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加强网络监督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复制链接]
西安小秘 发表于 2011-11-15 07: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一  网络监督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我国网民数量迅速攀升,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亿人,而到了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4.2亿人,短短四年时间,增加了3亿多人,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为人民群众进行网络监督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最早的“陕西周老虎事件”到2010的“江西宜黄拆迁事件”等,网络在民主监督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进而引发了学术界对网络监督研究的热潮。如学者王守光认为网络监督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像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学者王勇通过分析网络监督的主体、客体、途径和目标,认为网络监督的内涵是指广大的网民通过互联网对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国家和社会事务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全新的舆论监督方式,它有利于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范围。[4]学者魏伊含认为网络监督是指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和管理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上述学者虽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但是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笔者综合上述定义,认为网络监督就是人们利用互联网自由而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管理、公务员等进行褒贬评价,是群众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 网络监督的特点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生产物,它之所以能迅速地在群众中发挥重要监督作用,与它独有的特点是紧密相连的。
  

1 网络监督具有广泛性。广泛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网络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一般是指网络公民,他们既不受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地位的影响,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都可以广泛地就公共性事件发表各自意见,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力;另一方面是指网络监督客体具有广泛性,不仅涉及到党、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
  

2.网络监督具有快捷性。一是时间上具有快捷性,网络监督避免了传统监督模式——“上门—登记—谈话—反映情况—受理”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而直接通过网络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沟通和反映,可以让执政者在第一时间内受理。二是空间上具有快捷性,网络是一个大众的平台,具有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快捷地直抒己见。现在很多政府网站都为民众提供了全新的交流平台,这一利民举措不仅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民主表达的“门槛”,更使民意能够引起官方和的注意和重视。
  

3.网络监督具有交互性。与传统舆论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的传播是双向传播,从本质和内容上已经改变了传统舆论监督对话语权的垄断。一是群众可以在网络上自行选择关注的内容,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二是各种网站通过开设论坛、网上民意调查、设置讨论等手段,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使民众能够自由方便地发表意见和观点,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监督,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网络监督力量。
  

4.网络监督具有安全性。过去的举报监督因采用电话、信件和短信等方式进行,难免会因层层批转、关系网密、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及制度不严等造成举报人个人资料泄密发生,进而引发因信息暴露而遭受腐败分子打击报复的危险,而现在的网络监督一般都采用的是匿名,便于举报人隐去有关自己的相关信息,增强了监督的安全性。
  

三、加强网络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网络监督是新时期下的一种新型的群众监督,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由党的三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充分说明了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必须长期坚持对自身的监督约束。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只有把加强网络监督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广大党员实行更为严格的群众监督,才能保证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是由党的群众路线决定的。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既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那么党就必须要深入基层、走进民众中去倾听群众的呼声,由人民群众来告诉党,向党提出意见和要求。而网络监督恰好就是一种人民群众向党反映情况和提出要求的一种新方式,它是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政治活动,不仅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听取民意、集聚民智开辟了渠道,而且为党提供了服务的最新内容和工作方向。
  

三是由党的执政理念决定的。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仍然做的很不够,党内腐败呈现出蔓延的趋势,因此,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群众,严厉打击腐败行动,铲除一切滋生腐败的土壤,党的执政理念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前苏联因严重腐败问题而丧失政权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如果自身监督制约不力,必然导致腐败兹长,民心丧失,最终丢失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加强网络监督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反映党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网络监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网络监督是现代民主监督的有力手段,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政治生态,“不怕通报、就怕见报”,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网络监督的威慑作用。但由于整个社会网络素养的整体欠缺,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不敢,也不愿面对网络监督,更加不善于应对网络事件,常常导致一些小事酿成大事,工作从主动陷入被动,从而损害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到网络作用时,曾明确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做到重视网络,学习网络,懂得网络,用好网络”。因此,对待网络监督,我们不仅要把它视之为“民情、民意的重要来源渠道”虚怀以待,更要学会如何在网络监督的常态下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1.加强网络监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网络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意识着社会舆论环境会发生巨大变化,如何在这种新的环境下继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一直以来,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网络作为当今人民群众舆论的重要载体之一,正发挥着党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而,要想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一是要改变落后的政治观念,高度认识网络监督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积极意义。网络监督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民主监督的范围。从国内外众多网络监督事件来看,网络监督不仅能够打击贪腐行为,而且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网络监督虽不具备法律监督、组织监督、行政监督的强制性,但在实践中可以产生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强大的力量”,而且,通过网络传媒往往可以引发全社会的道德监督和专门机关的监督,推动形成合力监督。二是要重视网络监督中产生的民意诉求,网络之所以会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个人过分关注,背后必定有一定的民意作为基础,因而我们党要认真分析,查找背后的原因,顺应网络监督的历史潮流,不把网络监督视为影响执政基础的洪水猛兽,而应视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三是要建立快捷的网络处理机制,及时发现网络上出现的监督事件和言论,关注网络事情的发展进程。一方面尽量做到及早公开信息,消除网络上错误信息的误导,另一方面积极应对网络监督的要求,对正当合理的要求,要快速回应,及早落实,对过激的言论,要耐心解释,避免矛盾激化,对不正当的要求,要及时澄清,避免误导,努力将网络监督引入正常的法制轨道。总之,我们党要树立民主执政的理念,增强被监督的意识,自觉置身于网络监督之中。



2.加强网络监督,提高党的决策水平。提高执政能力,关键就是要提高执政党的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一个决策方案要想是民主的、科学的、合法的,必须要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一是要进一步推进政府决策在网络上进行事前公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善于集中民智,充分体现民意,避免决策失误。网络监督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试探决策的科学程度,防止和纠正各种偏差和失误。这不仅便于决策实施者了解决策被群众接受的程度以及它与现实存在的差距,也便于决策执行者接受检验和监督。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网络监督也可以使决策者及时充分地听取和采纳群众的合理意见和建议,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正决策,优化决策,从而保证决策预期目标的实现。二是要通过网络监督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目前各级政府在制定与民生具有确定利益关系的各项政策时,都通过各种方式在网上征求大家的意见,根据网民的建议修改政策,这充分说明了网络监督中蕴藏着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因此,我们党只有充分重视和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才能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提高决策水平。事实上,决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善于听取群众呼声,吸取群众智慧的过程。因此,我们党必须要主动搞好网络监督,一方面可以锻炼承受批评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民群众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党和群众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3.加强网络监督,促进党的民主建设。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行使权力的主人。网络对党与政府的监督是人民行使权力的实际体现。目前,我国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各级政府以及少数人手中,缺少民主和法制,更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了大量的腐败案件。因此,只有实施和加强对党进行网络监督,动员全社会的网民进行合法监督,才能够有效克服官僚主义,打击和遏制腐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往的民主生活会、询问和质询、述职述廉、巡视、谈话和诫勉等多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原因难以到位的监督党内官员,甚至是广大普通党员不敢、不愿、不能监督。但是由于网络监督因其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关注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具有保护监督人的隐秘性特点,必然能够吸引党员和人民群众自觉对党进行监督,形成广泛参与、人人关心的局面。同时,加上规范监督,整肃有力,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党的民主建设就能大步向前发展。总之,权力只有得到人民民主的监督,才能保证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也才能保证权力的廉洁运行,党的执政权力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
  

尽管网络监督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但网络监督作为党的民主监督的平台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网络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网络监督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

(  西安社会科学  董成     )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西安小秘 发表于 2011-11-15 07: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适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与国家的建设紧密联系,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是指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对自身执政活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对执政宗旨、目的和价值取向的理论概括。因此,考察一个政党执政理念的首要问题应该是“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又主张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还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建设的法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领导千万劳苦大众取得革命胜利的共产党非常懂得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的推动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例如民生问题,是我党始终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党领导土地改革,把剥削阶级的土地分过无地少地的农民,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得到改善,依靠民生问题的解决获得老百姓的“民心”;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夺取政权的时候,毛泽东适时提出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同时制定十六字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入手,解决新中国的民生问题。
  

1978年,邓小平科学判断时代主题,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提出改革发展的历史新任务。在设计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时候,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核心。他提出,我们党执政的一切行为,包括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看人民“同意不同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而此后江泽民、胡锦涛等新一代领导人继承和坚持了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思想,并进一步阐述与发展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以人为本”写进党的决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对“以人为本”作出了系统的阐述,标志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正式确立。在此后的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人为本思想得到不断强化,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论也在党的执政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深刻分析党的执政规律,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发展民主法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治国方略上都提出过许多重要思路,作过许多重大决策,即继承思想传统,又富有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共同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形成和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建设的基本格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了一系列的论述和决策,使党和国家重新走上法制的轨道;而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在依法治国、市场经济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论断,加速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善于利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革命与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的唯物主义观点向中国共产党表明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位置。从新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来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经济建设的重点,国家才会稳定。如果偏离经济建设的轨道,其他建设也就必然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始终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全局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1982年的新宪法,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政权机构。随后十多年时间内共通过了三次宪法修正案,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法制建设的中心任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直把加快经济立法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如八届人大在其任期的五年时间中,共制定了117件法律和有关法律的决定,其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市场经济方面的立法。这些法律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对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及时把握国内国际新局势,提高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我党几代领导集体长期思考的大问题是“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总结党的执政历史,分析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可以在执政意识、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方面进行重要总结。
  

首先,中国共产党能够深刻认识执政党地位带来的变化,勇敢面对考验,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建国前后,中央反复告诫和教育党的领导干部迅速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工作环境,戒骄戒躁,反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正是因为党能够根据新情况,及时确立正确的执政意识,新中国才能从满目疮痍中迅速稳定与发展。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分水岭,我党深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执政意识不断强化。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综合国力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不断提升,内涵日益丰富。
  

其次,不断完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纵观党的执政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的全面执政史,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式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我们可以以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限,把这之前的近30年执政实践与这之后30多年的执政实践,视作从自在执政到自觉执政的两大阶段”。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还是不够完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不强。党的权力过于集中,人治色彩较浓,民主法制建设不足。刘少奇、邓小平等党的重要领导人虽然多次强调党的执政方式的问题,但因为客观历史原因以及当时复杂的国情、世情,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脱离不了“阶级斗争”的色彩,“尚未完全懂得政权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又是一种公共权力,尚未完全懂得公共权力与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基础及利益诉求之间的复杂关系,尚未完全形成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机制”。而随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党的执政体制与机制遭受到了更大的破坏。但是,你我们应该明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各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只能在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三十年的自在执政,有其客观历史原因,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不合理成分就去全盘否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作用。而且如果没有对党的执政历史的科学总结,没有对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大彻大悟,又怎么会有我党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重大提升?
  

最后,能够正确认识不同时期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无论是局部执政,还是全面执政时期,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支持取得政权的共产党非常明白群众的力量和不断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性。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尤其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中,具体分析了各种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出这是在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生活的主题,表明对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有着相当的自觉。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不同时期党的工作路线,工作任务,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结成了牢固的统一战线联盟。例如,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的重新划定。受“左”倾错误影响,党内对知识分子并不是十分信任,错误的把知识分子看作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对知识分子不公正对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邓小平首先为知识分子平反,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仅为现代化建设集中了重要的力量,而且巩固、扩大了我党的执政基础。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后,由于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多样,使党的执政基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同时,新的社会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努力应对各种挑战,更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了巩固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在长期执政中不变质,造福于民。

(  世纪桥 理论版   2011  年 第2期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14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