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属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经过多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茶叶、烤烟、水果、白魔芋、林竹等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如何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扎实做活农业产业化这篇文章,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如下粗略的见解。
一、屏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屏山县界于东经103°37'--104°23',北纬28°26'--28°51',全县幅员面积1523平方公里,有耕地15677公顷、林地72000公顷。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30.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78万人。2009年底,全县茶叶、水果、烤烟、白魔芋、林竹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2.3万亩、10.5万亩、1.6万亩、4.12万亩、110万亩。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发展到4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103个,百万元以上专业村达93个,专合经济组织达到100个,市、县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个。全县农业产业化的较快发展,助农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实现农业总产值126331万元,增长6.33%,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增加402元,达到3578元,增长18.73%。
二、屏山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挑战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极有利于农特产业发展。屏山县大部分海拔为300—140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降雨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日照975.4小时左右,年均气温18.4℃左右,降水量909-1097.6mm。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土和紫色土壤为主,土壤PH值5.5—7.0,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以及氮、磷、钾和氯含量均有利于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历史种植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屏山种植茶叶、水果、白魔芋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生产技术、科技推广等方面易于普及。另外,近年来,由于屏山农特产品独特的品质优势,市场价格看好,大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热情,广大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三是优势农特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通过近年来整合各类产业发展项目和加大基础实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特产业基地稳步发展壮大,产业区基础实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第一车间”造血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四是龙头带动作用逐步舞活。柯瑞马林竹加工、旭茗茶业、龙湖翠、兴隆魔芋、凯丰核桃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与农户间利益连接机制更加紧密,市场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依托屏山农特产品独特的内质,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培育,已打造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屏山炒青”、“龙湖翠”、“水中韵”、“金屏牌”水果等区域品牌效应逐步彰显。一支懂经营、会管理,能引领发展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研究市场、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明显提升。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受山区地理条件的影响,水利、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二是经营分散,规模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经营权过度分散,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需要。三是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加工,重发展轻市场的观念,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产业发展走入大而不壮,企业多而不强的误区,导致销售市场空间小、品牌知名度不高、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还相对滞后、整体竞争实力还不够强,农产品附加值增值空间未能得到真正释放。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虽然优质良种、设施栽培、柑桔留树保鲜、病虫绿色防控、机制名茶、白魔芋“三推八改”等技术推广成效明显,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高,产后加工技术研发薄弱,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手段落后、队伍不稳、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五是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库区优质水果产业带将被全部淹没,急需培植以沿江第二优质水果产业带为主的农村移民接安产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内安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压力异常艰巨。
三、加快推进屏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一)理清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最终实现目标,理清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科技支撑、政策保障等各个领域着手,通过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分析,合理确定产业的规划布局、资源的综合配置和利用、市场综合开发、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配套政策的落实等,打破以往规划中只注重产业发展,而忽略生产加工和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制定详尽的目标,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各类因素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
(二)合理布局,继续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根据屏山特色产业适宜区域,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好特色产业基地。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特产业,坚持合理扩大规模,高标准推进建设,发挥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作用。一是在茶叶基地建设上,以西宁河流域、龙溪河流域和宜屏公路干线3大片区为重点,每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到2015年,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面积新增1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16万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建成无公害标准化安全优质高效茶园10万亩以上。茶叶产量达到1万吨,实现茶叶产值3.5亿元,成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强县”。二是在魔芋基地建设上,以西宁河流域、中都河流域和金沙江流域3大片区为重点,用5年时间,魔芋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其中白魔芋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成为全国“白魔芋之乡”。三是在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上,以金沙江流域为主,在海拔381-550米之间,以新建柑桔基地为主,辅以适度发展龙眼、枇杷生产,建设沿金沙江特色水果带,实现水果产业结构重构,水果面积达到13万亩,产值达到1.8亿元,成为全省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四是在烤烟产业基地建设上,以中都河流域、金沙江流域、西宁河流域、宜屏公路干线4大片区为主,2011年启动基地单元建设,到“十二五”期末,烤烟产业稳定在2个基地单元,实现年产烟10万担的目标,成为全省“优质烟叶基地县”。五是在畜牧产业基地建设上,以“二江、二河、二路”周边为重点发展区域,即在岷江和金沙江流域发展獭兔、生猪和土鸡,在龙溪河和中都河流域发展蛋鸡、杂交肉鸭和肉兔,在宜屏路和国道213沿线发展山羊、生猪等,确保畜牧产业值每年在6%以上递增。六是在林业基地建设上,每年新发展林竹3万亩以上,巩固9.6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全县有林地面积保持在110万亩以上。与此同时,依托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每年保证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在10万亩次以上,打造了向家坝水电站蔬菜后勤保障基地。
(三)舞活龙头,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关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现代市场营销和建设龙头企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而龙头企业建设则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为此,应立足屏山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牢固树立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采取谁有能力就支持谁、谁当龙头就扶持谁的措施,围绕龙头发展产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好县城新址良好的用地条件和靠近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新县城石盘工业区、中太工业区载体,新引进3—4家引领发展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深挖开发潜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引导扶持旭茗茶业、柯瑞马、兴隆魔芋、龙湖公司、水中韵茶业、新叶茶厂等现有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间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切实发挥好龙头企业主力军的作用。
(四)拓展渠道,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培植。农业增效是通过市场这个环节来实现的,应围绕市场来做活农业产业化这篇文章。一是研究开拓销售市场。认真研究市场、培育市场,千方百计拓展市场。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及各类流通队伍在带领农户闯市场的同时,巩固好现有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有效与整个农产品销售市场接轨,稳步开拓大、中城市和国际销售市场,逐步建立稳固的市场渠道,确保全县农产品产得下、销得出、卖得好。二是大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队伍。农民专合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在拓展市场发挥的作用十分关键,培育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是巩固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引导、统分结合、利益联结、风险防范和内部运行“五大机制”,大力培育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切实发挥其信息员和推销员作用,巩固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提升品牌效益。一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区域品牌的引领。大力推进品牌带动战略,积极鼓励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商标创品牌。保护和利用好“屏山炒青”、“龙湖翠”、“水中韵”、“旭芽”、“玉屏春晓”、“雁羽”等屏山炒青系列绿茶品牌,依托茶叶协会培育“屏山炒青”品牌。利用好“金屏牌”水果、“兴隆魔芋”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优势,逐步建立以名优品牌为引领、以知名商标为依托、以特色包装为载体的精品农业体系,推动特色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效益。
(五)突出示范,以科技引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示范带动是抓好农村工作重要力量源泉。一是以“百村春风工程”、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春风村”示范村建设,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下功夫,以此辐射带动屏山特色产业大发展、农业结构大调整、综合效益大提升。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示范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探索城乡统筹新模式做好样板。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坚持把科技直接指导到户,把良种良法、实用新技术直接推广到田间地头,真正把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带到农村,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四是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开展好“县校合作”,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利用好机改契机,用活现有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好农村“土专家”、“土秀才”作用,提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六)夯实基础,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的基本思路,突出“围绕产业建设施、建好设施促产业”,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移民接安产业培植有机结合,突出工程质量、建设规模、工程亮点,抓点连片整体推进,大力兴建一批民生工程。以“百村春风工程”示范村为建设重点,实施好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千万元扶贫连片开发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基础设施工程”、“烟基工程”等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合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七)深化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完善企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好信贷担保公司等职能,有效利用农业小额信贷和民间资本,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完善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激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以奖代补力度,落实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发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租赁、入股等融资新模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宣传、动员、引导农民参与农业政策性保险,有效提高农业抗风险抗灾能力;继续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成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屏山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