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孙云晓主题讲座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复制链接]
三明学习网 发表于 2011-6-8 13: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1 E3 x& L; B8 n' E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 i N6 Y" y4 K4 r

  
  说起儿童教育,大家一定有一个感触,那就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前两天我在北京崇文小学开会时听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发言说:“我最近感到很郁闷,我做了60年的教育,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负担越来越重?”虽然我只做了36年的儿童教育,我也郁闷。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20年的青少年研究,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调查。1999年调查发现,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到2005年又在原地区进行对比调查,发现这个状况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更加严重。这么看上去好像我们的教育抓得很紧很紧,好像我们的孩子也非常非常努力,但大家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让人满意的教育吗?很多人可能会说,不是!
  
  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教育出现了一个问题,叫做教育荒废,表面上教育抓得很紧很紧,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被忽略。比方说,我们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吗?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吗?关心孩子的人格完善吗?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似乎没有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那我们重视什么呢?我们在全国调查发现,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前15名,54.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读博士。前些年,北京市的公共外语考试每年有5万小学生参加,为什么小学生成了主角?他们是为了敲开重点中学之门。其实,父母望子成龙没有错,重视孩子的学习也没有错,错在于因此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康。
  
  我举个例子,大家听听这样的案例有没有代表性。西北有一所大学的一个附中(当然是重点高中),出了一个高材生,我给他化名叫王希,他是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西北赛区第一名,物理大赛西北赛区第三名,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王希读到大三时,被海淀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如果不了解这个同学、不了解这个案例,猜三遍都不一定猜得出来他犯了什么罪。这个王希一不偷、二不抢、三不耍流氓,他犯的是故意杀人罪。
  
  王希没有朋友,不会交往,他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放了学就回家,回家就学习,安安静静,从不惹是生非。到大三时,突然觉得没有朋友的日子在大学里是过不下去的,他要交朋友。我们知道交往是一门艺术,但他不会,他看着同宿舍一个同学好像不错,就想跟他交朋友,天天跟着人家,形影不离。同学就议论,这俩小伙子整天粘在一起,什么意思呀?那个小伙子听到议论后就说,你别跟着我,我不能跟你交往。王希劝他,还给他写信说,我们的友谊很珍贵,我们俩不能分开,结果那个同学还是不同意继续做朋友。王希没有交往经验,更没有被人拒绝的承受能力,他心想,我对你这么好,你这么绝情,你等着,我一定得报复你。
  
  王希的报复很可怕,他不打人不骂人,他用他的化学知识去报复人,就搞来了一种叫铊的剧毒化学品。王希把铊毒投到了同学的牛奶杯里,那个同学喝了之后疼痛难忍。王希一看同学疼得那么惨,就赶快打车送同学去医院抢救。王希跟医生交代了自己什么时候放了什么东西,由于交待比较及时,同学的性命是保住了,但人家小伙子多冤枉啊,毕不了业,还受那么多苦,今后有没有后遗症,还不能完全说得清楚。于是这个同学就把王希告上法庭,海淀法院审理之后判处王希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消息传到王希的家乡,他的父母没法理解,多好的孩子怎么就成了故意杀人犯呢?后来他父母明白了,他们是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培养。我忠告天下父母一句话,孩子如果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可是有多少家长真正关心过孩子的同伴交往呢?
  
  在教育部召开的一个会上,北京一所特别著名的大学的一位领导发言说,当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有35人想自杀,有700多人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大家想想看,中国最著名的大学,能考进去的学生,有哪个学习不好啊?还有35个人想自杀,这说明什么?这不值得注意吗?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存在着教育荒废的倾向,就是真正的教育被忽略了。我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
  
  我们再来看一个外国学者眼中中外孩子的差异。2004年,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澳大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博士在会议上介绍他的国际儿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这个研究的内容并不复杂,比方说其中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抽取一些5岁的孩子做一个吃巧克力的实验。每个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桌上有个铃。对孩子说:谁能够坚持15分钟按铃,就可以得到多的那盘,要是等不及,想吃就按铃,但只给少的那盘。结果,80%的中国孩子都等不到15分钟,但是66%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都等到最后。欧美国家做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发现,凡是能够坚持到15分钟或者30分钟以上的孩子,比那些不能等待、不能坚持的孩子的独立性、克制力强得多,将来有出息得多。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外孩子这么大的差别?其实大家一想就明白了,现在谁还让孩子去等待呢?谁还让孩子去忍耐、克制呢?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要星星给月亮,要一个给俩,现在要就得马上给,我们培养了不能等待、不能忍耐的一代人。我们过去吃了多少苦啊,现在生活好了,还不满足孩子?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饱享剥夺理论”,就是当你给他的东西超过他的需求时,他就不会感到快乐。还以吃巧克力为例,孩子爱吃巧克力,给他一块巧克力,他觉得好吃。再给一块,还觉得好吃。你给他五块,他都说好吃。你看他那么爱吃,你给他一盒子二十块,他越吃越不好吃,吃到最后会说:真讨厌,怎么给我这么多巧克力!巧克力怎么这么难吃!当他的需求被过多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被同时剥夺,这就叫饱享剥夺。

* r% [- N8 Y) u$ e6 ?

 人需要一种期盼、等待,今后建议大家培养孩子习惯等待。比方说,学术的词叫“延迟满足”。孩子说:爸爸你给我什么东西吧。你说:这个东西现在只能给你一个,要再过10天,才能再给你另外一个。或者说:最近不能给你,现在咱们家经济不太好,我们要到1个月之后或者到什么什么时候才给你。让孩子知道得到一个东西并不容易,需要等待。学会等待、学会克制,对小孩子非常重要。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格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发展儿童,解放儿童。所以,六一儿童节是一个捍卫童年、解放孩子的节日,绝不是一个娇惯孩子的节日,因为娇惯孩子不能给他带来生存的本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好父母要藏起一半爱心。其实溺爱孩子,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爱,溺爱对孩子是一种剥夺,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成长的机会,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往往无能,无能的孩子在学校里往往受歧视,在同学中没有地位、没有魅力。
  
  很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那孩子坏毛病特别多,老吃零食,老看电视,老玩游戏,就是不爱写作业,我都说他八百遍了,他就是改不了,你说怎么办?有些爸爸妈妈跟我很熟,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你要是说孩子八千遍,他就更改不了了。一个著名的儿科教授跟我说过,一句话对孩子重复三遍,就是对孩子的折磨,你说上八百遍,不是要把孩子折磨死吗?
  
  好多孩子跟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烦人!我妈妈一张嘴,我就知道她要说什么,她说上一个字,我就知道她下个字说什么,我求她别说了,她偏说,说得我难受。
  
  我在全国200多个城市讲过两千多场报告,惊讶地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就像克隆人,他们彼此肯定没见过面,但跟孩子说的话基本上是一样的。我模仿一下很多父母怎么跟孩子说话:“别看电视了!别在那儿玩游戏了!赶快写作业!你不好好学习,你能考上个好学校吗?你考不上好学校,能找到好工作吗?你找不到好工作,将来喝西北风啊你。现在就业这么难,你看人家,你看你。”
  
  这种话对孩子说一遍两遍还可以,可以让孩子有点危机感,说多了就变成一堆噪音,除了让孩子心烦意乱,没有别的作用。已经做了父母的要是不相信我的话,你在家里和你的爱人约定好,当一个人开始训孩子的时候,另一个人打开录音机,你也甭多录,就录一个星期,然后找个地方,你们两口子听听,不把你们给烦死才怪呢!那些话说得一点新意都没有,孩子根本就受不了。

' ^/ o3 |: R! }. o

  
  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 K8 i% b6 R8 N( B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所有那些你认为是麻烦的孩子都是坏习惯缠身的孩子,所有那些好孩子都是好习惯相伴的孩子。习惯就是一个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稳固的链接。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我说:“云晓啊,你说的这个习惯培养太重要了,我研究这么多年心理学,我跟你说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心里头痒痒的。”我认为林教授这个说法很精辟。什么是心里头痒痒?很多妈妈、很多女同志,一看到大商场心里就痒痒,有钱没钱都要进去逛逛。我到法国巴黎的春天百货商场门前都心静如水,不爱逛商店,但我看到再小的一个书店都心里痒痒的。很多人喜欢看篮球足球,电视转播时不看就难受,心里觉得痒痒。
  
  习惯主要是一种行为,它是可以观察、可以模仿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一个研究结论,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成熟的习惯。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种不良习惯时,往往都不是孩子的第一次,可能已经好多天,甚至好几年了,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也就越难改。我们可以做个非常简单的实验,愿意做实验的人请接受我的建议,明天早晨起床以后不要洗脸,一天都不要洗脸,你会发现一天里你的心里都是不舒服的,你越这么想,心里越不舒服得厉害。你想想看,你洗脸洗了多少天了?多少个90天过去了,你这个习惯动作强化到了极致,就是今天停电停水,你也会想办法洗脸,即使是找瓶矿泉水,也要把脸擦一擦,心里才好受。现在很多女士不光是要洗脸,还得化妆,不化妆出门心里也受不了,这都是习惯。
  
  我们很重视德育,但中国的德育在很多地方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搞学雷锋见行动,迎奥运树新风等活动,这都叫提高认识付诸行动,但光从认识到行为是不够的,如何把一时的、短期的行为变成一个习惯,才是更艰巨更关键的,而在这方面我们是比较弱的。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我们把我们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要重视习惯的养成。
  
  孩子养不成好习惯有很多原因,比方说虽然我们对孩子有很多要求,但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我们还不明白习惯培养的复杂性。我们学校的校训往往都是概念化的,比如北京两个学校的校训:“勤奋、求实、和谐、创新”和“健康、勤奋、求实、创新”,这样的校训好看、简练,但就是没用,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再看日本一所小学的校训,“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这就是很有用的。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就能养成好习惯,就能培养毅力。
  
  孩子马上就要中考高考时,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别紧张,好好考!”这些话越说越紧张,说一些很笼统的东西,不如说一句:“高考有不可预测性,你放心地考,尽到你最大的努力就行了。”
  
  我女儿考大学的时候,我说:“闺女,考不上很正常,现在只有20%左右的人能考上大学,你考不上很正常。你能考上个大专吗?”我女儿很奇怪地看我一眼,我说:“真的,能考上大专就成功,咱先读大专,报北京二外日语专业(我女儿学日语),再报一个吉利大学新闻专业,将来再续本。”我女儿说:“老爸,你太瞧不起我了,我考个普通本科是没问题的。”我说:“那更棒了。”
  
  后来女儿跟我说:“老爸,我特想去上海,我特喜欢复旦大学。”我说:“复旦大学很难考,前几名的学生都在考。高考录取是从高往低录,你做好了去大专的准备,关于名牌大学你想报什么都可以,考不上的话就上那个大专。”

' i; _( `0 ^3 n Z, m3 V* }

高考前两个月,一模成绩出来了,我女儿就哭了,那个成绩勉强能进一个普通本科,上不了复旦。我说:“闺女,进步很大了,模拟考试你可以上普通本科,这说明你很有潜力,你比我期望的高。我看过你们往年考生的成绩,有的学生状态好的话能提升100分。你好好努力,你也可能有希望。”后来经过各种调理,没想到我女儿的高考成绩就比一模成绩提升100分,实现了她的复旦梦。
  
  孩子的教育有的时候过于概念化,不容易让孩子懂。有人比较中美两国小学生守则发现,美国小学生守则很具体,比如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提问时举手,可以在座位上与老师讲话,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课业,任何缺席和迟到需要出示家长写的请假条,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学都违规。
  
  我们国家的小学生守则也很好,就是太笼统,不太好明白。比方说,第一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不好?很好,就是不明白。第二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公德,都很对,就是不知该怎么做。我们只提出一些原则、概念的东西,孩子是没有办法理解的。

" P: K3 @2 \2 L D4 \2 c( }. G

  
培养习惯的五大步骤

, [% H. D3 S( f+ k) j$ J5 J

  
  培养习惯是很重要的,那应该怎么培养呢?我今天给大家讲培养习惯的五大步骤。
  
  有人说,习惯不就是束缚人吗?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这个理解是片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人的大脑的解放,从一些低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习惯培养是在培养孩子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智慧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社会性习惯和公共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时代性习惯。
  
  第一,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我这有个案例,200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是下午14点考试,准考证上规定,必须13点45前进入考场,因为要拿这段时间来调试收音机,试听一下,13点45以后禁止考生入内。但上海某大学考点,13点45以后一连来了四个学生,老师不让进,学生傻了,纷纷说不知道这样的规定。老师说,准考证上写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这里涉及一个很简单的习惯叫确认,一个没有确认习惯的人,生活中的麻烦大极了。比方说,有的教授就缺少确认的习惯。前两天我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讲课,他们对我说,孙教授你说的这个事,我们特有感触,我们培训全国的校长、教育局局长,请了个大专家做报告,八点半开始讲课,到8点20了,这个大专家还没来。我们打电话问他到哪儿了,他说进门了。等到8点半了,还没看到他。没等我们给他打电话,那个教授给我们打电话了:你们会场在哪儿呢?我们问:你在哪儿呢?教授说:我在海淀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教育部的,在大兴黄村,教授去的那是国家行政学院,差得远着呢,开车去最快也得一小时。就是因为一个不确认,误了大事!
  
  让我们来看另一个故事。1959年10月,苏联首位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在全国展开。加加林从3400多名35岁以下的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20名入选者中的一员,并于1960年3月开始在苏联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当时20名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感动了他。罗廖夫说:“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
  
  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加加林为什么成功呢?因为好习惯给他带来好运气,因为好习惯解放了他,他根本不需要考虑要不要脱鞋,他的文明行为已经自动化了。也就是说,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的习惯往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失败。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话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楚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第二,明确行为规范,就是让孩子清楚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
  
  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小学叫史家小学,这个学校有一个当过40多年小学班主任的老师叫孙浦远,她班里有一个男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捣乱,老师很生气,下课后同学们也纷纷指责这个同学。这个男孩子觉得有压力,就来找班主任:“孙老师,今天我上课捣乱,我错了,我真对不起那个老师,我想给那个老师去道歉。”
  
  孙老师说:“好啊,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怎么道歉呢?”他说:“我给他鞠躬,说我错了,对不起。”孙老师细心地说:“好啊,你给我演示演示,让我看看你怎么道歉。”这个男孩子站到孙老师面前点了一下头说:“老师,我错了,我来给你道歉。”孙老师说:“你这是点头,不是鞠躬,点头道歉是没有诚意的。”这个10岁的男孩子愣了,长这么大,不知道点头和鞠躬有什么区别。孙老师说:“你站在那儿看着,我给你演示演示什么叫鞠躬?站直了,两臂垂下,上身要弯90度,这叫鞠躬,看明白了吗?你练练。”男孩子就在那儿练,反复地练鞠躬。练好了,孙老师说:“现在你可以去道歉了。”男孩子找到那位老师说:“老师,我今天上课捣乱,真不应该,我错了,我来向你道歉。”然后站直了,在老师面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那老师一看,这个小同学还挺懂规矩,就接受了他的道歉。
  
  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儿童教育。国学读物《弟子规》里面有这样六个字:“出必告,返必面”。这六个字,对于孩子极为重要。什么叫“出必告”呢?就是孩子离开家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父母,你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这样给家人打个招呼,一是有礼貌,二是有安全。“返必面”就是孩子回到家的时候,跟家里人打个招呼,说一句“爸爸我回来了,妈妈我回来了”,这样很有礼貌,而且很亲切。

- `) }0 ?" K! C$ T( I8 V' e

现在很多家庭把这个好习惯都丢了,好多孩子离开家,溜溜溜溜就走了,像小老鼠一样地跑了,不知道哪儿去了;溜溜溜溜又回来了,家长也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时候回来的。现在很多孩子跟家长说:爸爸,我回来了。有的父母还嫌烦,回来就回来,你罗嗦什么!其实家长不知道,孩子是需要通过很具体的细节来培养习惯的。
  
  第三,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有一次二炮部队请我讲家庭教育,到了部队我突然发现部队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地方。一说起军人,我们就会想到生龙活虎、精力充沛这样的词,抗震救灾十万大军一去我们就放心了,解放军无论什么样的任务都能完成,解放军为什么有这么强的战斗力?我觉得一个重要的秘密是睡好觉。到了部队我才知道军人是晚上九点半睡觉,部队上的小伙子大都是20多岁,九点半上床睡觉,睡得着吗?我们在座的各位,你们谁九点半睡觉?小朋友都不一定九点半睡觉。我们睡不着,刚入伍的小伙子也睡不着,睡不着也得躺在床上,这是军令、军纪。晚上九点半睡觉,早晨六点起床,睡八个半小时。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睡十个小时,初中九个小时,高中八小时,军人比高中生睡得还多,他能不精力充沛吗?
  
  新兵到部队的第一天就要学会叠被子,叠得像刀切一样的被子,有人说有必要吗?部队不给你讲有没有必要,他把人练得整齐划一,这种养成训练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就是坚持。
  
  第四,及时评估和奖惩。
  
  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千万不能月初的时候说,孩子你要养成好习惯,到月底我来检查。这没有用。为什么?小孩子忘性都比较大,年龄越小,忘性越大,必须及时地评估和奖惩才会有效。
  
  北京有一个妈妈,她儿子小学五年级,写作业坐不住,老站起来东张西望、磨磨蹭蹭。妈妈急死了,就找了自己学心理学的亲戚求助,这个心理学的硕士就教她怎么培养好习惯、怎么改正坏习惯,妈妈照着亲戚教的方法去做,果然很成功!
  
  第一步是观察。怎么观察?儿子开始写作业了,妈妈找个地方坐着,妈妈坐的这个位置能看到儿子,儿子不一定注意到妈妈。妈妈发现儿子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了七回,一会儿拉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找找有没有动画片;一会儿站在窗前跳着脚往下看,看谁在那儿玩……一站起来,就半天不坐下,不到十分钟又要站起来,这个学习是又慢又长又不好。
  
  第二步是引导。观察清楚后,妈妈就说:“儿子,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一定能学习好,刚才我给你数了数,你一个小时站了七回,是不是有点多了?”儿子一听,有点不好意思。妈妈说:“儿子,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三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心想妈妈还让我站三回,就说:“三回就三回。”妈妈说:“儿子,军中无戏言!你要是能够做到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说:“真的?太好了。”妈妈说:“你先别开心,有奖励必有惩罚。如果你写一小时作业,站起来的次数超过了三回,当天晚上的电视不能看,包括动画片。”母子协议达成了。
  
  五天下来,儿子三天做到了,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有两天忘了,到晚上6点钟,条件反射地想看动画片,跟妈妈说:“好妈妈,求求你,让我看动画片,我一定好好学习,再不站起来了。”妈妈:“不行,说话算话,怎么能够出尔反尔呢?”任儿子百般央求,也坚决不同意,儿子算是记住了,说话要算话,可不能够乱说。
  
  第二个星期开始了,儿子写作业,刚坐一会儿就想站起来,这就是习惯,但又马上提醒自己,我只能站起来三回,我得省着点用,晚上6点才能看动画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儿子做到了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妈妈说:“儿子你真棒,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两回能不能做到啊?”儿子说:“可以!”第二个月站起来两回,第三个月站起来一回,站起来一回是正常的。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儿子养成了专心学习的习惯,用一个好习惯替代了一个坏习惯。
  
  我从这位妈妈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叫加减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他、鼓励他,让好的行为多多地出现,从21天到90天,好行为坚持越久,好习惯就越牢靠。培养好习惯就像缠缆绳,只要你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变得牢不可破。改正坏习惯不能指望一刀斩断,要用递减法,只要孩子的不良行为在减少,就被允许,甚至被奖励。这位妈妈成功有两大秘诀,一是用递减法。孩子原来一小时站七回,现在允许他站三回,然后逐渐减少。二是及时评估,用孩子最喜欢的看动画片做奖惩,非常有效。
  
  大家也不要盲目地、机械地模仿。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要是做不到,不许看动画片。孩子可能会说,不看就不看!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做到了我奖励你10块钱。孩子说,10块钱太少了,我上奶奶家撒个娇,奶奶就给我50块钱呢。这个奖励必须得让孩子非常动心才有效,这在心理学上叫强化物。
  
  第五,形成环境。
  
  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风气,是成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人大附中有一些外教,有一位美国教师跟我说,我很愿意当老师,到人大附中后,好多学生向我提问题,我很喜欢,但我很不适应。在美国,不太熟悉的人讲话得隔着一米以上,可是中国的学生根本不管这些,跟你讲话时离你很近,而且越靠越近。慢慢地这位美国教师就习惯了,没想到他回美国以后,他的朋友都害怕他,因为他跟人说话就会盯着人往前走,这就是入乡随俗,时间久了就习惯了中国人的一些做法,在中国养成了一些习惯。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建议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培养孝心开始!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孝心就很难有爱心。现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200%,孩子对父母的爱好像是有点稀缺,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中国孩子没有爱心、不懂得感恩,我认为是我们那种错误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爱心、感恩。
  
  中国的好多妈妈自己生病了、很不舒服了,还照样去接孩子,而且给孩子拿着书包,甚至还要去买菜,回家还要做饭。这个时候,孩子就跑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了?有的妈妈就会说:哎呀,你甭管我,玩你的,我死不了,你甭操心。这就是很不明智的说法。孟子曾经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人人都有同情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就是说爱心的萌芽从同情心开始。孩子跑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了?这就叫“恻隐之心”。这个时候你说,你甭管我,你玩你的。这就是剥夺孩子的同情心、孝敬心。时间长了,你老拒绝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妈妈都是铁打的,妈妈的事我永远不用管。甚至有的父母很不明智地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孩子从小都爱干活,你包饺子,他会说“我也包,我也包”。你洗衣服,他会说“我也洗,我也洗”。
  
  我给大家一个忠告:千万别让你的孩子吃独食!如果你说我不会教育孩子,那我就告诉你,很简单,给孩子的任何好吃的东西都要分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家里有几个人就把它分成几份儿。你就当着孩子的面把你那份儿慢慢悠悠地有滋有味地吃下去,这就是教育。
  
  我在主编《少年儿童杂志》的时候,一个人写的文章让我很感动。他说,当年我们家都住在一个小山村里边,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有时候会给家里寄一点好吃的东西,点心啊、水果啊。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爸爸寄来的点心能把我们馋死,可是让我最不能理解、最难忘的是我奶奶拿到这个东西之后,从来都是把它先分成若干份,哪怕一个苹果也要切成一半,再切一半,点心也切成若干份,拿给左邻右舍分享。而且家里谁在外边干活回来晚,就给谁多留一点。孩子们馋得都跟猴子似的,但是奶奶就是慢慢悠悠地切啊分啊、切啊分啊。他们不能理解,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送人呢?最后作者说,等我们长大了之后,才意识到奶奶这样做的重要。他们兄弟姐妹都有分享的习惯,从来不会吃独食。不论他们在什么地方,人际关系都很好。大家想想看,一个老想吃独食的人,他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吗?而养成分享的习惯显然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有的孩子跟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不象话。我学习的时候她老看电视,看得我心里都痒痒的,我也老想看电视,可我不敢过去看,我就把门开着缝,用耳朵听电视。”听电视多累啊,还不如过去看呢。所以,家里有一个读书的孩子,就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我给大家一个非常具体的建议: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看电视。这个时候家里最好是不会客、不开电视,父母要么做家务,要么也学习。浙江一个教育局的局长就这么做的,他的孩子感到心里非常平衡、安慰。后来这个局长跟我说,我通过克制自己不看电视、不打麻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养成了好习惯,孩子也发展得很好。
  
  前面说过,

$ v J) L4 S" u3 V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34

正序浏览
jsytqyl 发表于 2011-6-16 20: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 c& D2 @4 r; ^1 X9 D: c0 a

 

 
lanzimo88 发表于 2011-7-6 2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受益,辛苦了!

 
lin0026 发表于 2011-7-22 11: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好东西,学习了!!!
 
lifanghua 发表于 2011-7-23 10: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

5 K t$ H# r' }/ } U) _

 

 
scylyb 发表于 2011-7-26 16: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一言九鼎啦
 
小银鱼宝宝 发表于 2011-7-30 17: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 L y. x: E7 q. G* S, P

 

 
孙晓强 发表于 2011-8-1 16: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后及早注意一下自己教育子女的方法。
 
gszxwsw 发表于 2011-8-2 1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靖涵1 发表于 2011-8-11 15: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 _0 D+ w2 q& T) b) Q3 g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25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