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股票价格 # w7 d) s6 G/ n% M/ h4 E- R2 {4 i0 `
A.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B.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 / s. @% H) {( a. K4 t) k
C.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是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 f' c1 |: W# m% V. ? E.不是股票的票面额
- _, @4 n, N$ L5 S5 \, ?8 \" e (ABCE,2003年多选题第21题) : L, l r7 Q( \. T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为“股息”。参见本章第31题的分析。
" a) o1 L$ S! s; {$ l 1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3 U0 I8 u- _5 W5 c) J) y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 v' g' ~8 K. s) f" _# x0 Y' s) d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 U, y6 Y$ t- G/ N2 }, ~: o
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t9 W% } o# J9 y0 q, _, L
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9 h- P% z9 c+ _& K/ y E.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
, L# e; \# j) f% h- s0 O/ n (BCD,2004年多选题第19题) 0 @- X+ t ~" J4 H. }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M$ e7 o& `; H2 U4 n
13.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 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倍~4倍。
! J/ _0 j7 a6 L; O3 G 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 4 h, }6 s8 {6 v
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
+ ^" a1 O5 U- \ M5 W# M7 d! V 请回答:
; E" D v% s* M" ?# `5 d (1)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
0 {9 y' W2 f" T5 y! j% Q (2)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 - z$ x) y) a0 [
(答案略,2004年分析题第35题)
8 g; J1 o8 S2 J2 \5 G$ Q8 u# C2 L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为“股份资本和股息”。回答此题,要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雇员持股计划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资本走向社会化的一种发展形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发展采取的调控措施,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并没有改变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为控股权始终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股东第一种看法侧重于“本质”,第二种看法只看到了“现象”。
( M; K2 {, J2 _* g2 X. e& ^) F 14.资本主义地租中的绝对地租 0 T, e9 A$ l$ t% z+ \- K2 N
A.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超额利润 . l6 } W1 {5 I( X2 f
B.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 z& @* G# r- E C.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 E4 E+ H5 P( Z5 j D.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O5 o2 q8 l6 B+ D1 j! @ G (ABD,2005年多选题第18题)
) f$ [9 p4 B; X [分析]此题所考知识点为“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因此选项C是错的。 * r1 f5 X) D* j, \& `0 f
◆ 从历年考题分析中得出的本章命题基本特点 4 y# @# R4 L4 A/ e
(1)本章历年试题中题量很大,1994年以来,试卷中除了单选题、多选题之外,还有四道论述题(分析题)和八道辨析题。可见此章在考试中的分量。本章是这门课的重中之重。
# s' K8 b7 q8 A; Z, E. Q (2)从所考题目分布来看,绝大多数题目在第一节,第二节中有少量的题目,第三节一题未考过。 2 [3 Q# \. B2 g* ]2 T6 A( I
(3)从所考知识点来看,第一节和第二节中的绝大多数知识点都不同程度地考过。没有考过的知识点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资本积累;资本的积聚;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土地价格;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6 c. M/ S- N9 a$ k3 W; `
(4)有的知识点反复考到,主要有: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生产价格;资本集中;垄断价格;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甚至出现了1998年理科多选题第14题和2004年多选题第19题一样,都是考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特点。 2 D) J" F# H' v1 w
(5)准备2006年考试,对上述没有考到的和经常考到的这些知识点要格外注意。
' Q8 R$ k' }1 ~8 s- | g ◆ 2006年考试大纲中本章修改情况 0 D* {7 Q5 }9 g
2006年考试大纲本章只修改了一处,即将2005年考试大纲“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个考点,修改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其他方面未作任何修改。
6 `& e" M& U6 ? ◆ 复习本章要着重把握的问题 $ f$ f) W% V+ ]/ S z4 c: B
一、重点掌握以下两个问题
" j# n- W- x- G; w3 C6 z4 }6 f 1.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 m( B+ C1 l3 X: a3 O1 c$ ~6 U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经营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商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批发商业、零售商业、期货交易、消费信贷等多种商业形式和买卖方式,并促进了服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无形商品交易的发展。
! T% {! Z% k6 {& Q M+ m- @& _ (3)商业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加快资本周转,对产业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O7 |/ R: o* }- k% h, R (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重视商业资本的发展。要积极采取多种商业形式和商品买卖方式,并大力发展无形商品交易,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不断改善商品流通环境。这将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加快资本周转,从而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产生重要作用。 ( P. \: c) z% u, ?( o$ k) U9 t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 q% Y7 Y' E: R+ d! Y3 o- Z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国际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经济、政治、国内、国际各个领域中体现出来。 + W+ U6 o! P1 S1 z. y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扩展和深化,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它在运动过程中又受到一些调整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这些调整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使资产阶级获得了缓和矛盾的物质条件;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比如资本形式社会化、国际化,工人可以入股,增加工人收入等;资产阶级利用其统治经验,由国家以“社会代表”身份对经济进行干预、调节,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通过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来缓解社会矛盾。
3 q. O9 J3 f6 Z2 |! v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既要警惕国际反动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又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技术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科学的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加快发展,加速社会主义全面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 D' d# ^+ O! M0 l8 U0 y, L 二、重点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9 o# ?3 T5 f; g8 h5 _2 g; s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 K, T# s' G8 f% @' Q (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 k3 u* z7 d4 t (2)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6 {! B- J1 q2 P' \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 B: G, U+ D' o0 O 劳动力成为商品。
/ S0 D! C7 {1 k5 u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 I. A% ]( }, U( J# G3 M, e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 C8 g) M' s1 \ m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它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0 ~' S1 _# q n; R+ k( u
(3)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价值呈现出两种相反趋势的运动: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日益降低,因而劳动力价值有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劳动力价值有上升的趋势。
6 \( ?" ? y d6 q1 Y. u+ k# H 4.辨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创造了价值
: X% i# P6 C5 a2 K, ]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中,它们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但是,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原有的价值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 `% j$ H2 S4 [! g/ G
5.剩余价值率(m′) 4 B8 s" a. u( j' ~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m/v。它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6 O: o1 n& M6 h5 z4 C (2)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第一,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二,增加可变资本(v)量。
" e/ Z+ x1 c) G (3)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价值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9 c* U- b" Z- F, H3 K9 Q
6.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不同方法
6 ?" p! |1 R+ V3 D* t8 K8 Z' b' k0 g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注意了解工作日的最低和最高界限的确定。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即工人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的时间),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和道德这两个因素。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 m. z& u' S8 q0 Z) r# X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它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9 L/ D+ O) y( _0 }+ p' e: I (3)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第一,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三,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第四,两种方法不是相互排斥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使用上述方法。
! z5 p5 e! [2 \! A 7.超额剩余价值
* B1 O5 X3 t4 d; P$ I( t (1)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9 j# x8 l: K% u. o/ H (2)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以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该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为条件,因而具有暂时性。 " ^0 [% _ { R0 b
(3)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 e! K3 S s0 p. q# W2 y4 Y1 I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y$ t# l! k8 D, | (1)劳动不是商品,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 S" A+ x; P U5 |) @9 ~# e0 l9 B! m9 K (2)把劳动力和劳动科学地区分开来,是马克思的一大功绩。这样,就在坚持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说明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
' ^. ?2 E6 M" s) B! ^ 9.资本积累
0 U+ w7 U3 t; R7 l% f (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 k0 ?5 {9 \( e/ T7 u+ g) a( H
(2)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 u% x" V7 P u W% V) A
(3)在剩余价值分割比例既定的情况下,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②劳动生产率水平;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f" Y- R* S9 J$ z& ?6 j" h7 D2 |
10.资本有机构成
: e! l+ b$ ?$ A: @) A, x (1)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2 r5 V; `3 i3 ?0 V+ N" P
(2)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大体上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 x5 j4 ~1 \' m2 d e) v1 N! n5 O (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 i' M' k; U. P# y* s+ E" _3 | 11.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 ]5 c, }0 T, Z (1)区别: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可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6 n2 c+ Y4 Y3 {% Q$ @1 W4 c (2)联系:第一,资本积聚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第二,资本集中反过来加快资本的积聚。
" i% T8 w2 Q0 Z; p/ ^0 U& R (3)这里要注意资本集中的两种方式:①兼并,即大资本吞并小资本;②联合,即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包括社会闲散资金)集合成一个大资本。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 l4 @' b7 _/ B! P 1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 l- o" q4 |) l
(1)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第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二,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的。第三,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 p/ [" f2 L: c2 I5 X8 q7 G (2)利润率(p′)
. q1 _' I. _- f. x! r1 N 它是剩余价值(m)同全部预付资本(c+v)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 g; K+ f- K9 A+ z: K
p′=m/c+v 3 B" Q' T- X8 B# n; t
(3)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第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第二,两者在量上有差别,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第三,两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第四,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 b9 B& O% h; q* Y9 L8 n* V (4)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第一,同剩余价值率呈正比例。第二,同资本有机构成呈反比例。第三,同资本周转速度呈正比例。第四,同不变资本的节省呈正比例。
! o+ o- q) E7 F: g- a, f$ Z 1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 B3 h6 d4 J9 N7 p9 z, @
(1)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 Z$ c# k+ x' u: F: M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1 k9 M1 s& }. l/ D: H (3)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 ~5 u8 H) }1 B) k (4)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看作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同时利润率的平均化并不排斥各部门少数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4 ~! ]% F' R+ ~$ G (5)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不仅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量上也产生了差别,从而使利润在质上和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7 b2 e+ y6 E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