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一、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二、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
三、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
1 |
节能环保产业
实施节能环保重大示范工程,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 |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建设新一代移动通讯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广播电视网,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网络产品产业化专项,建设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基地。 |
3 |
生物产业
建设医药、重要动植物、工业微生物菌种等基因资源信息库,建设生物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育种研发、试验、检测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物制造应用示范平台。 |
4 |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建设新型国产干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产业化平台,建设导航、遥感、通信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框架,发展智能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高速列车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 |
5 |
新能源产业
建设新一代核电装备、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高效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新组件、生物质能转换利用技术和质能电网装备等产业基地,实施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 |
6 |
新材料产业
推进航空航天、能源资源、交通运输、重大装备等领域急需的碳纤维、半导体材料、高温合金材料、超导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纳米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
7 |
新能源汽车产业
开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研发及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工程,推进产业化应用。 |
(来源:中国政府网)
工信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着力点
2011年3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于北京举办的“2011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透露,今后5年工信部将围绕编制专项规划、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完善产业链条、完善技术标准和行业准入、推动市场化应用、引导地方规划等六大方面,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去年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我国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工信部将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组织编制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工信部将重点编制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物联网、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工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以及推动相关规划落实的具体方案。苏波透露,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上报国务院,不日将批复公布。
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结合工信部目前正在抓的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促进重大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依靠技术改造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工信部将围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D-LTE、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装备、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大飞机及配套等重点产业链条,组织实施产业链升级改造工程,突破瓶颈制约,健全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加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行业准入管理。工信部将加强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标准总体构架的研究和重要标准的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和产品的融入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协调和配合,形成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推动实施重点产业市场应用工程。工信部将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三网融合、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积极培育市场,加快重点领域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应用。
加强对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的引导。工信部将指导各地依托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来源:人民网)
七大产业突破路径
节能环保: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例如,在高效节能领域,要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工业节能新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发和全面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绿色电器、照明器具、建材等新产品;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和节能交通;积极开发推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促进能源的梯级利用和高效利用;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发展。在先进环保领域,要以水资源保护和有机废水处理、大气质量改善、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的迫切需要为重点,强化适用新技术集成应用,推动高性能、低成本的污水、烟气、固体废物防治成套技术和装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与产业化;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生物环保技术与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其相关新材料与药剂的创新发展,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促进污染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在循环经济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要大力发展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物质流分析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工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农林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跨行业跨企业循环利用联合体建设,促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大力发展“城市矿山”资源。
信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集成应用将会更加深刻影响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模式。在这些正在发展和演变的新兴信息技术的集成开发和应用领域,我们还有机会突破跨国公司对中国信息产业的路径锁定,取得重大进展,增强发展能力。这些领域包括,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生物产业:其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生物医药、生物医学、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四大方面。具体包括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将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高端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新能源产业:重点是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尽管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将会对核电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但新一代核能技术的开发仍是一个重要方向。
新材料产业: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来源: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中国经济导报)
天津市: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年打造20个企业集群
到2015年,聚集形成创新药物、半导体照明、绿色电池、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等20个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企业总数达到1.65万家,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55%,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便是天津市科技小巨人计划实施五年后可展望的美好前景。
为了这一目标,未来五年,本市将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作用,增强专业技术服务能力,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使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显,聚合能力不断增强,形成有天津产业特色的科技企业集群。
天津将加快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材料、新能源、民用航空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地对聚集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载体服务功能,逐渐形成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用新材料、绿色电池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同时,还将发挥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航空配套产品和服务、风力发电配套设备、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材料和产品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重点建设和完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中国科学院天津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学院、国家海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增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培育形成生物制药、工业生物、海洋科技、创意产业、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此外,滨海新区的聚集资源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在滨海新区不断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下,将聚集更多的国家级研究院所,带动形成新能源汽车、工程设计、成套装备等一批企业集群;并建设滨海新区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吸引国家高技术成果在滨海新区实现转化,带动形成下一代移动通信、超高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等高技术企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源:天津市信息中心)
安徽省: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
日前,安徽省委、省政府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0年省政府一次性安排25亿元专项资金,今年起到2015年,省政府每年还将拿出5亿元,用于各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除了财税政策之外,还从金融政策、市场政策、开放政策提出支持意见。
安徽省科教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培育与引进,已经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公共安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产值达2817亿元,增幅4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3054个。数据表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体水平上具有大力培育和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也具备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性。
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扩大对外开放。
2010年安徽省一下拿出25亿元专项资金,从现在起到2015年,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创投基金等。除了财税政策之外,还从金融政策、市场政策、开放政策提出支持意见,力度相当大。(来源:安徽省信息中心)
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尽快地走出经济衰退,世界各国积极地采取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作用和本国经济发展的缺陷,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政策的着力点以扶植新兴产业为主。
一、美国: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
上个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应用。新能源技术与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同时开始萌芽,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新能源技术应用成本较高,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不具备经济性。新能源技术在上个世纪并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新能源产业成为美国的首选。
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新能源为重点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捕获和碳储存、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其要点是在3年内让美国再生能源产量倍增,足以供应全美600万户用电,这是过去计划在30年内才能达到的目标。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讯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直接拉动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拉动新能源上游产业如风机制造,光伏组件,多晶硅深加工等一系列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二是促进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一系列输送与用能产品的开发和发展;三是促进节能建筑和带有光伏发电建筑的发展。这不仅填补美国实体经济的空缺,使美国由消费社会转变为生产、消费并重的社会,而且可增加国内就业,降低污染排放物。尽管新能源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从目前来看,新能源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成本仍然过高,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为此,美国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在国际上,对减排温室气体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的市场空间。在新能源产业尚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的条件下,要想把它作为带头产业,唯一的办法是制定更加严格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规则,提高化石能源的外部成本。美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前,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然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一改过去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在新能源、环保政策方面较为高调。表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以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他还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之前比1990年减少80%,并拿抵税额度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
现在正在考虑《京都议定书》的第二个协议,发达国家一个主要目标是要求把中国和印度等大国加进去,因为只有世界各国尤其是能源消费大国参与,新能源产业才能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才能凸显美国新能源技术优势,否则有可能由于能源成本的上升使美国的制造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下降。积极推进温室气体排放,也为美国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创造国际市场。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让美国从经济、外交、环境受益,而且能创造新的出口产业。
(二)在国内,从提高能效入手为能源产业创造市场
2009年3月26日,美国能源部推出总额为32亿美元的“节能和环保专项拨款计划”,内容是由联邦政府资助各州、市、县、托管地和原住民居住地区等实施节能和环保计划。该计划的资金分为两部分,其中27亿美元是通过“固定拨款”直接拨付给有关单位,而其余部分则通过竞标方式授予中标单位。“固定拨款”的对象大致分为3类:一是约19亿美元直接分配给县市政府;二是约7.7亿美元分配给州政府、托管地和哥伦比亚特区;三是约5400万美元分配给印地安人原住民居住地。上述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节能改造”经费,如交通运输节能和建筑节能项目经费、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经费等。
奥巴马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通过投入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对电网改造投入110亿美元;对先进电池技术投入20亿美元;对住房的季节适应性改造投入50亿美元;到2015年新增100万辆油电混合动力车,并用3亿美元支持各州县采购混合动力车;保证美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到2012年占美国发电总量的10%,到2025年占25%。
在运用高科技手段发展节能产业的过程中,奥巴马还打算启动一项每年对100万个低收入家庭实行能源增效的计划,该计划通过对居民住房采取增加绝缘材料的方法,以增强这些住房越冬御寒的性能。与此同时,他还在考虑对那些改造低效建筑、购买高效家电的家庭提供奖励,以刺激节能产业的发展。
二、日本:继续加强节能和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日本经济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和大量制造业企业向海外转移的影响长期处于低迷之中。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吸取以前应对危机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不以增加短期需求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力求以“结构改革促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成长”的方法。继续提出了普及、开发节能技术,加大研究清洁能源力度的目标,并给予了相当大的预算支持,进一步体现了通过解决危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继续保持日本在节能方面优势地位的战略目标。
近期,日本一直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初步拟定了旨在占领世界领先地位、适应21世纪世界技术创新要求的四大战略性产业领域:一是环保能源领域,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复合型汽车(电力、内燃两用)等新一代汽车产业,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资源再利用与废弃物处理、环保机械等环保产业;二是信息家电、宽带网、IT领域,包括与因特网相关联的数字家电(如新一代液晶显示电视等)、各种高性能的服务终端与半导体、新一代软件等电子信息产业;三是医疗、健康、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再生医疗(人体部分器官组织的再生)、新型药物等先进医疗产业,健康、美容的食品产业,生命基因信息解析等IT生物产业;四是纳米技术、纳米材料产业,主要为上述其他重点产业领域提供广泛的实际应用。
日本95%的能源供应依赖进口,近年来油价不断上涨,重重压力迫使日本极力寻求开发新能源。2004年6月,日本通产省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要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基干产业之一,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现在的50%降到40%,而新能源将上升到20%;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规模,将从2003年的4500亿日元增长到3万亿日元;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到2010年达到8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向进一步增加。
2009年3月2日,出台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IT)紧急计划,目标为官民共同增加投资3万亿日元,新增40-50万个工作岗位,侧重于促进IT技术在医疗、行政等领域的应用。2009年4月9日为配合第四次经济刺激计划推出了新增长策略,发展方向为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业、太阳能发电等。
三、欧盟:以“绿色经济”和“环保型经济”促进经济复苏
与美国新能源产业有相似之处,欧洲重在提高“绿色技术”的水平至全球领先地位。欧洲在今年3月决定,在2013年之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2008年11月23日法国总统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荷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也包含对可持续能源行业的投资和支持。欧洲议会也将欧盟2009年的预算向创新与就业等方面倾斜,其中用于科研和创新方面的预算增长10%以上。欧盟委员会日前公布的新闻公告称,欧盟委员会已于日前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主要内容是,欧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以便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欧盟委员会计划将130亿欧元用于“绿色能源”,280亿欧元用于改善水质和提高对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水平,另外640亿欧元将用于帮助欧盟成员国推动其他环保产业发展、鼓励相关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并落实各项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法规。欧盟新闻发言人表示,在1050亿欧元的这笔投资中,要保证欧盟用5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包括废品回收和垃圾处理)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结构成型,为欧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欧盟计划,到2012年12月31日淘汰所有的白炽灯,用绿色环保的节能灯取而代之。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
欧盟发展环保经济的做法促进节能型产品的生产制造和以提高能效为目的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例如,目前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在挽救陷入危机中的汽车业时,规定将注入汽车业的资金用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上。比如,救助汽车业的资金必须用于节能型汽车的研制和生产,必须用于小排量、洁净型或混合燃料汽车或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制和产品生产。同时,政府辅以消费优惠或补贴政策,从而最终起到开发新产品、保持就业稳定,带动消费及扩大市场的总体目标。欧盟内部评估认为,对环保型经济相关的“绿色产业”每投入1欧元,至少会带来10欧元至50欧元的增加值,而这还不包括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和控制温室效应等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来源:(中经网、《中国经贸导刊》,史丹)
苗圩:四方面保障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的技术突破和重大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目前,中国现有的增长模式日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趋于强化,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的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单位产品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产业结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0年,中国的专利合约条约、国际专利的申请量仅居世界第四。
政府决定把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个方面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增强中国社会可持续的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也是构建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一种必然选择。他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创新为驱动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必须要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首先,大多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其次,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重要方向是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并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通过技术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变成为新兴产业、现代产业。第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
二是必须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的特征,同时也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基本路径。首先,必须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且能够实现突破的若干重点方向,加快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其次,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国的创新政策包括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也包括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第三,必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如果科技成果无法跨越创新过程的死亡之谷,也就缺乏了创新的源泉。要充分利用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在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催生新兴产业。
三是必须坚持把商业模式的创新作为强大的动力。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同等重要,特别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推动生产体系的重构,甚至成为新经济的显著特点。
四是必须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重要的支撑。这方面一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放宽准入的门槛,简化审批的程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的改革,为各种资本有序的进入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二是要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的配置;三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技术标准,切实保障创新者的权益。(苗圩工业和信息化部 部长)(来源:新华网)、
李毅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国家网络信息优势,已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建立起符合国情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和工业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产业集中度不高,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已进入必须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渗透,催生新产品、新领域和新业态,进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呈现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后发优势,为我国在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机遇。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主要矿产资源大量依赖进口,能源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承载能力难以适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发展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约束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能源资源安全面临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我国工业化、信息化水平总体还不高,一些核心技术、高档产品和关键装备依赖进口,信息化在产业领域应用还处在较低层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最新技术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型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有利于实现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粗放式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三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发展理念,国际经济结构正孕育着深刻变革。各国纷纷把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产业作为新的突破方向和增长引擎,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努力抢占未来新的经济科技制高点,谋求掌握发展和转型的主导权。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弱化,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加快构建创新体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力争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二、坚持自主创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建议》指出,要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快速成长的企业,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也面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核心关键技术不多、产业链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等矛盾和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一) 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
一是现有雄厚的工业实力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新兴产业带动和优化提升了传统产业,但不能脱离现有工业基础,另搞一套新的产业体系,要高度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二是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并不是要封闭发展,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三是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新兴产业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注重市场准入、技术标准、发展规划等政策配套和要素整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
(二) 明确方向,突出重点
《建议》强调,要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推动新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发展;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芯片、高端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力;推动数字内容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要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产业化,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和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新能源产业,要积极发展新一代核能,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光伏发电的推广应用,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其他形式的非化石能源。生物产业,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种,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培育生物育种和海洋生物产业,促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为各行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保障。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发展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装备;开发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天装备,以及国防军工专用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加强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
(三) 强化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力争在若干领域率先突破。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推进科研机构、高校的技术转移,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
(四)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
要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三网”融合的推进机制和监管机制,完善互联网管理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领域,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在落实好现有税收政策基础上,研究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支持政策。推进金融创新,建立各种融资手段相互衔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
(五)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和市场环境
处在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面临与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成本高、市场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现代服务业的配合和支撑,完善市场开发应用配套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科研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增值服务、专业服务等新业态,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用化搭建平台、开拓渠道。
(六) 加强规划引导,推动积极有序发展
要组织编制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统计监测,加强相关规划和政策之间的衔接。要统筹谋划好产业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避免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组织实施若干惠及民生、面向产业的市场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培育要素市场、创新项目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及创新型中小企业等措施,重点发展一批在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李毅中工业和信息化部 前部长)(来源:人民网 《行政管理改革》)
吴晓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提升GDP,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大量生产商品,却很难创造品牌;虽然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中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中国在启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投资冲动强烈。去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存在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
长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但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
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中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有些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但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有的地方科技资源丰富,研发成果相当可观,在当地转化成产品的却不多,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
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目前中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业激情的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小、渠道少,资金问题仍是这些企业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创业创新投资环境亟需改善。
企业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力量分散。企业经常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
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关系。
要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考虑东中西部各地区的产业基础、现有条件、市场前景等差异,引导地方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发展符合自身经济规律的行业,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重走部分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近年来,国家相继批复了多个区域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充分配合国家区域建设,联动发展。
着力培育和创造国内市场需求。切实转变单纯以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准入、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示范应用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扶持、引导和培育,更多地在国内共享新兴产业发展成果。
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支持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扩大开放。
要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产、学、研、用密切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尽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创新企业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消除行业垄断和体制壁垒,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参与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完善市场机制。在行业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上,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科研院所的做法,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进来并加以规范。(吴晓青民建中央副主席、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