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上海财大教授张觉国学讲座:先秦诸子学说之我见

[复制链接]
老秘书 发表于 2011-8-18 07: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内容提要:作者通过比照先秦诸子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遭遇否定的际遇,提出了区分传统文化与旧文化的思想。先秦诸子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于构建中国社会新文化有着积极的现代意义。通过解读《论语》开篇,体悟何以读懂经典;赏析诸子思想,品味诸子学说意蕴。
 主报告人: 张觉(上海财大人文学院教授) 3 t" h! K. K; V5 h: l; `


  一、先秦诸子学说的现代意义
  (一)评论鲁迅《老调子已经唱完》,看诸子学说的现代意义
  谈及先秦诸子学说的现代意义,我马上就想到了鲁迅先生80多年以前《老调子已经唱完》的一个演讲。当时鲁迅是在香港讲,现在我是在复旦讲。我现在好像还在唱老调子。诸子文化算是老调子了,我们唱不完,唱了还可以唱。我认为这个老调子里边肯定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你想抛也是抛不掉的。传统文化里边有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太容易的是抛弃掉传统文化。
  鲁迅以审视旧社会百姓疾苦为视角,谈出自己对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在《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说中,鲁迅先生讲到: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份。 这就是说:保存旧文化,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苦下去,苦下去。虽是现在的阔人富翁,他们的子孙也不能逃。凡称赞中国旧文化的,多是住在租界或安稳地方的富人,因为他们有钱,没有受到国内战争的痛苦,所以发出这样的赞赏来。接着鲁迅讲到:那么,怎么好呢?我想,唯一的方法,首先是抛弃了老调子。旧文章,旧思想,都已经和现社会毫无关系了,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所坐的是牛车。现在我们还坐牛车么?从前尧舜的时候,吃东西用泥碗。现在我们所用的是甚么?所以,生在现今的时代,捧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了。
  我今天讲的先秦诸子学说,就是旧的文化里面的东西,旧的是不是都不好呢?事实上鲁迅所摈弃的传统文化是代表封建糟粕思想的那些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老调子还没唱完。我认为过去经典的东西是可以为现在所利用的。经典是经历了历史考验的事物。现今我们每天出版的书籍多得都来不及看,但是大家想想看五年以后还有什么文章能留下来,五十年以后还有什么文章能留下来,一百年以后还有什么书能够留下来。我们过去的经典经历两千多年了,到现在我们还在读,为什么?我想其中是有道理的。我觉得鲁迅在建设新文化方面也是做得很好,大家看看在《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中,鲁迅对传统的文化糟粕进行了犀利的批评。那么,今天我们在构建中国社会新文化中如何面对传统文化呢?
  去年我参加一个教育方面的国际研讨会,很有感触。其中有人特别是美国人在做中国调查之后说中国人不可怕。因为他们看到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要建设新楼就把旧楼全部拆掉,不像美国有新的还会有旧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事实上只不过是三十年的文化,因为三十年以前的许多都抛掉了。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没有文化传统,没什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传统不可随意地被抛弃。先秦诸子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构建中国社会新文化中有着积极的现代意义。
  (二)体味诸子“人性”观,看诸子学说的现代意义
  孔子、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儒家的人性论,其根基在于其仁义之道。孔子论人性,只限一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何以相近,习何以相远?孔子未予明言。因此我认为孔子对人性的看法是比较抽象的。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虽然都提出了很具体的的实践规范和原则,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与孔、孟思想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我觉得,孔孟主张“人性善”是给我们以鼓励;荀子主张“人性恶”是给我们以警告,我觉得是殊途同归。人性是好的,我们也要保持赤子之心,因此你要好好地学习,荀子说了你本性是恶的,那么就要好好学习改好自己。当然有的人说法家是继承荀子的思想,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法家的人性思想是“自立”,自立心是人之常情。人性“自立”无所谓好不好,问题是你要在法律的范围里面活动,在法的范围里谋取自己的利益。因此,我觉得法家是侧重研究政治的,而儒家按照孟子的说法你不用管他,他也很好,你越是受到社会习俗的影响就越麻烦。我觉得儒家的思想看上去很高尚,但是高尚的东西不一定是现实的东西。法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正视现实。
  今天我们看“诸子百家”可谓是异彩纷呈。我觉得,今天我们学习诸子学说就是要使得大家从一个角度了解我们世界的丰富色彩。如果我们不了解各种色彩,那么看到黄色,不知道这是黄色;看到黑色,也不知道是黑色。由此就会失去判断力,迷失方向。因此从教育大局来讲,我觉得我们应该加强经典教育,让大家了解、理解各种可能存在的思想,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

# O; d. U+ W* i$ K7 S+ B


  二、解读《论语》开篇,体悟何以读懂经典
  对于读书,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讲“破万卷”。“破”就是读到里面去,读出其中的人生味道。要使得经典古为今用,首先是要读懂经典,就是要吃透它究竟在讲什么。这里,我们通过解读《论语》开篇的三个经典语句,体悟何以读懂经典。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我们在向世界推广汉语的一个比较权威的刊物里面将“学而时习之”翻译成:学到了知识并且经常去复习。通读《论语》开篇的三句话,对照孔子一生的活动,参考《论语》其它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我觉得这样理解学习很有问题。孔子在《论语·雍也篇第六》讲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君子在一切学问上都可以做到博学,又能归纳到自己当前的实践上,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对于为人处世之道没有什么背离的了。可见,孔子所学是指博学于文。过去的“文”并不是文学之意,而是指文献。因此过去的“学”指的是学习古代的经典文献;过去把鸟儿反复地练习飞叫做“习”,引申到“学习”就是反复地读。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为追求仁者、君子之道,他在年轻时四处求学,足迹遍布鲁、周、卫、杞、宋诸国。他向师襄子、齐太师、郯子、苌弘、老子等名人拜师求教,并且还向太庙的管理人员等社会底层人学习。后来他还周游列国与名人切磋,游历名胜古迹以观风俗文化。孔子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天道酬勤,他的努力终于使自己成了“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的学者,其知识渊博的程度,令人赞叹不已。
  春秋时期,有关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可是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损坏等种种原因,经常不能完备地流传下来。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已经有很多古代的文化典籍破损散失、残缺不全了。出于学习的需要,孔子要弄懂这些文化遗产;同时孔子还出于教学的需要,必须把这些东西进行整理编排;再者,如果没有人努力保存这些文化遗产,它们就可能永远消失。孔子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遗产进行整理编纂,以便给后人学习,并作系统的研究。其中《易》和《春秋》是孔子晚年精心学习研究的成果。当时孔子读的书是用竹简编的,他编书用的绳子是牛皮做的。据史料记载,孔子五十岁后学《易经》的时候,竟然将《易经》竹简的绳子弄断三次之多。因此,《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应该是反复地阅读经典文献,整理古代典籍。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里说的“有朋自远方来”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朋友从远方来,或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朋和友是有区别的。“朋”指的是同学或同事;“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在史家关于孔子的生平记载中可以看到,孔子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孔子生平周游列国到处投奔,无所依靠。孔子有的是他的七十二名弟子,而其中唯有颜回是他的得意门生。大家如果去看《论语》里记载孔子弟子行为和态度的章节会发现,孔子学生很多,但大都说不上是志同道合。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将“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成“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抱怨”也是有问题的。从《论语》里面看,把“人不知”解释为“人家不了解自己”,这只是表面的意思。事实上,其中暗含着“我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我不抱怨,不也是个君子吗?!”的深刻含义。
  大家想想在《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中,孔子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我读读书,我就很高兴;有学生来,我就很高兴;我不做官,我也很高兴。我觉得不是。孔子如果觉得很高兴,应该这样表述:学而时习之,我很高兴;有朋自远方来,我很高兴;人不知而我不愠,我是个君子。大家深切体会一下孔子《论语》中的语气,那是一种心里不舒服,不愉快的语调。但就学习读书来讲,如果孔子觉得学习读书很快乐,他就不要周游列国,多读读书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跑到别的地方?孔子辛辛苦苦地跑到外面访问诸侯,可是诸侯不听他的。你说他能高兴吗?
  其实孔子周游列国是有政治抱负要实现的,就是要实现仁政,要使普天下的人生活好起来。因此孔子提倡爱,如果大家都献出一点爱,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很美好。因此,我们要读懂《论语》就要深刻领会孔子说话的背景。由此,《论语》开篇的三句话我们应该理解为:反复地阅读经典文献,整理古代典籍,虽然不能实现我的理想抱负,不是也很开心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虽然不如从政有效果,但是我可以把我的思想、我的学说传授出去,也不是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能在政治上立足生存,但是我也可以是君子。从道德修养上来讲,不也是很好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三句话也可以说总结了孔子一生的三大成就即:整理古代典籍;从事教育事业;提高自身修养。

0 J3 Q1 y$ g8 R" t2 V9 c9 d$ B


  三、赏析诸子思想,品味诸子学说意蕴
  (一)孔孟儒家思想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是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关于“仁”:“仁”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地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那么如何完成“仁”的目的呢?《论语·卫灵公》讲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
  古代商纣王为什么垮台呢?孟子说商纣王不是天子,他是个独夫儿。因为没有一个人支持他。此外,儒家还比较重视“名”,就是不要到死了以后人家还不知道你这个名,在孔子看来这就白活了。辛辛苦苦活了一辈子到这个世界上走了一回,好像没有走过一样,没有留下一点点足迹。在孔子看来这很可悲。
  关于“义利之辩”:《孟子》开篇讲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见孟子来了就问:“老先生,你大老远跑来,能给我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说:“大王,你为什么要说‘利’这个字呢?我是给你带了仁义来的”。但此后孟子并没有解释何为仁义,而是剖析了“利”。如果上上下下都争利,你想想就危险了。最大的利益是干什么?是当国君、当皇帝。如果国君提倡“利”,那么上上下下都争利,国家就危险了。因此,要讲“仁义”。这样大家彼此之间互相爱,臣民都爱君主,臣民就不会造反,国家就安定了。
  关于“孝”:孝字怎么写呢?上面一个老头,下面一个小孩,老头扶着小孩,或者上一代辅佐下一代,或者是下一代支撑上一代。孝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儒家伦理与道德思想的核心就是“孝道”。孔子说过孝对父母,孝对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孝经》里面曾经说过孝是什么?天经、地义和人的基本行为。在儒家的十三部经书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其中以《孝经》最有代表性。《孝经》把孝当作至德要道,将之提升到天地人的高度地位。整体而言,儒家认为行孝包含三个阶段:生则养,丧则哀,祭则敬。生则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上是说供给饮食,服劳奉养,不失其勤;冬温夏清,晨昏定省,不失其劳,香甜甘脆,唯其所欲;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精神上要做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和颜悦色,得其欢心,承顺无违,不失其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扬名显身,光荣父母,以孝移忠,以忠成孝。
  孟子有一句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不孝”,一是一味顺从父母之意,父母有错而不加以提醒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二是家境贫寒,父母年迈,身为人子却不谋官位不去赚钱以赡养父母;三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无人继承香火。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最为不孝。为什么不娶妻生子是最大的不孝,大家想想看前面两不孝,对于父母亲有关系。最后的不孝不但对不起你的父母亲,而且对不起列祖列宗。因为没有人供奉他们了。老祖宗都没有人祭奠了,他们这些后辈儿孙是孝吗?这是最大的不孝。因此我们要生孩子以传宗接代,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关于政治治理: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翻译过来,是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为次,国君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其中“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产,乃是养育人民,建立国家的物质基础,当然十分重要。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所以也可以说“社稷”就是国家。作为一个国家,当然要有制度,要有宪法。但制度也好、宪法也好,终究还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君为轻”,是说相对于民与社稷来说,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君的地位与权力是民赋予的,没有民就没有君,君怎么可以与民相提并论呢?社稷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可以既没有山川大地,又没有五谷物产,也没有宪法制度。一个国家死掉个把国君,仍然不失为一个国家;若是没有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国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论。
  可见,孟子的政治思想是民政思想。这种思想是“君本位”而不是“民本位”。他和我们现在的民主思想差得远了。他完全是为了要做天子,才做民为贵,而不是真正以民为贵。

/ y: f. w6 ~# D: M

 

/ G8 q* l! o+ h- |8 R+ b1 R7 q

9 D. g9 b; c* \" l. L. L

% Q1 c. o/ C8 t8 k8 w9 I' |9 t& ]5 b, w! Y. l, J- f# U% ?/ a: |' H

  (二)老庄道家哲学道家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1.老子的学说由老子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经》。《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纱;《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其主要思想就是:小国寡民,出世无为。我们一般人只是看“有”,看不到“无”。老子看到了“无”,我觉得这是老子高明之处。无为不是无动,不动是逆自然的。老子的无为是不强为,无为是放低自己,顺应自然而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通常我们认为刚强战胜柔弱。老子则比喻说,无论是草木也好、人也好活的时候很柔软,死了以后则很坚硬。你说是坚强得好,还是柔弱得好呢?这就是老子无为的策略。2.庄子的思想
  庄子三十三篇,以内篇居首,内七篇又以逍遥游居首。逍遥游此篇实为庄子思想之代表,同时也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最足以表现其态度和为人风格。在庄子逍遥游篇中的许多寓言故事,不直接以明确的文字阐述理由,而藉由外物故事来间接表达其寄托的深远意涵,这也是庄子为文的重要特色。下面,我们共享庄子几则意味深长的寓言。
  庄周梦蝶。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你这时问我,你怎么知道的?我在桥上知道的啊。
  大家看看,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乏幽默,我看庄子这个人就比较的幽默。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17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