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值得学习的几点经验

[复制链接]
乐将秘书 发表于 2011-6-15 15: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在探索强镇扩权的过程中,温州公开提出建立“镇级市”的想法,引发公众热议,是更名作秀还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质的突破?或支持或质疑,众专家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镇级市”这一改革模式的看法,为中国的城镇化之路出谋划策。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教授:在国际上,“市”不仅是一个行政级别的概念,而是对生活品质、基础设施、产业集聚方式、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达到一定综合标准的人口聚居地的称呼。中国今后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建成更多生活质量有保障的小城市,“镇级市”的出现是其重要一步。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左学金提出:浙江有很多的家庭工业,浙江中心镇在这方面有它集聚的优势。同时,中心镇建设的空间集聚可以更大一点,否则很难创造出第三产业和就业机会。在把农民土地集聚到中心镇的同时,可考虑集中在更大范围,超乡镇的城市化集聚,这需要地方上的探索。
  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研所所长夏春胜:温州镇域经济发达,不少强镇经济总量超过中西部几个县(市)。“镇级市”是温州在强镇扩权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政策制订者期望通过下放过多的管事权,达到强镇自主的发展权;其次才是配套管理的人权与财权。此次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值不值得推广,还有待于实践考验。
  温州市社科联主席洪振宁: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权利“博弈”,如龙港市,以后到底归哪里管理,还需要在不断协调、磨擦、改革中摸索。而实际上,这些乡镇的人口、城镇规模已经是城市,只是“身份”上有区别,这是行政体制的改革落后于实践发展的表现。“镇级市”希望在强镇扩权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突破,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推进。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徐剑锋:扩权改革不能“一刀切”。在浙江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城,现在要关注的是全县统筹发展,如果再强调基层扩权,各自为政的情况将更加严重,这会影响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发达乡镇处于向工业化、城市化积极迈进的进程中,基层政府肩负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责任,面临着新矛盾和新挑战。给予乡镇更多的权力,有利于激发乡镇更大的活力,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促使乡镇更快实现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教授毛寿龙:镇级市和县级市其实质是一样的,从我国现行的行政级别来看,级别越高,发展机会越多。
  设立镇级市,如果对当地的发展真正有好处,那还是好的。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在于名称的改变,而在于给镇以城市的发展权。其背后是强镇扩权的问题。近几年来,沿海地区发展快,很多强镇在发展中遇到了制度瓶颈,因此,很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权。镇级市的提法,不管其能不能成功,关键是可以率先在体制上实现突破。
摘自《观察与思考》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

  彭真怀院长在研究小城镇课题期间注意到,各国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和资源条件不同,决定了每个国家的小城镇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他认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认真研究国外经验,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统一思想认识,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上升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
  一、英国:在小城镇基础上建设新城
  从 15世纪开始,英国毛纺织工业所引发的圈地运动,让农民失去了土地,从农村释放了大批劳动力。由于毛纺织业适合在村庄生存发展,一批较大的村庄逐渐演变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是农民家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流通网络,不仅容纳了从事编织、纺织和服装的劳动力,成为英国工业化的原料基地,而且缓解了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的压力,起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中转站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以新镇规划理论为指导,推动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中心,承担向外输出本地产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相比之下,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一度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倾向。作为外迁者的富裕阶层和熟练工人,更愿意选择在自然和人文生态适宜的小城镇定居。利兹、伯明翰和谢菲尔德等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就是利用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成现代工商业重镇,并被及时升格为新城。
英国小城镇发展模式表明,小城镇发展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不同阶段实施区别对待策略,并提供法律保障。1945年的《工业配置法》、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对英国小城镇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现在一些著名的英国小城镇,就是当时获得重点支持的对象。值得肯定的是,在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新城,既可以节约原始建设成本,也有利于产业和人口集中。通常情况下,经过从小城镇到新城的过程,很容易形成一座具有活力的城市。
  二、美国:围绕城市完善小城镇配套
  在美国,小城镇是一个地理或社区的概念,成立非常自由,符合社区2/3的居民同意、财政能够自理、居民不少于500户等基本条件,就可以向州政府提出成立要求。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美国小城镇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是城市郊区的小城镇,以环境幽雅的住宅建设和生活服务为主,主要作为大都市上班族的居住地;二是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有自身的特色产业和竞争优势,扮演一座城市某一专业化分工的角色;三是农村地带的小城镇,一般是农村腹地的经济中心,农民和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储运的工人都居住在这里;四是以林、矿区为依托形成的小城镇,居民大多就业于林、矿业。
  小城镇是美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城镇总数的99.3%。自上个世纪 4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纠正偏重大城市的政策倾向,重视提高农业生产率,消除城乡机会不平等现象,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此相适应,美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速度开始放慢,农村人口主要流向小城镇,甚至出现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迁移的趋势。到上个世纪 70年代末,美国 50个大城市的人口下降了 4%,而小城镇人口则增加了 11%。这些迁居者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创业者,给小城镇带来了活力。
  美国小城镇发展的过程,既反映了人口自由迁移和地方政府高度自治的特点,也反映了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趋势。美国模式十分注意围绕大城市完善小城镇配套,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带,有效地解决了大城市规模扩张所造成的缺陷,有利于空间和产业布局上的功能互补。另外,主导产业鲜明也是美国小城镇的一大特色。离西雅图市 18 公里的林顿镇,飞机制造业提供的产值和就业占30%以上。旧金山附近的帕洛·阿尔托是一个只有 5.6万人的小城镇,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形成了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三、韩国:以立法保障小城镇发展
  在韩国的行政体系中,相当于小城镇的行政区划单位称为邑,人口一般在2~5万,超过 5万就转化为市。从1972年开始,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整治街道和市场环境,把小城镇培育成为周边农村地区生活、文化和流通中心,担当起准城市职能,缩小城乡差距。这项被称为“小城市培育事业”的计划,所选对象为1,458个小城镇,平均每个小城镇支持1.65亿韩元,相对集中地用于发展特色产业,支援中心商业街和基础设施建设,复原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振兴旅游事业。
  韩国模式的特点是立法先行,先后出台了《国土建设综合计划法》、《地方工业开发法》、《有关产业区位及开发法》、《有关趋于均衡开发及地方中小企业培育法》、《岛屿开发促进法》、《边远地区开发促进法》、《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和《农渔村整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韩国农林部、教育与人力资源部等 15个部委,也共同制定了《城乡均衡发展、富有活力、舒适向往的农村建设》计划,涉及 4大领域、14项主题和139项具体实施计划。这种制定专门法律的做法,对于保障小城镇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韩国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引进政府和民间共建机制,鼓励民间部门参与小城镇发展计划,政府给予税收、融资和土地开发等优惠条件。围绕不同的主题,韩国还注意综合安排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把特色资源与综合竞争力结合起来。但韩国模式也有一些教训应当汲取,例如小城镇投资规模有限,纳入培育计划的小城镇大多未能得到资金支援;在相应时期的政府投资中,中央承担16.7%,地方承担的比例过高;全面促进导致摊子铺得过大,重点过于分散,综合效益不够理想。
  四、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英、美、韩三国的小城镇发展,起步较早,特色显著,与本国国情和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在具体做法上,这三个国家都强调城乡协调,注重公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保持传统和历史的延续性,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总体上看,国外小城镇发展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根本出发点,重视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给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借鉴与启示之一,要顺势而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大城市超过自身需要和基础设施的承载力,造成失业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实施了一系列“逆城市化”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人口、生产、贸易和税收等方面向小城镇倾斜,扩大农村与城市的联结。有鉴于此,我国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应当防止大中城市过度扩张,把发展小城镇与改造传统农业相结合,实施农村综合开发战略,通过投资和补贴等措施提高农户收益,抓住城乡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依靠小城镇接受大中城市的人才、资金和技术辐射,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缩小工农与城乡差距。
  借鉴与启示之二,要量力而行。特色是小城镇的标志,是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之源。强调小城镇的风貌和历史传承,形成鲜明的个性,是世界各国在小城镇建设上的共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差异很大,小城镇应根据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在东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基础较好,可以集中发展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与周围大中城市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争取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提高小城镇生活质量;在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可以利用镇域内的各种资源,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等,培育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
  借鉴与启示之三,要依靠市场。国外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的,不会出现偏离市场的状况。参照这条国际经验,我国小城镇发展应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重视科学规划和管理,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实行小城镇土地和非公益性基础设施供给市场化,改革阻碍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的相关制度,最终实现市场经济规律在小城镇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才能有效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才能有效地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 
  在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所有政策,最终都会指向小城镇这个落脚点。小城镇关联度高、影响面大,具备大容量的国内市场,是逆境中可以培育的一个有利因素。中央各部委应当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形成以小城镇为抓手的经济政策,增加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农村利益格局,释放农村创新能量,为内需型经济奠定长期的利好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27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