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经济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张桃林

[复制链接]
山西老秘 发表于 2011-9-27 00: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黄金期。5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这一成就的取得实属不易,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十一五”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四个立足”,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继续保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立足产业需求推进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已建立50个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聚集中。特别是,为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我国以产业为主线,以农产品为单元,逐个环节梳理技术需求,帮助农民排解生产难题,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开辟了新思路。

  二是立足农民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世纪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根据农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截至2010年底,82.5%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已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有力地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农技推广人员在近两年的抗灾夺丰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民培训。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国及时调整聚焦培训重点,引导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主动地扎根农村,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立足国情特色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5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富有成效地探索出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支持的新机制,营造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新氛围,形成了各类科技力量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粮食综合单产达331公斤,比“十五”时期平均水平高出30公斤以上,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稳定在60%以上。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倒逼压力。从耕地资源来看,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面积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从外部投入品来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外部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才能确保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部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尤其在当代,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得到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不小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作物来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我国农业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一实际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实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和结构的优化。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亟须加大投入总量,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突出投入重点,由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要着力转变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

  实现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当前,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农业现代化新要求,我国需要大力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一是由侧重生物技术到注重生物、农机及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调整。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二是由仅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到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重的调整。要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由单一农业生产技术到多功能多层次农业生产技术的调整。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薄弱,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工作依托。“十二五”时期,我国必须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实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一是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当前要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三是强化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良好发展局面。四是创新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符合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科技项目、科技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和分类评价,重视发挥科技信用评价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纵横栏目三农专栏2011年09月26日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中国范文 发表于 2012-2-17 20: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我老秘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反而由于要保持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稳定增产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致使农业内生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生产、生活消费废弃物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明显,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污染防治为基础,以食品安全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动力,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初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试图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少国家陆续提出并实践多种替代常规农业的模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这些替代农业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量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生资源,减少外部投入,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固氮和其他生物技术以及生态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众多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中,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广泛选择的发展模式,生态标志性农业产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回归自然、关注环境、食品安全等意识促进了生态标志类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
  为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以发展绿色食品为标志,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过有关部门持续不断地努力,扩大影响,打造市场品牌,树立消费者信心,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食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安全健康食品,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绿色食品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2007年我国参与绿色食品生产的企业达到2047家,产品个数达到4030个,实物产量达到3260万吨,年销售额达到723亿元,出口交货值为10.8亿美元,覆盖范围7710万亩。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到2007年底,农业系统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达到441家,产品713个,实物总量为33.7万吨。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已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2007年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117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占当年绿色食品使用标志的生产企业总数的16.9%;经深加工的绿色食品品种1621个,占当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的40.2%。
  二、我老秘网区现代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
     近几年来,我老秘网区农业始终抓住结构调整主线,经过三次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区域特色明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老秘网区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有优势。北仑位于长三角南端,紧靠东方大港,毗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处长三角大都市圈,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人才资源,实现城市与农业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也有利于农产品打入大城市市场以及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
  2、经济基础有实力。经过改革开放,我老秘网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无论是国内生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是工商资本、民间资金都具有一定实力,同时对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必然的可能。
  3、产业发展有基础。经过了优高农业、效益农业和都市型农业等三次大发展,我老秘网区的农业特色比较显著,农产品知名品牌市场认同度高,特色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都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生态环境有保障。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除了经济功能外,更要注重开发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功能,改善自然环境,缓解城市污染,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营造优美绿色景观。通过植树绿化、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矫治改良都有相当大的进展,通过推广生物有机肥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和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已经明显改善,使生态农业发展有了保障。
  5、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打造北仑农业发展新平台,展示现代农业新风貌,2007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建设北仑现代农业生态园。该园区位于大碶沿山公路西侧,紧邻通途路,总面积约2万亩(大部分为山体),整个区域分二期开发建设,一期先由布阵岭东侧开始建设,总面积2000亩,一期为园区目前建设重点和核心区块,计划总投资1亿元。该园区的目标是争取成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与生态观光相结合的复合型区块,北仑城区的重要生态区块,高科技农业人才创业基地,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浙东花卉科技中心。园区拟建设科研与综合服务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科普教育区等功能区块。农业生态园的建设,为北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的更大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提高我老秘网区农业生态环境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必将有力地推动我老秘网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我老秘网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建设,大大加快我老秘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老秘网区生态农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功能开发力度不够,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开发相对滞后,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设施化、市场化等程度还不高,尚未将生态农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重点发展、重点投入。另外,我老秘网区大力发展沿海工业,用地紧张,加上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对发展生态现代农业极为不利。
   三、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老秘网区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选择期,要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使得今后我老秘网区农业体制创新有新突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和农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态质量的提高。
  1、积极实施四大战略,推进生态效益农业的新发展
  当前我老秘网区农业发展正处在新阶段的转折时期,面对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双重任务,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观念,拓宽思路,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行区域化战略: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实行差异性竞争,以规划为龙头,抓好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把生态农业文章做大做强。实行产业化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实行科技兴农战略:以现代生态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良好生态结构;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以种子、种苗工程为抓手,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科技含量;同时要争取建立农业信息中心,开展全方位科技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到产后的系列服务。实行标准化战略:推行农业、林业标准化管理,形成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格局,从而不断提高我老秘网区农产品竞争力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产品生产从田头到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着力打造生态品牌、生态名牌,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加强品牌营销和运作。
  2、抓好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推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进程
  扎实推进生态园区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北仑农业生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投资力度,解决资金紧张等困难,能够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要求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我老秘网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坚强阵地。目前园区一期已经开发完毕,二期因种种原因无法启动,希望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积极协调解决征地等困难,加快建设步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抓好森林和土地资源保护,遵循生态优先,实行保护管理和开发并举。继续开展万亩生态公益林工程,对全区142个行政村普遍开展整治,建成10个示范村、100个生态和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100家花园式单位和100个园林绿化村;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严禁使用高毒农业,鼓励使用生物药肥。
  促进生态产业持续发展。以绿色经济长廊为重点,启动绿色市场、绿色品牌、绿色企业、绿色基地等“四绿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型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同时挖掘其他农业旅游潜力,以人文典故、自然风貌、民间风情、绿色食品为特色,开辟农业旅游项目,尤其要搞好九峰山片的农村生态旅游开发,成为大都市的后花园。
  3、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新体制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民办、民有、自愿和多元化原则,以产业为纽带,采取互助合作、股份合作、行业联合等不同合作形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成一种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培育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广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到较高水平,进而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组织有序、竞争有力、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对合作组织的工作应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培育合作组织市场竞争力。第三要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第四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订单农业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起来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其中按照合作制运行的合作组织,应逐步建立盈余按社员交易额比例返还的分配机制。
  4、突破农产品加工,使农业龙头企业产生更大的带动作用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深加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围绕我老秘网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切实做好加工农业、出口农业工作。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发展,按照生态环境、经济区域布局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壮大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
  加大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姻,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坚持高标准,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加工产品的优质化;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步伐,建设一批生态型农业企业,使企业既充当产业发展的“龙头”,也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龙头”。要逐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分别在农业园区内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专区,建立出口产品基地。
  5、争创生态品牌,强化我老秘网区农业的生态特色
  走绿色路、创生态品牌也是我老秘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此,一是加强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标准化来建设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区域特色和资源特色,加快花卉、蔬菜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安全体系,规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运作,对农产品真正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三是抓住蔬菜出口通过原产地标志认证的契机,加强对地理产品的管理,进一步拓宽地理产品市场,为农产品出口打好基础。同时要搞好社会化服务,将生产者、原料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营销服务者之间利益连接成产业化群体。推进市场信息体系、配套服务体系、流通销售体系的建设。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按照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农产品外贸出口,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中国范文 发表于 2012-2-17 2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农业园区发展休闲观光产业的几点思考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按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乡村旅游可分为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三个基本类型。休闲观光园区现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模式,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从现有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来看,主要都是以农业生产基地为基础,结合当地的田园景观和山水资源,来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特色。园区要基本具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既可以说是一个农业生态园区,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旅游综合体。从国内外的探索和实践看,发展休闲观光园区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将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管理主体不够明。农业休闲观光产业是一项新生事物,各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与园区相关各项配套管理措施正在不断完善之中。目前相当部分县市区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而旅游局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也没有体现出管理职能。正是这种由于管理的缺失,导致很多地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2、审批程序不够清。由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目前没有制定相应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审批程序,如镇海区政府最近出台的《镇海区旅游规划及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也没有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作为旅游项目列入管辖范围。所以,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审批程序不清,致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在项目选址、规划评审、设计施工、工程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无人监管,造成园区建设随意性强,品位上不去。
  3、政策优惠不够足。目前虽然有些地方出台了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相关优惠政策,如评优评先奖励、临时用地、税收减免政策,但与农家乐发展政策相比,力度还不够。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投资风险大。首先是资金风险大,与农家乐相比,一个好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基本要具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面积一般在200亩以上,投资大,经营成本高,回收期长,如没有一定的资金和银行信贷扶持政策,投资商投资意愿不强。其次是政策风险大。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要涉及农业、国土、林业、旅游、发改、规划、建设、接待乡镇、村委会、农民等多个部门、组织和个人,牵涉到多个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由于没有明确的审批程序,哪一个环节出点问题,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都意味着极大的风险。二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用地难以解决。一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总是有一个比较长的经营期限,一般在30年以上。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需要接待设施、经营管理用房、游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这不仅需要临时用地,而且也需要永久性用地。因为临时用地二年审批一次,带有不稳定性,给投资者带来不踏实感,而且还设置了许多限制条件。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且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永久性用地尚无优惠政策,用地已成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瓶颈”,
  4、发展速度不够快。与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景点相比,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数量与质量已不适应旅游发展需要,成为乡村旅游的“短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主体不明,审批程序不清,政策优惠不足等因素之外,还与缺少统一规划有关。目前,相当地方没有编制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缺乏政策引导,无章可循,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基本处于自发发展状态,这就造成了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是出现了无序发展。一些投资商看到别人搞旅游项目赚了钱,也盲目跟风,不注重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土法上马,无序发展。二是出现了违规发展。一些投资商借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之名,兴建宾馆饭店之实,违规建设,被政府查处,这不仅给自身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同时对其他投资商造成了心理影响,影响了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
  5、品位档次不够高。一是规模普遍偏小。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规模普遍偏小,园区接待容量小,如牡丹园占地面积只有40亩,工作人员10人。二是旅游设施缺乏。由于没有规划,加上经营业主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节省成本,致使园区建设较为粗糙,旅游接待设施缺乏,主题特色不明显,品位较低。三是内部项目缺少。绝大多数园区功能单一,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较少。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致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品位档次偏低,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性偏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欠佳。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基本原则
  参照各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可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结合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各地要根据本地乡村自然人文资源,园区开发最好要依托这些特色旅游资源,与周边景点、农家乐互为补充,互为依靠,这样既丰富了旅游线路产品,又可把这些旅游产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全县乡村旅游大网络,最终培育成乡村旅游特色线路,便于旅游部门宣传和旅行社组团推介,从而带动包括休闲观光园区在内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立足现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主要是立足利用好三类现有资源:第一是立足农业示范园区。各地要对本地区现有茶叶、毛竹、水果等各类市级以上示范园区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要以这些示范园区为基础,充分利用其土地、景观、产业特色等各种优势资源来建设园区。第二是立足我老秘网区国有林场。利用林场的原有的生产管理和生活用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既可以避开用地这个制约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减少土地占用指标,还可以盘活国有闲置资产,增加林场收入,促进林场产业转型,放下斧头转向三产经营,由砍树变为护树,既嫌了钱,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一举两得。第三类是立足现有初具雏形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辖区内初具雏形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主动介入帮助指导,不断丰富这些园区的内涵,把它们培育成新一代高品位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3、注重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品位档次。质量就是生命,无特色,低水准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紧缺的地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更应该注重质量,注重品位档次。一是对已建成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进行提升改造。主要是围绕如何体现“乡村性”来展开,挖掘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在此基础上达到完善园区功能,明确园区主题,提高园区档次的目的。二是指导初具雏形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要指导帮助经营业主创新建设思路,按旅游项目相关标准规划设计,突出园区主题特色,避免开发过程中的商业化、城市化、庸俗化等“三化”现象出现和低水平建设,提升园区品位。三是培育一批新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准入条件,适当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准入门槛,通过招商引资等办法,引进一批真正有实力,有经验、懂管理的投资商,依托北仑港品牌和资源,建设几个上规模、上档次,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六个一”工作:
  1、明确一个发展区域。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当地政府要明确一个鼓励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的具体区域,以便有序发展。
  2、搞好一个摸底调研。应该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农办、农业、林业、开发总公司、旅游等相关部门,对当地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基地、园区等各类适合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的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决策,出台政策打好基础。
  3、出台一个实施意见。要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规范管理和扶持力度,出台“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可包括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定义、基本原则、准入条件、日常管理、审批程序、规划布局、优惠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确保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规范有序发展,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做到程序到位,手续合法,依法经营。
  4、明确一个管理主体。针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管理主体不够明确的现状,当地政府应尽快确定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主管部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可以说是一个农业生态园区,省、市、县上下对口,更有益于工作的开展,因此建议由县农办来行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日常管理职能比较恰当。
  5、制订一套审批程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对涉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审批事项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设立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准入条件,明确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具体申报要求、项目审批及竣工验收程序,从根本上杜绝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违法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确保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合法经营,提升各地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档次和品位。
  6、配套一些优惠政策。要继续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用地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一般要求规模比较大、功能设施比较全,因此占地面积较大,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可办理1000平方左右的临时用地,同时给予永久性用地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奖励力度。对按要求完成建设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按照投资额大小由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拓展融资渠道。在充分利用传统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增加资金筹措方式,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同时还可以推行股份制,以多种货币、非货币形式融资。四是开展评优评先活动。推行“星级”服务,在全行业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确定接待和服务等级,以“服务质量星”的多少进行分类,对在表现较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进行大力表彰和奖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5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