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开好头、结好尾、写好中间,这是依据事实编制文章的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因为结尾是文章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作乐府诗,要求“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写乐府诗:开头要像凤凰头一样漂亮,中间要像猪肚一样饱满,结尾要像豹尾一样有力。
7 I7 C& |2 t1 k& t4 S 俗话说,“缝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是说一篇好文章,除了应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不要小看结尾,能够把文章的结尾写好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结尾写好了同样能够起到启迪教育作用。结尾的作用非常大,写好也非常不容易。有的结尾很简单,有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却意味深长,令人思索,永生难忘;有的结尾就那么一段话,却入骨三分,沁人肺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结尾虽然较为复杂,由多个自然段组成,却是整体相连,不能分割。 - Q2 z" L# ?$ x
结尾一定要托负全文,自然地“上承他事”,也就是说,往前看,文章已成定局,“木已成舟”;往后看,“无他事继其后”,已无回旋余地。撰写文章的结尾一定要用心。一是不能草率收兵,虎头蛇尾。二是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文章的结尾应该是情节的必然结局,当然就整篇文章而言,它的功夫不全在尾巴上;如果“头”和“身”不健全、不丰满,仅在尾巴上装饰也是无济于事的。明朝人谢榛对“开头”和“结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述要》P76,1984年9月红旗出版社出版)意思说,文章的开头要像放炮仗,使人耳目为之一震;结尾要像撞钟,使人觉得余音不绝于耳。这两句话,非常形象地指出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应该追求的效果:开头要响亮,引起读者的注意,结尾要幽远,引起读者的回味。谢榛从写诗中引出的这个原则,对于其它文体的写作也是适用的。但对余音的理解要依不同文体的具体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以情感人的记叙文来说,自然结尾要用形象、抒情、含蓄的手段,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日三唱有余音的效果。对于以理服人的论说文来说,其所谓“余音”则不能拘泥于最后一段或最后几个字上,而应该从全文结束后,从整体上给人的启发、教育去衡量,即从论文本身那种“好像万能的触角”一样的逻辑力量去考察,去思考。
. ?4 `3 N! {9 g2 ]1 ]6 ]6 Q$ D比如写调查报告,它的结尾就不一样。调查报告的结尾,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没有固定模式。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可有可无。从我收集的资料看,经验性的调查报告,很少专写一段结束语,多是借用主体部分最后一段作为全文的结束语。如:《落后乡村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党建研究》2001年第10期P38)的结尾就是这样的。但情况性和暴露性的调查报告,一般都要专写一段结尾。有的说明当事人、领导、党组织,对问题的重视程度,处理结果的意见。有的是为前后照应,以进一步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而专写一段。如:《苏南农村社区党建调查》(《党建研究》2005年第12期P44-45)的结尾就是这种情况。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苏南地区的实践表明,农村社区是农村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农村社区建设核心内容的社区党建,必须主动适应农村体制变化和加快城市进程的要求,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提高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一次来带动农村、城市、企业等各方面党的建设,从而形成融农村党建、企业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社区党建为一体的‘大党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