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言献策

[复制链接]
人大办 发表于 2009-9-14 11: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言献策

九届省政协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委员发言摘登


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薛金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是为了取得投资高回报的一种本能。100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美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其全部研发经费的70%,政府只占30%;企业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60%—70%。在韩国,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04年企业研发投入在其国家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高达75%。在我国,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0%—70%,绝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低成本扩张战略,只有少数企业实施以创新为主导的差异化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明显不足。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应从战略上尽快确立并不断巩固我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充分、合理、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在科技规划、经费投入、项目引导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重点向企业倾斜。建议设立福建省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规模,大力扶持我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二是积极鼓励我省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鼓励不同企业联合开展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各类研发中心。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我省各类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陈锐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人才尤其是创新型青年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加凸显。要根据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战略和产业发展重点,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和政策调整,把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有重点地培养、引进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企业创新型青年人才,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

为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论断和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保证。一是将人才工作纳入政绩考核,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加重视人才工作,切实解决人才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推动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将人力资本纳入福建新一轮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第十大支撑体系。目前我省的人力资源开发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要率先实现我省现代化,保持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唯有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三是尽快成立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人才工作纳入正常的运行机制,科学制订我省人才规划,加强人才战略研究,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同时,结合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各类紧缺人才,为我省经济发展服务。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


实现创新成果市场最大化

民建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 林强

实现“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市场价值最大化应成为“产学研”合作的目标。

对企业而言,首先要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认真比较国内外的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认真评估自身的技术消化能力和增殖创新能力,进而通过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相互协调,寻求获取技术、交流人才、传递信息等合作机会,探求技术创新的路径和项目,从而实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把握良好的商机,实现合作项目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政府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要不断激励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热情,不仅要在科技资助项目上向“产学研”合作计划倾斜,逐年提高“产学研”科技投入的比例,更要注重提高项目投入的实效。应鼓励面向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并通过科学公平的评审制度选择资助项目,同时对项目投入经费可采取基本投入和追加投入进行分期拨付,在给予项目一定基本经费的投入后,项目管理部门可以在项目完成后组织评估和验收,进而根据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成果转化前景决定给予后期的追加投入拨付。

高校、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主要技术力量,要不断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和市场转化能力。对其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不能只重视科研经费数额、发表论文数量、参与者学术水平、获奖级别和数量等“技术价值”,还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要面向市场需求、面向企业实际开展科研工作,以保证成果具有市场领先性和实际应用性,避免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应加强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技术价值的调研评估,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在企业得以推广应用,实现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环境

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 郑永祥

发展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首先要优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政府要把技术创新纳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制定发展战略,从各个方面对技术创新加以支持,保证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要积极根据需求牵引、市场导向的原则,在组织实施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时,民营科技力量要参加项目攻关,提供技术来源和技术支持。

要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竞争和创新活动,维护企业技术创新利益,使创新系统牢固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要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出台《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政府的经济立法应有助于消除新技术开发及其商业化中的各种障碍,有助于形成鼓励创业与创新的环境;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加大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两种方式,要加大R&D的直接投入,同时运用贴息、担保等对创新进行激励和扶助。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鼓励各地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实际缴纳税款地方留存部分,用于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发展资金。改革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把税收优惠作为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基本手段,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建立技术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技术市场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进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适时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交易会、科技博览会、专利技术发布会,便于他们获取科技和产品、商业信息。加快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打破经济部门与科技部门人为分割信息系统格局,建立健全省级科技数据库、重大技术需求信息库以及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系统,为推动产学研结合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通道。


加快我省船舶工业发展创新步伐

省政协学习宣传委员会副主任 谢作民

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是实现我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创新我省船舶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发展创新船舶工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我省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

船舶主管部门要以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政策为重点,以解决船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加强行业协调、指导和监督,全面改善行业管理。省船舶集团公司要加快组建省船舶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为船型开发、技术设计及信息化服务构筑技术服务平台。要大力推广造船模式的转换,积极引导和认真组织地方民营造船企业全面推广现代造船模式,60米以上的新船建造要全面推广分段造船、集成造船、区域造船。

拓宽融资渠道,发展配套产业,增强发展后劲。要做好全省船舶工业产业链的规划,依托现有船舶修造业的产业及市场基础,大力培育船舶工业配套产业。要加大对主要船用配套设备企业的技改投资,改善配套产品的研制生产条件。要充分发挥三钢、南平太阳电缆厂、福安电机等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发展相应的配套企业。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展船舶工业的投融资渠道。建立省级船舶贷款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鼓励船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吸引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资;扩大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的规模;借鉴商业化基金运作的成功经验,尝试船舶工业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的试点,鼓励银行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向船舶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滨海优势,对台优势,制定全省游艇业工业发展规划,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城市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泉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郑瑞鑫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依托自身科技研发资源,自办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实验室,开展委托研发、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到泉州市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通过共建实验室、人才交流、研发外包等形式,凝聚创新资源。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的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塑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搭建共性技术与公共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等,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开放共享的科技条件平台网络系统,支撑自主创新。

与此同时,培育新型协会组织,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行业技术联盟的形成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提升行业协会组织在促进行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利用产权交易所,搭建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技术转移和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技术转移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和扩散。


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莆田市政协副主席 郭阿春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存粮于田,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构建沿海地区蓝色农业产业带、平原地区的高优创汇农业带、城郊结合部和岛屿、平原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和山区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带。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加快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 沼 果(菜、藻)”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初步建立高效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展农业产业链,大力扶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收购、运输、销售一体化的营销型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鲜活产品流通。

通过优化农业结构促增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发展壮大水果、水产、畜牧、蔬菜和食用菌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发展林业生产;通过培养新型农民促增收,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创业能力;通过扩大农民就业促增收,把转移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管理;推进扶贫开发促增收,加强对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沿海贫困村的扶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促增收,强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约束机制;实施品牌战略促增收,鼓励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争创品牌,争创名牌企业,多出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促进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实施农业重点项目带动促增收,组织实施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项目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建立多元化

自主创新投入机制

三明市政协副主席 李茂胜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自主创新投入作为最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逐步建立起政府自主创新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金融支持为补充的新型自主创新投入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议政府除按政策规定增加科技三项费用外,加大对三明市科技型中小企 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二是要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力度,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投入的主力军。企业要按规定比例提取研发经费,并用足用好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当年应税所及额的政策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大力鼓励企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支持企业结合生产和市场需要,自选项目、自出资金,与院校、研究机构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在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方面投入高、成效显著的企业,每年可评选先进,授予“创新先锋”称号的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三是加大金融介入支持力度。建立银企联系制度,定期召开高新技术成果新闻发布会,推介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吸引金融资金向自主创新、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倾斜。四是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积极引入国际资本到三明市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和融资担保业务;充分发挥我市现有25家担保公司的作用,为中小企业从事自主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提供担保,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

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 林大坚

鉴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创新、改善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软环境、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迫切需要,我省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

强化政策法规的引导、培育、推动和规范作用,尽快出台有关科技中介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组织制度、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等,明确政府通过项目委托、经费支持、税收优惠等途径对科技中介服务进行引导、扶植、培育和推动的责任和办法。

采取财税支持措施刺激中介服务需求。由于我省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企业对科技中介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弱,造成科技中介服务总体业务量不大,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不快,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恶性循环。对此,政府可采取财政和税收支持措施来刺激中介服务需求。即对于请求本省科技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的企业,可以对所产生的中介费直接给予适当补贴,或者适当抵扣税金,也可以把中介费补贴直接拨付给中介机构。另一方面,对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给予条件建设和业务发展的经费支持,并给予营业税、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等的减免优惠。

在政府部门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对科技中介服务能够承担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以及科技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等,要委托有条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实施。同时要大力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对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要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其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同时,为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保护和创新机制

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李金华

民俗文化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不可复生的文化资源。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创新的眼光,理清创新的思路,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制定统一规划,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保护和创新机制。

首先要坚持保护与培养相结合,加强传承队伍建设。通过对现有民间民俗文化团体的建设和规范管理,以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对民间艺人实行重点扶持,防止人才流失。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依托城乡中小学校普及民俗文化教育,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不断培养补充新生力量。其次要扎实抓好我省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的普查、摸底、整理、筛选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各区域民俗文化进行分类指导和保护。民俗文化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对其保护和创新也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那些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适宜民间生存的民俗文化,应保留其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发展空间;而对于能登“大雅之堂”的优秀民俗艺术,则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不断挖掘和创新,去粗取精,使之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时代特征。

传统的民俗文化想要传承延续,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其宣传推介方式也需要不断加以创新。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我省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紧贴时代发展特征,组织相关人员,将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俗风情等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并以多媒体、动漫产品等形式,运用声光电一体的现代科技手段来展示和宣传。此外,建议省、市宣传、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地方民俗文化的展示和表演活动,组织地方民俗文化表演团体到省内外进行宣传推介,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创新和发展,扩大民间民俗文化影响。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人大办 发表于 2009-9-14 11: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关于学习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体会

 

姚钦华


江泽民同志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早在1989年9月,江泽民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就郑重宣布:“我们绝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这也是新闻界讲的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要遵循法治的方针。”这既是宣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信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依法治国的思想体系。1996年2月,江泽民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上,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将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并对“依法治国”的内涵作了完整阐述。1998年月12月,江泽民进一步明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1年1月,江泽民又提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对法治思想的又一重大发展。2002年11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且把“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江泽民同志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的深刻内涵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从法理上说,依法治国之“法”,是指宪法和法律,它具有普遍性,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省、市、县、乡、村等自然要依法治理,这乃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依法治国推演至依法治村等,“其最终落实,实质是依法治人,所以这种观念与其说是法治观念,不如说是统治观念。”其实,依法治国,重要的不是提出口号,而是付诸行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刻地表明,真正将依法治国的原则和精神付诸于实践。从立法、守法,到执法、司法的所有环节,都必须充分体现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和不可逆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建立民主与法治的国家,即实质意义的法治国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仅意味着法律制度将得到全面的遵守,而且意味着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法律价值等法的“内核”将得到全面的体现。这正是从形式法治转向实质法治的根本要求。

江泽民同志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具体说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

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二)严格依法办事,树立宪法和法律极大的权威

有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不会因此而自然而然地实现法治。“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宪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遵行,无异于一纸空文。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关键就在于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的地位,其执政地位几乎不受任何外来的挑战和影响。党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直接领导立法、行政、司法等各项工作。党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根本保证。党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就能够极大地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2、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建立法治国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在法治国家中,民众应当守法,但政府必须首先守法。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颁布,确立了“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地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有“尺”可量,也就是法治政府的标准是需要量化和细化的。依法行政要求,(1)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行为,“无法律即无行政”,严禁超越法律行使职权。(2)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定职权,从事行政活动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实体法,也包括依程序法。(3)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3、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司法是匡扶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是对司法的基本要求。惟有司法公正,国家法制才有权威,社会才能安宁稳定,人民才有最后的依靠;司法不公,则必然导致冤无处伸、理无处诉的情况,社会将完全丧失对法律的信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使人人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17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