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专章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2010年,30个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刚过去3个多月,又有10多个省份再次行动。这样的“国家理念”与“地方选择”彰显着一个基本共识:科学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的经济增长,也需要科学的财富分配。
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体现了我们党在分配制度上的不断思考与探索,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搞好收入分配,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有科学分配。这就是为什么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双双锁定年均7%;提高个税起征点、加强保障房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也都源于这个要求。
解决分配问题,关键在科学发展。在这一理念支撑下,“十一五”时期写下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齐头并进的“中国故事”: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亿万人民感受到幸福的温度。正如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所言,中国正着力促进“公平的经济增长”。提低、扩中、调高,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是制度路径中的顶层设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现实环境中的积极探索。可以说,努力实现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已成为我们取得的重要发展经验,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分配领域的贯彻落实。
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是一个息息相关的过程。合理分配社会财富,调节收入差距,才能扩大消费,实现建立在扩大内需基础上的发展;也才能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建立在社会和谐基础上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内涵应该既包括较快增长,也包括合理分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分配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发展问题。
毋庸讳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损害了民生民利,影响到公平正义。但也要看到,无论收入差距拉大还是城乡鸿沟难平、地区发展失衡,都有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在一个浓缩了西方上百年发展过程的阶段出现这些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尽力破解这些问题。实际上,从“打破‘大锅饭’”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本身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对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正体现了在更高起点上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越是有问题,越要坚持科学发展。面对“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只有紧抓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才能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逐步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科学的分配,不仅包括收入分配,而且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分配;不仅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而且是各种经济机会、社会参与过程的公平公正;不仅要关注基尼系数,更要关注人们能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都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鲜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