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齐勇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复制链接]
宁建老秘 发表于 2011-12-14 14: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一个探讨。今天讲四个内容: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是什么,内涵是什么?三是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一些思考;四是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途径做一些思考。这四个方面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就是怎么样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么一个问题。我想这也是六中全会的一个主题。我们从这个角度做一些思考。
* s) B0 Q' T( m
! I* T: t+ R/ {# j3 k& O+ s4 Y8 i7 u; G  ~; w& {* e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 S) D, n1 ]: o
  六中全会提出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一个命题。我们听了以后非常振奋。因为改革开放30 年来,主要围绕着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开展工作的。虽然文化体制改革也搞了好几年,但是文化发展的目标还没有完全明确。这次六中全会的意义就是明确了发展目标。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目标呢?我想就这个背景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 n# l- K* d9 L2 Q6 y  国内背景. J  W! H+ @: E; D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30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因为从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党和国家的战略重心的转移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这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去年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30年的改革开放也存在这样那样大问题。其中最深切的问题是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等方面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生活也面临着各种突出的问题。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中央从十六大以来逐步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真正转变为到全面的协调的科学的发展,还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并不是说提出这样一个口号,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这个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前不久,我在北京参加一个高层的发展战略座谈会,其中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谈到一个突出的问题。今年是“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各地的规划也相继公布、执行。从各地的规划来看,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虽然我们现在转变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去做,不再完全追求GDP了,但实际上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包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仍然是把GDP放在首位,而且提出的指标都很高。有的甚至提到了15%——20%。看来转变发展方式,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实现全面的均衡的科学的发展,不再去追求GDP,还真不是太容易。而且各地有各地的情况。比如说,东部认为现在中西部发展很快,我如果再不加快发展的话,很快就会被中西部超过。而中西部说我们过去欠债很多,经济总量本来就不大,如果再不加快发展,差距就会越拉越大。30多年来,招商引资不断加大投资,这种外援式的发展方式,就像一部机器,已经形成习惯性运转。其实,想一想,我们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方面有多少欠债?欠债同样很多。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看,由优先发展经济转变到注重全面均衡科学发展,转变到把文化建设也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们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真正的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什么比较优势?就是我们国家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历史悠久)不再去拼命扩大外援式的增长,出口式的增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六中全会要突出解决文化建设的问题原因。1 X, I, \; ^* j/ n& U' Z
  其次,顺应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从改革开放30多年看,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了,人们在精神追求很大。大家知道,去年我们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300美元,虽然在世界上排名比较靠后,但从我们自身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我们和以前的不同之处在于初步解决了贫困问题,温饱问题。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人均3000美元以上就初步达到了中等国家偏低的水平。这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趋缓。虽然增长仍然很快,但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对精神生文化生活的追求。中国有句老话,叫仓禀实而知礼节。就是说你家里粮食足了,你才能对礼节开始懂了。才不再像在人又穷又饿的时候不懂礼貌。过去我们的物质消费短缺,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我们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精神生活短缺,文化产品短缺。大家知道,从新世纪以来,我们在市场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物质产品已经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如果你的质量、花色品种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不好卖。这是在物质产品方面。我们现在又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仍然处于短缺时代。如果不通过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提供足够的精神文化产品,我们就满足不了老百姓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去年,我在云南参加一个公共文化建设座谈会。他们讲到了一个情况让我们很震撼。他说,他们20多个地区不要说一年看不到一场戏,一部电影,就是好几年也看不到一场戏、一场电影。比方说。这几年我们通过图书馆工程,现在差不多每个县都有图书馆,但是仍然有一些图书馆还没有日常消费,没有充分运转起来。现在我们通过实施2131电影放映工程,农村开始大约平均一个月能看一场电影。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能看到。目前县城初步能达到这样一个低标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人们在初步富裕后,精神生活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大家知道,除了物质生活需求外,精神文化需求是决定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生理需求。一种是精神需求。就生理需求吃穿用来说,人与动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精神文化的需求,人有情感。现在全世界给人类提供的产品95%以上都是物质产品,而真正能提供给人类,反映人们最本质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当人们的物质需求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增量这一块,也就是说未来发展的空间在那里?肯定在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个空间肯定是越来越大。所以说,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未来前景应该是无限的。5 L! ]8 J7 ~0 i& |9 d$ |5 U
  再次,平稳实现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要求。这个转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同时还有一个实现由工业经济向信息化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转型。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文化方面的转型,由传统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型,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这是一个全面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大家能看到的是经济转型很多,是急剧的,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是大批农民工进城,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发展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就是二元经济理论。就是传统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经济形成了一个二元结构,要用这种二元结构逐步转成一元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资本的积累,发展工业、产业升级等等。但是发展经济学只研究经济问题,不研究社会问题,也不研究文化问题。我们在经济上实现这种转型非常之快。比如说现在农民工进城。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在1978年是17%。也就是说全国人口有17%的人口是城市的,83%是农村人口。建国之初,我们城市人口还不到10%,大概在9%左右。从1949——1978年,城市化速度推进并不是很快。工业化发展虽然比较快,实行不是一条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实际上在某些程度上还是逆城市化。所谓逆城市化,比如说1959年——1960年大约有2000万人从城市离开,回到农村。比方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都是属于逆城市化道路的一个政策。但是从1978年以后,短短30年时间,我们的城市化水平从17%提高到47%,所以二元经济问题在这30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带来很多新问题。比如大批农民工虽然留在城市,但到了春节就有大约2亿人口奔忙在铁路线上,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伴随着经济的这种转型,我们同样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传统的自然经济在解体的过程中,宗法观念、血缘关系也会解体。但是新的观念、新的社会关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中间就容易出现大乱子,出现新的问题。在传统的宗法观念、宗族关系中,它是一个纽带作用,紧紧地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现在你脱离农村了,跑到城市里去了,完全是一个新的环境。这时新的教育跟不上,人们的观念可能发生扭曲。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面临的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比如说地沟油,可能每个人都在吃;比如说假冒伪劣商品,你可能赚了钱,同样你可能也受到假冒伪劣商品的影响和危害。这样全社会出现大问题就是经济社会转型期急剧时所出现的问题。现在全社会出现一种现象:生活压力这么大,生活节奏非常之快,人们都很焦虑。在信仰方面,出现了迷茫。我们相信什么东西?价值观在哪里?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人们的思想比较稳定,社会生活节奏比我们慢一些。人们追求什么?在西方国家人们追求宗教。我们国家在历史上不是一元宗教的国家,有道教、佛教,是一个多教国家。缺乏宗教信仰历史传统。还有制度建设各方面跟不上。因为经济社会转型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要制度化,这个社会的分化就完成了,公民社会就建立起来了。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还有政治转型都成功了,那才能说你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社会。其实在转型过程中用中国人最通俗的一句话说就是:非驴非马。什么意思?就是你跟过去那个计划经济体制不同,与封建制度不同,但现在又跟规范的理想制度也不同,处于一个变化之中。在很多方面,我们也看到新制度萌芽了,经济体制的框架也有了,但是具体过程中到处在变形,总感觉不对劲,这就有了非驴非马的感觉。我们不满意,处于焦虑中,怎么到出都是问题,人们感到迷茫,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们把这个时期叫做转型风险期。  F. t4 a/ I' Y  O. |4 q8 r
  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没有迈过这个坎。最突出的是拉美现象。拉美现象指的什么问题?就是中美洲和南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达到3000—4000美元。像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一批国家,他们当时的发展水平比我们高。但是随后,他们就陷入了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之中,不断地进行军事政变,最后导致了20年的停滞期。所以国际上也把拉美现象称之为拉美的现代化陷阱。最后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当经济发展到3000—8000美元之间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风险期,搞的不好容易出社会动乱。拉美这些国家到现在收入还是在3000—8000美元之间,20年还未走出来。巴西这几年逐渐走出来了,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已经达到5%—6%的年增长水平。再说东亚,像韩国、我们的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就是过去我们常说的亚洲四小龙。应该说比较成功的实现了转型。但是他们与我们不可比在哪里?这些国家和地区太小了,都是小国家小地区。其中最大的韩国,才4000万人口,面积也不到10万平方公里,比山东省还小。亚洲四小龙与中国国情不可比,很难成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借鉴经验的模范。/ p, y2 N: B7 W  n
  在世界现代化理论中有一种理论,美国有一个著名学者叫亨廷顿,写了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这本书在世界上很有名。他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文明冲突以后,就被2001年的“9•11”事件所证明。他认为苏东垮台以后,世界进入文明冲突时代,意识形态色彩淡薄了,文化文明的问题出现了,冲突了。他在上世纪80年代,写过一本书叫《转型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怎么能够使转型期平稳度过。最后他得出的结论发达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完全不同。新自由主义就是搞民主制度,反对一党制,搞选举制。他认为可能一党制在政治上相对比较硬的政府,经济上相对比较开放,软与硬是最好的模式,所以他认为硬政府软经济是应对转型期可行的一种模式,不一定非得采取民主模式。2 x2 Q0 k6 u: Y/ h2 s5 B
  国际背景
# {! U5 Y1 H1 u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国家文化的缺陷,建构人类文明普世价值观需要中华文化。我们经常说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独霸天下。但是随着金融危机,随着美国打了两场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开始衰落了。所以国际形势出现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文化、文明的缺陷,人类面临重新构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全人类共同认同的文明准则问题。我们把眼光拉长一些可以看的更清楚。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大概有200多年历史。在这200多年中,西方文明独步天下。因为西方文明它确实是先进的,文明的。那么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西方文明就被推广到全世界。西方的船舰利炮、传教士把它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文明传到世界各个地方以后也普遍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在我们这边最主要表现为五四运动以后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把民主、科学引进中国。再比如说法制、人权,这些具有人类普遍价值意义的文明形态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认同。当然了,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侵略、掠夺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但是这次金融危机就把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观所存在的内在缺陷暴露出来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经济发展的好好的,就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人们的最初反省是从经济制度、金融制度开始的,我们把它称之为金融海啸。问题在哪里?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全美国人都在恨华尔街,说华尔街这帮孙子太贪婪了。全世界的人都在恨美国,说美国人不地道,造成了这次金融危机。但是需要反省的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就是放任新自由主义对市场不加监管。可是光金融危机能说明问题吗?显然不能。人们发现文化形态有问题。文明制度出了问题。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强调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自由变成了极端的自由,平等的背后隐藏的是收入不平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西方尤其重视实用主义,重视工具理性,理性精神没有贯彻好。强调个人自由忽视集体主义。这次占领华尔街就是99%对1%。除了这些价值观上的问题之外,在政治上新保守主义暴露出来的是以美国利益为中心思考全球问题。比方说京都会议对全球气候问题进行签约,美国人就是不签。再比如说金融危机后,美国自己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然后把通货膨胀转嫁给全球,不管其他国家的利益。
: a+ N/ j, }# U  ]  西方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面临着人类价值观进行重新构建的问题。这种价值观重新构建需要东方国家参与。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像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得到了国际上一些有志之士的重视和认同。他们认为东方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一些缺陷。
3 L3 C# U( }( T  E1 O& z  再一个是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合理,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需要发挥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这两个层面的重建光靠西方发达国家显然是不行了。这也是西方一些有志之士得出的结论。美国一些原来最强硬的学者,包括像福山这样的学者,在前苏联垮台以后,他们提出了历史终结的结论。人们认为前苏联共产主义大厦轰然倒塌,共产主义制度已经终结。人们开始进入自由、民主的新时代。连这样的一些学者也都开始认为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大国走向衰落,中国迅速崛起。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文化必然也崛起。那么在整个世界构建价值观、构建文明形态的时候,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时候,需要我们中国东方文化发挥作用。问题在于我们文化的软实力还不够,与国际构建价值观文明形态和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需要来看,还有很大落差。国际上很多人认为我们再用10年—15年的时间,从经济总量上来说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但你的文化软实力还远远达不到。8 R6 B, ~. _2 m% j
" i9 |- \3 k3 ]9 l0 t8 Z

) K, F( X* p2 R' {3 ?  P. ^3 E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内涵4 U" A5 O; h4 c; r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六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新命题。它的目标和内涵是什么,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
7 r" H, E8 P% _7 l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味着我们要实现文化发展国际化,要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内容大国,要成为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肩的文化强国。目前我们的差距还较大,但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文化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华民族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那么怎么衡量才是文化强国?我认为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思考。
" F: K; G# x2 L  第一,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重新激活。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繁荣,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形成广泛的国际化影响。
" g  P: x  ?9 p  r2 ^! w3 ?  这一段话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发展与创新能力。发展与创新能力如何表现出来?你得有作品和节目,得有内容。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所以我们经常把文化产业叫做内容产业。这是文化产品与于物质产品的根本区别,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内容。美国为什么在经济上是霸权主义,在文化上也是霸权。这次我们去欧洲参加中国、欧洲文化对话,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中欧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就是都有应对美国文化的霸权需要。不光中国面临美国文化霸权,欧洲也一样。好莱坞电影的产量只占全球份额的7%,市场占有比例是70%。所以说它是文化霸权。美国的文化霸权最突出的是电影,它反映美国精神,横行天下、所向披靡。一个《阿凡达》从中国市场拿走了13亿票房。而我们自己的电影,从来没有一部能达到10个亿的票房。它在全球的票房大约是20多亿美元,从中国拿了两亿美元。我在小组讨论会上问罗马尼亚的代表,他的电影市场怎么样?他说,主要还是美国电影大片,还有一些欧洲的片子。但是美国大片显然最受欢迎。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文化市场充分开放以后,基本上都是美国大片充斥天下。台湾的本土电影在开放以后,基本上垮掉了,在本土市场上只占不到2%的份额。所以台湾的艺人都是西进,香港的艺人都是北上,都到大陆来发展。所以我想衡量文化强国,你没有节目,没有内容,怎么能说你是强国呢?英国罗琳写了一本书叫《哈利•波特》,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它这几年形成的产业链,产权是多少呢?两千亿美元!从电影、音像到图书出版等等,各种各样产品。! }; Q7 z* {; t& [/ e6 ^) Q
  第二、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竞争力大幅提高,占到GDP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能够与迪士尼、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索尼等国际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展开竞争,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潮流的积极作用。
4 A' X3 c' Z% q6 q2 u  有节目得形成产业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支撑文化软实力的产业是什么?就是文化产业。我们现在文化产业规模是多少呢?2010年大概增加值是1万亿左右,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2.75%。我们现在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希望达到5%左右。到2020年达到8%~10%,至少达到8%。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比重就是8%左右,美国更多近20%,其他发达国家一般在10%左右。同时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跨国的文化传媒产业集团,构成市场主体,产业有规模还有竞争力,就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能够与迪士尼、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索尼等国际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展开合作与竞争,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世界潮流的作用,在国际舆论中能够掌握一定的话语权。9 X1 c9 [/ `& I. G
  第三、文化强国将有人才支撑。文化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既要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也涌现一批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形成有中国风格、有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创新的生动活泼局面。
3 e% J7 g1 L) q  我们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盛唐时期,名家辈出,像李白、杜甫等。所以要有世界级的影响,如果没有文化人才,特别是一批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称不上文化大国。像我们刚才提到的罗琳,像美国刚去世的乔布斯,他的去世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反响。你说我们中国人缺创造力吗?不缺。但是我们的创造力没被激活。要激活,就要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环境。从国内来看要有人才辈出,有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才行。
+ v5 x3 |! o  T/ F( h  第四、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版权贸易长期以来逆差严重的尴尬局面,实现从国际文化贸易大国转变为国际贸易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我国未来的经济强国和贸易强国的地位相适应,在世界文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E$ R6 c- U6 d  s& E, }
  你是内容大国,就要影响世界。你就需要有版权贸易。我们现在的文化贸易已经是世界大国了,居世界前5位。但是版权贸易呢?在2001年左右我们的版权贸易逆差是15:1。在2003—2004年有所改善,大概是10:1左右。到了去年缩小到了3:1.。也就是说我们出口一件文化版权贸易产品,同样会进口3件西方发达国家的版权贸易产品。我们在货物贸易方面,这十几年二十几年,一直是顺差,而且是巨大的顺差。与我们版权贸易的逆差就显得格外不协调。怎么改变这个局面?我觉的需要我们做长期的努力,由文化贸易大国转变为文化贸易强国。这样才能与我们作为经济贸易大国的地位相适应。版权贸易是衡量你是不是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重要指标。* y6 o: h5 z' V" H7 p2 ?
  第五,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具有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改变目前国际议题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状态的不利地位。7 g1 k1 X8 K+ A: n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在要有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而且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在世界舞台上,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在联合国的会议上要能提出议题,提出主张来。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上是内容,核心是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有影响力,要有国际地位,更要有文化的软实力。
8 ]8 A- y  q1 A: T  I5 S7 [, E- b7 T$ q* N& \
8 S6 \, V" x* Y9 C' T% Z$ i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和问题分析# z' e! a/ |* O0 K  P, x7 x: o1 m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特点; i2 [+ d' D: V9 H3 c" X
  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目前而言,能力与目标是有差距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根本的问题在于文化体制方面。体制落后,改革不到位。我认为文化体制改革是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深刻的一场涉及全局的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相互衔接,也更为复杂,更为艰巨。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探索文化发展如何与市场经济结合,如何与国际市场结合,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即使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解决好这个问题。这就是说文化这个问题很复杂。过去讲,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意识形态。但是现在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我们过去长期对文化的解释都是等同于意识形态,把它等同于上层建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市场功能在扩展。它已经不完全是意识形态,不完全是上层建筑。它的经济功能日益在扩大。文化与市场经济在结合。结合的结果就是产生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又有商品的属性。你说它是上层建筑,它有经济领域,它是现代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而且是一个新兴产业部门。你说它完全是产业,它又有精神产品的属性。精神产品又和上层建筑有关系。另外,现在经济发展到了全球化时代,我们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搞经济建设,搞文化建设。在这样一个全面开放的条件下,我们怎么去探索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还要利用市场机制去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既要发展新的文化,同时要保持稳定,还有加强市场监管。为什么说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好?我们从这次美国人冲击华尔街事件中就能看出,他们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 @0 G9 K; \* {  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与西方不同。我们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起点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西方文化体制从启蒙运动以来,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传统的文化体制。我认为传统文化体制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是国有资本单一的投资主体,是封闭性的体制。过去我们是以意识形态来衡量,在市场准入方面完全是国家投资,不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所以在原来国家计委的投资目录里面文化这一块的投资准入,长期以来只有两个字:禁入。这是传统的文化体制的最大的一个弊端。第二,管办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资不分。什么叫管办不分?就是政府举办大部分文化事业,也管理。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甚至到现在,政府所办的文化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的一个延伸,是政府职能的附属物。所以它一直与市场经济脱节,游离于市场之外。第三,条块分割。过去我们的文化管理一个是条条管理,再一个是块块管理。所谓条条管理就是从中央到地方主要有3个部门:文化部、新闻出版部门、广电部门。再一个是块块管理。我们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一套配套的文化设施。比如说都有电视台、电台、报纸,有一个出版社。另外还有配套的演出机构等等。这个跟政治体制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源配置上比较集中,但是又有很大的弊端。最突出的弊端就是资源碎片化,就是条条一块,一刀切下来,块块一块一刀切下来,这样横着一刀,竖着一刀资源都成了碎片。所有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有哪一个不是行业性企业,行业性事业单位,或者说是区域性企业、区域性的事业单位呢?所以我们所有的文化企事业单位都是综合性的。产业链都不是完整的。从横向来说,你只在一个区域不是全国性的。因为不允许你跨行业经营,不允许你跨地区经营。跨行业经营和跨地区经营中间有严格的行政壁垒。比如你山东的《大众日报》能放在新疆办吗?肯定不行。你不能在新疆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兼并一家报纸吧。这是不允许的。但是这又是违反文化生产的发展要求。资源的碎片化导致资源的配置极端不合理。' C$ R+ t9 d' q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在这之前断断续续进行的一些改革的探索。这个改革有3个阶段。实际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经进行过一些改革。比方说,《人民日报》等新闻机构允许自收自支。为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又允许一些报刊发行点由个人去办。80年代末,一些演出院团就是地市以下的演出,允许投资方来办。另外在上世纪80年代末,企业搞承包,一些文化单位利用自己的设备和条件可以举办一些面向社会收费的事情,走向市场来补足经费的不足,这叫以文补文。这样一些探索还是零零碎碎的探索,不会触及到我们体制的根本。这样探索还产生了一些严重的负面效应。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没有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区别,所以导致许多文化事业单位办公司,结果是最后不成功,损失很大。比方说北京图书馆,当时我听说就办了14家公司,都不成功,最后也都慢慢取消了。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探索比以前更深入了,开始有了方向。比如说,开始在文化传媒领域组建企业集团。广东报业集团,是1996年国家批的第一家报业集团。到新世纪初,全国已经批准的各种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还有期刊集团、演出集团,有80多家。这80多家基本上是国家级,它集中了全国最主要的文化传媒资源。但是这样的探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方说这些集团都是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即享受事业的好处,又享受企业的好处,两头都沾光。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为事业体制与企业体制是一对矛盾,事业体制从资产上要求保全,不要求你增值。而企业体制属于经营性资产,不仅要保值而且要增值。所以完全不同性质的资产,怎么让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但是它的好处是兼容了旧体制和新体制,是一个过渡性形态,这样的探索还是很有意义的。2 C( R# v) l/ U0 P" x" D
  (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0 R) K; ~* h7 d! H: c1 l0 @3 I0 i1 [
  真正的改革是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的,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W$ x2 ~" T8 ^- O; _
  一是理论建设取得了成果。我们开始认识文化产品的属性,不光有社会属性,而且还有产品属性。基于这样的理论,我们就把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出版社、非时政类的报刊,演出还有发行等机构。这个转型已经在积极进程之中,要求明年全部完成。出版、演出等国有经营的事业单位转企。过去我们的改革只有目标没有时间表,从去年开始我们提出了时间表。一类是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 o) z1 i0 @! ~8 L" o  二是在文化市场准入开放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文化体制最大弊端是封闭性体质,不开放。按照我们新的文化发展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承认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社会,而不光是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我们过去把文化发展的责任,长期放在体制内,这是不行的。我们现在认识到人民群众也有文化发展的权益,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样我们就开放市场,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一些领域,主要包括像节目的制作、报刊的发行、电影院线、演出、新闻媒体、文化旅游等新的文化领域。2003年以来,中央和各个部门相继发了一些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决定》15号文,全面规范了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边境和界限。据文化部的统计,现在社会资本在文化部所属范围内占的总额已经达到80%左右。据国家电影局的统计,目前民营企业包括外资在我们一年500多部电影的合作拍摄中,占的比重是80%。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年电影产业发展很快,年均保持30%—40%的增长率。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2009年电影还增长了40.96%。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民营资本已经成为主要的推动者之一,市场的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很大的增量。
3 z; J9 e* h$ Z  三是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今年为止,已经有一大批文化事业单位初步完成了转企改制,当然这个转企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样从两个方面塑造市场主体。一个是国有的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了市场主体,进入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再一个是大量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它是一种新的文化市场主体。这两方面加起来使我们这几年文化市场主体数量大增。因为物质财富发展是有限的,而文化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很多转型文化发展的人认为这一块很有发展前景。
5 \8 Q7 _7 p9 B' f  k" m& S  四是文化的融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去年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会同9个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来金融怎样对待文化产业。随后各个省市自治区都开了金融与文化产业怎么对接的会议。会上都拿出了很多新的项目,然后金融机构参加。金融机构去探索适应文化产业投资贷款的问题。比方说,北京市银行搞了个“创意贷”,适合创意产业的贷款。这种贷款利率非常灵活。第二它侧重于给节目制作之类的公司进行贷款,在抵押、担保这一方面相对灵活一些。银行把款放出去了,金融就和文化产业联合,这是互利互赢的事情。一方面解决了文化企业的融资问题。同时也给银行,给金融机构开辟了业务发展的新空间。而且国际上也有成熟的经验。2009年我在北京金融街给西城区做“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时,我在金融街做了一个调查,四大银行(工行、中行、农行、建行)除了农行有3家参加,另外还有深发展,交行、招行、北京银行,做了调研发现,银行给贷款的态度非常积极,但是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担心风险。因为文化企业主要是清理资产结构,缺乏抵押物。而且有些企业规模太小,担心搞上几年不行了破产了,没了。怎么办?那么北京市采取什么办法呢?就是我的专项资金,只要你说你有抵押物,有贷款,我给你贴息。贴息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调动更多的金融资本。贴息一般是6。00,贴上60万,金融资本就是1000万。这个作用就大了。
) T+ W0 ?: O/ u  五是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取得成效。这个成效表现在全国在省、市以下的文化部门(广电、新闻出版)差不多都合署办公了。有的合二为一。像深圳走的最远。深圳是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旅游局、体育局五局合到一起,,有效地解决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虽然中央、国务院这个层面还没有改,但是也采取了联席会议的方式。
1 m7 T  A# E) V  总的来看这几年文化体制改革还是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放开市场准入,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同时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又有所不同。当年国企改革采取了大面积下岗分流的做法。那几年大概有几千万人下岗分流,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震荡。虽然后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把它消化了,但震荡有点偏大。很多人**,出现了许多群体性事件。这次文化体制改革考虑到面对的主体都是文化人,数量也没有国企那么多人,而且现在国家财政上比上世纪90年代好多了。所以国家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这次采取的办法就是原则上不再提下岗分流,采取的是转岗分流。如果你原来岗位不合适,你可以转岗,通过培训再换一个岗位。这样以来社会震荡不是太大,比较积极稳妥。
/ H5 ^) J$ |2 I6 X  (三)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h: n. s0 c) W1 B8 u' B7 F6 w
  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比较突出的有这么几个方面:- X* f8 u$ F* U# g9 }, F
  一个是我们的文化市场开放度还有限。目前这个开放度与我们的承受能力、认识水平基本相适应。但是随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我们的承受力可以更强。比方说,一个比较大的矛盾现象就是民营资本除了进入国家政策鼓励和允许的范围之外,还进入到国家政策不允许它进入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广电等领域。有很多非时政类报刊如科技类、财经类、生活时尚类等的报刊,很多都是民营与国有合办或者是主办。但是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证,因为政策不允许。再比方说出版社。出版社全国大概有500多家。但是民营的工作室全国有上万家。它什么工作都能做。只有一个环节它没有办法。就两个字:书号。这个环节只有和国营出版社合作,去买书号,才能完成出版。除了买书号外,从组稿、到审稿、编辑、校队、印刷、发行等都没有问题。但是最后这个出版权它没有。有些国有出版社靠卖书号过日子,成了一种寄生虫。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是不合理。所以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还应该继续开放文化市场。5 T* k- H2 G" Y6 k' e7 s+ m
  第二个问题是条块分割的体制弊端依然如故。前几天我们在北京与《经济日报》联合开了一个会。就贯彻学习六中全会精神进行座谈。其中有一家上市的出版社说,上市前,中央主管部门希望我们成为这个行业的战略投资者,在解决行业不合理的问题上迈出步伐,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做强做大。上市后,很想在这方面做点工作,但现在一步也迈不开,根本就走不动。你想跨地区,区域行政挡住了。你想跨行业,行业行政壁垒挡着你。我们中国人比西方人差吗?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比他们聪明、灵活。为什么现在文化软实力比西方发达国家还差这么多?比方说,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间有72家属于文化类企业。我们国内呢?在全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中间,只有2家属于文化类企业,而且排名在最后几名。一家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一家是湖南出版集团。但是它们的资产只有几十亿。现在最多也就100多亿。在实体经济方面,我们的大企业动辄就是几千亿,上万亿,民营资本一个像样的企业都是实现几百亿、几千亿。文化类企业规模太小,就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和别的大企业去打拼。所以文化产业这一块与实体产业相比真的是有很大的落差。无论是世界排名上还是在竞争力上。我们的传媒很难走出去。问题出在哪里?就是资源配置不合理。你无法实现这种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组合。无法依靠市场机制去配置资源。行政壁垒、传统的文化体制依然阻碍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i3 G9 r# Q$ L: }- y2 O
  第三个问题是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大部制呼之欲出。上一届政府改革就已经提出了大部制。大部制是文化融合发展的要求,不能分的细而又细。现在大家都提出来培养专业性人才以外的“通才”。我们在体制上也是这样。另一个就是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怎么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挑战我们的管理能力。你得与时俱进。微博、互联网等新媒体经济出现后怎么适应?既促进发展同时加强管理。因为这种媒体都是双刃刀。一方面它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人们表达更方便。另一方面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文化市场需要管理,但是靠传统的手段已经没法管理。新的手段怎么去管理需要探索。最近大家注意到“阿拉伯之春”,还包括占领华尔街,这些国家产生的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媒体的作用。就连英国这样成熟的所谓“民主”国家,前一段也出现烧车、烧房子的事件。后来卡梅隆也急了,说是要求都把微博关掉。即使发达国家面临文化发展的新变化,也很难说已经解决了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怎么管理新媒体是我们面临的很大挑战。因此首先要顺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加强管理。管理体制如果不理顺的话,搞不好会出乱子。因为你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国内外市场都是相通的。 ( y/ k: g! i5 {7 J' {1 t7 V$ ?% F" y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途经分析# s; O; n& P9 c/ H
  (一)要顺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魄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改革管办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要素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组合,为文化发展和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 H& F: ^2 y. q" A  我们改革对不对,怎么来检验?就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解决管办不分、条块分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触动政治体制改革。区域壁垒是和你这个区域的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的,每个区域的党委、政府都有自己配套的文化设施服务,它被别人整合了那它的宣传工作怎么办?所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不改,它又重复建设。资源碎片化的问题又很严重。所以我们现在就处于两难状态。怎么去破解这个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4 u  w& s2 P3 J* f# W
  (二)要顺应文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降低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更多的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领域,更大程度地发挥全社会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活力,从而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的混合经济的文化经济形态。! X9 z- @/ [  s# X- h
  现在实践证明,哪里民营资本多,哪里文化经济就活跃,活力就强。国有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虽然也已被激活,但是还不够。我想最终应该把国营资本与民营资本结合起来。因为我们的经济就是混合经济,所以我们的文化制度也应该是混合经济。当然,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民营资本广泛参与。7 \8 H; X" [7 |
  (三)要顺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和管办不分,以致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断裂、资源碎片化的弊端。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战略性资产重组,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和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 X% `. J  ~' K- u
  联合国认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经济、创意经济还不是很成熟的概念。它提出一个看法,就是由于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文化与其他形态不断发生越界,产生了与文化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进程。比如说现在最突出的是三网合一。三网就是: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文化与信息产业融合到一起了。文化与旅游业也分不开。深圳已经把旅游局合进来了。奥运既是一场体育盛事,也是一场文化盛宴。甚至文化与制造业也产生广泛联系。另一方面经济又产生了文化需要。经济中各种各样的产品要求增加文化的含量,来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样就看到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重叠在一起。产生了融合化发展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我们消除条块分割的体制弊端,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战略性重组,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在“十二五”、“十三五”中进行。$ S8 K* B( W& w' `  M6 f8 j; [
  (四)要顺应文化产业资本化发展,改革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体制,构造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服务平台。要发挥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优势,促使文化产业与金融无缝对接,使我国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国民财富。% R4 X5 \) n1 C6 K' X
  中国5000年的文明积累,有无比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传统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巴比伦、古埃及)。这三个文明古国,有的时间比我们还要悠久,但是因为异族入侵历史都中断了。我们也有异族入侵,但是都化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部分。我们的这些资源绝大多数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这恰好与我们的物质资源、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粗放式的发展留给我们的污染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文化资源无比丰富,是个巨大的金矿。既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又可能产生巨大的财富,我们何乐而不为?我们要通过文化资本化(这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概念)使我们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要依托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改革开放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探索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发展一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文化资本化进程。( o/ V7 \/ u# ~
  (五)要顺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区域文化发展必然具有不同特色和多元模式。. }2 U! v; V7 E! X" o- m' R/ i
  比如山东不仅有很独特的经济发展优势,有海、有山、有水,还有独特的文化发展优势,有十多个圣人,而且都是唯一的。这几年山东的节目制作也很有竞争力、影响力也很大。再比如文化湘军也很独特。湖南的文化影响力大于经济影响力。文化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两者并非同步发展。并不是说经济发达文化产业就发达,也不是说经济不发达文化一定落后。比方说,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年代,结果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湖南的经济比广东要落后的多,但是它的文化发展比广东并不落后。前几年张德江在广东任省委书记的时候还亲自带了一个文化考察团到湖南学习,学习湖南的文化建设。因此,我认为我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应该更高,无须像经济发展一样,走“率先发展东部,然后通过要素转移发展中西部”的梯度路线。应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区情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 f  n+ u( m. B. V$ Q  (六)要顺应文化科技化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与高科技、高新技术融合发展。加大投入,研发文化产业的共性技术,加快发展新媒体,动漫游戏和艺术设计等文化产业的新兴工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占领文化产业技术高地,促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科技化的轨道,形成高新技术的支持。9 N. l* @6 L- [* W  X5 v( d+ I! Y7 @, y
  因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已经形成态势了。现在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为什么发展的很快,就是科技手段运用很快。你看中国现在5个亿的互联网用户,也就是10年的时间,全球第一。手机是9亿部。凡是和互联网有关的,与手机有关的文化产业都能得到投资者的追捧。
3 i. {' g9 C$ k  (七)要顺应文化法制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文化立法,逐步改变目前以行政化的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单一做法。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要求,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文化政策上升为法律,从法律的角度界定政府与市场、公民文化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关系,使文化发展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 [( o- l, \8 g  x; n6 A  (八)要顺应文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探索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制度安排。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市场作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 @0 m0 [/ |6 m& Z* y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尚未充分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不能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同时,设置必要的市场壁垒以保护民族文化市场,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 m) u4 w' a9 ]% G8 L  (九) 要顺应人才发展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因为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文化强国,人才是很重要的一条。' E1 o1 R; O5 H
  最后,我也要告诉大家,发展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当快则快,当慢则慢,不能搞大跃进。要防止用发展经济的方式去推动文化建设。避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预见性。+ l5 h( s4 b1 U/ ?+ h
  (根据全省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骨干培训班讲课录音整理 编辑:张丽)
标签:社会主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8粉丝

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