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王昉荔: 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要走群众路线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1-10-12 22: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内容提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党的群众路线仍然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在网络政治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该把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在实践创新中赋予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彰显其当代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网络问政  领导干部  群众路线




在信息化背景下,我党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一直强调“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通过全新的方式———网络渠道实现了更广泛的群众联系。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一种创新。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网络问政不仅创造了一种网络民意表达的新形式,更为政府利用网络梳解舆论,沟通社情民意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一、网络问政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含义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建设的传家宝。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及时研究了解群众工作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的新举措、新方法、新路子。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进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这是党的生命力所在,更是做好领导干部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党的群众路线是客观的、具体的,有它依存的现实环境。而现实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网络已发展为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人心和民智的重要方式,成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的重要平台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步的建设性力量。因此相应的,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也要随机应变,与之相适应、相符合。在网络条件下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求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考验。



事实上,近年来从中央最高领导人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利用网络问计于民,切实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8年6月20日注定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倾听民意。他指出:“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①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通过互联网接受公众提问对话,此举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开启了中国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一个崭新时代。由此,从中央到地方,网络问政开始由浅层的单向交流,向深层的纵向沟通发展。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高层政治人物对网络效用的认可和与网民的互动,所有这些似可表明,中国已经形成了网络政治的雏形。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关注并重视网上民意,许多政府部门通过开设留言板、邮箱、博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多种形式在网上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政府层面不断释放善意,网民也正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从监督官员台上台下、讨伐官员飞扬跋扈,用“人肉搜索”拉腐败分子下马,到对国家政策真诚地出谋划策,网络的正面作用不断凸显。网络问政渐成风尚,由此显示的是政府对民众心声的重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开放和包容特征,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的表现。



二、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何正视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在领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现在,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具备了利用互联网的基本条件。问题在于,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自觉性和驾驭能力。有些领导者不习惯于面对面地同公众讨论问题,这是民主意识不强的表现;再加上网络负面效应的存在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对这种新兴媒体存在排斥与畏惧心理,势必导致领导工作的被动。网络对现代领导工作的影响和要求,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落实到领导干部身上。能否适应群众路线网络化这样一种形势、能否学会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影响着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能否牢固。这对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是一大考验。



(1)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政治生态环境的改变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



人类自政治现象产生以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传播媒介的出现,都是各种力量争夺的中心。伴随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提升而产生的网络政治现象频繁发生,网络问政逐渐纳入到民主政治发展的大道之中,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面对网络日渐成为主流媒体的现实,执政党的生存和运行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改变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更改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模式、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这种变化之深刻、快速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领导者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则必然要被历史所淘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需要党的领导干部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与时俱进,努力使党政工作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党提出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思想,这个“执政能力”,当然包括利用和主导互联网空间的能力。领导干部如不深入触网,及时了解网络民意动向,势必会使党和政府的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一些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可能出现征兆,如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其社会危害性就将会减少到最小。而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云南孟连“7·19”和2009年湖北石首“6·17”等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其深层原因正如李源潮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所言:是干部远离群众,不关心、不了解、不重视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引起的。这就要求领导者以新的观念、新的方式、新的能力去适应这种变化。



(2)信息素养整体不高局限了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的做出



信息素养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这一定义在学术界有较高的认可度。据这一定义,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层面。信息社会对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领导干部除了要具备传统素养以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广博的信息知识、高超的信息技能和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养势在必行。然而,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领导干部的整体信息素养并不理想,无法深度挖掘其有利于领导决策的潜在价值。集中表现在:①主体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许多领导干部主要还是靠上级精神、基层报告及个人的经验来开展工作,尚未形成一种自觉利用信息的主体意识;②获取能力较差。仅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不能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准确把握社情民意,尚未达到运用,并通过运用促进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的水平;③分析鉴别能力欠缺。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社会信息流中陈旧过时、错误虚假的信息,缺乏敏锐的信息感受力,良莠不分,最终因接受伪信息导致决策失误。



(3)网络政治的负面效应导致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存在畏惧心理和抵触思想



同传统的政治沟通和互动方式相区别,在网络环境下,社会成员的个体身份被“数字化”,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更为宽松的交流环境之下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网民通常不会刻意隐藏自己的情绪与意见,网民个体可能对部分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部分政策不满意、不理解而发泄怨气,发表一些情绪化、煽动性的言论,甚至还有不真实的信息随处散播。参与的非理性倾向得不到有效制约,网络政治参与难以排除其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威胁。有时候或是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个人仕途,或是担心个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也有的认为网络舆论只看错误不顾成绩,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让人有口莫辩,这些认识只能使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这个新鲜的舆论工具充满了焦虑与畏惧。从表面上来看,官员惧怕的是互联网络,但从本质上来说,官员惧怕的是互联网络背后的权利与权力。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地对待网民的声音,有的地方对网民信息完全采用堵的办法,结果错过最佳解决时机,使事态进一步恶化,演变成社会矛盾和冲突。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转变观点,积极适应新的网络舆论环境,这就需要保持理性宽容和积极主动的心态。



三、在网络问政过程中创新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关于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就是要“采取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领导骨干和群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任何工作,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②因此,我们应致力于构建一个网络政治的立体空间,除网民与高层领导的直接沟通之外,关键之处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充分利用好这个大舞台,建构起日常的、畅通的互动平台,唯其如此,网络问政才能渐入佳境。



(一)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扩大网络问政的群众基础



群众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网民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网络民主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网民的积极、理性、即时参与,那么,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必然缺乏群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增长率为28.9,虽然中国的宽带普及率很高,但是宽带接入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CNNIC报告还显示,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各省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有13个省或直辖市网络普及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③上网人数的分布极不平衡,增长和普及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发达城市,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口之间、甚至是性别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导致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状态和新的阶层分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要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充分享受互联网资源,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消除数字鸿沟教育必须先行,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和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的大众化,以便普通公民都能够有效驾驭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技术。因此,党和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公众网络意识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村村通网络”工程,引导公民合法、理性的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二)提升领导干部素质,利用网络社情民意促进科学决策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网络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富矿”,领导干部要紧跟这一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技能培训,提高网络沟通的能力,能及时地解答网友的质询、准确地收集网络信息以帮助自己进行决策。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还应对网络舆论有清醒的认识、理性的态度,对网民所反映的有违社会公平、公正的现象要保持密切的关注;对网络舆论反响比较大的事件或人物要认真调查核实情况,确有违法违纪的,纪检监察部门应积极介入;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其调查过程及结果应确保信息公开,这样才能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变堵为疏。当然,网络舆论并非全是理性的、建设性的,网上还有相当多的情绪性语言,充斥着指责和谩骂等语言暴力。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要以理性宽容的心态去对待网络舆论,除了对恶意诽谤、煽动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外,领导干部还应看到民意只有在免责的讨论环境中提取才更有效,有时候那些不尽合理的意见、对我们工作的埋怨,也可能成为工作中的一种借鉴和动力,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视角和思路,鞭策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增强执政能力。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也不断地进行了尝试,如江西省,已有60多个当地政府和党委的“一把手”开通了博客。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是可喜可贺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此。



(三)借力网络创新工作机制,改革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更好地行使监督权”。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权力的运行只有在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下,才能真正得以落实,只有真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政府才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网络为人民群众对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增进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党和政府可以借助民众的力量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完善党员的纪律约束机制和司法惩戒机制。同时,对于探索有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解决党内监督薄弱的状况,推进反腐败斗争进程,创立新形势下政府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新机制,始终密切联系群众,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是运用网络、管理网络,利用网络平台与网民交流互动。对网络舆情搜集处置工作进行规范,明确舆情来源、受理范围和处理程序。从舆情的浏览、搜集和筛选,问题的分类、交办、催办到请示汇报、结果反馈、统计分析、情况通报、材料归档立卷等,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工作要求,都要有专人负责,形成高效运转的处理机制。另外,电子政务的建设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利用高效可靠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快速、方便、准确地传给社会公众,减轻公众为此需要付出的经济和时间代价,通过适当的信息提供与发布制度,使公众能够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政府服务方法和方式的改变,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比以前更快捷,对公众意见和需求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服务者的角色得到强化,从而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互能力,扩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务服务水平。



(四)推进制度化建设,构筑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网络问政不仅仅对领导干部网上问政的意识提出较高要求,。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苏先生 发表于 2012-7-22 16: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