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内容丰富,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学习好、把握好《决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是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对《决定》精神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从思想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对外文化交流5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第一,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面。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我们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根据以上5个方面的总结,《决定》强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二、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深入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精辟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决定》以4个“更加”来深刻揭示文化发展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特别要看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国际敌对势力也认识到,单纯依靠硬实力遏制中国越来越不可能,从而加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千方百计干扰和遏制我国发展。我们同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全会《决定》以4个“越来越成为”来揭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决定》以3个“关系”来深刻揭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改革发展蓬勃进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决定》概括了八方面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工作层面的问题,也有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但都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第二部分集中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决定》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亮点,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全会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下几条。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关系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使我国文化各方面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第二,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点是坚持以人民为文化创造的主体,着力点是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本途径是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根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传统和固有根本。任何国家推动文化发展,都是为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第四,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是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实践表明,坚持“两手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是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着力培养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这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考虑到,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非常鼓舞人心,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考虑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与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相联系,《决定》没有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而是强调全党全国要共同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这6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既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实际,既催人奋进又切实可行,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就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决定》重点围绕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当前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部署,明确了七大主要任务,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主导,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全会《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全会《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决定》从4个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工作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总体上是正确的,文化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景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文化创作生产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还不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特别是要牢牢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决定》强调,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和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4个方面取得突破。
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于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决定》提出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按平均增速匡算,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三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
四是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
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
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
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3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追求德艺双馨,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第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全会《决定》强调,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检查落实,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发挥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推动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
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关于结合实际,充分认识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余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要紧密联系我市实际,突出建设文化强市这一主线,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一基本要求,注重与深入实施“三年活动”和“六大行动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两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幸福余姚建设的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余姚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实施“阳光少年成长乐园”建设和“春泥计划”,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大力弘扬孝文化,努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使城乡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第二,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和对外宣传水平。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新闻品牌建设,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和技术先进、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整合广电网络,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大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增进与国内外城市间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积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我市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加强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扩大“文献名邦、幸福城市”的对外影响。
第三,大力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全面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推动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规划,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进一步提高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充满时代气息,体现地域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着力增强文化单位的创造活力和创作能力,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第四,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覆盖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扶植发展民间文艺团队和文化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文化民生,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深入实施《余姚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和《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重点推进现代传媒、动漫游戏、影视制作、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会展等优势产业。以创新文化品牌、推动转型升级为重点,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科技、旅游、市场、资本的融合,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六,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宁波市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得到落实。重点推进并完成文艺院团改革、广电网络整合、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巩固提高三项改革任务。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推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第七,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文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人才集聚,努力建设一批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团队协作为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持续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为目标的文化人才群体,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深入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