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而“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挖掘潜力,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提高农业发展综合效益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遵义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以创新为先导,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手段,先进实用技术为依托,农业科技增收为目的,农业科技成绩显著。
1、种植业科技以“种子创新工程”,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组装配套和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手段,促进了粮油增产增收。“十五”期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40万亩,良种良法使产量稳定增长,平均为310万吨;油菜、烤烟、辣椒、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得到巩固提高;新的种植技术使商品蔬菜产业异军突起;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并逐步优化,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由以粮、油、烟为主调整为粮、油、烟、椒、菜、饲料(草)、绿肥、药材等为主的多元结构,药、竹、畜和传统优势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规模。
种植业耕作制度改革多元化,复种指数达到2.86。主要农作物的良种普及率得到稳定提高。与良种组装配套的高产、保优、无害化、节本增效等多项农业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普及,种植业科技成果硕果累累,2001年以来我老秘网市获得部、省、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达20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农业科技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的桥梁,改变了分散农户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科技进步使畜牧业实现了五大突破。 一是新的畜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畜牧业发展的增长速度实现了突破,主要生产指标达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二是防疫技术的创新使动物防疫工作实现了突破,全市辖区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动物防疫的整体能力明显加强。三是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实现了突破,基本形成了全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四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突破,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各地通过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建设养殖小区,结合沼气能源工程、人工种草工程、稻田生态渔业工程等方式发展“畜、沼、粮、草、渔”良性循环的生态畜牧渔业,逐步推广适度规模养殖模式,采取自动料槽、自动饮水器等节料、节水设施,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即由附带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由分散粗放养殖向区域化集约化养殖转变,由自发养殖向组织化养殖转变,由家庭(大户)养殖向工厂化养殖转变。五是全市生猪出栏率实现了突破,越过100%的大关。由2003年的96.59%的出栏率提高到2004年的106%,提高了9个百分点。
3、林业科技促进了林业“六大工程”实施和“五大转变”。“十五”期间,全市新增有林地215.7万亩,新增森林覆盖率4.9%,使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期末的37.8%上升到42.7%,实现年递增一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实现了从“九.五”期间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竹产业、森林旅游业、特色林产品生产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黔北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黔北12000吨方竹笋保鲜加工项目”已启动,为竹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水利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抗灾能力。建国以来至2004年底止,全市共建成水利工程26869处(其中蓄水工程9431处,引水工程13941处,提水工程2444处,水轮泵工程1053处)。蓄水量为28.811亿m3(其中乌江渡23亿m3)。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9.19亿m3。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7.58万亩,农业人均占有0.42亩;保证灌溉面积达到213.84万亩,农业人均占有0.36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2.23万亩。
5、农机科技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截止到2004年底,农机总动力165.35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1.46万台,种植业机械0.55万台,排灌机械3.71万台,植保机械0.23万台,收获机械120台,脱粒机械1.68万台,加工机械7.54万台,畜牧机械3.07万台,农业机械原值9.32亿元,全市已建立基层农机化服务组织445个,有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1.62万户。农村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农业道路运输、植保等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业机械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能力薄弱,有效供给不足。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少,成果整体水平较低。部分成果的实用性不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刚刚才起步。全市农业科技研发人员不仅总量少,而且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均不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投入尚难于适应进一步深化和超前研究的需要,提高效益、降低投入、保护和重建农业环境的科技积累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致使科技成果产出较低,科研与生产脱节。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率低。全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农业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服务活力与服务实力不够。遵义立体农业条件复杂多样,需求多样化和成果单一化及推广服务力量的薄弱,导致实用技术的入户率和技术到位率不高,再加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户经济能力弱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市场驱动力。以上各方面原因的叠加,导致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全市农业科技经费分别为0.2827亿元.0.3067亿元、0.3410亿元、0.3819亿元,分别占当年农牧渔业总产值127.7528亿元的%,133.9183亿元的%、135.0736亿元的%、154.8350亿元的%,而全国2003年达0.23%,全省为0.09%,差距十分明显。全市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系统不健全,科技信息缺乏,手段落后,扩散能力弱,反馈渠道不畅。
二、遵义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现状
(一)南阳科技示范园
遵义市南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绥阳县,总投资100万元,核心区150亩,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绥阳“朝天椒”种繁区、苗木繁殖区、特种蔬菜种植区、精品瓜果种植区和农产品贮藏加工区。自2002年建设以来,探索了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经验和模式,壮大了南阳村村级经济积累,成功组建了洋川镇南阳村蔬菜专业协会培育了南阳村无公害蔬菜,使园区内农户种菜年人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同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蒲场镇也组建了蔬菜协会,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定单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支持下,通过4年的建设,园区已建成:①科技含量高的一个农业科技“孵化器”和农业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②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中心和人才培训的基地;③科技与生产结合的园区,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④形成布局合理、科技创新突出、产业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二)遵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遵义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从1988年开始创建, 1996年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授牌成立,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复核验收再次授牌,成为全国134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之一。现已基本 形成了南白镇以冶炼、化工、药业、建材、铝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体,龙坑镇以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药业、养殖、种植、休闲旅游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到2004年底,遵义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共实现:社会总产值126510万元(南白96848万元,比2000年增长7.5 %,龙坑29662万元,比2000年增长6.1%),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18%,比2000年复查验收时增35%,年均递增11.22 %(南白29.75%,龙坑28.6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为 9725万元(南白1775万元,龙坑7950万元);第二产业118433万元(南白90720万元,龙坑27713万元);第三产业62791万元(南白57408万元,龙坑5383 万元)。实现利润19999万元(南白15620万元,龙坑4379万元,比2000年的1246万元增长251.4%)。实现税收6206万元(南白镇3794万元,龙坑镇实现税收2412万元)。密集区人均收入3199元(南白3218元,比2000年的2465元增长31%,龙坑3148元,比2000年的2300元增长36.9%)。
在密集区内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以遵义两城区对农产品的市场消费为导向,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带和基地村,密集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年加大,2004年,密集区实现: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100%,创办科技示范基地19个,村级示范达100%,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花卉基地5个,经果林基地7个,蔬菜基地9个,特别是龙坑建立的谢家、八里两大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7000亩,县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两个,面积2800亩,引进蔬菜新品种32个,预计产值 6575万元,菜农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优质糯玉米遵糯1号广面积达7万亩,创产值8500余万元。畜牧水产业迅猛发展,到2004年末,良种瘦肉型猪出栏76069余头(南白镇43100头,比2000年增长42.3 %,龙坑镇出栏 32969头,比2000年的24278头增长35.8%),创产值9221 万元(南白镇5200万元,龙坑镇4021万元);大牲畜存栏10106 头(南白5320头,龙坑镇存栏4786头),出栏2047头(南白镇出栏1072头,龙坑镇出栏975头,比2000年的335头增长191%);家禽出栏76.1万羽(南白镇出栏 60万羽,龙坑镇出栏16.1万羽);渔业发展稳步推进,鱼苗育种面积达15亩,年培育鱼苗2000万尾,成品养殖面积达600亩,鱼产量达450吨,实现产值35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随着密集区特色产业的发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相继建立,如南白镇的豆豉厂,龙坑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食品公司遵义分公司、龙泰食品厂、龙坑酿造厂、老焦头辣椒食品厂、遵义兴达友源食用油有限公司、遵义县得惠饲料公司、贵州康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县双狮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既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丰富了城镇居民对物质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一部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红花岗区农业科技“孵化”器
红花岗区2001年开始在新蒲镇建设了农业科技“孵化” 器,规划面积1.5万亩,园区定位在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新、投入产出高、示范带动性强;具有示范推动功能、科普教育功能、科普观光功能、龙头带动功能;“孵化” 器于2002年9月正式开园。迄今为止,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利用温室大棚、喷滴灌等现代化农业设施进行生产,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示范推广效果明显,作为农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展示平台,“孵化” 器已成为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的较好方式;二是结合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和绿色证书计划的开展,以“孵化” 器为培训基地,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高新技术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知识培训,对农民进行了适用技术培训,人数已达5000余人次;三是利用现代化实施优势,为城区节假日提供大量盆花,为发展花卉产业起到基地示范作用;四是现代农业设施生产的绿色无公害农业精品,高品位的规划设计,优雅的生态环境,深厚的科技内涵,使孵化园区成为市民科普观光热点地区,是乡村旅游的有益补充;五是与信天公司联合生产石斛苗,目前已达200万余株,成为石斛育苗的良好基地,为大量提供石斛种苗创造了条件。
(四)湄潭永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园
湄潭永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园核心示范区位于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包括永兴桥、永兴农场、石溪沟、桐子园、双塘、天堂坝、上坝、天棚等8个村(场),耕地面积1.19万亩,农业人口8700人,劳动力4258人。核心示范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坝地貌为主,其中坝地占31%、丘陵占60%,峡谷占9%。
园区建设共完成总投资1824.7万元,其中农发财政资金1199.53万元(有偿资金173万元),农民及单位自筹625.17万元。其中技术引进54项,完成投资95.48万元(财政资金),占计划的117.88%;技术示范完成3万亩,投资81.0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9.77万元、自筹11.3万元;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完成投资495.4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47.03万元(有偿70万元)、自筹148.44万元;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61.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65.94万元(有偿10万元)、自筹195.12万元;配套农产品加工完成投资363.31万元,其中:财政有偿资金93万元、自筹270.31万元;完成其它投资28.31万元。
县委、县政府以粮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为工作主线,以强化粮油深加工体系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工作重点,使核心示范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根本改善,园区功能充分发挥,粮油种植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发挥了较强的粮油新技术示范效应,同时也对地方支柱产业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指导思想,围绕“三化一强”的建设方针,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质量,保证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种子创新工程和先进适用组装配套技术为重点,加大种植、养殖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以高效、优质、安全为前提,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实施“①较大范围内实施高产高效益农业综合示范工程;②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③发挥传统优势,提升如茅台酒用高粱,黔北优质油菜等高产优质种养技术等重点科技专项” 。强力推进遵义农业快速、持速、健康发展。
(二)“十一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制约我老秘网市农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打造“七大航母”,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初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强化“四种工程”、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集成创新和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具体目标是:
(1)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0.5%;
(2)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覆盖度和力度,为增加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十一五”期末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740万亩,复种指数达2.96,粮食总产量达36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油菜籽总产量达30万吨,种植业科技贡献率达52%;外三元杂交商品猪的比例提高到75%,饲料报酬提高到3.3:1,母牛冻配覆盖率达到30%,产犊率达到65%,肉牛18月龄育肥体重达到300公斤,农作物秸秆过腹利用率达到20%;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达到268.59万亩, 建立节约用水试范区18个;全市农机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18%以上;
(3)为调整农业结构,药、竹、畜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打造“七大航母”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实现种植结构多元化,提供草地畜牧业较成熟的配套技术及非粮食饲料替代传统粮食饲料的技术成果。“十一五”期末,全市制药企业产值达到15亿元,销售收入10亿,培育1-3个产值过3亿的企业,1-3个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品种,1-3个**材品种通过GAP认证;全市林业产值达20亿元,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现有3 %的基础上提高到6 %以上,重点林区农民来自林业的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30 %以上;全市畜牧渔业产值达到96.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肉类总产量达到98万吨,生猪出栏974.92万头,肉牛出栏48.88万头,肉羊出栏149.45万只,家禽出栏3225万羽;
(4)为生态建设提供较成熟配套的实用配套技术。十一.五期末新增森林面积274万亩,新增森林覆盖率6.2%,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9%,公园绿地率新增5%、绿化覆盖率新增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1平方米,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0%以上,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建立水资源保护区12个,保护面积1197.7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9%,
(5)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队伍,逐步适应农业的产业需要;
(6)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以及科技基础建设工作初步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战略重点
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科技增收为主线,以“四种工程”、先进科学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以新的“五突破”为手段,为打造“七大航母”和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1、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1)种子创新工程
走引进市外优质种质资源和利用好市内优质种质资源相结合,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道路,实现种质资源创新,选育超高产、好品质、广适应、抗性强、高效益的超级品种和专用型品种,并实现产业化。重点支持水稻、玉米、油菜、高粮等作物具有突破意义的超级新品种和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加快有利于发挥本市比较优势的畜禽、林竹和**材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筛选。
加速种子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和规范化管理。加强种子繁育、加工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速度,大幅度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覆盖率。
(2)、构建高产、优质、高效、规模化综合粮食生产技术体系。
围绕动植物主要品种的种性要求,针对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水平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开发解除危害的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质、高产、高效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重点是高效节水、节地、节肥、节能、绿色、有机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山地农业机械耕作栽培技术以及轻型简化栽培技术和优化作物布局技术。
(3)构建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技术体系。主要是实现木本粮油、非粮饲料、节粮型畜禽种养技术和生态经济技术升级,促进粮食替代战略的逐步实施。建立适合遵义市情的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重点加强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技术及生产、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支撑生态畜牧业
加快发展畜牧业小区,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实现畜禽、水产、饲料作物、牧草等的育种技术、养殖技术、主要疫病防治技术的升级。
(1)加强畜禽水产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工作。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遗传资源特别是本地优良基因,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新品种和优良地方畜禽品系选育及其快速扩繁的技术水平,加速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优质畜禽水产品种的配套选育技术,特色畜禽和特种动物的选育技术。
(2)加速饲料资源、营养配方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农副产品、蛋白质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牛、羊高效缓释复合非蛋白氮新型饲料生产技术,高效生态营养配方和环境友好型饲料生产技术,非常规饲料综合配套技术,安全、无污染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和高效稳定、低价、小剂量中草药添加剂等的生产技术,牛羊现代营养配方开发技术。
(3)加强畜禽水产业主要疫病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开发。研究主要疫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建立完善主要畜禽、水产业重点疫病预测预报、防疫、市场快速检疫和诊断治疗技术体系,推动畜禽水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4)加速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围绕退耕还林还草,研究开发各类草地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加速饲用作物、优良牧草新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开发,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农业和草产业,提高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发展能力。
(5)加强规模养殖及产业化技术。重点开发规模化养殖及环保技术、畜产品保鲜及加工利用技术、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奶制品名优品牌开发与保鲜技术。加强对生态渔业、特种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6)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遵义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是:以贸工农一体和产业化经营为动力,以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优势果蔬业、民族药业发展为重点,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以资源优势产业带和特种资源为依托,统筹区域经济,不断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和改变经营方式,提高其技术含量、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其科技重点:
第一,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以制约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中的瓶颈问题作为科技介入的突破口,加速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推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和食品工业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和建设龙头产业集团(或企业),继续搞好星火技术密集区和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农产品贮运加工、保鲜、包装技术研究与开发,优先支持大宗农、林、国蔬、牧、渔产品及特色野生资源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及设备的开发与引进。
建立农产品加工优质原料基地。重点支持农、林、畜、药用动植物、功能性食品、微生物及野果、野菜等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配套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大力培育和优先支持大宗农畜产品、果蔬、野生资源、饲料、饮料、食品、药用动植物等加工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重点加强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优势果蔬业技术。优势果蔬业是以立体生态特点和优势为基础,面向省内、省外和国外三个市场,合理开发和配置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果树、木本粮油和蔬菜种类及品种。重点开展主要蔬菜、果树和木本粮油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研究,研究适合于规模化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储运、保鲜、包装技术,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检测体系。加强有机农业有关技术在果蔬业上的应用,做好重大技术成果储备。
第三,**农业现代化技术。加强**材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保存、保护、利用技术研究;筛选培育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系);加强地道**材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技术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在民族药业管理、生产、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工作。
3、保障生态安全
研究开发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与退耕还林还草利用技术,提供不同经济型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时空配置技术和高产、稳产、高效、持续的经营模式和种植、养殖技术;提供陡坡退耕地的合理利用途径、生态重建的配套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主要用材林高产、优质、持续稳定、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遗传改良、栽培与加工利用相结合,研究用材林定向培育、高效利用技术。采用有性选育与无性选育相结合、常规育种与基因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良家系、杂交系、无性系,以速生、丰产、优质为目标,从苗木培育、适地适时、密度控制、幼林抚育、土壤肥力维持、采伐周期、病虫防治等方面开展育林技术的研究,为提高用材林质量和林地持续生产力提供技术保证。
研究开发经济林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对经济林木良种培育技术、快速育苗配套技术、栽培技术及经营模式、林产品保鲜、加工贮藏技术、园林园艺植物培育技术开发,推进经济林生产、经营的科技进步,发挥经济林资源和产品的特色优势,促进特色林业产业发展。
研究开发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重点研究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经验和模式,在此基础上以点代面,有重点、分步骤地扩大灭毒除害的规模和范围,并对外来有害生物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实施能源替代战略和节能技术。研究开发生物能源、节柴灶、沼气池等的改良建造技术和沼气、沼渣和沼液的综合利用技术,注重节柴技术体系建设。
4、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农用工业水平,推进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
加强生物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全面提升传统育种技术,提高性状选择的准确性和加速育种世代进程。重点是利用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较快育成有突破性的农作物、果蔬、林木、花卉、畜禽等新品种。同时要利用分子生物等技术开发食品、**等产品。积极开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安全性研究。
培育农业生物制品新兴产业,优先支持病虫防治生物制剂、生长调节剂、蛋白质和氨基酸制剂、动物疫苗的研究与开发,支持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反应器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网的建设。以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数字农业、精确农业的开发力度,建立农林资源环境等动态监测系统和重大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
加速工厂化农业的技术研究,优先支持种苗生产、水产智能化养殖、病虫害防治、栽培饲养管理等设施农业高效率和高效益的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并认真作好推广示范。大幅度提高农用工业技术水平,优先支持山地耕作、播种、收获及加工、工厂化农业实施、规模养殖等可配套、多功能机械设备的引进改良研制与开发,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新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开展安全、高效的化学农药的研制。
5、加强农业科技集成和推广
遵义农业生产、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在区域之间、田地块之间、农户之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不平衡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技术落后、技术不配套、技术覆盖率不够高、技术标准实施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加强农业科技的集成和推广,缩小差异,是短期内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质量和效益最有效的途径。
要集成和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合理用养地、土地治理,良种良法,规模化饲养等综合技术,发挥多因素加性效应。实施百万亩、十万头(羽)、百万尾级和经济作物的大面积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大幅度提高单产、总产和效益。智能农业专家系统采用先进手段去综合、集成、优化农业技术,大面积应用高效、安全、易行,要迅速扩大使用范围,并不断完善和提高。
6、农业产业化建设
根据遵义市畜、竹、药和传统特色产业及不同经济区域发展格局的构想,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县市区级除要围绕市畜、竹、药和传统特色产业做好相关农业科技工作外,还要根据经济区划和自然区划,围绕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为突破口,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集成、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创办农业科技基地和示范企业,建立农业综合性服务体系等措施,提高县域经济自身发展能力。
7、创新体系建设
四、“十一五”重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十一五”期间,以项目为载体,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实施一批重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步伐,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项目表见附表)
五、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规划和培育
(一)全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整体规划
根据我老秘网市现有园区建设状况及“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切实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拟在全市建立并完善2个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14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
1、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1)遵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根据自身条件,立足于资源和地域优势,以围绕产业化体系为主线,通过集中项目、集中行业、集中经济优势和科技力量等形式,努力打造核心示范园区。在现有的工业资源上,继续加快发展,同时以工促农,以果蔬种植为主,畜牧养殖为辅,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湄潭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
继续以粮油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及种植推广为主,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尽快实现产业化。
2、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1)遵义红花岗农业科技“孵化” 器
以现有“孵化” 器为核心,规划面积3000亩,培育发展果树、花卉、茶叶等产业,并培育和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
(2)余庆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以白泥镇为核心区,规划面积2万亩,以早熟蔬菜科技示范为主,促进、培育现有蔬菜产业,形成产业化;以发展二元母猪养殖为主,培育畜牧产业,形成产业化;发展以红金桔为代表的果树产业,培育形成产业化。
3、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1)遵义南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市场为引导,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发展蔬菜、辣椒种植、加工产业等,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并实现产业化。
(2)习水土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以土城镇黄金湾村、水狮坝村为核心区,规划面积3000亩,以早熟蔬菜科技示范为主,促进、培育、壮大土城镇现有蔬菜产业,同时以生猪畜牧养殖业为辅,确保沼气池的建设并切实发挥作用,形成循环生态科技示范园区。
(3)桐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娄山关镇、楚米镇、新站镇、燎原镇已有的特色优势农业结构为基础,培育和建设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核心区面积近2万亩,其中优质柑桔示范基地3000亩,蔬菜产业示范基地5000亩,精品经果林示范基地8000亩,还包括畜牧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以及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4、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
各县、区(市)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充分协调种植业、畜牧业等发展。如正安可以建设白及为主的**材药业园区(基地),辅以经济作物或农作物种植及畜牧业共同发展。
(二)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切实抓好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是推进我老秘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我老秘网市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遵义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要抓住机遇扎实推进我老秘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政府成立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协调指导小组,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市科技局,同时建立专家委员会。协调指导小组对园区进行宏观指导;办公室是协调指导小组的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园区评审、检查、考核等日常事务;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与技术咨询,参与园区的论证、评审、考核等。各县、区(市)需成立相应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省、市地方配套政策,指导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监督等。
2、合理规划与布局
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技园区建设要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争取在园区建设上取得局部进展,并率先取得突破,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
3、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重点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上。由政府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协调,为园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县、区(市)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硬化措施,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把园区建设成果体现在基层,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项目为载体
园区建设要以项目为载体,在园区中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实施一批适合本地园区实际,综合示范效益高、农民得实惠的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以现代农业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为主,建立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建设工厂化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蔬菜新品种示范园区、粮油优质高产示范园区等,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5、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投入,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别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建设。加强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
6、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区人才梯级结构,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选拔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拔尖科技人才;建立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优惠政策,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省内外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的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完善科普教育体系,运用科普讲座、电视科普、广播专题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宣传;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兴办农民技术培训班,进行各类专题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