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国务院近期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福建省委、省政府近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扶持,这些都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永定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拓展优势,突出特色,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1.6亿元,比增1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12.4亿元,比增41.2%;城乡固定资产投资51.3亿元,比增46.2%;地方财政收入7.2亿元,增长25.8%。2011年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18亿元,比增15%;1—5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45.61亿元,比增27.4%;地方财政收入4.17亿元,比增43.82%。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一、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支撑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的竞争力决定着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在激烈竞争中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永定县充分发挥区位、人文、产业基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壮大新型工业和旅游产业两大支撑,全力打造海西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县。
突出新型工业。作为资源型县份,如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永定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扭转长期以来资源型经济占主导的格局。一方面,重抓非资源型产业的突围聚集。壮大先进制造业,提高非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永定县与龙岩经济开发区合作建立了高新园区,作为承接高新技术项目为主体,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运输机械和环保机械产业的工业发展平台。已成功引进了一汽凯鲍、龙工配件园、新龙马年产15万辆汽车扩建等项目,总投资86亿元。项目达产后,产值将超过300亿元。永定工业园按照“整理整合、扶优做强”的思路,盛丰机械作为香港上市公司畅丰车桥的全资子公司,2010年产值达14.48亿元,成为永定目前最大的企业,带动园区产值实现32.9亿元,连续三年实现翻番。在县域南部,依托原城郊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占地面积为15.4平方公里的永定工业园南部园区,对接建设以电子光电、高科技及新型环保材料为主体的低碳、数字化工业园。目前南部园区已正式开园,并入驻了首家企业腾安网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永定产业郑重转身,发展全面提速。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1.2%。其中,非资源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21亿元,增长61.8%,增幅比资源型企业高出33.4个百分点,比全县规模工业平均增长水平高20.6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8.4%,比上年同期提高9.7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产业产值已超过建材、电力产业,电子光电产业产值也已跃居第四位。长期以来煤炭、建材、电力传统三大产业占主导的格局已被打破。按目前的发展态势,到“十二五”末,非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将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值55%以上,“十三五”末比重达75%以上。另一方面,重抓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升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层次。在大力实施煤矿质量安全标准化改造的同时,建立了福建首家能源电子交易平台——福建兴业能源交易中心,并与上海考尔公司成功合作,在厦门建立区域性煤炭电子交易市场——上海考尔煤炭电子交易市场福建分市场。依托福建煤炭市场电子交易平台模式创新所带来的强大动力,开创了海西煤炭区域经济发展先河。福建兴业能源交易有限公司2010年单边交易量838万吨,总交易额为52.58亿元;今年1—5月,单边交易量330.4万吨,总交易额为20.1亿元,成为福建煤炭交易的重要平台。成立了福建省首家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效提高了我县煤炭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确立了煤炭产业在福建的龙头地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机结合,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集约发展水泥产业,一手抓好小水泥关闭,一手抓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成功引进了大型央企华润水泥日产4500吨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在此基础上,签约了2×5000t/r水泥生产项目合同和海西建材交易中心投资协议,着力打造海西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壮大旅游产业。永定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永定客家土楼被胡总书记称赞为“中华文化瑰宝,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生态、红色旅游资源,为发挥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永定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来培育。突出“两手抓”:一手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建省优秀旅游县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建设项目之多、财政与社会投入之大为历史之最。东部客家土楼组团,投资4.5亿元,开工建设了4条环土楼景区旅游公路,使多个土楼景区连成一线;投资2亿元,抓好洪坑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环境整治;投资5000多万元,开工建设了高头游客服务中心;投资5000万元的初溪游客服务中心也将于年内基本建成。同时,还开工建设了田河客家土楼国际大酒店、客家美食城等项目,高头四星级客家特色酒店也将在近期内开工建设。县城旅游综合板块,开工建设了总投资8亿元、首期投资3.5亿元,包含4A景区和五星级酒店的天子温泉度假村,投资4亿元的海峡客家文化城,投资1.8亿元的世纪华泰大酒店,投资3.6亿元的美食休闲中心和投资3.3亿元的南山五星级大酒店。龙湖旅游开发,目前已经与国内知名的旅游战略投资者达成了整体开发的共识,年内将全面启动龙湖休闲度假区建设。一手抓客家土楼文化的挖掘,以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我们组织本土人士创作、编导、排演了大型原生态歌舞集《土楼神韵》,作为福建首次、全国首家地级以下文艺团体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并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巡回演出,弘扬客家文化、宣传客家土楼;积极参与了大型革命历史片《红色摇篮》和反映汉民族三次大迁徙的迁徙三部曲《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的《下南洋》等电视连续剧的拍摄,提高了客家土楼旅游的知名度。同时,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增加了客家艺人表演等节目。2010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288万人次,比增50.9%;全县旅游总收入18.23亿元,比增50.9%;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提高到16.3%。今年1—5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3.8万人次,比增34%。在年初举行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我县获“优秀旅游县”、“旅游项目工作先进单位”、“重点旅游项目优胜奖”等四项殊荣。
二、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
城乡一体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永定县坚持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的道路,为统筹城乡发展搭建平台。
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根据区域条件和历史形成的三个片区的实际,永定县科学定位,合理布局资源和项目,加快形成“三足鼎立、一体发展”的城镇格局。北部高坎抚片区,是永定的重要矿区,工业基础较好,且毗邻龙岩中心城市,永定县结合高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高新园区、永定工业园建设,按照“宜居综合体、功能综合体、产业综合体”的定位,把高坎抚片区作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龙岩工贸新城来打造,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体的新增长区域。目前在高新园区、永定工业园落户了一汽凯鲍、龙工配件园、新龙马汽车、金叶复烤、华润水泥、盛丰机械、德泓光电等一批大项目。东部金丰片区,依托独特的土楼、生态旅游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做大旅游六要素,形成以旅游经济为主体的新增长区域。把握湖坑、下洋市级中心镇建设试点的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富有客家文化和侨乡文化特色的旅游明星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西南城关片区,以县域中心城市为中心,按照“以业兴城”的理念,规划建设南部园区,同时把县城作为全县旅游总集散中心来打造,在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提升的同时,规划建设旅游综合体,引进了箭滩天子温泉度假村等一批旅游设施项目,着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式旅游宜居城市,带动全县特别是西溪、金砂、仙师、峰市等周边乡镇发展,形成以轻工业和旅游商贸业为主体的新增长区域。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开工建设了“双永”高速、湖城高速建设和龙岩中心城市到坎市新罗的快速通道,并用3—5年时间逐步实施县道改造,使县道均达三级以上公路标准。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把三个特色鲜明的新增长区域连成一体,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强化“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运作方式,着重从解决群众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基础设施入手,加强村容村貌的整治,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农村建设规模化”要求,每年安排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重点抓好示范村连片50户以上拆旧建新工作,同时选择坎市新罗、湖坑南江、金砂五坑等作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将新村建设与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进行紧密结合,依托高新农业技术开发规划建设湖雷镇南湖生态农业观光园、坎市镇青溪村翰林旅游休闲生态园、陈东乡高丰村台湾农业产业旅游开发区以及峰市镇河头村山水园林式生态休闲渔业旅游度假区等,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品牌。
三、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
对外开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永定县坚持合作促开放,跳出县域视野借助外力谋求发展,广泛吸纳县外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发挥优势,着力提升永台交流合作水平。以创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的目标,以客家土楼、祖地文化、客家风情、血缘宗亲关系为主题,把握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在对台交流合作上积极拓展并取得新的成效。2010年5月份,永定县经贸文化参访团赴台,马英九、吴伯雄等台湾政要以不同形式欢迎代表团到访,先后与台湾三个乡镇、七所学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与五福、雄峰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与东森电视台、台湾客家电视台和台湾《旅游周刊》、《中华摄影杂志》等平面媒体在客家土楼宣传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台湾立荣航空公司在宣传和推介客家土楼方面达成了共识。在第二届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期间,与台湾大学合作成立了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创办了德泓台商光电产业园,引进了台湾艺术灯扇等项目。在龙潭等地引进了台湾越光米种植的基础上,开工建设了总投资5.5亿元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旨在打造“现代农业的示范点、客家文化的展示园、休闲度假的旅游区、永台交流合作的大平台”。项目建成后,将引入200户以上台湾籍农民入园置业、创业。
坚持开放合作,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充分利用“6·18”、“9·8”、“11·8”等招商平台,注重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在大力开展“血缘招商”、“亲缘招商”、“人缘招商”、“节会招商”的同时,充分发挥永定侨乡优势,强化与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特别是做好新生代的沟通联系,引导他们更多地从投资公益向投资兴业转变。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围绕产业链“缺项”,瞄准央属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通过组织党政企组团互访、企业家就会、座谈会等形式,举行一系列经贸活动,招商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签约了一批非资源型大项目,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7044万美元,增长28.1%。
四、壮大县域经济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归宿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做好县域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壮大县域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县域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省、市、县确定的各项民生工作都要在县域最终落实。永定县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民生优先,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百姓生活更有尊严。积极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在全省第一个出台了教育强县发展规划,率先在全省实行职业学校免费教育政策,职业教育持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被评为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教育督导考核和督导评估连续四年获省市政府教育工作指导评估优秀等级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县医院、坎市医院分别通过“二级甲等”、“二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验收。县福利中心、县医院综合大楼和一批乡镇卫生院、敬老院项目顺利推进。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从2010年4月1日开始,全县12万多50岁以上农民可享受2年一次的免费或优惠健康体检,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积极建设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乡镇文化站以及农家书屋等,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绿色照明工程示范县”创建工作,免费为全县城乡居民发放节能灯,这一做法被《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刊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生活无后顾之忧。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与全市同步实施了城镇医疗保险;县财统一出资117万元为农民免费办理“大病保险”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有效避免了“因病、因灾返贫”现象的发生;创新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模式,实行集中供养与亲戚领养、邻居代养和社会帮养相结合,这一模式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先进推荐在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上表彰;及时足额发放了城乡低保金,全县2266位“五保”对象已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切实解决了“五保”对象的吃、穿、住、医、葬等实际困难,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肯定,2010年12月被授予“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全市率先实施村(居)民代表评审低保对象制度,城乡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并被确立为全国低保工作先进示范县;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出一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提高困难群体住房保障水平。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让百姓生活更有安全感。着力解决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安危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信访排查调处机制、重点人群管控机制、社会管理队伍建设机制、社会教育服务机制等,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通过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县实现了无发生暴力事件、无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无发生到省进京集体访、无发生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无发生“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破坏捣乱活动的“五无”目标,被中央综治委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作者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