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充分肯定它作为党领导的第一个具有国家形态雏形的中央红色政权发挥的局部执政作用,尽管具有不完全性,但给党为日后治国锻炼了执政能力,积累了执政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从何时算起?专家们见仁见智。前年我讲了,如果要讲局部执政,这个时期才说得上共产党第一次成为局部地区的执政党。一是成立了具有国家形态的中央临时政府,尽管其成立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但毕竟在这块土地上空前地建立了民主制度,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破天荒地享受了基本的民主权利。有了这个大前提,才好讲执政。党领导的各级政府也努力做好民主建政,锻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能力。二是中共中央从上海搬进了这里,尽管这个中央说得不客气点是“左”的中央,但这属于党内的路线正确不正确,不是革命与不革命的问题。有“左”的指导思想,不等于什么好事都没做。不管怎么说,它是我们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这里领导一个不完全的国家,也是执政党。这是党中央执政,不是地方党组织执政。因而这个时期是我们党局部执政的肇始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首次预演。即使只有短短几年的实践,也为后来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提供了一定历史经验。毛泽东讲的“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页下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锻炼了治国安民的执政能力。
——第三,要充分肯定它为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的历史贡献。据中央苏区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鼎盛时期,苏维埃政府系统约有干部1.3万人,党团系统干部约2万人,不少幸存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领导骨干力量。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少重要成员,曾是临时中央政府的重要负责干部。10位元帅中有9位、10位大将中有7位,都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军事领导人;还有130多人担任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职务,以及首批驻外大使等。至于其他的将帅和一些部委、省市自治区的主要领导,曾在其他苏区任过要职。有的苏区有相关的统计。当然,这些干部的培养造就不全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后,也不能简单地都归功于它。此前和此后的更长的革命斗争实践,都为他们的锻炼成才起了巨大作用,许多人甚至可能主要是在别的时期成长起来的。但这些干部毕竟参与了这个时期的斗争实践,因而这段历史为新中国的诞生作了重要的干部准备也不应抹杀。
正是基于这些,我力主基本肯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段历史,对它进行科学研究和正确宣传。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开研讨会,就是发挥这个作用。
苏区精神: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精神力量
(八)苏区精神提出的缘起。我们这个会的主题就是研讨苏区精神。在前年兴国的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苏区精神的提出和它的内涵发表了很多并很好的意见。我在会上就“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问题讲了一些看法。
为什么提出苏区精神呢?它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背景,主要是苏区人民需要和党的历史需要作这样的升华。具体说来:
首先是因为目前讲的以表现革命历程的许多“精神”中没有这个精神。各种媒体宣传的这样那样的“精神”目不暇接。我将其初步分为五大类:一为以人物高尚品德立论的,如白求恩精神等;二为以地区革命精神的特点立论的,如红岩精神等;三为以重要会议立论的,如遵义会议精神等;四为以在非常状态下执行非常任务、表现出的非常精神面貌立论的,如“两弹一星”精神等;五为我们要研讨的以表现革命历程立论的“精神”系列,目前宣传较多的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五大类可能还没有概括完全,若有遗漏再增补。这些精神汇合起来,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状,组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
就表现革命历程立论的“精神”系列来看,每一种“精神”都反映一段历史。如井冈山精神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史,长征精神反映各路红军的长征史。中国民主革命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如果要将其反映完整,目前概括的这些“精神”显然不够。在井冈山时期以前的,可能还有。当然,也不必去硬“凑数”,既要大家公认,也要自然形成。这里姑且不论。但就反映后井冈山时期的“精神”看,从井冈山到长征的时间跨度太大,中间缺少或跳过了一个苏区时期。没有这个时期,这段历史是不完整的。就讲“精神”言,没有反映苏区时期的苏区精神,这个“精神”系列不完整。在人们心目中,这个“精神”系列已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历程的“精神”之链,每个“精神”就是反映那段历史的“精神”之环。既然如此,若缺少环节,“精神”之链难以连接。
其次,苏区精神是说明苏区历史可歌可泣革命精神的最佳概括。在土地革命战争10年中,苏区时期是很重要的一段。这段历史有多长,各苏区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斗争的情况不同,其时间有长有短。就几个大苏区言,中央苏区近6年,鄂豫皖苏区5年,湘鄂西苏区也近6年,闽浙赣苏区7年,湘鄂赣苏区6年,湘赣苏区若从井冈山时期算起7年,琼崖苏区5年,左右江苏区3年,川陕苏区2年半。这都是以该苏区的主体或起主导作用存在的时间计算的,不包括撤离或丧失后继续进行的游击战争活动。陕甘苏区一直存在,因而成为各路红军会师的大本营。这些苏区在那些年不但进行反“围剿”战争,而且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历史内容十分丰富,革命精神非常高涨,有的业绩也很突出。怎样反映那个时期的历史面貌和广大革命人民与红军指战员的精神面貌,同此前此后的历史一样,需要提炼出一种“精神”,“苏区精神”便应运推出。中共赣州市委领导很赞同这个提法。因为没有这个“精神”,就很难科学地说明那段历史和它的革命精神。不仅在中央苏区有这个问题,来自当年属于其他苏区的或研究其他苏区历史的也会碰到这个问题。
再次,井冈山精神不能代替或包含苏区精神。前两年,有一种观点认为,井冈山精神可以涵盖苏区精神,不必单提苏区精神。无论在中央苏区还是在学界,不少同志都不赞成这种观点。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
——一是从党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看,这是两个时期。对于中央苏区来说,这是非常明显的。尽管两者都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创建的,但两者的时间长短差距较大。井冈山时期从1927年9月建立革命根据地,到1929年1月根据地主体部分失守,有1年另三四个月。而中央苏区时期,从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算起,至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战略转移,中央苏区的主体随之丧失为止,达5年另10个月。以时间较短的代表时间较长的,将历史的发展脉络难以讲清楚。再则,这两个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理论观点是递进的、发展的。井冈山时期,基本还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其所开创的“井冈山道路”虽代表中国革命的新方向,但时间短,许多思想未展开。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多方面展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主要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它是毛泽东思想丰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不应当被遮盖在被一般人视为井冈山斗争这个开创时期中。
——二是从两段历史实际发展的内涵看也不完全相同。井冈山时期的活动区域,其鼎盛时的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中央苏区时期的活动区域在鼎盛时的面积达8?6?14万平方公里,人口有450余万,辖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后者的地域比前者大得多,以小盖大,或以小带大,是很困难的。再则,两者进行的战争规模不能同日而语。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兵力最多时1万人,国民党地方军队进行“会剿”的兵力,最多时3万多人。在中央苏区前期,红军总兵力达到过12万多人,国民党军进行“围剿”的兵力,最后骤升至50万。此外,两个时期的领导主体有不小变化。井冈山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是毛泽东。那一年多,基本上贯彻他的主张,干扰因素比较少。在中央苏区时期,领导的主体变化较大。党中央“左”的错误逐渐全面推行,毛泽东的党权、军权和政权先后实际上被剥夺,他的正确和比较正确的主张不断遭受批判。这与井冈山时期的情况大相径庭。因此,从历史的内涵看,这是两个时期。再者,对其他苏区言,大革命失败后只有苏区时期。因而,以井冈山时期涵盖苏区时期是不合适的。
——三是反映两个时期革命精神的外延领域和内涵特质不完全相同。井冈山精神,顾名思义,主要反映井冈山那个时期(一年另三四个月)、那个地域(赣、湘两省的六县一山)的广大群众和红军的革命精神,这个时空的特指性不应忽略,尽管它有具普遍意义的代表中国革命新方向的井冈山道路这一内涵。苏区精神虽然与井冈山精神有共同点、延续性和继承性,但其外延领域和内涵特质有明显区别。就外延说,苏区精神不仅仅是中央苏区的“精神”,而是代表当时全国所有苏区的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所铸就的革命精神。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鼎盛时期,其面积加在一起约40余万平方公里,所辖人口达3000万。至于它的内涵特质,下面将专作论述。
又次,明确提出“苏区精神”是对过去宣传的苏区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提法的进一步提升。苏区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革命精神力量,土地革命风暴那段历史能够发生、得以存在,并彪炳史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力量存在。几十年来,党中央一直非常敬重、关怀苏区。仅就中央苏区言,1951年8月,毛泽东为南方老革命根据地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里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就是当年的各个苏区,尽管中央慰问团是在慰问江西苏区时赠送这个题词的。这里讲的“革命传统”,可视为“苏区精神”的初始表述。1996年9月,江泽民视察赣南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光荣传统。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要把老区的精神和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发扬光大!这可看作对“苏区精神”内涵的初步概括。2003年8月,胡锦涛到赣南视察也指出,回顾我们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人民军队、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那段峥嵘岁月,深深感到,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建立了不朽功勋,而且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前辈们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里,“苏区精神”的思想呼之欲出。3个月后,李长春到赣南考察明确地提出了“苏区精神”。他说,这次到赣州来,更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同志阐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真谛,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的伟大事业的艰辛。赣州有那么多的革命旧址、纪念地,要充分挖掘革命历史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他强调: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说明,苏区精神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同志包括领导人所认同。它既是对创造苏区历史的革命精神力量的升华,也是对半个世纪以来表彰苏区人民光荣革命传统提法的进一步概括。
(九)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在各苏区的展现。
在前年的兴国会上,专家学者们对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彰显不同的侧面,作了不同的概括,形成不同的表述。各种表述大同小异,可以并存不悖,不必非要定于一尊。我立足于几年来对中央苏区的实际考察,按照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逻辑,以毛泽东著作中的表述为基础,对其基本内涵作过初步概括。
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许多对“精神”内涵的概括都首先强调理想信念,因为它是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对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那时,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后整整一年,还没建立起“安身立命”的巩固根据地,因而不少人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林彪的看法代表了他们的思想。毛泽东回信,既指出林彪的不健康情绪,又展示了自己怎样环视世界形势和中国政局而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深刻认识。革命形势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经过一次次的反“围剿”战争,中央苏区建立起来,其他苏区也在发展壮大。这以后,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发展出现了曲折、甚至严重挫折,但是,红军广大将士和苏区革命人民,都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坚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制度一定实现,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无论作出多么巨大的牺牲,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伟大的精神力量无比巨大,因而是苏区精神的首要内涵。
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理念。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十分盛行。党内、军内对“本本”和上级领导机关的迷信,是这种倾向的集中反映。红四军转战闽西、赣南期间,这种倾向对军队的影响相当严重。为了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毛泽东深入苏区农村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依据。《反对本本主义》尖锐地批评“本本主义”是“保守的思想路线”,“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他的倡导下,在中共临时中央到达苏区之前,各级党政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开创新局面。对于军事斗争,毛泽东更是强调深入了解实际,哪里的敌人力量薄弱就向哪里进军,不断进行大穿插、大迂回,因而在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下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展,就是不断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开拓性理念的结果。
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执著追求。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后来,他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提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问题。他要求:对群众的各种问题都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有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这实际上阐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苏区的党政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牢记这个执政宗旨,努力为最广大的群众谋利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完成好组织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生活两大任务,他提出要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奋斗目标,在苏区各地形成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政治空气,涌现一大批在各方面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在广大党员干部带动下,许多工作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党在那时的执政时间尽管有限,但初步显示出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第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极其困难。所有干部(除少量技术人员外),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工作人员一律没有薪饷,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干部下乡或开会,必须自带干粮。那首脍炙人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正是对干部优良作风的形象概括。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完全艰苦与共、患难相依,以做人民的公朴为无上光荣。为了使干部廉政清明、克已奉公,苏区职能部门还制定许多法纪,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凡贪污腐化行为一旦发现必受严厉惩治。广大干部的清正廉洁作风,至今为美谈。由于有这种作风,苏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和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创建和发展了苏区的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一定保障。因此,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是苏区精神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