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过艰辛的探索,在曲折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此基础上,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始终把发展和公正作为两大追求。 一、发展与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根本问题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思想家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公正理论的探讨。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制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共产党宣言》讲,从特定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就是因为“私有制”是一切不公平不正义的制度根源。 当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看到,作为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制度仍然会在不短的时间内,继续保持其生命力。这是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马克思语)但马克思同时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是不会变的。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历史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顺利前进的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于资本主义更快的时期;而社会主义事业受挫的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于资本主义缓慢的时期。如果我们不搞改革开放,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焕发生机活力,党的执政地位就不可能巩固和发展。所以,发展是硬道理,这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核心一条。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和实现发展与公正为己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解决发展与公正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和公正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过严重的偏差,这为以后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与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追求。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概括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前两句的中心思想就是发展;后三句的中心思想就是公正。因此,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包含了发展与公正两大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晚年特别关心公正问题,他告诫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要出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重大挑战的历史条件下,将发展同党的性质、使命、执政理念联系起来,强调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前两个“代表”就是强调发展。如同邓小平同志一样,江泽民同志也不是孤立地强调发展。他还强调必须“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本质要求就是坚持执政为民,实现社会公正。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际上指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但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统筹兼顾,既重视发展,又重视公正。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和体制机制。 二、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进一步解决好发展与公正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发展与公正问题依然存在,有些甚至还很严重。 就发展而言,我国是拥有13.7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尽管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按人均算,仅排在百名左右。因此,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失去信心;又不能妄自尊大,头脑发热。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平衡因素、不协调因素、不可持续因素。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发展形成挑战,应对不好就难以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破解各种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与促进发展相比,推进社会公正的任务更加艰巨。改革开放之初,公正问题还没有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当时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我们党并没有忘记兼顾社会公正。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领域改革的推进,民生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公正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间收入差别比较突出;某些公职人员和国企管理人员的严重腐败现象引起人民群众极端不满;社会问题和社会纠纷诸如因土地征用、房屋强行拆迁、执法不公、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上学难、就业难、就医难、房价高企、食品药品缺乏安全等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的节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 公正问题伴随着发展而生,却不是发展的“罪过”。从改革开放前主要体现为“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到现在的公正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并不意味着倒退,而是螺旋式上升。当然,要继续推进社会发展,就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不公正问题,实现向高层次公正的转变。这对于我们党来说是一种新的重大考验。 一是公正问题正在成为全局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超出以往任何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公正的判断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加快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人民群众的不公平感就会增强,社会矛盾就容易激化,久而久之,就容易使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二是公正问题严重影响发展。当前公正问题突出反映在收入分配领域,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导致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无法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从而导致社会消费能力无法同步提高,严重影响内需的扩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公正问题影响改革进程与党的形象。在我国改革之初,各阶层人民普遍受改革之惠,普遍积极支持改革。由于体制转轨尚未完成,不公正现象在一些领域出现,使得一些人对改革产生了怀疑和动摇。长此以往,改革就可能失去一部分群众基础,改革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 9 v+ |4 f: O" _* o! w
需要说明的是,公正问题既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标准。在生产力最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所体现的公正,是人类社会最低层次的公正。最高层次的公正当然是在共产主义时期。我们不能用共产主义时期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阶段的公正,也不能因为现在处于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初级阶段,就忽视公正。必须从不同阶段的历史实际出发,研究社会公正面临的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发展与公正 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与公正,最根本的途径仍然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国有大型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当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进一步发挥应有的公正效应。要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发展和公正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基本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显示出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但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必须看到,人民群众追求社会公正的呼声越来越高,维权意识和政治诉求不断提升,如果不能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就缺乏动力,公正就难以实现。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大变革和快速发展变化时期,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不能停步,还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必须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包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等等。 就业是民生之本。最近西亚北非不少国家出现社会动荡,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忽视国民就业,尤其是忽视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和重要体现。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决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包括: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 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4.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立足全球的发展,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只有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发挥出高效率。当前,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和内外联系更为密切,这对我国与国际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同时,要善于走出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使我国的企业、资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合理流动,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对公正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解决公正问题的成功经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缓解社会矛盾、加强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有益做法,推进我国的社会公正。 社会主义追求发展与公正,社会主义也一定能不断推进发展与公正,这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