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滕王阁
+ ~! ^& @" @- v' P
9 X* `: \4 f4 g- r8 L$ y楚 欣
) y9 @& N4 T! a滕王阁自唐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婴始建以来,却一再遭受焚毁,高达28次,可谓多灾多难。
' c; J& o( G! P, r1 q6 p改革开放后的1989年,滕王阁进行第29次重修,它采用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1942年所绘制的《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并参照“天籁阁”旧藏宋人彩画《滕王阁》以及宋代《营造法式》一书,重新设计,是一座仿宋建筑,净高57.5米,取“明三暗七”的格局,即外表看是三层,走近里面是七层。
- L8 j/ W' o& |; n' j0 c笔者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到过滕王阁,这次是再度游览。我问导游,为什么名楼中唯独滕王阁不称楼而叫阁?他说有几种解释,一是,三层以上称楼,滕王阁的外观只有三层,因此称阁;二是,有台基称阁,没台基称楼,滕王阁有台基,故称阁;三是,阁是楼的别称,二者没有根本区别。
' v* ^4 `& q. j4 H6 l* r游览时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滕王阁台基下韩愈所写的《新修滕王阁记》。据说,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惟一没有到过滕王阁的人,但他却应朋友、御史中丞王仲舒之请,写下了《新修滕王阁记》,为这座名楼增光添彩。他写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就因为韩愈的这一赞美,后来滕王阁又名“西江第一楼”。 ) I @9 V4 i, ~- G9 D0 Y+ @% {: G
从台基上走进阁中,只见大厅的两根柱子,刻着毛泽东主席所书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听导游介绍,这件墨宝原是毛主席送给儿媳邵华的。后来邵华又转赠滕王阁。 7 K# u* I1 w* H6 s5 }) i5 w
阁中的第一层,墙上镶嵌着巨型汉白玉雕《时来风送滕王阁》,画中的人物就是年轻的王勃,他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得到神人相助,日行七百里到南昌,参加都督阎伯屿为滕王阁重修竣工而举行的宴会,从而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滕王阁序》。文章描绘了滕王阁的雄伟气势以及四周的景色,记叙了当日饮宴的盛况,抒发了作者立功报国的理想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令在场的主人及宾客无不为之叹服。 ' e. b a/ z# _
导游在这里还讲了一个故事,说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就匆匆离开,阎都督读过一遍后,众人发现序诗的最后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O自流”,少了一个字,便纷纷猜测,但都不理想,于是阎都督立刻派人快马追上前讨教。王勃在那人的手心上补了一字,并对他说,你的手要紧紧握住,待见到阎都督后才能放开。那人走到半路就耐不住了,他偷偷地放开手,想看个究竟,可手心上一个字也没有。回去后他只好如实向主人交代。阎都督想,这个字会是什么呢?他根据手心上什么字也没有,猜作“空”字,即“槛外长江空自流”。 3 z5 j Z6 O& x6 B" _2 J( r
王勃的《滕王阁序》自问世后,一直受到文学界的推崇和人们的喜爱。宋代诗人苏轼对之情有独钟并手书这篇鸿文,大书法家米芾称赞不已, 说苏轼所书的《滕王阁序》与赵伯驹所绘的《滕王阁图》堪称“双绝”。后来,苏轼所书的《滕王阁序》被刻石立碑,藏于阁内,又收入明刻本《晚香堂苏帖》。今天,我们在阁中五楼所看到的巨幅铜雕《滕王阁序》,正是从《晚香堂苏帖》中拓出放大的苏轼墨迹。
# F+ G& d2 C3 @ G6 p除了王勃,与滕王阁关系密切的还有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第三层正中的壁画介绍的就是汤显祖和他的名作《牡丹亭》。据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重阳佳节,新修的滕王阁举行落成典礼,江西巡抚王佐在阁中设宴款待各界名流,恭请汤显祖出席,并由浙江海盐班演出《牡丹亭》。这给汤显祖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安慰。 2 [ r6 I' K' o
导游在介绍汤显祖时,颇为自豪地说:“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对此我不以为然,但没有打断她的话,而是在她介绍完之后用商量的口吻对她说,“汤显祖比莎士比亚年长14岁,戏剧创作的成就也很大,汤显祖就是汤显祖,是否可以不叫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导游听了连声说道,对,对,以后再介绍时一定改过来。
! n7 @2 S( H6 ]2 U登临滕王阁,看到的展览都是历史上的人与事,就连最高一层的歌舞厅,演出的节目也是古装歌舞,目的可能是要让游客体验古时滕王高阁“佩玉鸣銮”的情景。然而笔者却发现,从滕王阁上向外远眺,能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的变迁。十几年前,我第一次上滕王阁,回首北望,对面是茫茫无际的农田,南昌只能算是赣江南岸的城市。如今,江北沿岸高楼拔地而起,一片欣欣向荣,南昌已初具“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目睹如此巨大的变化,笔者感慨万分,不禁也附庸风雅作起“诗”来:滕王高阁越千秋,风光不与昨日俦,写赋才子今若在,请作新词赞洪州。 |