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正确的政绩观
+ w, K" T9 a* a6 _9 Y4 b0 o1. 背景: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导致所谓的“政绩急躁症”,突出表现有:重“显绩”,轻“潜绩”,专干“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却漠不关心;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搞虚假政绩,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择手段;不实事求是,乱上项目;避实就虚,拈轻怕重,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
: J* o1 ?4 w7 a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广大共产党人奋发有为,身先士卒,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创造出无数辉煌的业绩,得到了党的信任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但不可否认,少数干部确实存在着不正确的政绩观。有的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上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奉行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处世哲学;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留名,给自己立碑,为自己要官。这种种政绩观及其考评体系,继续下去必将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对现代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与影响。 0 q% l! `( } W5 I4 q
2 .原因分析
1 y6 S1 j8 b8 f- W7 W; D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形象面貌反映了一任干部的政绩大小,一任又一任追求和创造政绩,推动着社会文明进步。部分领导干部追求政绩观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1)重近轻远。(2)重表轻里。(3)重虚轻实。(4)重显轻潜。(5)重硬轻软。通常情况下,不少干部都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6)重物轻人。(7)重局部轻全局。(8)重投入轻收益。
V: p2 e' P# H+ H2 B% i4 R$ H) n4 A不正确的政绩观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带来的后果一致,必然导致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滋生和蔓延。错误政绩观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1)主观原因,即某些领导干部对政绩观认识的偏差.(2)客观原因,即上下左右环境中的一些潜规则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偏差。
" Z6 T9 W8 i- Y# V5 }0 |/ r& v! F3.对策
* M7 r: L+ W3 ?$ o- E1. 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引导正确的政绩观。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3 E$ T2 y/ \% e; B1 s2. 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 V* I, u/ W% G2 D/ w
3. 要进一步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把好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用人关。
4 Y* W, O j, g+ y% i6 _4. 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的教育。
3 s. A# r( s9 ]% ~5. 要以政绩考核新坐标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 t- u) _4 V. O# C' v6. 要从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入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d6 p0 u2 B+ {& M7 ?7. 要建立健全激励和惩戒机制。 , y" J+ I- `4 n
8. 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到强化监督机制上,健全干部监督约束机制。 : N1 M3 X7 M r5 N. N' N! b
9. 最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还要善于处理“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唱功”与“做功”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争奖杯”和“争口碑”的关系。 0 t- O$ H3 @6 I, O( ?
4.套话
4 \' ?# g5 V: `1 m$ T4 m8 d; s8 M 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要使群众认可”。“为民书记”郑培民的这些质朴语言,对正确的政绩观这一问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 n: ?" F1 H9 d/ @ 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因此,要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C, A% l E& w6 m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有形之碑,固然可以广而告之,昭示天下;而弥足珍贵、真正能够流芳百世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只有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一切以人民的意愿为皈依,才能创造出真正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政绩。
$ G+ v/ D9 [' _; ^: O) e/ C* K
(七)就业问题(扩大就业最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要关注《劳动合同法》)
% Z+ `9 ~3 a# N; P1. 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5 R' @( f1 T% h
①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4 D2 ]1 ^) _' N$ X: ?* v
② 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 - x9 p P2 R0 t$ f0 v' Z- L9 m
③ 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劳动者权益现象突出;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性别、年龄、身体残疾等原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 W* O. } ^0 Q: f2 Q( V+ m④ 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国际化趋势,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等十分迫切。 ) Q4 I# y! s3 i4 _, k0 c4 ^
⑤ 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对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 3 {, U9 e2 C8 `5 Z' B
⑥ 严重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普遍存在。
1 A8 _6 a7 G3 \2. 促进就业的措施
& ]9 i5 e w( Z) s8 `① 通过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 R6 ^' X* k! {$ Z W9 Y促进就业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要切实解决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 \5 E* f# R! t一是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经贸政策、投资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 0 W# ~# z9 K; s( z
二是国家实行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促进和引导农村劳动者有序转移就业,鼓励区域协作。
$ Z* N$ L1 b' n三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者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应当根据妇女、残疾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不同就业群体的特点,鼓励社会各方面开展创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活动,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9 y' l) u, h" n+ M+ w② 规范市场秩序。 " W3 }# m' ?3 @
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劳动者通过市场实现就业。 9 J# ?+ P$ X( z: B& J9 D3 u
二是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身体残疾等因素歧视劳动者,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 & U9 U3 b q3 ?( n- B
三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职业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并对职业中介机构设立的条件、程序,以及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原则作出规定。 3 X1 P5 j# ?7 X c
四是企业成规模裁减人员,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失业预警制度,预防、调节和控制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 9 d5 e0 M/ K, O# L
五是国家建立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统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省级人民政府逐步完善用人单位用工备案制度。
5 J4 @' z) |( b③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 P3 o* y# G1 p: g0 b1 A
一是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开发计划,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操作训练。
/ g6 `/ j$ c3 `' \7 S3 B) ?1 b二是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 w' i3 O$ B" U8 T三是逐步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一定期限的职业培训。 " D8 d6 B- Z( s4 p. N
四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引导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 % |# m0 N4 J" O( f; Z7 F
五是国家建立促进劳动者就业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对规定的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 O% t5 J8 i( q% K6 E7 _/ K) I8 c
④ 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 e8 O, S- m! _3 n. S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明确规定了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 " J* @2 a% m0 z
二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就业与再就业援助制度,将就业援助与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国家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因资源枯竭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3 D- C. J& k7 R0 C1 l# _, [
三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就业援助服务工作,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7 Q. h2 W, |8 @4 J3 w
; X3 `! x9 ^& r$ X (八)建设节约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 . ]. O, z9 y5 U2 H8 X' g& I
首先,应该从制度层面加强对政府部门资源浪费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
% n) ^3 A( t" M其次,应该从降低行政成本入手,建设节约型政府。
# M0 b, d7 i& q) s+ X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精简机构、人员,建立合理适度的政府机构。
: ^, L# x. Z9 ^0 K就政府的自身建设而言: 0 ^' x& U6 o3 w( V
一要“节官”。机构臃肿,人员超编,造成人浮于事、相互扯皮、遇事推诿的工作无序、低效状态。必须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整肃编制,下决心撤并机构、裁减冗员。
. y+ {! F1 a0 h1 ~2 n 二要“节事”。各级政府机关不但要“精兵”,而且要“简政”。政府不再是“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而是有所管、有所不管的有限责任政府。政府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集中力量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珍惜民力,决不能干“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类“扰民”、“伤民”的事情。 ) T1 k- E* g1 b H( K" V
三要“节支”。官多、事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费用支出多。目前许多机关会议费、公车费、招待费和出国培训考察费等办公经费激增,使许多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甚至一些发达地区都成了“吃饭财政”。要增强办事成本观念,所有机关的经费支出都要精打细算,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缩减招待费支出,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 % V4 W) F& ]. |: w! x m |
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4 I5 I& U* a) n, b) J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以说,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 _% ~* S9 ]: J- w
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更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是政府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需要, 2 B* S$ B1 n. {, F/ _; T2 A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此外,随着广大群众法制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期望必然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建设服务性政府。
2 x" f+ F6 P8 Z' ~$ A: k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 - ?8 a6 U- g, S7 R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形成有效制度安排。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 @6 e9 W" o" _5 l2 }3 n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用设施、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 : s! F) e% e' X% a$ g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 m$ G5 @: ^& o+ r“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会更加职能化、制度化,逐步消除了体制性障碍,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 i, C1 S5 t; F6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