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h2 |$ m0 d" l% w; s5 J 内容提要:微博是一块个人通往世界的平台,通过简短而内容充实的文字等表达个人的境遇、情感、兴趣、见闻、思想、态度等等。个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充分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增见广闻、丰富阅历。报告从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开始介绍,为读者解析了微博出现及其特性。 肖永亮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了微时代,就在这几天,奥巴马公布了一个网络空间全球计划,这个计划表面上是说与其他的国家共同协作打击网络犯罪,让互联网更安全,确保网民在网上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但是,实际上,这一计划是由于美国在最近的几起事件中,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而认识到现在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种信息的传递,它对一个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贯以来,美国不论在哪个方面,它都想要成为领导力量。白宫以迄今为止最强硬的措词明确表示,如果受到威胁到国家安全的网络攻击,美国将使用军事实力进行回击。由此可见,美国已将网络战和信息战开始和军事、政治联系在一起。
l) D5 I6 C7 p3 k" L. @; I 微博的传播影响力 我们先看一则有关微博传播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英国最近搞了一场王室婚礼,全球有几亿人观看了这场盛典,但能达到如此空前的传播规模,仅靠传统的媒体进行报道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反,依靠许许多多的普通市民通过微博来进行全程报道,实现了空前的传播规模,很多消息无所谓官方还是非官方,因为没等到官方消息出来,这个消息就已经被某一个普通人捕捉到率先发布出来了。 目前在国内,新浪微博是走在前端的微博产品。通过观察这个网站的构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微博网站的基本结构,它首先对事件有一个简单的描述,然后是一些知识性的介绍,接着网站提供的是大家随时随地对事件的评论、看法以及补充。微博网站不光是有文字、图片,而且还有视频,是一种全媒体的发布。往往有一些消息除了通过主流的媒体、电视、广播以外,推广的最快的就是互联网的微博和博客。 新闻记者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随时随地地对事件进行报道,但是由于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展和手机用户的不断壮大,拿着手机拍一张照片,然后写一点简短的文字内容,就能把一些局部的、各种角度的信息进行全程报道。如何评价一个事件的关注度有多大?就看它有多少个关注者或者是粉丝,以及有多少人在这点信息上写微博。 公众人物在这个时代是没有隐私的。个人的不足之处以及一些不齿的事情都可能会被微博所曝光和放大。比如唐骏“学位门”事件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事件始于方舟子连续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21条记录,把矛头指向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唐骏的事情在方舟子采取行动之前,没有一家主流媒体进行过报道或是曝光,方舟子依靠个人微博,不断地进行曝光,引来了很多网友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参与对事件的评论,而且参与事件的取证工作,最后将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再比如救助流浪狗事件,今年4月15日,一辆载有520只待宰狗的卡车,在高速公路上被动物保护志愿者拦下,此事经微博和志愿者组织迅速传播,大量动物保护志愿者和组织赶往现场,之后,全国的爱狗人士共募集了300万资金,还组织领养。这一事件共吸引了5789931人的关注,可见微博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微博里头的内容千奇百怪,有些人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会编造一些东西进来,有些可能是新故事或是创意,但有些需要我们对此加以判断,因为它是非官方的信息,难辨真伪。 现如今,在一些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也在利用网络信息来协助侦查。比如李刚事件,就该事件本身而言,事件同其引来的关注度并不相称,但正是依靠网络微博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引发了网民对其进行人肉搜索,了解李刚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点一点列得详详细细,爸爸是干嘛的,妈妈是干什么的,亲戚是干什么的,一个一个人来搜。有谁看见他了就拍下来传网上,以后这人走到哪里,总有人把他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人的档案存在网络上。 微博上还有一些是关于国民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比如说有关CPI物价指数的话题,这些专门的话题都会有系统的追踪和相关的专业解释,还会开设微访谈,即专门的微博访谈节目,对经济数据进行微解读。这使很多人不仅能够了解到经济增长了多少,还能及时获得经济形势的解读。 一些厂家也看到了微博的影响力,开始借助微博进行产品发布,起到迅速推广的效果。现在网上有很多推手、“水军”,他们就是一些公司雇来专门写微博的人,通过热捧自家商品或是贬低对手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比如说Iphone、Ipad,苹果的很多产品是很时尚的,它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推广,透过粉丝们的经验交流进行网络营销。 所以说,微时代已经真正到来,信息传播成为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掌握了信息就是掌握了主动权。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大众传播慢慢的被分众传播所取代,媒体必须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量身定做网民感兴趣的内容。
' J6 H2 s$ o3 Y k# t 微博的出现及其特性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微时代到来的技术基础。我本人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记得1987年到美国去留学的时候,整个图书馆也只有两台苹果单片机,但是没过两年IBM出来了。读博士的时候,我选择的是计算机应用,当时计算机专业还不是很热门,但是到我毕业的时候,由于美国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发展,这个专业马上成为全美最容易找工作的十个工作之一。在攻读博士后期间,我感觉到计算机应用领域特别广。1995年学成归国,当时中国的高速公路大多只是机场高速这一段,更不用说有什么互联网了。网络连接也大多只是两条T1线,很窄的带宽,而当时美国已经完成了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我和几位旅美的博士联合向有关部门提议要搭建中国的国家骨干网,国家也很重视,就公开招标国家骨干网的项目,当时美国的很多大公司像AT&T、IBM都来竞标这个项目,但是最后还是由我们四个旅美博士承接了,原因是我们在美国求学期间,用业余时间开发出了中文计算平台,要知道在1995年的互联网上还没有中文平台,也正因为这个优势,我们得以中标建设Chinanet。我们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三十几个省市的连接,此后逐渐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硬件设施搭建起来了以后,网络内容的建设就成了下一阶段的重点。从2000年前后的WEB1.0到2005年前后发展到了WEB2.0,现在已经到了3.0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上网关注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门户网站还是在转换传统媒体传播的东西,无非是一些新闻、书籍、视频和音频内容。而如今,门户网站越来越重视内容。互联网逐渐取代了很多的传统媒体的东西,包括很多的传统报业、电影业巨头都倒闭了,但是互联网的各种新的形态却在风起云涌。 在2005年前后,互动还是主要以博客为主,但是写博客毕竟还需要博主写一大段文章,能够发博文和管理博文的人,毕竟还是那些具有一定素质修养的人,普通人很难在博客中出彩,引起网友的关注。而进入2010年WEB3.0时代,微博的加入改变了这一情况。一些以往没什么时间用在网络上的人都现身了,特别是明星扎堆开微博,更是引来了大批粉丝的关注。 微博在国外被称为twitter,他的原始设计师是个大学生,最初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怎么把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云”相互交织传递,突破即时通讯的限制,进而就研发出了微博。微博里有很多“@”符号,“@”作用是指向性的将信息传递给特定人,所以在国内就很形象把它叫做“围脖”。 微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微博有一个奇怪的规律,就是规定每次输入只能是140个字符,只能附一张照片。国内有很多微博还不让用户贴视频,因为视频是要受到监管的。这样的规定符合现代社会一切都追求快速、高效的要求,人们不愿意去读长篇累牍的大块文章,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一眼扫过去就把信息读完。 第二,微博拥有多样的用户群。微博的出现改变了青年人的社交方式,调研报告显示有94.3%的青年表示微博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是真真切切发生的变化,现在的网友吃穿住行都可以使用微博。使用微博的人有以下几类: 一、自我表达型。这些人表现欲非常强,不管有没有人听,总想说点什么,又不能抓一个身边的人来整天唠唠叨叨,微博就很好解决了这个矛盾,它可以通过微博做到很好的自我表达。 二、社交活跃型。这种类型的人就是想交很多很多的朋友,通过博友的相互沟通,社交的圈子一下子就扩大了。 三、意见领袖型。这些人觉得自己知识很丰富,掌握了很多真理,喜欢跟别人辩论,在微博上跟人家讨论、参与、支高招,属于自我表达的一种变化。 四、潜水型。这些人就注册一个账号潜伏在那儿,老是在听别人说什么。实际上,虽然他并不参与到讨论中,但他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左右自己的观点。 五、雇佣关系型。这群人是受雇的水军,按条计费,主要是被雇来炒作某某产品或是诋毁对手。 第三,微媒体的4A元素。所谓4A是指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one(任何人)、Anything(任何事)。4A充分体现了微博的开放性。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可以上微博,无拘无束,写什么的都有。微博作为一种字媒体,具有五大传播特征,即自发传播、平民化、圈群化、个性化、随性化。自发传播是指微博是朋友间互相推荐、转发;平民化就是它还是以普通的用户为主;圈群化是用户的好友都是自己的交际圈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者,所以相互间有共同的语言;个性化主要是个人表达为主;随性化是不受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 第四,微博的影响力惊人。通过将拥有不同数量粉丝的微博同传统媒体比较,能够非常直观地认识到微博的广泛影响。假如粉丝超过一百个,其影响力相当于一本内部刊物;假如粉丝超过一千个,其影响力相当于一个布告栏;假如粉丝超过一万个,其影响力相当于一本杂志;假如粉丝超过十万个,其影响力相当于一份都市报;假如粉丝超过了一百万,其影响力相当于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假如粉丝超过一千万个,其影响力相当于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假如粉丝超过一亿,那就恭喜你了,你的影响力相当于CCTV,目前在国内,还确实存在这超亿粉丝的微博。 第五,对传播方式的突破。微博的力量之所以强大,还体现在“@”作用上。用“@”这样简单的形式使无数的信息结点组成了网络,形成了社区。“@+用户名”就可以同其他用户建立连接,这种简单的技术也叫协议。如果没有了这一设计,微博就跟过去的博客没什么区别了,仅仅是一座信息孤岛。信息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从线性到网状的变化,如今,微博的这种协议设计则从网状传播发展为裂变式传播。最初的传播方式多是一对一的,发展到广播和电视时代后,出现了一对多的形式,互联网的出现,使传播方式发展到多对多,而微博的诞生则让信息成几何级的速度裂变传播,实现了从个体到小众、到分众,再到大众的变化。 第六,让话语权回到普通人手中。微博的传播主体是多元化和平民化的,它改变了过去话语权归官方的局面,回归到了平民手中,而且网络上还有很多意见领袖。所谓意见领袖就是经常在网络上发表见解和意见的活跃分子,这些意见领袖往往是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和明星,他们往往起到一种舆论导向的作用。随着微博的普及,意见领袖也从社会精英向草根发展的趋势,网民更多地依靠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视发言人的身份,精英和大众的区别就被模糊了,相当于将莎士比亚和平民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第七,增进了利益群体的对话。不仅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会产生利益冲突,在国家内部我们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微博有利于不同群体之间互相交流,增进对话。 总之,微博之所以有力量,主要是因为它的简便、快捷。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应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微时代也是验证了这样一句话。
" y* K# o& ~0 l. i 微博的传播路径与传播效果 微博有其特有的传播路径,我们称之为粉丝路径。当甲发布信息后,他的粉丝立刻就接到了这个信息,当甲的粉丝乙觉得这个信息好玩、管用,就会马上转发出去,这样乙的粉丝就接到了这个信息,由此裂变式向外传播,从一环然后传到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一直传下去,这就有点像《道德经》里面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微博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它的公开实际上也为监控提供了条件,像QQ这类的即时通信是封闭的,不太容易监控,它无非就是我和我的朋友之间的聊天,内容不被其他人看到,但微博是公开的,每一条都挂在网上,不是粉丝,不是关注者也能看到。微博自身有一种控制的方式,微博的应用中有一个举报键,比如说哪一条信息发布了以后,可以按一下举报键,如果是虚假的,微博就自动把这个去掉,就使得它不能再大量地散发出去。而某一账户被多次举报后,就会取消该账号,所以虚假信息一般设置为不允许转发状态。这一控制方式可由本人控制,也可以由系统来完成。 微博的传播范围广,有一个学报的主编想测试一下微博的传播范围到底有多广,就在5月29日9点27分发了一个微博,13个小时以后转发数突破了一万条,除了西藏以外,全国所有的省份都到达了,甚至都发布到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十多个国家。 微博的互动效果非常好,像微访谈可以现场回答网友提问,可以进行直接对话。针对这一效果,一些媒体纷纷开办微博,向读者征集新点子,比如封面设计,很多读者会通过微博提供一些创意和设计。 微博还引起了去中心效应。过去,在新闻播出中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首先是找到台长,台长直接就找到频道,然后一查就知道了,现在,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已经不再有传统的传播中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监控难度。 除了几大门户网站的微博,还有其他一些有特色的微博网站,比如切客,一登上切客,就能把你此时此刻的位置上传到网站,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用户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的,还有Follow5,它是专门集成各个网站的微博,只要用户在这里写一篇微博,就能同时发布到事先已经绑定好的各个网站的微博上,便于用户时刻管理自己拥有的不同网站的微博,免去了要一条一条发布的麻烦。 上面我们谈到了很多微博正面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其负面的影响。比如由于微博的公开性,像政府官员等有话语权的人就不能随便在上面说话,因为这些人的话可能就代表了长官意志,这些信息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不像普通人说点鸡毛蒜皮的琐事,无伤大雅,而官员在微博上说了什么,大家就会把这个作为一个依据,有时候可能覆水难收。 发挥微博的正面作用,有效防范负面影响,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微时代的传播特性,要从民生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还要做好监控,防止造谣生事的可能性。将来国家也会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这个规范不光是对自由的保护,也是对言论的真实性、对网络的安全采取的有效应对。 总而言之,我们要意识到微博不光是一个时尚的上网方式,同时也影响我们的工作、执政等很多的方面,在这样一个全民参与信息传播的新时代,我们要去适应它,充分了解它,然后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和克服一些紧急情况带来的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