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村村级党组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在总结提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衢州市在全市农村基层推行了“建立民情档案、深化民情沟通、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即“三民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转变了农村干部作风,巩固了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民情档案,汇集民意关注民生
民情档案不仅是民生的重要记载,也是掌握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
民情档案以村为单位,由乡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按照“一村一册、一户一档、一事一表”的要求记载和收集。按照民情内容,分成村情、户情、事情三大类。其中村情档案包括村情概况、近远期发展计划、村级资产处置、致富能人与困难群体人员情况等内容;户情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创业就业'情况、面临主要困难等内容;事情档案包括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情况、重大事项决策及实施情况、群众评价等内容。
民情的收集更新,又由网格化管理来实现。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衢州全市以自然村、村民小组或固定的若干户为网格管理单元确定了1.53万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村干部负责了解掌握本网格内村民的动态情况和意见建议,按月收集更新本网格单元的民情档案信息,实行网格联户动态化管理。在档案管理运用方面,借助电子办公技术,建立网上民情档案信息系统,按照市、县、乡、村分级汇总相关信息,实行电子化操作、网络化运行。同时,建立随机互认、点户分析、村情剖析等制度,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分普通级、关注级、紧急处理级、特别重大事项四个等级,按照管理权限,采取针对性措施。
通过民情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群众的信息得到了第一时间反映,争得了第一时间处理,获得了第一时间落实。目前,全市2187个村、73.5万余户农户全部建立了民情档案,一张覆盖全市的惠民利民的民情档案网络正在织就。
民情沟通,集中民智科学决策
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农户增收致富过程中如何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如何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009年,在衢州市常山县实践“民情沟通日”制度的基础上,衢州市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提炼和升华,并为此确立了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村党支部根据党员干部群众反映的情况,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确定民情沟通的主题。主题确定后,由村党组织主持召开民情沟通会,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参加,组织村民群众对本次民情沟通主题开展讨论,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并在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的基础上,村两委形成共识作出相关承诺,记入“民情沟通日”活动档案。对于简单事项当场给予解决或答复;对于一般事项在3至7个工作日内办结;对重大村级事务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由村委会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和具体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村党支部全程监督。整个民情沟通形成了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共同决定、村级公共事务管理由村民共同参与、村两委运行始终处于村民监督之下的新型村务管理模式。
乡村干部承诺的事项办得怎么样,有没有办结?针对这次群众提出的问题,乡村干部必须在下一次“民情沟通日”活动或通过乡务村务公开栏、人户明白纸等形式进行反馈,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还要做出合理解释。
通过民情沟通,村民们的心气顺了,沟通解决问题心平气和了,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许多矛盾、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村民从“冤家”变“亲家”、从“上访户”变“示范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自实施以来,衢州市2187个村共开展民情沟通2.3万余次,征求到意见建议8496条,向群众承诺事项2577件,已办结2208件。
民事服务,强化功能服务民生
乡村干部要按照“公开、便民、依法、自愿、高效”的要求,对民情档案中反映出来的或民情沟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偿给予全程服务,这是“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的主要内容。
围绕这一制度的实施,衢州在各个乡镇进行了一系列配套建设。在全市106个乡镇(街道)建立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办事大厅,配备了400多名专职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并在有条件的1238个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建立了受理群众的各类审批事项的服务平台;规划、国土、建设、计生、卫生、民政、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按照便民服务的.要求,授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可直接受理村级组织和群众提出的申报、审批事项,进行审批前的审核把关,增强了便民服务中心的功能;对村民需要办理且可以代办的事项,由乡村干部按照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无偿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并按照“村级重大事项通过民情沟通或村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开,村民个人事项即办即反馈”的原则做好代办事项反馈工作,形成了规范的办事流程,创新了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模式。
据统计,衢州全市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代办点已受理日常群众办事和乡村干部可代办的事项11987件,农村基层干部为群众代办事项7243件,提供全程服务2万余人次。
“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民情、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项系统的工程,是完善衢州市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有效载体。”衡州市委书记孙建国说。
“三民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建立民情档案集智于民,深化民情沟通还权于民,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取信于民,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了中央和省委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据统计,实施“三民工程”以来,衢州全市因农村基层干部不作为、办事不公等引发的来信来访量同比下降了43%,没有出现一起因项目建设或村务公开而引发集体上访事件。
“三民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管理体系的创新
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忧、助民富、暖民心。衢州推行的“三民工程”,是在整合该市以往基层组织建设领域的各种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一次积极探索。
——把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政治保证来抓,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民情档案,使村党组织能够更加全面、详细、准确地掌握村情、户情、事情,开展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民情沟通活动的开展和重大村务“五步工作法”的运用,不仅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还集思广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据统计,“三民工程”实施以来,衢州全市村党组织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和具体方案5160多个,全部获得了通过,并已有95.4%实施完成。
——把完善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作为改革重点来抓,着力增强农村民主政治的生机和活力。定期的民情沟通,使村民在村级事务的提出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建议权,村民不论身份,只要觉得有话要说、有事要办,都可以直接向联系本网格的村干部或通过民情沟通活动提出来,乡村干部必须认真听取,现场答复;也使村民在村级事务的决策上享有充分的讨论权和表决权,村民可以就民情沟通主题充分参与讨论、发表看法;更使村民在村级事务的实施上享有充分的监督权和评价权,有权对村干部的工作提出质询、作出评价,测评结果直接与报酬保障相挂钩。对于满意度低或村民意见较大的干部,村民有权按照“辞职承诺制度”要求干部辞职或依法提出罢免,实现“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的转变。据统计,全市已有18名村干部因不作为或违纪辞去现任职务或被免去职务。
——把促进农村党员干部依法按章办事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实现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制度化。民情沟通形成了对村干部学习的“倒逼机制”。村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才能教育村民、说服村民。“三民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村级组织运行规则》的贯彻落实,健全了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五步工作法”、村务财务公开、村干部辞职承诺等村级组织运行制度,促进了村级组织的规范化运转。
——把推动农村基层干部管理模式创新作为基础王作来抓,椎动重心下移,促进干部作风转变。“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把乡镇政府的日常职能、乡村干部的工作职责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在所有乡镇(街道)以及有条件的村设立便民服务机构,为基层群众提供预约、全程、“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了“群众办事动动嘴、干部帮忙去跑腿”。在此过程中,也促使乡村干部经常深入农民群众,及时掌握村情民意,在更新、完善民情档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群众沟通交流,更好地开展全程服务,推动乡村干部从“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实现了上级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双满意”。(今日浙江2010年第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