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网络环境下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探讨 汪雪芬

[复制链接]
浙江老秘 发表于 2011-9-21 07: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中国公民的一种重要的参政方式。而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会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重大议题。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既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亦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环境  政治参与  网络民主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们进行在线交流,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与网民在线互动。胡锦涛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2010年2月27日,进入“两会”召开的倒计时阶段,在众多百姓迫切的关注与希冀中,温家宝总理接受了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的联合专访,通过互联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提前为“两会”预热,这场专访被公众称为“两会前夕一场特殊的记者招待会”。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不但国家管理者对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日益重视,而且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也不断高涨,这既促进了公民和政府的互动,也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而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在他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主要论述了以下观点:公民参与是信息时代政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政府和公共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环境和情形。公共管理者对公民参与行动的任何回避和无视态度都是不现实的。公民参与必然深度地影响甚至改变公共管理者制定政策和从事管理的方式。



一、网络参政的内涵



要了解网络参政的内涵,首先必须了解政治参与的含义。杨光斌认为,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①而王浦劬在《政治学基础》一书中指出:“所谓政治参与,是指普通民众通过各种途径介入政治生活,试图影响政治体系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尤其是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②因此,政治参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2、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3、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4、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动地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动者受他人动员而发生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③



由此可以推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在网络上进行的政治参与活动。李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④社会学家艾君在《让网络参政议政成我国民主政治新时尚》一书中则认为,网络参政议政是伴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在中国民主政治、文明政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民主形式。它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公民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向政策研究者或政府机关表达诉求、抒发己见、建言献策或进行讨论,提供给决策者或政府机关作参考;二是决策者或国家机关将调研报告、出台政策法规等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征求公民意见和建议,以利于修正完善,做出科学的、民主的决策。由此可见,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和决策者或国家机关的一个双向互动过程。而这个互动过程需要一个特殊平台——互联网。



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互联网具有平等、开放、服务、交互等特征,这些都有利于人们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理性的讨论。因而,托夫勒夫妇认为,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公民,可以借助网络就公共问题直接向政府发表意见或投票表决,因而网络时代将以“半直接民主”或“直接民主”代替工业时代的代议制“间接民主”。⑤



由于互联网的交互特性,各种公共论坛应运而生,公众第一次拥有了对公共事务进行评论、交换意见、形成舆论的场所。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可以有政治论坛、政治博客、网络签名、网络公祭等方式。我国网络政治性论坛的诞生是以“强国论坛”的产生为标志的,1999年5月9日,北约空军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短短的一个月,该论坛的帖子就接近10万个。6月19日,该论坛更名为“强国论坛”,以政治性议题为主,被誉为“华夏第一论坛”、“全球著名的华文时政论坛”等。



网络参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直接性。在网络上,公民可以直接进行政治参与,这是对代议制民主最直接的冲击。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限制是网络最大的特点,从而使公民参与突破了信息沟通方式、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和传统的地理局限,能够实现公民的直接参政议政。



(2)平等性。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公民能够摆脱现实社会生活中权力、财富、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平等的网络权力主体地位,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能够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参与机会是平等的。比尔·盖茨就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优点之一是“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实现。



(3)廉价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普通民众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公共信息,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轻点键盘、移动鼠标,信息就会迅速发送出去。而且现在市场上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低,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就获得网络参政的工具。



(4)匿名性。互联网具有一种再造和遮蔽的功能,能够把网民的真实身份进行修饰、涂抹,使网民完全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使网民能够以“隐形人”身份在网上参与政治活动。



(5)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结构,体现的是自由开放的理念和堵不住打不烂的原则。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民不再只是被动、单向地接受政府发布的信息,他还能自由地创制和发布信息,自主地与政府进行交流。



二、网络参政的积极影响



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网民每周上网时长继续增加,人均增加了2.1小时。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2009年底域名总数为1681万,其中有80%为cn域名。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达到323万个,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为57.7%,较2008年底增长5940万人,使用率提升了3.4个百分点。活跃博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空间的博客用户规模达到1.45亿,增长率为37.9%。⑥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网络参政的机会也不断增加。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指出:“政治体系所能提供的参与渠道越多越通畅,公民参与就越加便利,相应的参与就越多。只要克服较少的阻碍,便可以行动,人们就去参与,遇到障碍越大,人们就越不大会介入。”由此可见,网络正是给公民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渠道,并且成本低,操作便捷,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具体来说,网络参政主要有以下积极影响:



(一)为公民政治表达创造更自由的空间。《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的自由。但是,因为时间、空间和其它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公民都可以顺利地进行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而网络以其廉价性和便捷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以最低的成本从事政治参与。所以,网络提高了公民政治表达的自由程度,开创了信息多元化和言论自由的新局面。



(二)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从广度上来说,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一般都局限于投票、选举、集会、结社等等,这些方式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例如,投票和选举,在我国一般在“两会”期间才会得到最充分体现。而网络参政无疑是大大降低了政治参与的门槛,只需一台电脑,只要懂网络技术,就可以进行政治参与。而从深度上看,以往政治参与一般是个人的事情。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建立网络社区、网络集群,以群体的方式参与政治活动。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介绍说,从早期的BBS、新闻组、留言版等单向度纯文本社区,到各类聊天室,再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博客、播客、MSN群、QQ群等,网络的互动性逐渐凸显,虚拟身份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线上”与“线下”互动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在网络上形成“风暴”;而一些网络言论迅速传播后,又能马上形成“线下”活动。近年来发生的“反CNN”、汶川地震的网上援助等公共事件中,网络都起到了组织、策划、推动的作用。



(三)提高舆论监督水平,使信息的获取更便捷,实现资源共享。对于政治决策,民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但是,若只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形式获取信息,民众很难获得充分、全面的信息。而网络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大大提高了事件、决策的透明化程度,不致于使民众盲目跟风,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公民知晓真相的前提下,能够以更理性的态度参与政治活动。并且,借助于网络,任何公民都可以跨越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将监督意愿直接送达被监督对象。能够与被监督对象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并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答复。如果被监督方不能及时对其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就有可能引发强大的网络舆论的谴责,甚至会导致司法机关的全面介入。⑦



(四)促进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和政治责任感的增强。网络以其开放、互动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人了解更多政治资讯,参与政治生活。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自由地进行交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网络创造了一个平等的、没有强权的信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所有人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均等的。随着知情能力和评论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决策过程的介入程度越来越高,而这种介入程度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公民在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有助于政府更加了解舆论,从而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政府获取的信息通常是由下属官员提供的,而这些官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歪曲民意,以实现损失最小化或者利益最大化。而网络因为其匿名性强,公众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而无须担心自己会承担不良后果。因此,网络参政可以反映较广泛的民意,解决“民意不足”、“虚假民意”等问题,从而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民意考虑进去,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网络参政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恰恰符合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当电脑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参与后,它将推动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份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但是,尽管网络参政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仍然有其消极作用。



首先,容易导致参政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网络是无中心、**限的离散结构,在网络中任何终端都可能变为中心,任何人都是自主的信息源。这使公民的参与陷入无政府状态。“形态各异的社会集团都需要利用信息为政治服务,左派、右派和中立派都是如此。”海量递增和信息传递渠道的极度多元化所造成的“信息轰炸”,相当多的公众是缺乏驾驭信息风暴能力的,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些信息。各种政治势力和集团都从自己利益出发在网络上发布各种信息,而对公众来说,这些信息不但没有能够帮助其了解事情真相,反而增加了理解现实的困难。除了“信息轰炸”外还存在大量的“信息伪造”。⑧所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非常容易导致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加大。虚假有害信息欺骗公众,误导民意,影响极坏。



其次,无法克服“信息鸿沟”。信息鸿沟,又称数字鸿沟,是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假说。根据CNNIC的调查,虽然目前我国网络普及率持续提升,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普及率还较低。并且互联网发展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即地区经济越发达,其互联网也就越发达,互联网普及率可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表征。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对比看,也存在同样的趋势。因此,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我国的某些欠发达地区公民很少有具备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能力。互联网虽然提供了公民参与的新渠道,但是享用这个新渠道的前提则是必须具备上网知识和上网能力。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毛寿龙教授认为,“电子民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网络选民的局限上。第一,网络民主的选民只局限于有实力使用网络的人。第二,网络民主的选民只局限于有能力使用网络的人。第三,电子民主政治参与只局限于偏好网络的人,许多人不喜欢使用网络,也不喜欢参与公共论坛和书写博客,依然喜欢使用传统的途径来进行通信和获取资料。⑨



再次,网络参政容易导致群体极化倾向。网络本身所固有的交互性、广泛性等特点,使得网民们在讨论议题、形成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但丰富的信息并不一定代表一个议题的全面情况,网民群体的松散特征,往往使之偏向链接与自己价值取向、观点、意见等相一致的网站或网页、论坛等,这就容易造成网民本身的信念、态度强化,形成群体极化局面。另外,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赞同它的人,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进程。该理论的提出者德国社会学家诺尔纽曼教授认为,在公共空间,大多数个人都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人们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⑩



四、完善网络参政机制的对策



网络公共领域是一个开放的言论表达空间,所有参与主体都可以就自己对关系公共利益的重大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见解。但因为网络参政亦有其消极作用,所以,仍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完善网络参政机制。



第一,完善各项网络法规,规范网络参政的秩序。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利用“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这个公式来说明,当政治制度化不成熟时,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的来临。但是在网络时代,尤其是在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由于网络技术的特殊离散结构,使得严格意义上的中央控制变得困难重重,再加上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虚拟化特征,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的控制异常困难。{11}而我国虽然已制定了不少网络法律,但随着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有一些条文已显得滞后,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安全、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加入到网络立法研究中来,制定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完善现有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途径和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第二,加强网络伦理建设。“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它在本质上就是关注什么是公正、公平、正义或善,关注人们应该做什么,思考哪些措施应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被消除。”{12}网络伦理的自律性可以有效地控制公民在网上的政治参与行为,使之有序地进行。宣传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让网络活动主体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从而对自身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第三,发展电子政务,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上网工程。政府是社会各界中最大的信息资源的占有者,各级政府掌握着80%以上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政府上网一方面能极大地丰富网上信息,为公民从政府网站上获取信息和服务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准确、详细、及时地在网上发布其所掌握的信息,有利于客观信息的广泛传播,抑制虚假信息的影响和泛滥,以确保公众所获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电子政府是民众政治参与的有效保障。{13}一个高效的电子政府会为使民众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灵活有效的工具,使各种不同的利益表达在一个合法的管道内进行,同时,政府的回应力也得到了强化。政府上网使得组织信息结构由科层制向扁平化发展,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反应能力和公民的参与政治机会。



第四,普及网络教育,提高网民素质。网络素质既包括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能力,也包括应用网络、发展网络的能力。因此,尤其对欠发达地区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速信息化进程,对缺乏网络知识的人进行培训,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从而培育普遍的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使他们对公共事务有更为丰富的了解,消除“数字鸿沟”,也使人们的非理性情绪更理性化。



注释:

①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3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

③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3—294

④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

⑤杨武.互联网:中国公共领域的曙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第25次)[EB/OL].2010,1

⑦王磊,杨文娟.网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刍议[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5(4)

⑧曹泳鑫,曹峰旗.西方网络民主思潮:产生动因及其现实性质疑[J].政治学研究,2008(2)

⑨郑芸.网络政治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⑩涂晓燕.中国的网络民主及其对民主发展的影响[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戏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王天笑.政府信息网络化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行政管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王青松.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13}刘文.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难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3(6)



参考文献:

[1]吴刚.行政组织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6—37

[2]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曹泳鑫,曹峰旗.西方网络民主思潮:产生动因及其现实性质疑[J].政治学研究,2008(2)

[4]程远娟.论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D].苏州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洪源.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

[6]胡善德.浅论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J].岭南学刊,2008(6)

[7]胡泳.网络社群的崛起[J].观察,2009(22)

[8]化建琼.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形式[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1)

[9]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J].江海学刊,1999(4)

[10]梁彩香.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四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刘婕.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络与政治权力[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2]刘文.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难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3(6)

[13]马建军.我国网络政治发展的初探[D].陕西:西北工业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J].东南学术,2007(4)

[15]陶建钟.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及其治理策略选择[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16]童星.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理论的挑战[J].南京大学学报,2001,(5):97—98

[17]涂晓燕.中国的网络民主及其对民主发展的影响[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王磊,杨文娟.网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刍议[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5(4)

[19]王青松.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20]王天笑.政府信息网络化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行政管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吴琼.网络条件下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

[22]徐美珠,李竹宇.网络时代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障碍及消解[J].甘肃理论学刊,2006(1)

[23]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J].求实,2007,12

[2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24次)[EB/OL].2009,(7):4—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23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