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加快文化大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复制链接]
娱记 发表于 2011-11-24 07: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精神与性格,因其特有的唯一性和独有性,被誉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DNA。华县古称华州,位于黄河文化的核心地带,地处陕西、河南、山西三个历史文化大省的结合部,周秦汉唐均为京畿之地,千百年来,华县依据它特有的区位地貌和地位优势,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批有名的人文自然景观,为华县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从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千方百计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实现了由小手工向大市场转变、由小作坊向大基地转变、由小乡土向大品牌转变的三次大变革,创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一、华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04年初,我县就提出了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中国皮影之乡的发展战略,文化资源走出深闺,加快了“事业性”向“开发性”转变,走出了单纯依赖财政资金保护的传统路子,走上了“挖掘保护、传承开发、发展创新”全新模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成立了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深入开展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实施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与整理,对郑桓公墓址、郭子仪牌楼开展了翻新保护,为李元谅碑修建了亭阁,实施了渭华起义遗址塔馆一体化建设。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对老官台、泉护村、东阳商周古墓群等田野文物和新发现泥塑彩绘真人坐像等82处文物遗址,进行了重点保护。深入开展了民间艺术、民间传说资料的征集汇总,编制了《东府迷胡》、《灵秀少华山》等文集,建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个,有力地繁荣、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二是文化品牌初步打响。05年省文化厅命名我县为“陕西皮影之乡”,荣获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同年我县皮影艺术团赴法国,参加国家文化部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演出。06年华县皮影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县皮影戏、皮影雕刻技艺、东峪孝歌、华州秧歌、华州蹩鼓等6项民间技艺进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08年我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授予我县皮影文化产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文化部产业司长王永章、国学大师冯骥才、季羡林、魏力群等专家来华县调研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特别对我县在皮影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方面所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三是产业基地逐步形成。涌现出了皮影雕刻、黑陶加工、面花、剪纸、粮食画制作等文化产业小作坊百余个,形成了以柳枝梁堡为重点的皮影雕刻、以莲花寺东关为重点的面花制作等10余个文化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柳枝梁堡村依靠皮影雕刻成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建立了以雨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薛宏权皮影工作室、汪天喜皮影工作室等规模较大文化产业专营公司,全县皮影雕刻从业人员4千余人,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以皮影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呈现出燎原之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中的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四是文化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传统文化受其艺术表现手法单一、语言表述枯涩难懂等先天条件限制,难以与现代媒体手段相抗衡,必须开展文化创新。为此,我县一是购置了专门的投影仪和字幕机,在皮影戏、老腔等传统剧目演出中对文字进行显示处理,将画面与文字联系起来;二是邀请专家和艺术类学校毕业生,立足实际,对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开展创新,如:在皮影雕刻中,摆脱只雕刻古代传统人物的局限,创新出了奥运福娃、现代人物像和皮影画等艺术形式;三是借助现代科技,将动漫、卡通及现代声光电技术引入传统表演,如:立足传统皮影创作的《龟与鹤》、《皮影芭蕾舞》,渭华起义纪念馆新展厅声光电技术的应用等,现代科技、人才及表现手法的引进,使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华县文化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设施落后,缺乏专业的展示平台。尽管近年来,我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新建改造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如:华州公园、华州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但大多为公益的、娱乐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一个能够全面展示优秀民间文化的平台。
二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尽管近几年,我县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领域走在了全市前列,但从我县文化企业人员和产值上看,平均每个企业人员仅有4-5人左右,多的有100人左右,产值平均20-30万元,规模相当小,绝大部分文化企业属家庭作坊,自身积累不足,发展缓慢,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企业宣传推介、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能力不足。我县最大的文化产业企业—雨田科技文化公司现有员工120人,年产值仅有2000万元左右。
三是专业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经济效益低的民间文化传承工作,民间、民俗文化专业人才出现断层,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加强。特别是由于艺术类专业人才,运用现代艺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步伐缓慢,传统文化创新不足,培养一批业务精通的文化继承人,塑造一支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队伍,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一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新石器时代的老官台、泉护村等文化遗址保存完好,其中泉护村遗址是研究仰韶文化、探讨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典范。华县是古郑国的发源地,是天下郑姓之根,曾经孕育了绚丽灿烂的古郑文化。位于我县东阳乡的商朝末年至秦朝时期的古墓群,印证了黄河流域悠久的文明史,为秦文化东移的发展变迁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我国周秦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有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名人三公--郑桓公、郭令公、寇莱公。郑桓公是西周郑国的开国国君,是天下郑姓人的始祖。郭令公即郭子仪,是唐代名将,有“功盖天下,再造唐室”之美誉。寇莱公即宋代名相寇准。时过近千年,我县民间仍有不少关于寇天官在华州的故事和遗迹。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华州任职,著名的诗作——“三吏三别”就在华州完稿,县城西的老官台有他的不少活动遗迹。
二是有特色鲜明民俗民间文化。华县皮影、黑陶、面花、剪纸等民间艺术闻名遐迩,华县面花受到国家领导人习仲勋高度称赞,迷糊名剧--《梁秋燕》曾红极一时。华县是中国皮影发祥地,华县皮影被誉为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和“世界电影鼻祖”,06年华县皮影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县皮影戏、皮影雕刻技艺、东峪孝歌、背花鼓入选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构筑了华县民俗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是有与西岳华山并称的少华山。少华山是中国的佛教、道教名山之一,其中佛教名寺-潜龙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少华山自古有名,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到现代的《中国名胜大辞典》,两千多年来记载不断。古代文人如东汉的张衡,唐代的张乔、杜牧等,写过许多吟颂少华山的诗词和文章。《水浒传》九纹龙史进的故事就发生在少华山。隋末绿林好汉王伯当在此聚义,当年的山门石寨现依然可见。可以说少华山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少华山下的小夫峪,以“峪宽、水长、石奇、林茂、景多”而见长,整个峪道美景不断,胜景连连。
四是有与秋收、百色起义并列的渭华起义旧址。1928年5月在我县爆发的渭华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百色起义之后,全国最具影响的起义之一。刘志丹领导的渭华起义点燃了西北地区革命之火,为开辟延安革命圣地培育了干部,积累了革命经验。邓小平同志亲笔为渭华起义纪念碑题词写铭文,每年来渭华起义纪念馆参观接受教育的人数达万人以上,09年被国家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与思考
文化产业属于政府主导型产业,华县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政府大力宣传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高速通信网络,缩短与国内外主要市场的相对时空距离,提高物流、人流、信息流的进出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新格局。
一是实施文化品牌提升工程,在市场开拓上求突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市场。要将文化产业从单纯的“事业性质”解放出来,打响品牌,做大产业。一要利用央视及各大卫视的超大平台,高起点运作谋划,投巨资邀请知名剧作家创作华县的文化大剧,制作富有华县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或电影。二要瞄准“国家级”牌子,继续加大对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的申报力度。同时把文化产业纳入城市规划,在县城每条主要街道、主要功能区都要有展示本地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三要举办好国际皮影艺术节,在高速路、国道两旁、国内外知名景点树立广告牌,全面展示宣传华县的文化产业。四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进校园活动,把华县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引进大学校园,推介宣传给年轻人,将华县地域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二是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在人才储备上求突破。技能和人才是经济社会和产业技术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对单纯依靠传统手工技艺的民间民俗文化来讲,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要继续扩大老艺人奖励覆盖范围。由过去单纯对皮影向面花、黑陶、剪纸、粮食画等方面辐射。加大对年轻艺术从业者的培训力度,采取传帮接代的人才培训模式来保存和延续乡土文化的生命活力。二要大力开展民间技艺大比武活动。定期开展文化艺术大比武活动,评比优秀传承人,颁发荣誉证,聘请文化产品的代言人,激发从业者的钻研和创造的热情。三要吸纳专业类人才,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搜集、整理注入一些新的元素,使该领域的文化产业更具时代气息、更具有竞争力。
三是实施十百千万亿产业培育工程,在产业组织上求突破。我县文化产业尚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尤其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扩大规模上。要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作坊)+农户”多种发展模式,使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使文化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力争经过三年时间,培育10户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100个文化产品加工基地,联合1000户以上家庭作坊,使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工商户、家庭作坊,外联销售网点,政府优先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贴息贷款。
四是实施文化产品标准化工程,在产业规范化上求突破。拟定《华县文化产业行业标准》和《华县文化产业管理规章》两个最基本的规范文件,使华县文化产业真正走上管理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华县文化产业行业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明确文化产业的工商业行业定位,界定文化产业行业范围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关系,规定文化产品生产标准、工艺流程、质量检测和市场预测、市场开发、市场营销、市场评估等生产经营守则,划定文化艺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独享的界限等。《华县文化产业管理规章》的内容包括:华县文化产业的概念、范围和产业的品种品质,产业组织组建的原则和目标;华县文化产品统一的标识(注册商标)、规格、包装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手段及产品价格及产业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等。
五是实施文化创新工程,在运作模式和表现形式上求突破。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要保持我县文化竞争优势,就是要不断在各个环节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创新文化产业运作模式。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对我县文化、民间演艺及民俗、文化产品进行形象设计和策划包装,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塑造新时期的华县人文精神。要创新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通过整合系统资源,形成文艺策划、创作、演出、宣传、市场开发一条龙、产学研一体化的精品生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文化发展的合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创新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从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出发,以本地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为基础,综合运用影视、设计、传媒、动漫等运作手段,把传统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和审美习惯,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
六是实施文化产业进景区工程,在产品营销上求突破。坚持把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借助旅游已形成的市场和已成熟的营销网络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一要打造平台,加快郑桓公文化产业园、少华山、郑桓公广场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全面展示华县特色文化,提升地区文化品位。二要加快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有针对性地抓好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变游客为购客,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综合效益。要瞄准附近的兵马俑、华山等著名景点,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借鸡生蛋。三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新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促进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文化事业的繁荣带动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14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