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系列评论
2月10日至3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系列文章“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
1、树立公信从学会倾听做起
2、让公信力在阳光下生长
3、维护群众利益才有公信
4、用制度守护公信力成长
5、干部作风是公信力的生命线
二、“如何协调社会关系”系列评论
3月24日至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部系列文章“如何协调社会关系”。
1、让“利益杠杆”撬解社会矛盾
2、理顺结构才能舒缓“社
会焦虑”
3、以“社会共识”涵养公序良俗
4、让“社会组织”助推社会和谐
三、“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
4月21日至5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部陆续发表“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认为“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
1、“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
2、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3、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4、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
5、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
《人民日报》文章引发社会共鸣
吕宁思:建国60多年来,了解中国社会特点的人们都知道,中国的舆论动向必然是政治形势的风向标,不论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向来如此,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舆论界的风向很有微妙之处。就在有观察家说中国舆论又进入万马齐喑状态之时,却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惊雷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长期以来被民众感觉高高在上、相隔深远的《人民日报》。
从4月21日到5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版连发五篇文章审视当下的社会心态问题,这些文章涉及公平正义、维稳与维权、理性与非理性、弱势群体等社会焦点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多月来,《人民日报》系列文章成为社会议论纷纷的热点话题。舆论界之所以感觉春风拂面、焕然一新,一,是因为《人民日报》一改往期的文风,一扫官腔八股,令人刮目相看;二,是评论内容,锋芒所向、直面时弊、诚恳、坦率、言之有物。
凤凰网使用了洛阳纸贵、雄文跌出、风行天下这样的文字来表述人民日报系列文章引发的共鸣与效应。这五篇文章的收关之作,执政者要在众生喧哗中倾听沉默的声音,发表之后,引起了一轮媒体大讨论。《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和《南方都市报》等纷纷发表社论文章予以解读。另一方面,出于以往的历史经验,也有不少人到处打听《人民日报》系列文章问世的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吗?
显然,对于《人民日报》突然之间与人民如此关系密切,有些人反倒不太习惯,感觉不太正常。到了昨天5月30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消息播出,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党报前一个月发表的系列文章之大背景了。
中央政治局指出,中国既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由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的社会现状,坦诚社会管理任务的艰巨繁重,当前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要求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
确实,无论从纵向的历史进程还是横向的全球各国比较看,中国目前都处于发展的机遇期,而且是良好的机遇期,这是需要珍惜的,稳定是抓住发展机遇的保证,不过维护稳定并不是忽视问题,更不能以损害民众利益为代价。显然,中央高层对于各地在社会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十分重视,对于有些地方征服在维稳中出现偏差、激化矛盾的行为很是担忧。
我们看到,在凤凰网为此开辟的讨论专栏中,学者、专家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系列文章,指出党报的评论传达的是党中央的声音,是对于有些地方执政者走偏路的告诫。更多的网友们纷纷怎样人民日报让人耳目一新,从老百姓的立场向政府进言。
境外媒体也指出,《人民日报》此举凸显中央已高度重视当前的社会心态问题,更显示出中央希望像基层执政者宣导一种疏导社会心态的观念。作为党的喉舌,为人民发出声音,这才是《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