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新宣讲提纲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1-11-4 11: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培训班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于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全面总结成就和经验



全会肯定了我们党在文化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深刻分析形势和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3、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5、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6、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①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一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二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三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四要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五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六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③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三要建设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四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四要扩大文化消费。





⑤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一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二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四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五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六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⑥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一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二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要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⑦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一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二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三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四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二、全会《决定》的新提法、新观点



1、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政治定位,“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同样,新时期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就,首次被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三个“更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3、四个“越来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4、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党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文化繁荣发展被纳入“第一要务的主要内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前所未有。这是党的战略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5、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总任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决议还提出了全党全国到2020年要实现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6、决议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被置于首要位置。紧接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新概括,显示出全党对于思想文化战线这一突出现实课题重要性的最新认识。决议因此首次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7、繁荣文艺创作,首次从管理层面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8、文化产业,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发展目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资源发展中国文化产业。



9、“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明确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这对于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机关中仍然流行的“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生就是吃穿用住,文化与民生无关”等等错误认识,从领导层面确保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决定的全面贯彻落实,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10、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伟大创造。



三、乐山市委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总体要求



深入研究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定位、着力点、工作抓手和保障措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发展要有亮点。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挖掘出文化亮点,打造出文化精品。文化产业要有卖点。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互相促进,走出去、请进来、留下来,打造出具有卖点的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抓好试点。要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干部群众通俗易懂的教育传播方式,在生动的实践课堂中,坚定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
 
张家界 发表于 2011-11-6 08: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2011年11月3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内容丰富,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学习好、把握好《决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是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对《决定》精神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从思想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对外文化交流5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第一,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面。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我们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根据以上5个方面的总结,《决定》强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二、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深入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精辟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决定》以4个“更加”来深刻揭示文化发展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特别要看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国际敌对势力也认识到,单纯依靠硬实力遏制中国越来越不可能,从而加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千方百计干扰和遏制我国发展。我们同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全会《决定》以4个“越来越成为”来揭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决定》以3个“关系”来深刻揭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改革发展蓬勃进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决定》概括了八方面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有工作层面的问题,也有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但都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第二部分集中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决定》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亮点,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全会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下几条。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关系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使我国文化各方面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第二,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点是坚持以人民为文化创造的主体,着力点是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本途径是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根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传统和固有根本。任何国家推动文化发展,都是为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第四,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是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实践表明,坚持“两手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是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着力培养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这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考虑到,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非常鼓舞人心,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考虑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与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相联系,《决定》没有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而是强调全党全国要共同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这6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既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实际,既催人奋进又切实可行,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就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决定》重点围绕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当前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部署,明确了七大主要任务,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主导,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全会《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全会《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决定》从4个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工作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总体上是正确的,文化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景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文化创作生产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还不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特别是要牢牢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决定》强调,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和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4个方面取得突破。

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于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决定》提出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按平均增速匡算,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三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

四是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

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

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

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3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追求德艺双馨,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第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全会《决定》强调,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检查落实,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发挥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推动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

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关于结合实际,充分认识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余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要紧密联系我市实际,突出建设文化强市这一主线,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一基本要求,注重与深入实施“三年活动”和“六大行动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两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幸福余姚建设的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余姚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实施“阳光少年成长乐园”建设和“春泥计划”,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大力弘扬孝文化,努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使城乡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第二,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和对外宣传水平。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新闻品牌建设,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和技术先进、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整合广电网络,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大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增进与国内外城市间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积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我市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加强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扩大“文献名邦、幸福城市”的对外影响。

第三,大力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全面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推动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规划,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进一步提高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充满时代气息,体现地域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着力增强文化单位的创造活力和创作能力,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第四,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覆盖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扶植发展民间文艺团队和文化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文化民生,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深入实施《余姚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和《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重点推进现代传媒、动漫游戏、影视制作、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会展等优势产业。以创新文化品牌、推动转型升级为重点,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科技、旅游、市场、资本的融合,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六,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宁波市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得到落实。重点推进并完成文艺院团改革、广电网络整合、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巩固提高三项改革任务。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推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第七,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文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人才集聚,努力建设一批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团队协作为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持续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为目标的文化人才群体,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深入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gjmicheal 发表于 2011-11-7 17: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好东西,学习下了啊!
 
jileskun 发表于 2011-11-9 10: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好贴 学习了
文化产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koff61 发表于 2011-11-9 12: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十分感谢,太及时了
 
hodoyew 发表于 2011-11-11 1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学习了
文化产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坏蛋 发表于 2011-11-15 09: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实用哦  对我的工作很有用哦
 
教头 发表于 2011-11-15 10: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一篇好文章,是我们学习典范,中国文化必须要大繁荣大发展。
 
a13016652922 发表于 2011-11-15 14: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蔡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充分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战略部署,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到实处。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显著标志。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顺利地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围剿,必将与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长期复杂的斗争和较量。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来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全会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大势,找准方位的卓越智慧。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文明进步。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对新形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和三个“关系到”,精炼概括了当今时代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人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以思想文化的新崛起和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深刻内涵,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根本结论,进一步回答了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正确道路。

  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既顺应时代的潮流又体现人民的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必将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此,全会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和现实路径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关系的执政智慧,彰显了发展中大国的豪迈气概,表明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三、坚定不移地把全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作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文化系统将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目前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全会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八个“着力”。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研究,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组织生产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挖掘各类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着力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深入开展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当代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净化网络文化市场,加大城乡网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进现行文艺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

  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形成比较完备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完善文化援助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新兴业态,提升演艺、文化娱乐、文化会展、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文化产业特色县、镇、街、村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规划和建设。优化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实施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产业融合。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培养文化消费主体。

  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演出院线、连锁经营等文化产品现代流通形式,培育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加强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立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文化中国”新形象。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文化周、欢乐春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互访,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专业比赛,在交流交融中促合作促发展。继续推进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人心回归。

  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计划、西部地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文化艺术人才支持计划等,推动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强文化领域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着力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广大文化工作者将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
宣讲提纲
    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体现了突出重点与照顾全面的统一、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统一、阐述理论和推动实践的统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全局、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和谐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实现社会和谐开辟了现实途径。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为实现中国的社会和谐提供了正确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孕育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最初萌芽。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在党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实践和认识成果,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和富民兴邦的行动纲领。

    2 、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们既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也处于矛盾的凸显期;我国社会总体上和谐,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方面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等。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3、社会和谐是中山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使命责任。

   2003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中山,要求把中山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2004年3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2006年7月,张德江到中山考察专业镇发展情况,指出中山基本建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城市,这既是对中山成绩的肯定,也对中山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厚望。近年来,中山在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预计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0.2%,经济总量排省地极以上市第5位,节能水平居全省第6位,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6元,比2003年增长38.1%,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面;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跨入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当前,中山面临新的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镇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交通、环保、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等。中山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切实推动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面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实现全市人民富裕安康,发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作用。

   二、准确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准确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科学理论、总体要求、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乌托邦”,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决定》中的这句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主体是全体人民,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决定》指出,到二Ο二Ο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到2011年实现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11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经济更加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建设经济强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基层民主有序发展,建设法治社会。科教更加进步。科技创新有大的发展,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环境更加宽松;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更充分地享有各级各类教育;巩固教育强市的成果。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市民健康更有保障,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建设文化名城。社会更加和谐。利益关系比较协调,人际和谐不断加强,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建设平安中山、和谐中山。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有新的提高,实现全市人民的富裕安康。环境更加优美。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中山。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即“六个必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六个必须”的原则,既各自独立、不可或缺,又紧密联系、彼此贯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准确领会这六条基本原则,必须深刻理解这六条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促进社会和谐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其中,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准确领会这六条基本原则,必须深刻理解这六条原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中,第一条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讲的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条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讲的是工作方针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条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讲的是工作动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四条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讲的是工作保证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五条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讲的是工作条件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切实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第六条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讲的是工作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

    中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也积累了初步经验:第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是确保中山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第二,准确判断形势、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是我们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关键。第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第四,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证。这些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并在《决定》精神指引下与时俱进地加以丰富和发展。

     三、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已经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分别作出了部署,《决定》主要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着重围绕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具体工作部署。这些部署,既努力从理论上阐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又力求充分吸收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必须注意发展的协调性,因为如果发展长期不协调,不仅发展本身难以持续,而且会引起社会不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因素,突出表现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针对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政策举措: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四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七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决定》提出的这些举措,紧紧着眼于发展的协调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促进城乡协调;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是为了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当前既要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此,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六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二是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其中,要特别注重把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决定》针对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强调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取向,这就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决定》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一次提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目标。

   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围绕建设和谐文化,《决定》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二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三是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四是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决定》的一个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当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决定》强调了四个方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管理的内容、方式、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完善社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相配套的社会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决定》从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等七个方面对完善社会管理作出了部署,概括起来是“四个健全”:一是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各种社会组织也快速发展,因而《决定》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决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抓紧建立健全四个机制,即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三是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决定》强调,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决定》强调,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

   5、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决定》强调,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决定》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三个创业”。“三个坚持”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三个创业”就是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决定》强调这“三个坚持”、“三个创业”,目的是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二是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决定》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大关系为主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要求。三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决定》着眼于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强调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山的和谐社会建设,既有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有自身的特殊性。要按照中央《决定》的精神,认真落实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八方面主要工作:一是加快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围绕打造发展平台、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均衡性三大目标,以东部开发为重点,加快组团发展;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增强经济竞争力;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共建和谐中山。要增加民生投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中山。要加强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城市的安全度与市民的安全感;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中山。要从源头上防控污染,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严格执法,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切实保护生态,发展生态文明。六是构建和谐文化,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要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七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要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八是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要推动“两个适宜”和谐中山建设取得新成就,当前应突出抓好十项重要民生工程:一是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投资60亿元全面建设“四高速五横六纵九加密”干线公路网;在中心城区建设总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的若干个大型停车场。二是平安中山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建成覆盖城乡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三是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2007年实现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次达380万以上,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占应参保人数的60%以上。四是全民健康工程。加快新**院、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及博爱医院扩建;着力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年底前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35万以上。五是全民宜居工程。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区预制构件公房改造工作,完成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实现公交优先和“一盘棋”发展,提高公共交通水平;2007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六是绿色中山建设工程。投资13亿元全面加快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2008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加快北部、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促使主要生态及环境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七是职业技术教育超常规发展工程。确保中高职教育在校学生达4万人以上,建设市级实训基地。八是城市文化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市博览中心,启动档案馆、数字电视等文化工程,努力塑造昂扬向上的城市氛围。九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投入20亿元,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在2008年底前完成中顺大围达标加固、西河水闸重建等水利工程。十是旧城改造工程。规划建设长堤路、富华道等商业圈,完成东门、南门、泰安市场的改造。。

    四、切实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长期重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统一的历史进程。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和谐社会中体现党的先进性。要全面准确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要求,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快”与“慢”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制定政策的核心地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坚持以改革调整利益关系、以改革促进利益和谐,使最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善于用法律思维考虑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善于做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巩固和拓展新兴文化阵地,不断提高做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防腐的作用,真正把监督落到实处,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2、坚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党内和谐,不仅是领导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党的本质属性的要求。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谐,只有党内和谐了,党才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对和谐社会建设起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大力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增强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任,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全党思想认识上的和谐一致。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保障和扩大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以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为落脚点,推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把扩大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起来,促进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关系的和谐。要坚持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领导,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形成和谐的党民关系;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形成和谐的党政关系;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

    3、坚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a13016652922 发表于 2011-11-15 14: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内容货全面。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5粉丝

19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