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2006年10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爵士在其《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中指出,投资未来的气候安全只需贡献全球GDP的1%;反之,任由气候变化问题严重化,将会损失全球GDP的5%到20%。因此,与贸易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控;以新能源和环保为主旨的“低碳经济”,势必成为未来经济的引擎。面对环境与贸易挂钩的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碳关税”的提出,作为经济大省、能源消费大省的浙江将逐渐失去竞争优势。所以,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如何发展自己的“绿色产业”,如何参与新一轮的“绿色经济革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浙江实际出发研究碳关税对当地经济产生的潜在影响,分析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为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低碳经济提供路径选择。
一、碳关税及其实质
(一)破关税提出的背景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低碳经济所引发的碳关税征收问题。所谓碳关税,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则被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美国是最早提出碳关税设想的国家,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至2020年,美国政府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用贸易政策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一个新的政策动向,碳关税也成为各国争议的焦点。
(二)破关税的实质
美国欲征收的碳关税实为一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以环保、清洁能源的绿色外衣包装原先“专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旨在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以低碳、环保为借口遏制新兴经济崛起,从而巩固其经济霸权。
美国以碳关税为载体,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进口产品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从而迫使中国等以出口导向型增长的新兴国家向其购买先进减排技术,这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美国来说具有绝对优势,可使大量“碳美元”回流至其本土,有利于他们经济复苏,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霍。此外,一旦美国实施碳关税,其他发达国家也将可能纷纷效仿。
二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碳关税对浙江经济的潜在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以高出全国平均3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出口大省。2009年,该省出口总额达到1330.1亿美元。但随着环境与贸易挂钩的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美国“碳关税”的出台,浙江将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目前,全省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于高耗能、碳密集型产品,以2009年为例,其出口的前十大商品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汽车零件、塑料制品等,这些大多是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这十类产品占浙江出口总额的79%。此外,2009年,美国仍是浙江最大的出口国家,累计出口约230.6亿美元,居全省20个主要出口国家、地区首位。如果浙江在“碳关税”征收前未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低碳技术研发,低碳经济转型,浙江出口至美国的高碳密集型产品必将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这元疑是对该省出口的严重打击,浙江经济发展也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二)浙江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根据《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在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对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施加压力,要求其共同承担减排义务。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并把这做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浙江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同样也是能源消费大省,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据《2008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1511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其中,煤炭消费1302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石油及制品和天然气分别消费2066万吨和17.7亿立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4.5%和下降2.2%。以上数据反映,浙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能源需求强劲,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高碳”仍将持续一段时期。据碳监测行动(CARMA)网站数据显示,浙江省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亿吨,比2000年增长约2.86倍。为实现2020年浙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家指标,全省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因此,浙江只有尽早发展低碳产业结构,提升低碳技术水平,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才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中长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浙江能源安全面临威胁
能源、探明储量显示,浙江几乎没有原油和天然气,只有少数煤炭资源,且品位低下,经过50年的开采,该省地域内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这种“缺煤、元油、元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浙江是个能源自给率低的“资源小省”。据《2008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2008年该省煤炭供应基本依靠外省调入和进口,全年共调0.1% ;进口和调入原油22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 ;天然气调入量为17.7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2%。浙江能源、供求的严重失衡以及对外部能源依赖性的不断增加,势必对能源和经济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此外,2008年,浙江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占62%。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不仅效率低下、污染严重,而且运输压力大、供应不稳定,将严重影响浙江能源安全。
现有能源结构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浙江来说只有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开发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能源,才能实现能源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能源结构与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
三、多层面推进浙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构建绿色税收体系
浙江省政府应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入手,建立适应该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收体系。实现低碳经济,首先要从能耗高的大企业人子,这些企业一方面是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却是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力量。对此,浙江可以借鉴英国的“气候变化税”,将碳排放与税收挂钩,开征碳税。碳税的税率由所使用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量和发热量不同,税负也有所不同,低碳能源的税负要远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因此,碳税能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形成一种低碳意识,这对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积极发展有明显作用。
(二)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市场推动力
浙江省政府应在资金上支持低碳项目的开拓和实施,可以借鉴英国成立“碳基金”等组织,用于支持低碳项目的技资和建设,增加低碳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在省内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碳排放权交易的货币化。同时推进浙江省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向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积极和世界银行、国际碳基金等金融组织合作,争取获得其支持与优惠政策,为浙江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
(三)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
目前浙江的低碳技术尚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各大行业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难题基本都集中在技术支撑上。但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前期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已掌握先进低碳技术。浙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直接引入所需的低碳技术,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等技术。这样不仅可以直接使用成熟的低碳技术,而且可以降低成本,缩短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因此,加强国际间低碳技术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浙江的低碳技术转让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
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碳泄露”也可能随之发生,即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耗能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浙江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避免盲目追求投资额的上升而忽略长远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五)建立低碳城市试点区
低碳城市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浙江应针对有条件的城市如杭州、宁波率先启动低碳城市试点项目,因地制宜地推行低碳或零排放社区、产业园区,最终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逐步摸索低碳城市发展的规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再陆续向全省推广。(研究浙江文摘2011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