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 页
文 库
最 新
藏经阁
学员区
问 答
演播室
秘 途
政 道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主题教育
党课讲稿
有奖征文
最新回放
往期分类
热门课程
我要试听
报名加入
新手教程
悬赏求助
交流记录
老秘笔谈
老秘日记
好词妙句
文秘杂谈
学习体会
领导讲话
民主生活会与述职
演讲致辞
遴选考试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
《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
《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
《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
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
《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
时政党建
›
宣传思想
›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新宣讲提纲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新宣讲提纲
[复制链接]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11-1 10: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苏老秘 于 2011-11-1 15:17 编辑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蔡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充分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战略部署,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到实处。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显著标志。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顺利地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围剿,必将与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长期复杂的斗争和较量。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来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全会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大势,找准方位的卓越智慧。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文明进步。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对新形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和三个“关系到”,精炼概括了当今时代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人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以思想文化的新崛起和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深刻内涵,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根本结论,进一步回答了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正确道路。
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既顺应时代的潮流又体现人民的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必将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此,全会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和现实路径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关系的执政智慧,彰显了发展中大国的豪迈气概,表明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三、坚定不移地把全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作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文化系统将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目前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全会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八个“着力”。
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研究,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组织生产更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挖掘各类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着力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深入开展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当代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净化网络文化市场,加大城乡网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进现行文艺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
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形成比较完备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完善文化援助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新兴业态,提升演艺、文化娱乐、文化会展、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文化产业特色县、镇、街、村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规划和建设。优化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实施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产业融合。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培养文化消费主体。
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演出院线、连锁经营等文化产品现代流通形式,培育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加强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立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文化中国”新形象。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文化周、欢乐春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互访,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专业比赛,在交流交融中促合作促发展。继续推进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人心回归。
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计划、西部地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文化艺术人才支持计划等,推动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强文化领域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着力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广大文化工作者将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
宣讲提纲
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体现了突出重点与照顾全面的统一、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统一、阐述理论和推动实践的统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全局、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和谐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实现社会和谐开辟了现实途径。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为实现中国的社会和谐提供了正确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孕育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最初萌芽。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在党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实践和认识成果,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和富民兴邦的行动纲领。
2 、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们既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也处于矛盾的凸显期;我国社会总体上和谐,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方面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等。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3、社会和谐是中山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使命责任。
2003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中山,要求把中山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2004年3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2006年7月,张德江到中山考察专业镇发展情况,指出中山基本建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城市,这既是对中山成绩的肯定,也对中山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厚望。近年来,中山在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预计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0.2%,经济总量排省地极以上市第5位,节能水平居全省第6位,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6元,比2003年增长38.1%,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面;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跨入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当前,中山面临新的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镇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交通、环保、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等。中山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切实推动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面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实现全市人民富裕安康,发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作用。
二、准确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准确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科学理论、总体要求、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乌托邦”,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决定》中的这句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主体是全体人民,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决定》指出,到二Ο二Ο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到2011年实现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11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经济更加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建设经济强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基层民主有序发展,建设法治社会。科教更加进步。科技创新有大的发展,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环境更加宽松;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更充分地享有各级各类教育;巩固教育强市的成果。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市民健康更有保障,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建设文化名城。社会更加和谐。利益关系比较协调,人际和谐不断加强,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建设平安中山、和谐中山。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有新的提高,实现全市人民的富裕安康。环境更加优美。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中山。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即“六个必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六个必须”的原则,既各自独立、不可或缺,又紧密联系、彼此贯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准确领会这六条基本原则,必须深刻理解这六条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促进社会和谐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其中,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准确领会这六条基本原则,必须深刻理解这六条原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中,第一条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讲的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条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讲的是工作方针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条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讲的是工作动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四条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讲的是工作保证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五条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讲的是工作条件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切实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第六条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讲的是工作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
中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也积累了初步经验:第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是确保中山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第二,准确判断形势、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是我们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关键。第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第四,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证。这些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并在《决定》精神指引下与时俱进地加以丰富和发展。
三、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已经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分别作出了部署,《决定》主要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着重围绕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具体工作部署。这些部署,既努力从理论上阐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又力求充分吸收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必须注意发展的协调性,因为如果发展长期不协调,不仅发展本身难以持续,而且会引起社会不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因素,突出表现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针对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政策举措: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四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七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决定》提出的这些举措,紧紧着眼于发展的协调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促进城乡协调;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是为了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当前既要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此,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六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二是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其中,要特别注重把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决定》针对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强调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取向,这就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决定》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一次提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目标。
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围绕建设和谐文化,《决定》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二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三是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四是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决定》的一个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当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决定》强调了四个方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管理的内容、方式、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完善社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相配套的社会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决定》从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等七个方面对完善社会管理作出了部署,概括起来是“四个健全”:一是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各种社会组织也快速发展,因而《决定》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决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抓紧建立健全四个机制,即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三是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决定》强调,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决定》强调,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
5、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决定》强调,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决定》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三个创业”。“三个坚持”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三个创业”就是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决定》强调这“三个坚持”、“三个创业”,目的是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二是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决定》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大关系为主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要求。三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决定》着眼于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强调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山的和谐社会建设,既有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有自身的特殊性。要按照中央《决定》的精神,认真落实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八方面主要工作:一是加快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围绕打造发展平台、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均衡性三大目标,以东部开发为重点,加快组团发展;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增强经济竞争力;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共建和谐中山。要增加民生投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中山。要加强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城市的安全度与市民的安全感;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中山。要从源头上防控污染,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严格执法,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切实保护生态,发展生态文明。六是构建和谐文化,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要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七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要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八是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要推动“两个适宜”和谐中山建设取得新成就,当前应突出抓好十项重要民生工程:一是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投资60亿元全面建设“四高速五横六纵九加密”干线公路网;在中心城区建设总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的若干个大型停车场。二是平安中山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建成覆盖城乡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三是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2007年实现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次达380万以上,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占应参保人数的60%以上。四是全民健康工程。加快新**院、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及博爱医院扩建;着力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年底前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35万以上。五是全民宜居工程。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区预制构件公房改造工作,完成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实现公交优先和“一盘棋”发展,提高公共交通水平;2007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六是绿色中山建设工程。投资13亿元全面加快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2008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加快北部、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促使主要生态及环境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七是职业技术教育超常规发展工程。确保中高职教育在校学生达4万人以上,建设市级实训基地。八是城市文化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市博览中心,启动档案馆、数字电视等文化工程,努力塑造昂扬向上的城市氛围。九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投入20亿元,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在2008年底前完成中顺大围达标加固、西河水闸重建等水利工程。十是旧城改造工程。规划建设长堤路、富华道等商业圈,完成东门、南门、泰安市场的改造。。
四、切实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长期重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统一的历史进程。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和谐社会中体现党的先进性。要全面准确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要求,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快”与“慢”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制定政策的核心地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坚持以改革调整利益关系、以改革促进利益和谐,使最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善于用法律思维考虑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善于做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巩固和拓展新兴文化阵地,不断提高做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防腐的作用,真正把监督落到实处,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2、坚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党内和谐,不仅是领导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党的本质属性的要求。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谐,只有党内和谐了,党才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对和谐社会建设起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大力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增强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任,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全党思想认识上的和谐一致。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保障和扩大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以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为落脚点,推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把扩大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起来,促进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关系的和谐。要坚持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领导,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形成和谐的党民关系;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形成和谐的党政关系;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
3、坚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回复
标签:
事业
统一
六中全会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
关联主题
新当选宿迁市长的讲话像篇散文:事业是官员的年轮
中央纪委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文案笔记
中共××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述责述廉报告(全文)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从“三个结合”入手深化对六中全会精神理解
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着力领会“四个新”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2016年度“两学一做”专题民主生活会 班子成员对照检查材料
党建工作总结
价值观就在你我身边(大家谈·践行核心价值观①)
在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以“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 推动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
XXX卫生计生局“对标学习 精准赶超”交流材料
县委书记在全县警示教育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宣讲会议讲话
**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情况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千斤顶
显身卡
精彩评论
34
正序浏览
liuzerui
发表于 2017-6-6 10: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谐。要坚持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领导,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形成和谐的党民关系;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wariocasper
发表于 2015-8-18 10: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建设经验上,海绵城市建设兴起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大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网的面积和口径大小,都没有经验可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木欣aquar
发表于 2017-6-13 12: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非常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lisong826
发表于 2011-11-1 12: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及时了。老秘网给我带来太多的方便。
点评
江苏老秘
发错了,这篇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不好意思。
发表于 2011-11-1 15: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11-1 15: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期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省讲师团系统和各宣教基地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工作部署,把学习宣讲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全力以赴做好学习宣讲工作。
一、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意义
1、全会开启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这次全会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名义作出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决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任务,历史地摆在了全党全国面前。
2、全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任务、根本目的、根本要求、根本动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回答了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3、全会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会鲜明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基于对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体实力的准确判断,基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一战略目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必将激发全民族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凝聚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4、全会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全会始终贯穿科学发展的主线,强调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新水平。
二、深刻领会正确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1、深刻领会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要做到“三个深刻认识”,一要深刻认识到,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推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为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空间,我国文化建设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三要深刻认识到,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顺应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顺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2、深刻领会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要把握“一个指导思想”、坚持“五个重要方针”。“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五个重要方针”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这个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涵盖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根本动力,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独特属性和文化工作的特殊原则,体现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所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3、深刻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要把握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做到“三个深刻认识”。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三个深刻认识”:一要深刻认识,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而不能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二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根本结论,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三要深刻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深刻领会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发展前景。要把握“一个奋斗目标”,做到“三个深刻认识”。“一个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发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三个深刻认识”,一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是一个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的奋斗目标。二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努力,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前推进,通过全面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三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5、深刻领会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保障。要把握“六个主要任务”,充分认识三个保障。“六个主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主要任务。充分认识三个保障: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二要充分认识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作保障、以科学方法来推进,深入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要充分认识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积极搭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广阔平台,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6、深刻领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明确“四项主要任务”:一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二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四要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结合山东实际,我省社科界在落实这四项主要任务中如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定位,有所作为,这是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特别是国家提出的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等重点任务,我们省要早作谋划、早作准备、积极作为,争取在全国社科理论研究中有所作为、占有一席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楼主
|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11-1 15: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新的行动纲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亮点解读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白瀛)新华社25日受权全文播发了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决定》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为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继续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的宣言。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目前,已有二十多个省区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决定》在道德建设方面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对自私冷漠、一切向钱看的不健康观念和行为进行了批判,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加强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人文学者李汉秋说,弘扬主流道德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力作用的重要因素。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决定》指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决定》指出,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互联网在我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2011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文化也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淫秽**和低俗信息、网络诈骗和赌博、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损害人民利益,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加强和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是互联网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发展与管理相辅相成,发展需要管理,管理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决定》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阳明高说,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存在着先进文化真空现象。因此《决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非常必要而及时。
“十二五”开局,各地各部门都在制定措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中宣部、广电总局从今年4月起开始推动利用直播卫星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并先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是一项涉及农村基层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意义重大,能够尽快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特别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是继去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今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之后,又一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09年7月22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政策的利好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机。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保证公共财政文化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
《决定》指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决定》指出,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统一思想是前提,增加投入是保证。要把《决定》中“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这两句话变为政策和机制,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这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财力的保障。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财税体制改革,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福利体制改革为配套。此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还应该注意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加大文化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加大公民文化权利保障力度。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决定》指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决定》同时指出,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已大为扩展。有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2010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出现明显改善。2010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人民币,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指出,在文化软实力问题上要注意是“走出去”,而不仅仅是“送出去”。所谓“送出去”就是以“送”为目的,而不大顾及别人的接受方式和文化习惯。“走出去”就要在国外主流社会产生影响。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说,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亟待破解的难题是,要克服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增强中国文化的穿透力。“中国不乏好故事,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讲好。”他同时建议,完善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设计,如确定工程总指挥、提出时间表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楼主
|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11-1 15: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强盛。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和时代课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选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古代中国,秦朝之所以一匡天下,汉唐之所以成为雄风盖世,就是因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回顾世界近代史可以看到,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才使得欧洲人告别愚昧和专制,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也才有今天西方国家的发达。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也创造和繁荣着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全球化大格局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抉择,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应对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交锋、融合趋势的正确选择。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种文化流派的交流和碰撞,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消融、文化冲突、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也需引起我们的警惕与深思。当今世界,文化或文明的冲突已由理论设想变为现实,并愈演愈烈,不断冲击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某些处于强势文化地位的国家,往往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运用其优势地位,有意识地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强制,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随之摆在人们面前。面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新问题,消极回避和抵制都是不可取的。积极和正确的态度是采取措施,应对冲击,正确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我们在国际文化交往中既突出中国特色又保持先进性质,是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正确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成员中的思想多元、思想困惑、精神焦虑、心理失衡现象增多,统一认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工作和任务艰巨而繁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缓和并消除社会矛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基础、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总结文化事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的正确战略。90年来,党领导的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文化事业也由此获得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过深刻教训。特别是一段时期内,偏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原则,致使社会文化生活匮乏,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难以保障,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严重滑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以阶级斗争为指导的文化建设是不成功的,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或集团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推进文化发展、发挥文化效能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或集团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以及对这种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奉和深层依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没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文化的发展进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先,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要想文化崛起,离不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从汉代到明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一直领先长达十四个世纪以上。在这一时期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发明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贡献。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的淬炼更显示出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养分。比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思想以及战略目标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文化中小康与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创造、丰富中华新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渊源,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这一根本指针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并不矛盾,即是在统一指导下的多元,多元发展中的统一,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大特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占主导地位,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失去这一根本指针,建设文化强国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再次,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广义的意义上来理解“革命文化”,它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密切相关的一切积极向上、勇于奋进、敢为天下先的时代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新创造。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共产党人强调的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精神;建设时期,面对千头万绪的繁重任务,共产党人发扬的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进取精神;改革时期,面对传统观念和体制的障碍,共产党人展现的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改革创新精神。这种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历来所尊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总结归纳各个时代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并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所认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重视这种反映时代精神革命文化的独特优势,以此来凝聚人心和共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第四,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应有的胸怀。世界文化缤彩纷呈、各有所长,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以更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为此,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积极的东西,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二是认为传统文化至善至美,西方文化一无是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必须具备这种充分的自觉、自信。
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突破口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处方位和应持态度的清晰判断,这是建设文化强国所必须具备的思想认识基础。而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则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路径。
第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当前,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缺位”、“错位”现象,没有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没有尽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因此,应按照《决定》要求,落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适合本地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并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进一步厘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界限。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结果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在进一步厘清两者界限的基础上,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自主经营,公益性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凸显“公益”,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三,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其大都通过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使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部分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以丰富的文化产品占据国际文化市场份额。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并结合世贸组织的框架原则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国际规则和惯例实现良性对接,为中国文化产业真正走出去、产生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第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不能见物不见人。建设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加强人才建设,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择其要者:一是按照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多管齐下、多元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二是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三是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不拘一格,为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执笔:李庆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楼主
|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11-1 15: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陆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战略举措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这次中央全会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理论上的一次创新,必将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决定》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当今时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加速演变和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核心的就是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决定》的部署要求,着眼于实现科学发展、增强“软实力”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结合甘肃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灵魂,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央的这一判断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灵魂。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任务,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重大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各族人民建设祖国、建设甘肃的热情。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坚决抑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前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扎实开展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社会诚信系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把全省各族人民凝聚到推动甘肃发展新跨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来。
二是必须紧紧抓住文化创作这个重要标志,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决定》指出,要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这一要求切中要害,对于我们解决好文化产品整体质量不高、数量种类偏少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甘肃历来重视文化产品生产,仅就戏曲来说,近年来就创作出了新编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现代陇剧《官鹅情歌》和《苦乐村官》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但总体来看,全省文化作品创作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文化创作持续繁荣、健康发展。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引导文化工作者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着力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创作更多反映时代进步、具有时代特色、给人鼓舞启迪的优秀作品,使文艺作品更好地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立足甘肃历史文化悠久、红色文化厚重的优势,在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博采众长,着力打造甘肃地域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影视剧、出版物和音乐舞蹈作品,推动甘肃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必须紧紧抓住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个基本任务,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现实要求。六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媒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准确把握和深刻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已建成使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惠民文化工程,特别是我省首创的农家书屋覆盖面已达77%,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制度,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资源。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日益活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继续在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加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四是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文化产业这个重要途径,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六中全会立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提出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甘肃文化资源丰富,丝路文化、敦煌文化、三国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制定出台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设立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效地解决了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狠抓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建成了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2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会展等重点产业方兴未艾,庆阳香包、天水雕漆、临夏砖雕等民俗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了14%。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保持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着力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五是必须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动力源泉,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正如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在我国文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只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冲破观念禁锢,打破体制障碍,完善政策支持,才能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多年来,我们着眼于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全省出版系统、省直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工作正有序推进,文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特别是《读者》杂志社进行转企改制,成立了读者出版社和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近3年来集团销售额年均增长超过17%,利润年均增长超过30%,使这个全国知名的文化实体开始向现代企业转换。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发展活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了阻碍了文化发展。要从强化各级党委政府抓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入手,不断改善宏观管理,着力完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以及督促检查机制,努力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从完善微观运行机制入手,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各项制度改革,促进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要从完善配套措施入手,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总之,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六是必须紧紧抓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和关键,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六中全会重申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点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支持政策和专项规划,多措并举培养文化人才。深入实施“四个一批”等文化人才工程,选拔文化领域领军人才,一大批专业文化人才脱颖而出,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为鼓励农村文化人才提升自身素质、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采取教育培训、选送深造、开设学习班等形式,培养专业人才,文化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着眼未来发展,我们要按照六中全会的要求,着力打造领军人才、骨干专业人才、专业后备人才、农村实用文化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加快培养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和其他各类紧缺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七是必须紧紧抓住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六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切实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法规,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市场行为,坚决取缔那些毒害群众、毒化社会的精神垃圾,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和“西化”思想的影响,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文化市场活跃有序、健康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楼主
|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11-1 15: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杨 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文化建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离不开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公共文化制度建设。
一、公共文化体系和公共文化制度建设
广义的公共文化或称公共文化体系是指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征。公共文化是政府举办的,具有公益的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全体人民共享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效益,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公共文化提供的是基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高端的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往往是由文化产业来提供的,公共文化确保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满足,而不是提供整个社会全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整个社会全部的文化需求。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换言之,公共文化具有均等性。同时,公共文化也应当是便利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地获得。
公共文化制度是指有利于公共文化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制度的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体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我国近年来对发展和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和公共文化制度建设日益重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这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得以进一步明晰。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正式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此,2006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2007年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表述。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抓手及工作要求。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之一,这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的全新认识,是对文化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
2010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强调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心议题,会议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的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制度的跟进。2010年4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进入制度层面,其重要标志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正式展开。深入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开展制度设计研究,从具体实践中发现普遍规律,进行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就能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公共文化制度建设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制度建设,是要建立服务于公众文化权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规则体系。良好的公共文化制度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福利,尽可能公平分配社会文化资源,限制侵害公共文化利益的行为。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尺度与价值追求,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样,必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制度必须坚守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价值选择的基本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其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只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高水平,才能够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坚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的公共文化制度,才有助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才能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先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
2、坚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享受公共文化既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我国还通过参加国际公约的方式,确认了文化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性质。这表明,我国人人都平等享有文化权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着力推动“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享受公共文化也是人类的精神需要。人类不同于动物的重要特点就是人类有精神生活,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后,还需要满足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以音乐为例,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就创作了劳动号子,在现代,如果没有音乐,难以想象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图书馆、广播电视等都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设施。人们在不断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在提高人类整体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因此,文化需要不仅是人类个体的精神需要,也是人类整体发展进步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整体达到小康水平。相应地,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会日益提高。因此,通过加强公共文化制度建设来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
享受文化既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的需要,为了人的需求的满足,公共文化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对我们党和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的进一步解读。它要求公共文化制度以及相关的决策、行为和活动都必须体现人民的要求、人民的权利和人民的尊严。关注人民的精神存在,赋予公民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更有利于人们公平而有尊严地享有文化权利。我们要充分了解公众所需要的文化产品的类型、品质和数量,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3、坚持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应体现均等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保证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原则不仅是伦理要求,更是解决城乡、地区和阶层差异的制度要求。因此,公共文化制度在设计上,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在内容上具有同质性,即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应该向公众提供基本同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求不论区域、城乡,不管种族、肤色,不分性别、年龄,不管身份、职务,都可以无差别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而不能有地域、城乡等的差别和民族、身份等的歧视;要求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总之,要在制度设计上使全体公民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权利得到基本实现和维护,特别是使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尽快享受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4、坚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不仅是民族的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的秉承,更主要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宣扬。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厚德载物、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兼收并蓄、和实生物的民族风范等,这些都是民族个性的体现。
同样,地域文化也是一个地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它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也由于人类在其中的生息繁衍,构成了不同的民风民俗,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人物,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逐渐构成了一个城市的人文特色。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传扬,是对地域文化先进成分和精华部分不断升华的过程,不同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独特个性为中华文化提供丰富的能量与养料。因此,公共文化制度必须有利于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存,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楼主
|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11-1 15: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云山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在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国家由于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崭新文化。从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总是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既是政治的先锋队,也是文化的先锋队。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和路径的选择、文化纲领和政策的制定,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更好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如果抛弃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我们党始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坚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适应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的青春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最能把中华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发扬光大。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中华文化蓬勃生机、迎来全面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只有认识文化的演进逻辑,把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开拓文化发展的广阔道路。党和国家事业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方向,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深刻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历史经验基础上,概括提出的“五个坚持”的重要方针,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属性和文化工作的特殊原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亿万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精神焕发地投身文化建设、进行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回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推动文化建设在更高起点上创造新的辉煌,必须坚持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的方针原则。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科学把握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道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更大关注。同时,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绝不能照搬别国的文化发展模式,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设计,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构筑我们的文化优势。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更加坚定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信念,极大焕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把我国丰富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拓展我国的战略利益和发展空间。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我们党从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着眼时代前沿,立足新的实践,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在探索建设先进文化实践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给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努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推进。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承续民族传统、植根伟大实践、秉持开放包容,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要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始终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文化科技创新潮流,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要始终以积极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坚持辩证取舍的方法,提高转化再造的能力,积极吸纳融汇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先进文化强大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努力把全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逐步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中国文化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积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必须把着力点放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的布局和结构,推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在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多元多变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主导力、整合力,最大限度扩大社会思想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蕴含着我国文化建设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其重要特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完善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多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多为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努力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大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更好地激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成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是坚持这条道路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强分类指导,完善政策保障,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把创新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引擎,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改革创新是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过程,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倡导勇于变革、勇于创造的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使一切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切改革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一切改革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
归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全会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实际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文化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十分明确。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是一个需要不懈奋斗、不断创造的伟大过程。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落实全会部署,积极主动地做好各方面工作,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担当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全会《决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强调了文化自觉。这种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不仅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自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重任。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以更加强烈的自信把握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全会《决定》通篇贯穿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推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既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又为文化创新创造开辟了广阔空间。我国文化建设已实现历史性跨越,总体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我国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成功开辟,使我们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一个新高度,找到了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开启文化繁荣兴盛之门的“钥匙”。可以说,坚实的工作基础、有力的物质保障、浓厚的社会氛围以及正确的发展道路,使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充满信心。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文化创造的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不断谱写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改革发展遇到许多复杂情况,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全会《决定》深入总结了这些年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围绕文化改革发展中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围绕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又提出了许多带有方向性的要求。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抓住那些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住那些重大部署和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和资源,全力以赴地加以推进,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同时,要进一步梳理制约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细化文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措施,加大各项工作推进力度,推动形成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文化作品大量涌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以更加扎实的作风落实好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能不能按照全会《决定》要求,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关键取决于我们工作的推进力度和落实程度,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以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作风,抓住难得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把文化建设各项任务持续向前推进。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抓紧抓好当前工作,创造条件把承担的任务迅速推开,同时要树立战略思维,注重从中长期角度进行谋划,善于抓住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项目,有计划分阶段地加以实施。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把原则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在抓实、抓细、抓具体上下功夫。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把更多的项目放在基层,把更多的服务延伸到基层,不断打牢事业发展的根基。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加大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楼主
|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11-1 15: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开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理想信念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要“步调一致”。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民族精神”、“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它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方法论,在操作层面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坚持先进性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一方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2页)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把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置于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另一方面,“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同上,第306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先进性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与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坚持先进性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要体现出广泛性的要求,这是由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境界的多层次性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方式、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这就决定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方面不能采取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必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也就是说,我们所讲的先进性,不是脱离广泛性而孤立地存在的先进性;我们所讲的广泛性,不是脱离先进性指导的广泛性。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不是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仅仅停留在低水平、低标准上,而是要将不同觉悟、不同层次的人们引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先进性代表一种崇高趋势和最终追求,只有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提倡,才能发挥它凝聚引导、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不断将人们向更高、更新的层次提升。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并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和风格准确地加以表达。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文化血脉和价值传统,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努力做好优秀价值传统的承接工作。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许多价值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传承价值和借鉴意义。如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向往和追求的观念、民本观念、和谐观念、诚信观念、天人合一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等。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拿来就用,而是要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要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国家和地区都曾创造出自己的、各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尽管有些内容对我们没有直接借鉴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某些内容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甚至是可以吸纳的。我们必须继承、吸纳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产生的各种价值体系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因为在人类各种价值体系中,不仅有反映本民族、本阶级要求的内容,也有反映人类共同要求的内容。即使是某些反映剥削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内容,也包含着可以为我们重新诠释和改造的积极因素,经过扬弃,可以为我所用。例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就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创造的,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实际上,西方社会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也不是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非卖品,而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借鉴和吸纳的。
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该民族文化中最稳定的内容,是该民族绝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规范和评价尺度。因此,它本身要求不能、事实上也不可能经常变化。如果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特别是核心价值体系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这个民族就会无所适从。这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核心价值体系的这种相对稳定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民族对现时代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认同。然而,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核心价值体系也会不断变化。因此,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又呈现出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传承,就是价值体系的变迁。从一定意义上说,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变迁史。这部变迁史,是价值冲突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有新的价值观上升、占据核心地位并对其他价值观进行整合的历史,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和谐完美的价值目标的历史。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我国基本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现实需求的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依据。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某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要求,会不断添加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包含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设想和期望。理想具有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品格,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构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仅依靠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希望和理想来支撑,更要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说过:“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第466页)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民群众只有直接和真正地从社会主义制度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才有助于他们真切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另一方面,远大理想依靠扎实的工作才能实现,离开实实在在的实践,空谈理想,理想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又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切实解决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切实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支撑科学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将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现阶段的工作目标真正统一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楼主
|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1-11-1 15: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一个基点
李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关系,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的转化,从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的转化,从价值规范向价值示范的转化,对于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具有层次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魂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它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主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的阶段性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同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时代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最基本的层次,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奉献,对科学的崇尚,对劳动的尊重,对团结的褒扬,对诚信的恪守,对法纪的遵循,对勤俭的坚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本内容上的层次性,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这种多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从而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审视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就会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因此,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深刻认识现阶段社会变革的基本特征,把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既要用先进的价值观引导教育官兵,又要承认官兵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需要具有层次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本内容上坚持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又符合不同层次主体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全社会一致的价值目标,又涵盖了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因此在满足主体需要方面具有层次关系。
价值关系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满足关系,一般说来,与主体利益、需要等相一致的,才被主体视为有价值;否则,往往被主体视为没有价值或有负价值。由此可见,决定价值大小的因素除了客体本身的有用性之外,还取决于主体本身的价值判断。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和国情,又要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的现实需求和愿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需要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价值追求上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都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可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需要。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应成为广大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
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期望的是能够享有民主平等、公平正义、诚信互助、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从而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追求就是有一个富裕的生活环境,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对广大的社会民众而言,主要是要倡导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现阶段,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这样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尤为强烈。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的关系才能协调,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民群众公平正义观的正确引导,使公平正义真正成为人们内在的价值诉求,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主体需要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对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对领导干部和基层士兵,应当有不同的标准。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时,我们也不能不顾主体需要的多层次性,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而是要倡导高层次的价值准则,支持有益社会发展的公共价值准则,抵制有损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准则。同时,我们还要针对主体需要的多层次性,坚持用高层次的价值准则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的不断提升、共同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具有层次性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不仅要依据主体需要的层次性选择好基本内容,而且还要依据主体需要的层次性做好价值实现工作。
由于主体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即价值实现的层次性。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首先打牢人民群众价值追求的基础,再构筑较高层次价值目标,循序渐进;而不应“高低不分”,或不看对象“能高则高”,“先高再低”。一段时间以来,价值多元的出现与共同理想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大挑战。而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国,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促进全国人民围绕共同理想目标而奋斗。
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广大人民的价值观转化的过程中,除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外,还要努力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层次向社会心理层次的转化,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真正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努力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评价层次向价值行为层次的转化,使其成为人们自觉行为的准则。为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从而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价值观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紧密地团结成一个整体,自觉地调整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保持每个社会成员的前进方向与社会整体运行发展方向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民军队来说,应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军营思想文化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为基本内容的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促进部队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历史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 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江苏老秘
铁杆秘友
0
关注
15
粉丝
196
帖子
热门图文
老秘剪裁第1304集:会议纪要写作系列课【3
老秘剪裁第1303集: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
老秘剪裁第1302集:公文实例写作上手系列(9
老秘剪裁第1301集:公文进阶系列(四):写
文字交流第1214集:如何做好领导服务工作(
老秘剪裁第1300集: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
热门帖子
文稿评改演播室
老秘网2023新年寄语:光阴易逝笔莫停 最是
范文大全
湘西州委书记虢正贵: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
汇报提纲
总结工作成效的“万能”小标题,建议收藏!
文稿评改演播室
2024新年寄语:昔日练笔在兵位 今朝亮剑为
文稿评改演播室
老秘网公文课堂:韦志国往期精品课程(视频
范文大全
学员学习体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党的二
范文大全
学员学习体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党的二
范文大全
学员学习体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党的二
300x180 AD
排行榜
日
周
月
1
老秘剪裁第1304集:会议纪要写作系列课【3
课题:会议纪要写作系列课【3】:倚马可待主讲:一生听涛时间:2024/11/14 选择播
0
0
2
老秘剪裁第1303集: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
课题: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炼出亮点—以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为例主讲:赵老师时间:20
1
1
3
老秘剪裁第1302集:公文实例写作上手系列(9
主题:公文实例写作上手系列(90) 公文写作新手问题集(22)细节要点错例
0
0
4
老秘剪裁第1301集:公文进阶系列(四):写
课题:公文进阶系列(四):写作复盘有门道(1)主讲:逍遥子时间:2024/11/10 选
0
0
5
文字交流第1214集:如何做好领导服务工作(
用好“词”“语”,避免口水话 一、词和句是必须闯过的关卡 对公文来说,立意、结
0
0
6
老秘剪裁第1300集: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
课题: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炼出亮点—以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为例主讲:赵老师时间:20
1
1
7
老秘剪裁第1299集:会议纪要写作系列课【2
课题:会议纪要写作系列课【2】:蹙金结绣主讲:一生听涛时间:2024/10/3 选择播放
0
0
8
老秘剪裁第1298集:第155讲“写文章要讲逻
主题:第155讲“写文章要讲逻辑”之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
1
1
9
老秘剪裁第1297集:再谈消息稿的写作要义(
主题:再谈消息稿的写作要义(一)主讲:和和子时间:2024/10/29 选择播放速率:
0
0
10
老秘剪裁第1296集:公文实例写作上手系列(
主题:公文实例写作上手系列(89) 实战专题:公文逻辑思路“两两构成法”解析与练习
0
0
1
老秘网2023新年寄语:光阴易逝笔莫停 最是
风风雨雨又一年。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国家也好,个人也罢,都
24085
205
2
2024新年寄语:昔日练笔在兵位 今朝亮剑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掐指算来,老猫已连续十年为新老秘友们送上
12404
159
3
2023年度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怎么写?这份“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强调坚持团结奋斗 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
5831
35
4
老秘剪裁第953集:二十大报告的写作技法
主题:二十大报告的写作技法主讲:韦志国时间:2022/11/15 选择播放速率: 1.
606
0
5
众秘夜思第1066集:紧跟时事说材料(154)
碎片时间(第166期)紧跟时事说材料(154)—浅谈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点(2022年10月19
505
0
6
老秘剪裁第921集:公文实战系列(四):如
课题:公文实战系列(四):如何写好总结报告(1)主讲:逍遥子时间:2022/9/5 选
404
0
7
众秘夜思第1069集:紧跟时事谈材料(155)
碎片时间(第167期)紧跟时事说材料(155)—浅谈如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
404
0
8
老秘剪裁第951集:第115讲“写文章要讲逻辑
主题:第115讲“写文章要讲逻辑”之“是什么”(1)——中纪委工作报告写作逻辑浅析(
361
2
9
众秘夜思第1072集:紧跟时事说材料(156)
碎片时间(第168期)紧跟时事说材料(156)—例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文章(2
303
0
10
老秘剪裁第940集:公文实战系列(四):如何
课题:公文实战系列(四):如何写好总结报告(3)主讲:逍遥子时间:2022/10/20
303
0
1
老秘剪裁第1304集:会议纪要写作系列课【3
课题:会议纪要写作系列课【3】:倚马可待主讲:一生听涛时间:2024/11/14 选择播
0
0
2
老秘剪裁第1303集: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
课题: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炼出亮点—以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为例主讲:赵老师时间:20
1
1
3
老秘剪裁第1302集:公文实例写作上手系列(9
主题:公文实例写作上手系列(90) 公文写作新手问题集(22)细节要点错例
0
0
4
老秘剪裁第1301集:公文进阶系列(四):写
课题:公文进阶系列(四):写作复盘有门道(1)主讲:逍遥子时间:2024/11/10 选
0
0
5
文字交流第1214集:如何做好领导服务工作(
用好“词”“语”,避免口水话 一、词和句是必须闯过的关卡 对公文来说,立意、结
0
0
6
老秘剪裁第1300集: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
课题:如何在起草工作总结中提炼出亮点—以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为例主讲:赵老师时间:20
1
1
7
老秘剪裁第1299集:会议纪要写作系列课【2
课题:会议纪要写作系列课【2】:蹙金结绣主讲:一生听涛时间:2024/10/3 选择播放
0
0
8
老秘剪裁第1298集:第155讲“写文章要讲逻
主题:第155讲“写文章要讲逻辑”之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
1
1
9
老秘剪裁第1297集:再谈消息稿的写作要义(
主题:再谈消息稿的写作要义(一)主讲:和和子时间:2024/10/29 选择播放速率:
0
0
10
老秘剪裁第1296集:公文实例写作上手系列(
主题:公文实例写作上手系列(89) 实战专题:公文逻辑思路“两两构成法”解析与练习
0
0
作者专栏
19050
秘途杂谈
6568
释然
老秘网客服
4139
老猫
老秘网微信公众服务号laomiwang,扫一扫老猫头像即可完成订阅。
2827
大明老秘
2229
中国老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