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现状
1.相关概念
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许多研究者认为社会融合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与某个群体的内聚性,表征是个体在某个群体中的参与程度和认同程度及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程度。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从开始进入流入地(城市),逐步在流入地沉淀下来,在流入地定居、生活和发展,适应流入地的生活方式,成为事实上的流入地移民的过程和状态。流动人口在居住、就业等城市生活各个方面融入城市社会、向城市居民转变的程度,称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
2.相关研究
(1)国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相关研究 早在19世纪9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就开始研究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在对美国移民进行研究时发现,与第一代移民相比,第二代移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代移民有迁出地境况的比较,对迁入地社会不公平一般有着比较高的认可度。而第二代移民则与第一代的期望值不同,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主要是参照迁入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当他们体会到与迁入地人群的生活和地位有差距时,便会在心理上产生更大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并强烈要求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垂直上升。也正是在这种心理预期的推动下,第二代移民在面对社会不平等时显得更缺乏忍耐性。
西方对外来移民与主流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按其基本取向,可以梳理出“同化论”和“多元文化论”两大流派。
“同化论”强调外来移民对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认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一般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3个阶段,对流动人口来说就是学习、适应、接受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抛弃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惯,进而才能实现同化和融合。同化论是“熔炉论”的普遍性表述。法裔美国学者克雷夫科尔在1782年提出“熔炉论”理论,他认为美国已经并且仍然继续将来自不同民族的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人种——美国人。
“多元文化论”认为,流动人口将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历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其生活的地点,并有助于建构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犹太裔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发表过系列文章批评“熔炉论”。霍斯和金通过对美国“韩裔族群”的研究提出了“非零和型同化”的概念。提倡“多元文化论”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证其积极的社会意义:首先,支持者普遍认为,在实施多元文化政策的国家,反映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次,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有助于形成宽容、理解“异”文化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第三,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有利于缓和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
(2)国内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多数聚焦于流动人口或外来农民工乡城迁移的过程。
田凯指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或文化层面。
王春光从城乡社会空间和群体记忆的互动视角考察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揭示了农村流动人口的代际区分以及两者在身份、社区等认同上的差异。他指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较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身份认同等方面更具模糊性,既无法认同城市社会,又减弱了对农村社会的认同,也即是说他们这一代人,既无法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
马西恒(2001)通过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质性研究,发现新移民与城市社区的“二元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即从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转向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他提出了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可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的构想,分别是“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他认为“敦睦他者”是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社区和新移民共同做出努力。
米庆成从城市归属感的角度探讨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认为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总体上表现出一种矛盾、不和谐的态势,即对城市在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心理上的弱归属。提出要实现进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和谐健康发展,应以强化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为切入点,同时辅以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必要的配套性措施。
史柏年与魏晨主要从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出发,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第二代移民的认同状况。史柏年对北京市二代移民的调查研究发现,二代移民的自我社会认同具有融入与游离并存的特点。 魏晨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认同、城市归属感、与城市以及乡村的心理距离四个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均有较大差异。
陈光金透过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制度安排层面,揭示了深层的社会心理结构对城市移民边缘化地位的影响作用。他认为,中国的“城里人”总体上是个相当不开放的人口群,他们可能对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有着种种不满,但对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剥夺农民而提供给他们的种种好处却留恋有加,以致那种特权意识与身份优越感在他们的躯体和意识之中积淀成了一种社会惯习。所以,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基于利益差别的心理结构。
(3)有关新媒体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研究 199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资本概念被引入到对我国农民工的研究,从而为研究流动人口融人城市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彭庆恩(1996)对农民工中“包工头”的个案访谈,详细分析了这些人进城之后是如何有意识地构筑起一张张“关系网络”,并利用这些关系网络来获得并巩固自己“包工头”地位。他认为这些关系网络构成了个人所拥有的“关系资本”,其作用要超过人力资本等其他结构性因素。赵延东(2002)也提出在农民工经济地位获得过程中,社会资本所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其作用可能比人力资本等因素更为显著,甚至连他们拥有的人力资本也可能要依靠其社会资本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可以认为,城市农民工是依赖社会关系“展开”自己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关系中(渠敬东,2001)。
王学梦和荣梅(2008)认为,虽然初级关系网仍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中的强纽带,但他们已经注意到一些全新的社会元素在其生活中不同寻常的意义。初级的社会关系更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一个跳板或平台,要想进一步发展,和城市人“接轨”,就必须突破传统的网络圈子,扩大交往范围,和城里人打交道。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研究视角应从对农民工群体以血缘和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主横向层次上同质互动的关注转向对以业缘等次级关系为主纵向层次上异质互动的关注。即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身份在进入城市后已经由“农民”向“农民工”过渡(在城市里求生存)后,开始由“农民工”向“市民”过渡(在城市里求发展)。而在后者的过渡过程中,电子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弱关系社会资本,对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新生代农民工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网络中寻求稀缺的资源,加快其市民化进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4)媒介的功能 查尔斯·赖特(Charles Wright)在1960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功能探讨》中提出了经典的传播四功能论。监视环境是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功能,它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宣扬社会规范。联系是第二个功能,它通过对偏差行为的曝光来强化社会规范,帮助社会达成共识。传承社会文化是第三个功能,它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一代地在社会成员中传递下去,使社会在扩展共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凝聚起来,也使个人能通过持续的社会化过程而融入社会之中。娱乐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第四个功能,媒介中的大部分内容旨在娱乐,增加了大众的文化接触,媒介认为其自身向人们展示了大众化的艺术和音乐,并因此提高了大众的艺术品位。
威尔伯·L施拉姆在其媒介功能学说中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即大众媒介提供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开创经济行为等。
本研究综合媒介功能的理论观点,分析在实践中,网络媒介对于新生代外来务工群体社会融合的功能作用。
二、正文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1.样本来源及抽样 借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的定义,以及学者王春光关于“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方法 ,本研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是指外来务工人员中1980年后出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外出务工经商的一群。 他们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出生,受市场经济观念浸染,是现今农民工的重要部分。
根据2004年对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从事各个行业的农民工人数及比重如下:
2.研究假设 假设一:网络接触种类越多,社会融合度越高
假设二:网络接触频率越高,社会融合度越高。
假设三:网络接触动机,能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假设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内容偏好,能够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合。
假设五:对网络信息的理解能力越强,社会融合度越高。
假设六:对网络的满意程度越高,社会融合度越高。
假设七:对网络报道的信任程度越高,社会融合度越高。
3.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1)网络新媒体: 就学术研究而言,对于“新媒体”这个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例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于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最常见的就是数字媒体。” 北京大学董璐博士认为,所谓新媒介就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等数字通讯技术的结合:首先是指以数字化形式(0和1为最基本的符号)传递信息的媒介,因此又被称为数字媒介,包括以光盘或网络形式呈现的电子出版物、软磁盘、光盘、DVD、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话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特网。新媒介意味着对电脑或便携电子计算机,以及无线通讯设备的使用。
新媒体的种类很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目前大体来说,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
根据以往研究,考虑到农民工使用新媒体的种类和频率,本研究主要针对网络新媒体,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博客/播客、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等媒介形式。考虑到农民工接触网络的方式,研究包括以手机和电脑为载体的网络使用。
(2)网络使用: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将网络新媒体接触操作化定义为以下7个指标:
(3)社会融合: 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本研究可行性及操作性,选取了对社会融合这一概念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指标,本研究将社会融合概念操作化定义为如下4个指标:
1、职业流动性
2、参与市民从事的闲暇生活
3、身份认同程度
4、与城市市民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