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

[复制链接]
广东老秘 发表于 2011-12-11 10: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应地,实现城市科学发展,也必须转变传统城市发展方式。“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科学的城市发展方式,启动了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一座生态环保、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新城已初具规模。

  认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城镇化和工业化双轮驱动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合肥市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需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以更好地肩负起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

 搭建经济社会集约发展的平台。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是实现人口集聚、资源集聚、信息集聚和产业集聚的载体,是发展第二、三产业并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重要平台,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经济要讲规模效益,建设城市也要讲规模效益。大城市能够实现集约化经营,投入产出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徽省有近7000万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合肥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做大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城市承载力,打造区域性特大城市,能够提高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打造安徽省和“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都市圈、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主体形态,区域中心城市以其实力影响带动周边城市和乡村发展,其竞争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中部地区还缺少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城市群。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国务院批准建设包括合肥在内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安徽省承东接西,与长三角地区交往密切,是承接东部辐射转移、影响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桥头堡;合肥市是最靠近东部地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省会城市,是安徽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合肥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竞争力,能够增强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和安徽全省的影响力、带动力,引领周边城市共同崛起。

 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合肥市在城市发展中也出现过传统城市发展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如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以及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只有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才能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新老市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实践: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2006年11月,合肥市启动滨湖新区建设,4年间建成了一座道路合围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7.95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36万人的现代化新城区。滨湖新区建设引领和带动了全市的大发展,使合肥市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带动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从925.61亿元增加到2702.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由16.3%上升到22%,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从第七十五位上升到第三十八位;财政收入由131亿元增加到476.2亿元,增长2.6倍,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3%。同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增加,道路交通大为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普遍提升。建设滨湖新区、打造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在合肥城市建设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深远,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

 科学决策,规划先行。一是科学选址。突破传统“摊大饼”式的城市外延扩张模式,确定“141”(即一个主城、四个组团、一个滨湖新区)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引领合肥市从“环城时代”走向“滨湖时代”、“临江时代”。二是精准定位。新城区坚持错位发展,着力打造成区域性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行政办公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研发创意中心和商业居住中心。三是超前规划。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生态环保、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新城区,并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建设、快节奏推进。

   以人为本,和谐建设。一是顺应民意。建设滨湖新区是民心所向。新区建设坚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没有发生一起**和群体性事件。二是集中民智。滨湖新区规划面向国内外招标,征求市民意见,集中专家和群众智慧,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三是依靠民力。公开市场操作,杜绝潜规则,让国内外有实力的公司公平参与竞争。四是增加民利。将以人为本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打造宜居、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建设适合各阶层居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提升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一是做好“水”文章。为兑现“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的承诺,投入资金60亿元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处理等环保工程,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率先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二是做好“绿”文章。全方位推进“全国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完成道路绿化面积、公园绿化面积和苗圃面积28.3万平方米、433万平方米和53.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三是打造“两型”城市。推进全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建设,向空中、地下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推广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和固体废物再利用,实现城市建设低碳化和资源循环利用。

 “四个优先”,滚动发展。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超前规划建设道路和水、电、气等管网,建设各类生态环保工程,筑牢发展基础。二是坚持社会事业优先。优先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解决老百姓上学难、看病难问题。三是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实行“阳光拆迁”、“三榜公示”;高标准建设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证困难群体分享城镇化成果。四是坚持聚集人气优先。优先发展文化和现代服务业,完善街道服务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建设配套学校,为新区居民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启示:探索城市科学发展新路径

 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是合肥城市发展史上的大跨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并在实践中丰富了城市科学发展的内涵。

 解放思想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前提。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城市建设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合肥市委、市政府抓住解放思想这个关键,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着重克服阻碍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思想障碍。解放思想与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结伴同行、相互促进,“立大志、谋大略、吃大苦、成大业”成为合肥市民崇尚的“滨湖精神”。

  以人为本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核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需要城市建设理念和领导干部政绩观实现根本转变,走出“见物不见人”和搞“形象工程”的误区,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一是坚持共建、共有、共享,把滨湖新区建设成为适合各阶层居民居住生活的和谐家园。二是宜居、宜商、宜学、宜游。新区建设把方便群众和群众满意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居民上学、就医、购物、休闲需要,着力营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出行便捷、生活方便的生活环境。

 改革创新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关键。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城市建设领域的全新探索,必须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合肥市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效能革命。一是创新领导体制。成立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代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强力推进滨湖新区建设;实行建管分离,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集中精力搞好建设和招商,拆迁安置和建成后管理则由辖区负责。二是创新运行机制。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巢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滨湖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实行“三位一体”,规范职责,优化流程,协调运作。三是创新招投标体制。实行“六分开”,将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出让等全部集中到市招投标中心,实行阳光政务、市场化运作,强化监督,预防腐败。四是创新融资体制。整合资源,打造全市统一的融资平台,扩大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统筹兼顾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合肥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的复杂关系。一是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城镇化的过程同时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避免农民“被市民化”和“上楼致贫”,关键是扩大就业。因此,不仅要重视失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更要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及后代的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二是新城区与老城区的关系。新城区是城市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是老城区发展扩张的结果,同时承载着城市的未来和希望。合肥市珍惜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和成果,把高起点、高科技、现代化作为滨湖新区的主基调,在继承中实现超越。三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孪生姐妹。合肥市把工业立市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滨湖新区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重复建设、同质竞争,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提升产业结构和整体实力。四是长远规划与快速推进的关系。坚持规划先行,将新区划分为启动区、核心区和拓展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超前建设、一次到位;一般性开发分步实施、次第展开,集中建设、抱团发展。(执笔:庆跃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4粉丝

19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