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作为中西部省份的欠发达地区,我市与全国很多地方类似,出现了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本地求职人员“就业难”的“两难”现象。为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冷静分析,客观对待,仔细研究分析“两难”成因,并采取扎实有效措施,促进充分就业,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一、现实状况
近年来,我市在招商引资和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就业压力有所缓和,但城乡仍普遍存在“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现象,“招工难”、“就业难”这一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1.岗位需求大,企业招工难。我市已由过去的劳务输出大市转变为劳务输入大市。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缺工6000余人,预计全年缺工2万人左右。大部分企业对新职工在文化程度和技能等级要求上呈放宽趋势,岗位需求为初中文化程度及无学历要求的占76%,无技能要求的岗位占总人数的57%。企业招聘的人工成本上升,2011年新招员工平均工资与去年同比上升了17%,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如赛维公司从今年元月起,对员工每人每月加薪300元左右。
2.求职期望高,满意就业难。一方面,受劳动报酬低、劳动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导致不少本地求职者,特别是学校刚毕业的新生代劳动力,宁可失业在家也不愿到市内企业上班,这种“弃驴找马”心态往往造成了这部分人的“知识性失业”。另一方面,随着新生劳动力的增长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据市人保部门统计,我市2010年共有53000余人次进场求职,其中实现就业约10500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中,除新生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外来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以外,还有不少属于企业的流动职工,他们并未失业,却不满足于工作现状,一直徘徊于劳动力市场,这种"骑驴找马"的现象,无形中也增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也从侧面印证了“求职难”和“就业难”。
二、原因分析
。
三、对策建议
“招工难”、“就业难”这一结构性矛盾虽然普遍,但决不能视而不见,不然必将影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快发展创造就业。首先要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配套服务,促进个体、私营企业以及民间就业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其次要集中力量扶持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尤其要扶持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积极促进三大产业集聚配套发展,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再次要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通过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医疗救助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化服务的有效组织,形成新的就业主体。
2.搭建平台帮助就业。一是要认真搞好有形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完善统一开放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主导作用,改善服务设施、服务手段,加强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采集、发布、传递,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沟通,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安置就业的目的。二是要加强职业指导,积极为失业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社会保险接续、失业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帮助失业人员了解职业供求状况,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提高择业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作用,做到城乡两级机构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的"五个到位",建立失业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的网络体系,并简化手续,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表格填报工作,让基层站所的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为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
3.强化培训引领就业。一是提高质量,强化培训的针对性。要紧扣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去制订培训计划,针对企业需求,通过就业前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用工紧缺和技能不适应问题;针对求职者需求,通过特色培训和规模效应培训,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品牌。二是建立基地,强化培训的实用性。要接轨市场,积极探索开辟企业用工培训基地,根据用工订单和劳动力存量,充分利用职校技校优势,积极组织举办“加强班、重点班、普通班”,培训时间上力求“短、平、快”,不断提高培训实效。三是完善政策,强化培训的科学性。要调整完善培训工作的组织架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资金管理、就业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培训与就业、受业与买单、考核与奖惩三者结合,促进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4.营造环境稳定就业。一是规范用工,落实员工劳动待遇。企业应根据行业、产品的市场特点给出合理的工资水平,保证按时足额发放,优化薪酬体系,适当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依法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特别是要为危险行业的工人办理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大力改善生产工作环境,预防职工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二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改善内部就业环境。改善用人方式,降低用人门槛,调整用人结构,构建企业文化,讲究诚信、善待员工,为劳动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做到以企业文化、感情留人,用待遇、环境和事业留人。三是加大技能培训投入。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有针对地做好员工的岗前、岗中培训工作,采取校企联合、企业与人才市场联合、企业联合等方式,推行定岗培训、定向招收、劳务协作等措施,梯次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熟练工和技工。四是切实加强三大园区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金融、邮政、工商、医院、商店、旅社、餐饮娱乐、保障性住房等基础配套设施入园区,为企业和务工人员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实现劳动用工良性循环。
5.创新理念促进就业。一是推进就业观念转变。要作好引导、宣传和教育,树立“只要从事劳动并有收入就是就业”的新观念,摒弃那种高不成、低不就、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同时还要强化对群众子女培养观念的转换,改变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 “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思想,让更多的优秀中学生走进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从而为我市的各类企业输送和储备更多的优质蓝领人才。二是探索规范“以工招工”办法。借鉴招商引资“以商招商”、职业院校“以生招生”的做法,探索规范“以工招工”办法。通过外来员工的“口碑”,发挥他们义务宣传员作用,在返乡、信息往来时现身说法宣传企业,同学带同学,朋友带朋友,老乡带老乡,前来打工就业。三是推行“三位一体”工作模式。要按照以促进就业为核心,以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搞好服务为主战略的基本思路,设立由两级劳动就业部门、工业园区企业、培训机构组成的“园区企业招聘培训办公室”,制定统一政策,以招工承接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强化培训,招工、培训、就业三者统筹兼顾、有机结合、相互拉动、整体运作,形成相互融合的链式和集群培训、就业发展道路。四是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政策。按照统筹城乡的方向,加快就业政策向农村的覆盖,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在扶持对象、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作者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谢小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