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的出台,对龙岩来说,无疑是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在龙岩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提供支撑,关系到未来龙岩在海西布局和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围绕闽西发展大局,通过加大开发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盘活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但由于龙岩地处闽西老区,人才综合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比较优势不足,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市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情况的分析,探索进一步构筑人才高地,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的途径、办法,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到2010年底,我市各类人才总量22.4万人(含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作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6万人,占各类人才总量的56.3%,从企事业单位分布看,事业单位4.62万人,占36.67%;企业7.98万人,占63.33%。从职称结构看,高级0.71万人,占5.63%;中级3.5万人,占27.5%;初级或未聘职称8.39万人,占66.87%。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1008人,占0.45%;大学本科4.96万人,占22.14%;大学专科6.25万人,占27.92%;中专、高中以下11.09万人,占49.49%。全市现有正高级人才29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8名,入选第三层次“百千万人才工程”12人。
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体情况与2006年底比,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才质量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底,我市各类人才总量22.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6万人,比2006年底的10.1万人增加了2.5万人。人才的素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学历、高职称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所占比例,从2006年底的47.95%提高到2010年底的50.51%。从职称结构看,高级人才从5440人增加至7100人;全市高、中、初专业技术人才之比为1:4.88:11.88,比2006年底的1:5.4:13.8。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有所提升,从2006年底的6.2万人增加到7.98万人,
(二)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创新。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近年来,共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0多项,引进外国专家智力20多人次,落实引智经费70多万元;专场举办重点产业引智引才项目推介会,共推出288个专家项目,促进项目成果与我市重点产业有效对接;开展“走访百家企业、联系百名专家”活动,深入我市100多家重点企业和100多名各行业专家代表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和专家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服务;编印《企业人事人才工作服务指南》,将近年来我省、市出台的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政策以及有关人事人才工作办理程序,整理汇编成册,免费发放给相关企业;建立农村乡土人才职称评审机制,把在我市农村中从事各种专业的农民技术人员纳入评审范围,评审土楼民间艺人李福渊、阮宏昌、武平县十方镇农民朱义林、永定土楼振成楼楼主林日耕为专业技术中级职称;实施人才市场“四个一工程”项目。该项目被列入龙岩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市级人才市场已成为目前闽粤赣边界地区最大的人才市场,仅2010年就举办大型招聘会和公益性招聘会21场,共计参加招聘会用人单位数累计1579家,提供岗位数28995个,进场求职人数累计约5.5万人次。加强网上人才市场建设,龙岩市人才网的点击率共计1080万人次,日均点击量约34845个页面。
(三)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认真贯彻2005、2011年市委1号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人才保障、人才激励、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吸引、凝聚优秀人才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制定《全市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对依据《指导目录》引进的人才,连续5年给予每人每月800元的生活津贴。共吸引了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86名、硕士462名和博士35名到我市工作;出台《龙岩市关于引进人才和规模工业企业在岗毕业生生活津贴、补贴发放的办法》,对按《指导目录》引进且在岗的人才和对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且在岗的本科以上毕业生,由同级政府按每人每年300元标准连续发给3年生活补贴。2010年审批确认符合条件的市属规模工业企业在岗毕业生535人,发放生活补贴共146.55万元;认真贯彻《龙岩市企业人才住房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建设大学毕业生和企业高级人才保障性住房,划出专门地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第一期计划建设96套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不拘一格选人才,制定出台《龙岩市破格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规定》,规定有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身份、职称、外语等条件的限制予以破格晋升。制定《龙岩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暂行规定》,完善了专业技术人员员聘任办法;出台倾斜政策,对列入我省“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的人才、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和到边远山区艰苦行业就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采取通过考核的方式进入;奖励有突出贡献人才,从2005年起,每届评选市级劳动模范,都划出2个专项名额给高级人才参评,至2009年已推荐6名高级人才评选为市级劳模。特别是由我局推荐的龙净外籍博士潘仁湖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对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的科技人才,也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每3年评选一次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一次性给予20万元重奖。对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的科技人才,也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出台55岁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医药费自费部分可再报销90%、企业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最低生活费补足900元的优惠政策。
(四)人才集聚能力显著提高。人才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贡献逐渐增大,博士后工作站从2006年的1家增加到7家。引进人才从2006年底的几十人增加至200多人。高级人才参与我市重大经济、科技课题的攻关,成为各行业、各学科的技术(学术)带头人,在各部门、各单位中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我市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7项、三等奖24项,共183人次。认真贯彻实施省、市政府印发的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海西创业英才培养等三个政策性文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的数量达35家,龙净环保、福龙马等2家企业入围海西产业人才高地,6位同志入选海西创业英才。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培养、使用、引进和发挥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有些专业人才已显过剩,而工程机械等急需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仍然紧缺。二是专业人才在事业单位相对集中,企业等基层一线人才缺乏,而且大部分也集中在龙烟、龙净、紫金、龙工等少数较大企业中,中小企业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城区人才数量较多,农村地区人才紧缺。三是高学历人才不足,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45%,本科学历的人才也仅占22.14%。四是高层次人才缺乏,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5.63%。现有的296人正高级人才中,卫生系统198人、教育系统38人,其它行业60人,其中重点产业中教授级高工仅9人。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仅38名,且已退休多人。
(二)大学毕业生回岩就业人数偏少。我市高中教育发展较快,每年均向全国各高校输送10000多名大学生。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市吸附人才的能力相对较弱,多数本龙岩籍毕业生趋向在沿海和发达城市就业。虽然近年来由于我市采取了不少吸引和激励措施,回岩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但还不足25%,尤其是高学历、紧缺急需专业毕业生回岩就业的更少,远不能够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近年来医学本科以上毕业生非常少,并往往只愿意到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或新罗区人民医院,不愿意回到其它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而且已回岩就业的卫生、工程、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还出现再流出市外的现象。
(三)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水平和层次不高。除龙净、龙工、紫金等实力较强的企业外,因受企业规模、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限制,大部分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只是一般的“生产程序”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仍停留在“技术工人”阶段,对较高层次的自主研发、创新创造等还无能为力,难以形成具有开发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而且企业多数人员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知识老化,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
(四)人才工作机制有待完善。近年来,我市人才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用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奖励人才的投入远远不够。人才工作涉及的职能部门众多,如何协调解决跨行业、跨部门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才配套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的人才还没有用好用活,有些引进来的人才留不住,人才聚集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农村人才零散分布在各村,而乡镇一级没有设置对农村人才进行管理和服务的站所,农村人才队伍的管理主体缺失,在农村人才的评定标准、管理办法、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尚未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人才优先发展新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给予人才发展更加突出的定位,并有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和一系列的工作措施作支撑。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同时建立科学的人才统计指标,将人才资源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二)积极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把深入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努力克服人才工作中的机制、体制性障碍。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性机制,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新环境,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把以用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各个环节,努力使人才学有所用、各得其所,用当其时,各展所长。
(三)建立人才服务发展新机制。依靠人才开发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人才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通过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建设,创造条件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提供平台。认真贯彻实施省、市政府印发的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海西创业英才培养等三个政策性文件,依托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中具有产学研优势的国家级、省级各类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着力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推进闽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
(四)发挥人才重大工程对人才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人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就缺乏抓手。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实际,围绕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批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人才工程的实施,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使人才竞争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五)打造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台湾学生到闽西就业创业,做好台生来岩就业指导、职业培训、求职信息、岗位推荐和人事代理服务。积极为台资企业推荐和引进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为台资企业提供便捷、优质的人才服务和人才保障。积极为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服务,把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专业技术人才列入评审职称的范畴,探索开展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开展“农引推”引智项目服务。
(六)充分发挥市内外相关人才的作用。主要是要发挥市外、省外闽西籍院士、教授等高级人才的领军作用;省、市拔尖人才的攻艰克难带头引领作用;发挥市政府专家顾问、市科技智囊团的决策咨询作用;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余热作用;发挥市人才协会、专家联谊会、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各种协会的纽带作用。
(七)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创新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积极拓宽渠道,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开发、奖励。明确主体地位,鼓励各用人单位加大人才开发的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并依法享受相应权益。
课题指导:陈亚人
课题组成员:廖海年、潘柏平、叶 新
执 笔:廖海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