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在节能减排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复制链接]
世纪光棍节 发表于 2011-11-11 04: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但也应清醒看到,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还很严峻。为此,应坚持节能减排,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全民主动节能减排意识。当前,我国节能减排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主动节能减排意识不强。因此,在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引导监督的时候,要特别重视主动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产、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关心节能减排、支持节能减排、主动参与节能减排,形成节能光荣、浪费可耻、污染可恶的社会氛围。要让人们认识到,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企业和个人的事情,企业和个人都是节能减排主体,实现由“要我节能减排”向“我要节能减排”的切实转变,真正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企业和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建立市场主导机制,强化节能减排“问责制”。当前我国节能减排主要由政府行政主导。因此,应改变现有的企业和个人被动节能减排现状,重视发挥金融、财税、价格、信贷、消费、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完善诸如碳排放金融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市场调控机制,实现节能减排由政府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通过市场主导迫使企业和社会成员主动担当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使企业自觉提前淘汰和改造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产品和工艺,使个人自觉进行低碳消费并积极主动支持节能减排。

  改造存量,强化节能减排源头治理。严格控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立足实际,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改造升级和兼并重组,实施扶优扶强,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交通运输、机械、火力发电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提升高耗能行业的能效水平。加大立项环节控制力度,强化开工建设前置条件控制,加强商品流通环节控制,强化项目管理,从源头上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强重点流域环境治理及城乡污水垃圾处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建成一批节能减排示范地区、示范企业、再生资源产业园以及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发展“两型”产业,强化节能减排产业工程建设。立足增量高新化,以增量带动存量提升,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向能够直接形成节能减排能力的“短平快”项目倾斜。谋划并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新能源战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风能、生物质能、水电、沼气的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生物化工、生物柴油等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示范项目。

  推进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强化节能减排科技手段。各地必须立足实际,以低碳规划为引领,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产业为抓手,以低碳消费为引擎,完善低碳管理体系,大力应用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推动高碳能源和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加快节能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建筑,加快低碳城市、低碳村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全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清洁能源结构,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促进要素投入结构升级转型,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肖万春  )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hkaxm 发表于 2011-12-10 14: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彩妍knx 发表于 2011-12-27 17: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创意哦!楼主高人啊 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