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河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城市拆迁作为建设发展的重要一环,创造性开展拆迁安置工作,从2009年到2010年,累计完成各类拆迁超过470万平方米,占全市拆迁总量70%,且没有发生一起大规模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续写了大建设的“包河速度”,创造了和谐拆迁的“包河经验”。
一、基本做法
一是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凝聚“合力”。坚持把拆迁与建设、发展、稳定结合起来,统筹全区资源和力量强力推进。成立区大建设指挥部,主要领导挂帅,相关单位整体联动,并建立区领导联系重难点和复建点建设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拆迁中的实际问题;区直各相关部门深入一线,重心下移,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解忧;明确街镇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细化任务,明确时限,销号推进。注重强化工作调度和督查力度,建立健全专题调度、现场观摩、信息通报、督察落实等制度,把目标责任与考核奖惩挂钩,确保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抓落实”,形成了举区而为、众志成城推进拆迁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汇集“民力”。拆迁安置是拆迁群众“天大的事情”。我区始终将“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的原则贯穿始终,在项目拆迁启动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政策先向群众交底,将拆迁补偿的各项政策和项目具体的实施细则编印成册,发放到每户拆迁群众。在拆迁安置中,通过召开拆迁安置细则听证会、拆迁户代表会、居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严格落实“三榜公示”和“两级审核”、信息公开等制度,切实做到公开透明。在复建点建设过程中,将安置点选址、规划设计、安置方案等有关事项,进行广泛听证。在登记人口时,成立监查小组,一本一户的过,现场有人记录,每个参与人都要在登记表上签字,最后将过程与结果公示。在丈量拆迁房屋时更是“一碗水端平”,“街道拉尺,区里记录,社居委不参与实际丈量,整个过程邻里都在现场看,想做假都难。”
三是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集中“用力”。为确保拆迁工作顺利推进,把拆迁工作分为拆前、拆中、拆后三个阶段,结合实际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拆前动员突出“实”,百次上门换笑脸。例如,十五里河中段高铁站片区拆迁中,为了动员一户拆迁,常青街道竹西社区工作人员轮番跑了100多次。房屋拆迁突出“快”,变“串联”为“并联”。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实行“当天丈量完、当天就统计”,数据随即输入微机管理,实现了工作节奏整体提速;建立完善包保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督查调研制等工作机制,分片包干,倒排期限,给每名干部“压担子”。拆后安置突出“好”,切实为民解忧。例如,探索建立“亲情档案”,登记被拆迁户的家庭成员、租住地址、健康资料、家庭收入和享受社保情况等详细资料,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特别是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意愿,及时摸底调查,免费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帮助2700多名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
四是真情操作、妥善安置,惠民“给力”。认真解决拆迁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现实的问题,以此凝聚人心,汇集民力,获得群众对拆迁工作的支持。十五里河中段高铁站片区二期拆迁启动,涉及近1000户、5000多人要重新寻找住所,加上流动人口近2万人,过渡期安置十分困难。对此,常青街道成立了“房源小组”,在全市范围帮助寻找房源。高度重视拆迁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认真落实就业、低保等优惠政策的同时,通过民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渠道进行积极的救助和帮扶。
五是主动作为、积极奉献,基层干部“得力”。拆迁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干部队伍是关键。通过“滨湖先锋”等载体,抽调精兵强将,配齐配强大建设重点部门、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工作力量;坚持在大建设一线锻炼、培养、选拔干部,突出实绩导向,“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把拆迁作为检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基层干部发扬“白+黑”、“5+2”的精神,超负荷奋战在一线。坚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模范带头作用,选树和培育一批重点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激发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热情。例如,为跟进服务高铁站项目建设,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仅用了25天时间,动员131户居民顺利拆除6.32万平方米房屋,没有发生一起干群矛盾、群体上访。
二、主要成效
1、促进了经济大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1亿元,同比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5.7亿元,增长23.8%;财政收入21.9亿元,增长41.6%,一年之内连续越过6个亿元台阶,其中地方收入14.7亿元、增长53%,总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全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44个城区持续领跑,安徽“第一城区”地位进一步稳固。
2、城市承载力有了大提升。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一大批“新坐标”拔地而起,以滨湖世纪城、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项目为引领的滨湖商圈,以万达广场、东方广场为核心的芜湖路商圈,以高铁站为牵动的十五里河片区,以合肥港综合码头为依托的南二环商业物流带等四大商圈加快形成;金融服务业、高端中介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休闲文化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等六大业态逐步繁荣。
3、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短短几年间,全区城市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滨湖新区初展英姿、望湖街道魅力转身、老城区旧貌换新颜;人民群众安居环境大幅改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4、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基层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各级干部以人性化、零距离的真诚服务,与广大群众一起谱写和谐拆迁之歌。全区“大建设”项目多达100多个,其中在建项目40个,拆迁涉及5000多户,还牵涉央企、部属院校等众多类型的拆迁。顺利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基层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的干群关系,推动了“大建设”的拆迁进度,也见证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经验与体会
第一,深化拆迁认识——拆迁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城市拆迁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紧密相连,是城市经济提升发展的必经之路。2006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包河区迎来了新一轮建设和发展的高潮。我区坚持把拆迁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出的“大建设就是大发展,大建设才能大发展”,这是立足现阶段区情的重要研判,也是未来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战略取向。
第二,坚持科学拆迁——遵循拆迁内在规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拆迁也是如此。从我区拆迁实践看,突出拆迁工作的系统性,体现“势、法、术、情”四字要诀。“势”,就是通过全方位造势,让百姓认识到城市拆迁的重要意义。“法”,就是严格依法办事,“照顾”不违规,创新不走样。“术”,就是讲究战术、策略,先易后难,选好突破口。“情”,就是解决百姓最关注、最现实的利益,赢得百姓支持。
第三,坚持人本拆迁——做到群众利益至上。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在拆迁的过程中,始终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拆迁工作交给街道、村居和群众,在群众路线中化解拆迁难题。在依法拆迁、坚决杜绝野蛮拆迁的同时,切实贯彻各项惠民政策,真正做到让利于民,不与民争利,使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在诸多的细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杨小郢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房共有60、75、80、90、100、120、130平方米7个套型,满足不同群众的住房需求。
第四,坚持阳光拆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