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部分人囤积炒作 助推农产品价格上涨
小宗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今年的农产品市场热闹非凡。从“豆你玩”到“蒜你狠”、“姜你军”、“玉米疯”、“辣翻天”,网民们将这场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秀形容得栩栩如生。但这远远不是全部,从年初开始,还有粳米、棉花、花椒、叶菜、三七等农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相继出现价格的大幅波动。
波动原因众说纷纭,其中“炒作论”引起广泛关注。
关于“炒作论”,国家发改委首先站出来现身说法。5月24日,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称:“现在市场上的流动性相对充裕,在楼市降温,股市低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游资容易把目光投向农产品。由于目前国内农产品供求处于平衡状态,所以那些能够较长时间保存的农产品很可能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7月18日,发改委公布了109家绿豆经销企业与会的一段录音,录音中有发言者建议大家:“不要卖出绿豆,要卖也要少卖”、“绿豆产量会出现明显减少”、“价格上涨已成必然”。这段录音一经公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似乎成了“炒作论”最有力的证据。
但炒作论也遭到一些部委反驳。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5月22日表示,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天气原因造成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游资进入到农副产品领域。农业部官员也在28日表示,游资炒作不是农产品上涨的主要原因。农业部市场司巡视员隋鹏飞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灾害性天气对价格上涨的贡献为50.8%,劳动力、运输及经营成本增加的贡献为31.7%,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为12.7%,个别产品生产波动等其它因素的贡献为4.8%。并且“大蒜也好,绿豆也好,红小豆也好,再怎么涨,也不会传导到大宗产品上来。”
从各部委的不同论调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信息。第一,囤积炒作、哄抬物价的事实存在,不过只是少数不法经营者的行为,并非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第二,容易被炒作的农产品品种通常包含一些共有的特征:基本都是干货,有一定存放期,炒家有时间囤货和消化存货;多为小宗农产品,不容易招致政府价格干预;产地集中,炒家容易掌握产量情况;盘子小,控制市场需要的资金量少;价格长期偏低,存在“抄底”的机会。大蒜、绿豆、生姜、大料等均属此列。这与记者探访京津两地多个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
那么,这一小部分“炒家”是怎样操作的?
简而言之,就是大举建仓、控制上游、控制下游、舆论造势、对敲拉高五个环节。首先要提前研究收成情况,做好冷库、运输和资金准备,发现有减产迹象便提前介入;接着,集结产地信息灵通人士在产地收购囤积,导致局部市场供求失衡,等待价格上涨,再高价放出,等货差不多放完,价格开始回落,再囤积抬价直至新货上市。在实际操作中,因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炒家需要统筹全局,因势利导,比如集结行内外资金和利用各种方式制造暴涨预期。
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许昆林首次给出了“游资炒作”的解释:在市场旺销的情况下大量囤积,造成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以后再出售,或者垄断货源,造成市场紧张且从中牟取暴利就可认定为游资炒作。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表示,按照过去的规律,任何一个农产品价格在产生巨大泡沫之后,受损的一定是农民和中小中介公司。大量游资在一个很高的价位撤走,接盘的都是这些散户和农民。
农产品价格上涨 农民受益几何?
现在农产品价格涨了,但由于价格增加而产生的那部分利润到底放在了谁的口袋里?农民在其中受益大不大?
无数的事实表明,农产品价格上涨,获益最多的还是流通领域。一则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二来较之于其它社会群体,农民与市场衔接不畅,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及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同时,由于农民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农产品数量有限,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面对强大的流通环节,没有话语权。这样就导致每次涨价的最终结果是,自己得到的利益甚至小于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涨幅。但流通商却凭雄厚的实力,在短时间内能够囤积物品,低吸高抛,赚取最大的利润。
那么,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有没有影响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经济学家认为,所谓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就是生产、流通、消费三方面利益的平衡。通俗地说就是农民能增收,商家有钱赚,市民还要吃得起。相比工业品价格和城市工资的上涨,农产品价格涨得并不算多,而这种不算多的攀升,主要归功于政府持续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补贴,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了之前和目前消费者在经济上能够承受、和其它产品之间相比价格也比较合理的农产品价格。
“杀”不如疏 创造条件让农民直接面对市场
在农产品“应该”涨价的时候,宽裕的流通性助燃,烧起了这一轮粮食、蔬菜价格上涨的火。
权且不提及限制物价提高和地方政绩挂钩后,会催生多少反市场规律的“暴力调控”,面对已经对农民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的农业生产,在机械化规模生产未实现和配送系统未建立之前,旨在依靠强制力抑制农粮和蔬菜价格,只能加剧农业劳动力继续流失,加剧今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
无独有偶,由于国内货币政策趋紧遭遇美国第二轮货币宽松政策,中央政府压制国际热钱进入的压力增加,棋出险招,只能压制证券和地产“牛市”的来临,降低热钱入境炒作的冲动;在这个背景下,也就无暇顾及国内多余的资金向实体行业渗透。CPI的迅速增长,已经堵住了通过金融手段迅速收缩流通性的可能,“负利率”时代,利率对于资本变得毫无吸引力,而这部分流动性如果继续流入股市和楼市,将无法避免地引发国际热钱席卷而来,国内市场将成为“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饕餮盛宴,为金融泡沫推助的一派虚假繁华全部买单。
这就使得,将农产品价格上涨控制在有序范围之内,在目前的背景下成为次优选择。由于国内的粮食价格与国际粮价并未挂钩,国际热钱通过粮食期货炒作进军国内的途径基本被堵死;蔬菜作物由于生产和销售环节分散,大规模的热钱难以植入,实际上将热钱炒作的范围限制在生姜、大蒜等“一季生产、易于囤积”作物和玉米、棉花等经济作物范围之内,并不会大规模殃及粮食作物和普通蔬菜。
从这个角度讲,限制农产品涨价实则无的放矢,政府或已有意促成这一轮价格洗牌。对于农产品涨价喊“杀”不如疏导,粮食作物和菜蔬产品价格上涨,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无疑对于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以及粮菜配送系统的完善,有正面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自由的市场经济能体现出来的最大功效。
社会的发展不可以一日无农,可农业又是弱质产业,所以在市场这个“无形的手”调节有失偏差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该有所行动。首先要针对土地在减少农民也在减少的现状,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依靠市场拉动生产;其次是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调控为辅,调整农产品生产布局,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以规模性产业支撑市场发展。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在流通领域为农产品价格“减肥”,从流通环节为农民增收挖潜力。
按照市场化农业发展要求,产供一体化是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归宿。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农村中介流通组织,强大农民的市场博弈能力,建立产销直挂关系,让农民参与流通领域利润分配,实现生产订单化与农产品的品牌化、商品化的问题。
从现阶段的农产品流通成本上升因素中,抛开油价、劳动力的上涨,还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流通环节。所以,以布局合理的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与合作关系,有效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和次数,降低蔬菜运输成本是应采取的首要措施;地方政府还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加强“绿色通道”的管理,优化运输的方式,减少流通的损耗;建设具有公益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对零售菜摊给予适当补贴,加强市场监督,有效解决市场乱收费等问题,使农产品成为市民买得起、农民得实惠的产业,同时也可以及时防止价格暴涨对来年农产品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综合中国经贸导刊、新快报、山西日报等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