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中共龙岩市委关于制定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复制链接]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1-1-12 08: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十二五”时期,是龙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顺应形势新变化、满足群众新期待,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一、开创龙岩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这极不平凡的五年中,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先行先试,攻坚克难,努力在海西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着力构建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三大体系,大力发展新农村、民生两大经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功抵御自然灾害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实现翻两番以上。“10+3”产业加快发展,重点产业初具规模,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性交通枢纽初步形成,能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文明得到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原中央苏区县享受西部政策取得积极进展,投资环境保持全省前列。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龙台交流合作和区域合作不断拓展。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群众收入明显提高,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双拥”共建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这些成就为“十二五”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面临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原中央苏区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全市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较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突破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和集聚度低、环境承载有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发展瓶颈。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必须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制约。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紧迫任务,必须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顺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突破改善民生的薄弱环节。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打好“中央苏区”牌,充分发挥闽西老区地处东部区位、享受西部政策的独特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政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龙岩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福建及我市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持续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农村经济、民生经济,深化龙台交流合作,提升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基本要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和先行先试。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支持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改革探索,敢于谋划前人未谋之策、运作前人未做之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与人才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支撑作用。

  ——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拓展开放空间,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积极对接国内外市场,迅速壮大外经贸总量。

  4、“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落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与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充分考虑发展趋势,合理确定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非资源型产业比重提高,品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对发展的带动力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增加,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率继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社会建设显著加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程加快,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公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形成新优势,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和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新突破。龙岩在全省的地位作用继续提升,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重要区域取得更大进展,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对外开放通道日臻完善,产业集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产业集中区

  5、加快产业集聚。突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1+2”主导产业。培育1个千亿级产业。加速壮大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环保机械、矿山机械,力争到“十二五”末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发展2个500亿级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市场、综合体、购物中心、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构建现代商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年商品购销总额突破500亿元。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重点发展金、铜、稀土、钨精深加工及应用,延伸产业链,力争到“十二五”末年产值突破500亿元。集聚百亿产业。深入实施“百亿产业推进计划”,扩大百亿产业阵容。推进建材、烟草、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超百亿元后的新跃升,力争稀土、纺织成为新的百亿产业。通过产业集聚,推动更多产业产值超百亿元。培育百亿企业。持续推进“百家千户”培育工程,提升品牌带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百亿企业。推动龙烟和龙工、紫金的本土部分尽快成为百亿企业,力争把更多企业培育成百亿企业。打造百亿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推动龙岩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州、上杭工业园区要向更高层次迈进,其它省级工业园区产值要突破百亿元。突出工业园区、工业新城、工业集中区的产业特色,向专业园区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6、打造产业基地

  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进一步支持龙工集团在龙岩做大做强,加快实施龙工挖掘机等重大项目,增加工程机械品种,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推动龙工出口基地建设,稳步提升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排位。加快建设龙工配套工业园,提高市内基础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全国精品卷烟生产基地。发挥龙岩烟草工业有限公司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产品结构,大力拓展省外市场,推动“七匹狼”由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行业知名品牌迈进,确保龙烟成为全国卷烟重要生产基地。全国环保产业基地。发挥龙净公司的引领作用,做大做强除尘、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的研制与工程总包和环卫系列产品制造等产业,奠定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设备主要研发生产基地地位,保持全国行业领先;大力开发新产品,培育发展集废气、废水、废渣、噪音处理等领域功能齐全的产业群。全国金铜产业基地。发挥紫金矿业公司的引领作用,稳定黄金生产,依托20万吨铜冶炼项目,实施铜精深加工重大项目,构建铜产业循环经济园,加快形成铜产业集群。全国建材产业基地。加快结构调整,发挥龙岩“中国水泥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推进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水泥企业集团。建设陶瓷工业园,发展中高档艺术陶瓷和家居陶瓷项目。全国稀土产业基地。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产业发展机制,发挥厦钨金龙公司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龙岩(长汀)稀土产业园,大力推进稀土精深加工及应用项目,延伸产业链。

  打造海西产业基地。海西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汽车工业园建设,重点推进微卡、中重型载货汽车、专用车、农业机械生产等龙头项目,培育和引进零部件项目。海西能源基地。加强能源资源勘探评估,加强煤炭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进生物质、风力发电等高效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进西气东输经龙岩引进福建项目,争取龙岩核电、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完善电网主干网架及配电网络,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海西纺织产业基地。支持佳丽斯、喜鹊国家级品牌企业改造提升,建设家纺专业园区。培育壮大长汀纺织产业集群,推进漳平等地纺织产业加快发展,创建纺织品研发中心,强化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增强协作配套和集聚发展能力。海西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扶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提升肉制品、笋竹制品、茶制品、粮油制品、果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海西商贸物流基地。建设中国闽西商贸新城,推动建设县(市、区)物流园区,引进、培育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增强对闽粤赣边的集聚、辐射能力,把龙岩建成全国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

  7、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争取列入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范围,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整合红色、客家、生态等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古田红色圣地和客家首府、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优势,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要素,建设一批旅游综合体、5A级旅游景区和五星级旅游饭店,健全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旅游市场,成为国内有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胜地。

  8、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强政策配套和产业引导,规划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市县联动扶持和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9、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的比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

  10、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有序发展金融业,加快金融板块建设,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和发展。力争组建龙岩地方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强化金融保障支撑作用。拓展城乡保险市场。发展证券、信托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化结构,提升发展水平。积极发展信息服务、软件外包、创意产业、会展服务、家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11、增强投资支撑带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和工业投资比重,加强社会事业项目策划储备,引导投资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有效扩大最终需求。完善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搭建吸纳、激活各类资本的平台,推出一批面向社会资本的重大项目,发挥商会作用,引导闽西籍企业家回归,大力引进央企和跨国公司来岩投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发展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台农业合作示范区和绿色产业基地。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专业化、工厂化、集约化提升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水平,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生态肉类食品加工基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五新”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以农田基建和防灾减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动植物疫病和森林灾害防控体系,增强抵御灾害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低碳农业,防治面源污染,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3、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强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农村电网新一轮改造,完善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继续实施自然村道路硬化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实现村村通客车,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以“空心房”拆除为主的村庄整理,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进村庄绿化,构建农村社区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公平发展,建设具有社区功能的现代新村。加快建设农业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2013年实现“三农”综合保险全覆盖。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保障农民参与政治事务、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的合法权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实施造福工程,加大对革命基点村、少数民族乡村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先行先试重点工作,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示范典型。

  1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利益补偿、风险补助、价格支持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优化种养结构,推广农林复合经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生产性收入。延伸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经营性收入。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增强农民择业、就业、创业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改进农业项目管理方式,引导更多资源投向“三农”,以投资带动创业促进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和农民投资参股的收益权,增加财产性收入。

  五、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15、加快推进快速铁路建设。围绕形成“两纵两横”快速铁路网,建成龙岩—厦门、南(平)—三(明)—龙(岩)、浦(城)—建(宁)—龙(岩)—梅(州)、长汀—永安—泉州快速铁路和赣龙铁路扩能工程,争取开工建设龙岩—永定—梅州快速铁路,启动漳(平)—泉(州)—肖(厝)铁路扩能工程前期工作,尽快实现县县通快速铁路。

  16、加快推进公路网和运输枢纽建设。围绕2012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建成莆田—永定龙岩段、上杭蛟洋—城关、武平十方—东留(闽赣界)、永定湖雷—城关、厦蓉线漳州金山—龙岩红坊扩容、漳州—永安漳平段等6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厦蓉线红坊—蛟洋段扩容、古武线湖坑—十方、长汀河田—连城文亨、湖雷—适中—和溪等4条高速公路,推进建宁—连城文亨、长汀河田—武平城关、厦蓉高速与双永高速龙岩联络线等3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加快国省道及连接卫星城镇、工业园区、重要旅游公路的提级改造,提高重要公路干线网络化程度及服务水平。推进运输枢纽场站建设,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17、加快推进机场建设。加快推进龙岩冠豸山机场扩能改造和龙岩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建设和开发龙岩冠豸山机场空港口岸,扶持冠豸山机场培育航线、增辟航班,建设对外连接的空中走廊。

  18、加快推进龙岩陆地港建设。建成具有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商品展示、出口加工、生产资料集中交易等基本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推进综合服务、口岸查验、物流配送、货运交易等项目建设,搭建综合型公共物流平台,促进多式联运,形成港口功能。

  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城市体系建设

  19、加快推进城镇化。呼应海西城市群发展,积极融入厦泉漳龙城市联盟,推进厦泉漳龙同城一体化建设。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城市为纽带,以中心镇为基础的三级城市体系,推动龙岩城镇从松散型向集聚型转变,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力争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20、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规划引领、集聚带动、科学管理、彰显特色”原则,实施“强化中心、拓展新城、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中心城区加快“优二进三”步伐,腾出空间发展新的城市业态;强化板块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商务、商贸物流和人居“三大板块”,规划新的板块,发展城市综合体等城市新形态;按照“拓路、活水、显山、连片”思路,谋划建设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推进城市大外环通道及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绿、亮、美”工程,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城市管理,统筹安排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城市空间,一体化规划中心城市与高坎、龙雁、古蛟三个卫星城,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形成“一主三卫”的城市发展格局。打造城市品牌,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建设适宜创业、创新、居住的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

  21、建设特色县域城市。强化城市理念,按照“彰显特色、完善功能、注重配套、提升品位”的方向,加强与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对接,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县域城市聚集。加强板块规划建设,加快建设重大社会公益设施,每个县(市)建成一个以上城市综合体,形成长汀、上杭次中心城市和各具特色的县域城市。

  22、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重点推进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和11个市级中心镇规划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强镇扩权改革,赋予有条件的建制镇县级管理权限,把中心镇打造成为联结城市与农村、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卫星城,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七、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

  23、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推动引资方式多元化,拓宽引资渠道,加强与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做好华侨华人工作,多渠道开展海外联谊,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商协会、投资促进团体的合作,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规模。充分利用海峡两岸机械产业博览会等各种平台招商,推动各类园区整合升级和扩区、新设工作,提升园区招商引资的整体功能。充分利用闽西南五市和闽粤赣十三市协作平台,推动建设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势互补。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借鉴利用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24、壮大外贸总量。充分发挥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作用,积极参与全省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出口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应对和规避出口风险能力,转变外贸出口方式,提升外贸出口层次和水平。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开放型经济空间,促进外经贸发展,尽快实现外贸总量翻番。

  25、推进龙台经贸合作。加快对台经贸合作载体建设,不断提升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平台作用,争取设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培育发展龙台产业合作园区,推动与台湾的机械、光电、农产品加工、旅游、创意、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对接。

  八、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6、推进生态市建设。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争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森林龙岩”,加强生态保护,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新一轮重点生态区域封山育林,建成以汀江、九龙江、闽江等“三江源”生态公益林为纽带的生态安全体系,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县(市、区)要争创省级、国家级绿化模范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加快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污染防控体系和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加强江河源头和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矿区环境治理和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争取尽快健全汀江(韩江)、九龙江、闽江等上下游生态补偿办法。推进对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规划动态管理,划定限采、禁采区域,建立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动态评估和滚动发展机制。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汀江、九龙江生态文化长廊,争创一批生态乡村、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打造一批生态产业、生态产品品牌。

  27、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突出抓好电力、水泥、冶金等重点领域、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控制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严格重点行业、企业跟踪监管。结构性减排与技术性减排并举,严把项目的产业政策关、环境准入关和资源节约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推广循环经济技术,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

  九、增强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28、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承接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完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逐年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平台。

  29、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打造“红土书香”教育品牌。健全教育投入保障体制,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加强与台湾教育界交流合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设海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扶持特殊教育发展,加强老年教育,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科学规划,完善中心城区、县域城区、农村的学校和幼儿园布局,进一步增加中心城区、县域城区办学容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支持龙岩学院建设一流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支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支持龙岩技师学院建设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

  30、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投入、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突出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博士、博士后引进培养工程”和“留学人才来岩创业计划”;加强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党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高标准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创新型人才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人才到基层工作。

  十、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

  31、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继承和发扬闽西老区优良传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千里文明长廊工程,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一批全省、全国文明县城。着力提高公民素质,开展普法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和人文关怀,培育一批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先进典型,营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推进关心下一代事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和文化精品工程,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一批与城镇发展相匹配、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挖掘红色、客家、闽南文化资源,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长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和维修力度。继续实施古田会议旧址群等重点革命旧址维修工程,加快建设中央苏区主题公园,进一步提升闽西红色文化品牌。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客家文化,争取设立国家级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加快建设一批龙台经贸文化交流基地,精心培育对台精品文化项目,积极承办省级以上在岩举办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各种龙台经贸文化活动的载体作用,扩大“海峡客家”品牌影响力。根据群众文化生活新要求,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和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和开放各种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3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培育文化市场,建立健全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撑体系,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体育、动漫游戏等产业,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在海西、在全国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十一、打造“民生龙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4、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力争实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服务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卫生监督和疾控机构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完善医疗卫生人员服务基层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发展医疗集团联合体,提高全市医疗水平。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监管,巩固提升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实施竞技体育“金牌战略”,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男女平等,提高“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性别平衡。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加快建设避险场所。

  35、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完善创业政策扶持、培训、服务体系,培育创业文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降低。完善就业援助机制,优先扶持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落实失业保险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制度,提高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和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立健全工伤商业补充保险制度,2012年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全面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稳定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收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全员参保率。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标准,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优抚对象待遇,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老年人、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统筹安排城乡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社会福利中心、农村中心敬老院,鼓励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立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政策性住房的供地量和建设量,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并逐步向住房困难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扩大。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旧城区改造。着力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力度,整合民生服务窗口,建设统一便民的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加强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36、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落实法律援助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县(市、区)、乡、村信访网络建设,规范和畅通群众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加快乡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壮大基层维稳工作队伍,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强化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管理职能和监管责任,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龙岩”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社会治安预警机制,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十二、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3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择机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相关工作,谋划“一市多区”的行政体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序推进撤乡并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力争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市和乡镇综合执法、教育卫生资源均衡配置、规范政府行政职能和诚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完善行政执行机制,强化行政问责,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积极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管养分开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推进行政审批便捷化、标准化。创新项目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项目策划生成、协调联动、激励考评和滚动发展机制,不断提升项目带动能力。

  38、创新财政金融机制。整合各种用于生产性支出的专项财政资金,集中扶持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创新市区财政体制,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民间融资管理,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立农村农户贷款担保体系。激励金融创新,推动设立产业、创业、股权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的金融支持,创新面向台商的融资服务。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丰富对外贸易金融产品。鼓励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大企业上市的培育力度。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三资”运作,做大做强“三大”集团公司。

  39、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新型服务组织。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配置。推进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继续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完善农村“六大员”管理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促进林业全面发展。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4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整合文化资源。坚持面向市场,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文化管理职能转变,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市场体系,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十三、凝聚各方合力,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41、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继承好、发扬好、运用好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增强各级党委准确把握形势、科学谋划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的能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注重实践锻炼,提升“红土学风”学习品牌,增强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正确用人导向。转变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广“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升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的带动效应,推进基层党建的区域化、一体化、社会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红土先锋”党建品牌。坚持反腐倡廉方针,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持续加强惩防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大治懒治庸和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继续实施新任领导干部廉政谈话、领导干部谈心、廉洁自律情况巡查等制度,不断提升“红土清风”工作品牌。

  42、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行使权力,切实保障各级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最大程度地团结动员社会各界、海内外乡亲参与龙岩建设发展。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扩大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坚持依法治市,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公民法制素质。

  43、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动员相统筹,加强军地协调配合,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工作,大力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健全完善人防体系,深化国防教育,落实优抚政策,巩固提升“双拥”工作成果,持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为开创闽西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7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