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下一代主要是教育下一代,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
育人是全方位的,是德智体的全面构筑。在这里主要探讨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在德智体的全面构筑中,德是放在第一位的,是基础建设。基础牢,整个建筑体才能坚固。德育深厚,智育的成果才能转化为对事业的开发作用,从而对社会作出贡献。有德即使未能成为大才,也可以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螺丝钉。无德和缺德的才智对社会、对国家破坏性很大。所以德是基础,是塑造高尚品格人生的主体。就像建筑一栋高楼,有主体结构,也有装饰结构。主体不牢,只靠装饰,楼房再漂亮,也会倾斜,最终要倒塌。
德育教育,也就是帮助建立人的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从幼儿至成人要不断地浇铸。这一年龄段的人是世界观的塑造期,古时经典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就是说,人刚出生都是有同样的善良本性,如果幼时不教,人的习性就会发生很大的变迁,善良的本性也会变成恶劣的习性。因此,从小就要利用一套正确的世界观去塑造他的精神支柱,使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就像泥塑幼仪那样,柔泥时未塑好,柔泥已干,劣质的仪像就难以再修饰了。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是树人比树木更难,德育优秀的人是要长期培育的,不是一时之功。所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有一个长期不变的主题,才能塑造德型人生的主体,也就是人的精神支柱。选准了的教育主题要持之以恒,不要变换,也不要掺杂。也就是用高尚的情操、优秀的道德文化意识去不断地、反复地熏陶。如果总是变换颜色,就会成为斑斑点点的畸形人生。就像建筑桥梁和大厦的框架那样,水泥掺石灰去浇灌,就会成豆腐渣工程。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制度,把孔孟之道的精髓“礼、义、廉、耻”叫做“国之四维”,作为几千年不变的主旨教育,而且从文人、士大夫到庶民人人皆知,要求大家作为行为的准则。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应该有一个对未成年人进行长期不变的教育主题,使之成为新时代新人的新型精神支柱。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初期,毛主席就把“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对全体共产党员、全体人民的教育宗旨,只是由于不断的政治运动,冲淡了这个教育宗旨。老一代人多数都能不被金钱、不为庸习所引诱,主要是因为从少年时期就深受了党的这个主旨教育,大脑里打下了不贪婪、不损人、不乱为的深深烙印,难以抹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施政策略不断调整,所以没有或者很难确定一个坚持不变的、又为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教育主题。现在要建设长期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小康而又和谐的社会,党和国家的建设路线、大政方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不会有大的转折,这就应该确定一个符合新时代精神的、对人民群众长期不变的教育主题,成为全国人民统一的信念。我们常说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人民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的理想信念是什么,还不明朗、不清晰,如何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我们缺乏一套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而通俗、简便且条理化的宣传教育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不变的教育主题是什么呢?如果说共产主义理论还较深远而深奥,未成年人不易理解,那就要有一套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的教育主题。笔者认为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能成为未成年人长期不变的教育主题,是因为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既继承了我国各个社会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的内容,又发扬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人民服务,团结互助,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等时代精神,把每个人对待祖国、社会、创业、学习、科研、生活、法纪的各种活动应有的道德都规范进去了。“八荣”指道路,“八耻”指歧途,所以既是个人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正确大道,是塑造人格的优良塑胶,也是治疗不良行为的良药,是一套高尚人格的完整标准,其含义也不唯意识形态、社会潮流所取舍,是亘古贯今的文明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规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的教育既是没有要求非共产党员的未成年人和全体公民去接受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高要求,又对公民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要求,是恰如其分的做人底线。任何人都应遵守而且容易接受不会抵触,十六句话又通俗易懂,容易普及。
未成年人在成年以后如果加入了共产党,或者当了党的领导干部,不只是要带头遵守对普通公民所要求的“八荣八耻”,还要加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特殊教育。但是这些更高层面的特殊教育,如果也列入对全体公民的主题教育,就不能体现教育的层次了。所以,“八荣八耻”才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主题。
对未成年人、对公民还要进行时事教育、政策教育、传统教育(如历史上的革命事件、抵制列强对华侵略和抗灾事件以及国内外有进步意义的节日等),这些教育是对“八荣八耻”主题教育的配合、充实,不是脱离、代替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如何进行?首先要坚持长期不变。要像铁轨那样,火车始终沿着轨道跑向前,不要偏离,就像古代“仁、义、礼、智、信”那样长期不变。虽然有可能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进行策略、政策的调整,这些调整是属于施政的调整,不能改变对普通人民群众,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主题去适应这些上层政策的调整。有时要加上些形势教育和新政策宣传来配合教育主题,但不要打断主题教育。因为未成年人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用一个主线也即主题去反复熏陶,不能断断续续。所以我们在关心下一代的教育中,不能频繁变更主题,不然会使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无所适从,到头来,始终不能形成一个从一而终的人生信念。
其次,这个教育主题的内容要分解,要具体细化。例如:爱祖国的行为有哪些,为什么要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什么和怎样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等,进行针对性地宣讲。还要把当前青少年中某些荣辱颠倒观念加以理清,在青少年尤其是学生中辨别清楚荣辱的观念和行为。例如,有的把穿名牌、住豪宅、留外国引以为荣,把克己助人、拾金不昧、穿着朴素的雷锋精神看成是傻瓜,甚至在斗殴中以赢者为荣、败者为耻。这些荣辱观的混淆要进行针对性地辩论教育。如我市就有学校把“八荣八耻”分成八个专题,分月进行宣传教育,每月一个专题作为重点,也是好办法。
第三,要广泛普及主题教育。除学校把“八荣八耻”作为德育的基本教材外,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如各种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都要定期地进行荣辱观的宣传。可以每年搞一次“八荣八耻”宣传月,使之进学校、进社区、进楼院、进农村,入户入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了使未成年人感到通俗有趣,喜闻乐见,可以采撷践行荣辱观的好典型即经验编撰成故事进行宣传,还可以让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写心得体会、讲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可以把“八荣八耻”作为校训、族训、家训以及社会职业道德,或者作为源头来引以为训。
第四,重在实践。荣辱观主题教育的目的是实践,按照荣辱观来做人。在未成年人中尤其是学生中经常开展践行荣辱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进行养成教育,从小就养成“知荣辱、树新风”的良好习惯。学校可以在学生中把“八荣”具体化为多少项要做到的行为,把“八耻”具体化为多少项的不准行为,加以规范实施。
(作者系原市关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