U/ o. j. T( a1 w4 N 所以,其实孔子说过,说当你的朋友做错的时候,你怎么办?他说:“忠言而善导之,不听则已勿自辱。”也就是说,你看到他不对了吧?好,你先好言好语去劝他,忠言不见得逆耳。不见得好话一定要当头棒喝痛骂一场。你可以好好去说,善导就不行吗?好言好语掰开了揉碎了给他讲明白。讲明白了还不听?不听怎么办?好,不听则已,不听就算了,你不要自己招致羞辱。很多时候我们在劝朋友劝亲人的时候,之所以招致羞辱,就是因为我们过分要求别人一定按照自己的意旨去行动。
( @' A) a e2 ~# a& D( H5 e/ s; [
豪猪哲学:近到不彼此伤害 远到不失去温暖
' Y" t: d) O8 T3 N, H1 C9 x o4 s9 f! S: w
大家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寓言,叫做“豪猪的哲学”。一群豪猪,在天寒地冻中,大家觉得冷啊冷啊,要互相温暖,结果挤在一起,彼此身上的硬刺就杀伤了对方,大家夸地就跳开了。跳开了又觉得冷啊冷啊又往一起凑。所以豪猪们就是最后终于协调出了一种距离:近到不彼此伤害,远到不失去温暖。其实这就是人际之间最好的分寸。
. j& K/ N4 F6 \) S, t9 Y
5 D- T- X J, l" a- l& V 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西方的寓言也好,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也罢,这一切难道不活在当下吗?什么是大智慧?不要认为说今天的智慧一定要去了解天体物理,要明白高等化学,要去洞悉黑洞是什么,这并不重要。其实我们想一想,什么是真正的智慧。智慧其实就是人心中的一种悲闵,由我们自己的这种尊敬出发,而了解整个社会之间如何建立和谐。 : j! ^' G/ U. }/ [
) a9 I4 q( S \) ?7 E- X& P君子待人有三谦
( q) M- V- L- h! {- k$ Q, Z1 O8 d1 ?6 Q9 K3 X) t9 i
所以我们说,智慧是行为。所以孔子曾经很具体地教给别人说,公众场合要怎么讲话。 : e: ~3 C- v' G# D4 g) j4 e& g
% K( N. Y2 A& Q* ?0 H3 D4 [ 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待人有三谦。”在公众集会中怎么讲话好呢?他有三种情形是不好的。一种是“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就是不该你说话的时候,你一上来叨叨叨叨叨地说了一大堆。比如说一个party,很多朋友都好久没见,在一起还没打招呼,你突然冲进来了,说我刚刚旅游回来,哎哟我去那个地方太好了,我现在跟你们讲讲肯尼雅,然后你就咣咣咣一说40分钟还眉飞色舞。所有人也不好打断你也不好走开,就站在那里听着。你说大家心里岂不是很尴尬?这就叫“言未及之而言”,这就是躁。你自己的急躁、毛躁,剥夺了别人的权利,这不好。
- ^, |% H9 u3 g3 N1 s- ]# h$ r: v6 S+ q# o& y9 s0 G, o
另一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蔽、隐瞒的隐,那也不好。就是该你说话了,大家聊聊聊聊到你,说:“诶你说这件事你怎么看?”然后你吞吞吐吐,说:“哎呀……这件事……诶我说了吧,就不太好……诶算了吧,还是不说了……”所以你说那别人也很别扭吧。所以这种情形也不好,你就打断了大家的思路。
9 I# [8 y7 p9 }! q2 \/ b# h' ^2 _# ^4 N" T: q1 W; s
第三种情况叫不察颜色:“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什么叫“瞽”?说白了就是盲人、瞎子。也就是说,不察言观色,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那叫瞎子。
: i1 s" h: t& j8 I4 i$ `6 V* T' v( A4 p( c9 `
你想想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公众场合里面,大家衣履光鲜、面上挂着谦和的微笑,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隐痛的。也就是说,尊敬他人,就不要轻易去碰触别人的伤疤。如果说一个人学位不够高,你就不要在这里永远在说,哎呀,受了这高等教育后多好多好,职业也好又受人尊敬……你要想别人心里怎么想。如果说有朋友父母新丧,你就不要在那里说昨天晚上为我妈妈做了七十大寿,我带她去旅游,老太太高兴啊,天伦之乐啊……那朋友会怎么想。如果说有夫妻多年没有孩子,你就不要在这里说,哎呀孩子是天使,我看见我孩子我什么都忘了……那人家会怎么想? 0 y% i( t* y. p/ q4 {6 f
; }( Q1 v3 K S. R- z. {
所以其实,在一个公共场所中,什么是“仁”、什么是“智”,什么是“知人”?就是,你想一想他人的感受,再 说吧。所以其实这样的人与智,大家想想离我们的生活远吗?其实论语中都有讲到,这是很近的事情,无非就是一种人心的体察,而能够使大家和而不同,保持一种圆融的状态。 ) @. W9 B" b8 d0 A# b# r
" l6 J" k. p6 I9 C9 i: t3 r0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